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私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则联话

[复制链接]
36#
发表于 2011-5-25 1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对联
来源:教师博览   
作者:韩望舒  
=============================================
      读书人都爱读书。自古以来,不少读书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思想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宋代学者张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配挂一副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自况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苏东坡青年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自书一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诗人陆游以书为伴,将书斋取名“书巢”,并自题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明代学者吴文之在自己书斋题写对联:“移门欲就山当榻,补屋常愁雨湿书”,表达一个读书人的爱书情怀。

    民族英雄郑成功酷爱读书,他的自勉读书对联寓意深刻,颇有韵味:“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代一些读书对联各道志趣,清新可读。咸丰年间学者王文韶在自己“补读庐”书斋手书一对联:“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

    清代学者孙星衍写有一副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以前有不少人书写这副对联张贴于书房,以鞭策自己。

    清代文学家、画家郑板桥,在自己书斋题有一副幽默风趣的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诗人袁枚,在自己书斋里手书对联:“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

    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写有一副对联:“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联中把自己比喻成“蛀书虫”,热爱读书由此可见。

    清代学者李慈铭,晚年仍读书不辍。光绪丁亥年除夕(1888年2月11日),他五十九岁,自书一联:“藏书粗足五千卷,开岁便称六十翁。”

    现代名人的读书对联独具情趣。蔡元培于1892年考取进士后,在京城做了六年官,当过中华民国首任教育部长。他步入仕途仍不忘读书,曾撰写对联悬于书斋:“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

    沈钧儒的书斋也有自己手书对联:“立志俯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他力戒清谈,惜时如金。

    鲁迅在北京“老虎尾巴”书房西壁挂有一副集屈原《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鸠之先鸣。”他在《仿徨》的题词上也引了《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好是这一联的注脚。

    周恩来读中学时,撰写一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把如何交友、怎样读书说得明朗透彻,友人深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曾写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言简而内涵深    邃。

    现代作家郁达夫曾手书一对联:“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说明他对读书、买书的特殊爱好。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自己书斋中悬有一对联,用以自勉,如今流传很广:“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雅美妙的读书对联很多,不胜枚举,常被人们引用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王芸生的一副读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当代作家柯灵,从小爱好读书,他的书房也挂一副趣联:“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深石补天。”
37#
发表于 2011-5-27 11: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对联拾趣(鉴古知今)
作者:叶国雄
==============================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对养生之道颇为精通。他们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养生妙对名联。新春之即,信手拈上几联,与老年朋友们共赏: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这样一副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吃清淡饭菜,饮天然水,能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副对联与今日一味追求山珍海味琼浆玉液的人,是个明显的对比,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健身益寿之良方。
  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耘舫题有一副笑佛联:“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作者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乐观豁达,道出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养生哲学,颇值得品味。
  清代乾隆进士顾光旭有副养生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作者强调了做人必须“为善”和“读书”这个养生的道理。
  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题有一副自勉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此联以“寡欲养心,读书至乐”阐明养生之道理。一般人只知道读书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增长智慧与才干,殊不知读书是脑子的运动场。脑子越用越灵活,读书可推迟大脑衰老,利于身心,健康延年。
  清代名士翟公栾有副养生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此联表明了动静皆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费心伤神、易动肝火之人是很好的告诫。

    《健康时报》 (2002年02月21日第七版)  
38#
发表于 2011-5-31 17: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训对联韵味长
来源:西盟空间  安行者的个人空间
========================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撰写了大量富含哲理的对联,常常被人引用为做人处事和治家的格言。
    清代学者王士祯家中悬挂着祖传的家训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晚清作家、书法家何子贞集《争坐位帖》字联:入世须才更须节;传世积德还积书。
    以上两幅家训联告诉人们:一个好的家庭,除了勤以耕作,惠以为人,还需要读书求学,更新知识。
  
    清代另一学者孙寄圃,曾给儿孙撰写一联,要他们坚守廉洁、清贫,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其联云:甘守清贫,力行克己;厌观流俗,奋勉修身。
  
    近代学者王湘绮先生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他为家人写有一副语浅意深的联语:戳破窗纸容易补;败坏道德最难修。
  
    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手书一家训联,曰: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人莫不想自己的家兴旺兴盛,能扩充此心,即是天下之大公。能尽人心,必能于世有补,则与湛然光明的佛心相差无几,这对家对国都有利。
  
    爱国将领冯玉祥的侄儿要去抗日前线,冯将军十分激动,为鼓励他奋勇杀敌,亲笔书写一联,嘱侄儿带在身边:孝子贤孙须先救国;志士仁人最重保民。
    冯将军为儿子冯洪国也写有一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做好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子无正规学历,背着父亲向一位校长索要了一张毕业文凭。陶老先生知道后,马上叫儿子将毕业文凭退回,并手写一联: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撰写了一副对联教育孩子: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上述的家训妙联,情意殷切、生动感人,长期以来广为流传。
39#
发表于 2011-6-1 15: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梅花的对联
源:查字典作文网 作者:admin
======================================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时入早春,片片梅林,绽蕾盛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在这赏梅时节,倘能在赏梅胜地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
  江苏苏州城西南的邓尉山为著名的赏梅胜地,梅林弥漫十余公里,构成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胜景。每届花时,千顷一片白,银海荡漾,举目四望,疑若积雪。景区内的闻馆联有一联:“寻宋商邱题咏遗文,入胜出幽,十里梅香归吐纳;访清高宗游观陈迹,抚今怀旧,四围山色感兴亡。”上联中写及清代商丘人宋?任江苏巡抚时在邓尉山题“香雪海”的典故,下联中提及清代乾隆帝在邓尉山赏梅时所书墨迹的御碑。联语巧用典故,平添游人赏梅品联的兴致。
  杭州孤山为西湖著名的赏梅胜景,宋代诗人林和靖曾在此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的传说。孤山的梅花有数百株,盛放之时,花烟氤氲,繁花似雪,与西湖山水交相辉映,风光旖旎,引人入胜。景区内的放鹤亭有一联:“若问梅消息,须待鹤归来”。联语即景成联,自然贴切,好让人们在此赏梅品联时,陶醉于“梅妻鹤子”的优美传说之中。
  云南昆阳市北郊的黑龙潭景区,以潭深水碧和唐梅、宋柏、明山茶花“三异木”最为著名,且景区广植梅花达一万余株,品种百余种,每届花时,花蕾盛绽,千枝绦,百枝妍,争艳竞丽,花香喷溢,香闻数里。清代硕庄曾撰一联赞美黑龙潭,联云:“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寥寥数语道出了黑龙潭景区优美的风光,游人在此驻足品梅吟联,意趣盎然。
  杭州赏梅胜地超山,素享“十里香雪海”之誉,早春时节,进入超山,远眺层层迭迭的片片梅林,银波耀眼,美不胜收;近睹落香袭人,处处花雨缭乱,纷呈迷人。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生前酷爱超山梅花,曾多次赴超山赏梅,逝世后葬于超山,后人在其墓门石柱上撰有一联:“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此联既赞赏了吴昌硕的高深艺术造诣,又道出了后人顺应吴昌硕埋骨超山,以梅为伴的生前愿望。
40#
发表于 2011-6-2 13: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楹联展书家风采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西翼展览厅——「乐常在轩」逾百帧珍藏中大文物馆展出
黎淑仪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一级助理主任(展览)
来源:文汇报网络版2003-03-20
================================


 现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之《合璧联珠:乐常在轩藏清代楹联》,展出约一百二十副对联,名家云集,阵容鼎盛,实在不容错过。丰富展品,全数由私人收藏「乐常在轩」借出;「乐常在轩」主人即黄仲方先生,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及书画鉴藏家。黄家庋藏清代楹联,向来享誉收藏界,据闻该轩藏联共五百多目,特别精选其中约三分之一展览,以饗观者,并纪清代楹联盛况。

名家楹联 美不胜收

 楹联,又称对联,在清代盛极一时,乃清代书法之缩影,反映当时帖学与碑学之抗衡,或此消彼长之盛衰。概而言之,清代初期,承明末帖学流绪,书体以行书、楷书为尚,流行乌黑、方整、光洁(简称乌、方、光)、或谓「千人一面」之馆阁体。但清代中叶以后,随著学者们对古代碑刻摩崖之重新发现和研究,朴学、金石学和碑学日益兴盛,而且有不少金石学家亲自参与书法创作,于是,篆书和隶书得到长足发展,两种书体风格之丰盛,远远超越过去任何时代。此风既长,楷书、行书以至草书都受到金石味的薰染,舍圆润秀丽而尚古朴刚劲,别开生面。从书法角度去玩味此书风流变,同时欣赏极富文釆、寄情寓意、平仄谐协之各大名家楹联,此展览实在美不胜收。


帖与碑此消彼长

 展览以位居「清初四王」之首王时敏之隶书五言联为序目:「老境行将及,倦书读未闲」。王氏享盛誉于清初画坛,较少人注意他的书法成就,实质他的隶书成就甚高,与朱彝尊及郑簠合称「清初三隶」。但王氏书法作品流传不多,对联尤罕见,此联极为难得。「清初三隶」的作品都有罗致展览当中,三人之中,在隶书革新方面有巨大影响力者,首推郑簠。郑簠之隶书五言联书于晚年:「雅量涵高远,虚怀鉴古今」,沉厚遒劲,确有万钧之势。清初篆书以王澍为代表,然而王澍篆书联亦是绝世难求,展品中有的是他的楷书联:「净心抱冰雪,高情属天云」。此联写在洒金绢上,极其典雅,衬合王澍书风。观者或可由王澍高弟沉凤之篆书七言联「洞天一品元章石,明月三人太白杯」之凝练匀整,推想王澍篆书的成就和影响。


正统书风自有面貌

 固然,秉承帖学传统,擅写秀丽楷书行书者,纵横有清一代,大不乏人。芸芸佳士,或可标举位列「清中四大家」之成亲王及刘墉为例。贵为王侯显宦,二人都孳乳自正统书风,但都能够在乌、方、光的美感之外,自有面貌。试看刘墉行书联:「竹里亭高群玉秀,梅边窗小万珠圆」,墨浓笔润,而且书写在描花金蝶笺上,培添俗艳华丽之态。至于成亲王之楷书联:「二月江三日雪,百花时序半春阴」,雅洁整飭,写在粉红色洒金笺上,显见王侯风范。写行楷而与正统书风大相逕庭者,当见诸不拘一格、个性鲜明之扬州画家笔下:展览中有金农、高凤翰、黄慎、高翔、郑板桥等人作品。其中郑板桥行书联:「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以六分半书风配衬唐代诗人王维文釆,更见怡然自适,也神釆飞扬。

 如前述,清中叶以后,篆书、隶书佳作尤多。著有《国朝隶品》之桂馥,能文善书,其隶书在乾嘉时期极享盛名。桂馥隶书联:「腹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乃撷自苏轼挚友僧佛印写给苏轼之书信,读之如见渊博好学而不入尘俗之东坡居士。以其文釆书风皆胜,被选印为展览图录之封面。此外,与桂馥齐名者如伊秉绶,其隶书五言联:「政成亲竹素,心逸味梅香」,用笔刚柔并济,别创一格。清代中期写古篆而能创新者,以完白山人邓石如为一时之冠,无出其右。展品中特选其篆书联两对,观者可以细心欣赏邓氏以长锋羊毫运笔之劲健圆转,笔力非凡。约略同期,著有《环宇访碑录》之孙星衍,其铁线篆之造诣亦具见于展出之篆书联:「窗中风月当琴榻,墙上秋山入酒杯」。


金石入书韵味深长

 实质富金石味之书法,屡见于西令八家笔下。黄易之二十二言隶书联,对句特长,妙趣横生。上联为「帘卷虾鬚,呼小童扫地,研初洗、墨耕磨,把妙楷蝇头閒写。」下联为「茶烹蟹眼,有佳客至斋,诗细读、画大赏,拈静香龙脑清焚。」据书家自题,此联用鸡毛笔写就,亦是一妙。另一例子可举陈鸿寿,即所谓曼生壶之创制者,好宜兴茶壶者,莫不识君。其隶书联:「花低暖蕊斜窥水,竹瘦晴梢巧避山」,肆意挺拔,既巧亦奇。

 至晚清,书法家更著意于结合各体书法之长,变化出自家面目,或可以两家作品为例:何绍基及康有为。何绍基之篆书联极少见,此联:「关令青牛占紫气,琴高赤鲤夸沧波」可见其锐意化小篆之规整而为流转跌荡之趣。而作为展览压轴之行书五言联:「风月随人好,江湖照胆清」,则是康有为写于晚年之非常突破成规之成熟作品。

 换个角度来看,即使撇开书法不论,文辞简洁而韵味深长的联语,常叫人入目而倾心。譬如汤金釗的「学问无穷,读一篇,多一篇旨趣。光阴有限,闲一刻,少一刻工夫。」读书人既想多读书又想忙里偷閒,读来别有滋味。又如瞿中溶之「庭草不须除,常觉胸中生意满。炉香频自主,但求世上好人多」,真是道尽世情,谁不求神拜佛,希望常遇好人,得贵人扶持?只是平常道理,由文人写来,顿觉雅意无限。展品张挂满壁,珠玉纷陈,挂一不免漏万,尽兴来乎,观者自有体会。

(错注:其中有撷取前人句子者,如王时敏之隶书五言联为序目之「老境行将及,倦书读未闲」,秦观句。读者自辨,不一一赘述)
41#
发表于 2011-6-2 13: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食与对联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编辑:董春萍
====================================

美食与文人名著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楹联也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美食讲味,楹联也讲味,一副好的楹联,味同诗词,但功用又是广于诗词,深浅皆成趣,雅俗均可赏。特别是在酒店、饭庄、文人雅士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呤诗作对,更有些文人雅士,乘酒兴为店家挥毫联名,既可欣赏又是 “广告”。店堂里布置一些名人书写的楹联,增添文化氛围,寓儒于商,也是雅事!楹联,也叫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



名山胜迹的酒店饭庄,常见文人雅士的楹联。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爱松竹,他写在青城山天师洞饭堂的楹联就很有意思: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九华山的一家饭店有一副门联: “游九华何必匆匆而至拜天台岂能辘辘饥肠。”望了这副 “广告联”,倒真想进店先小吃一番。古城镇江百年老店, “宴春酒楼”门厅,有一副开业时老板写的佳联: “宴开桃李园一觞一咏,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酒楼的名字取这副楹联的头一个字,意味深长!这家酒楼还贴有另一副对联: “豪华宴客迎嘉宾,雅座茗茶会知己。”多年来,宴春酒楼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或与此联有关。



在镇江, “一枝春”素菜馆店堂里见到二副佳联,是镇江 “焦山”主持茗山法师和 “金山”主持慈舟法师所写:“一席琼技能益寿,满堂嘉宾似逢春。”“古迹尚存三昭洞,名厨最数一枝春。”



在山西太原有几位名人所题的门联也很有趣。如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太原面食店门联,老舍题)。 “指动尝羹供上客,香飘御膳款嘉宾。” (太原御膳坊楹联) “温故知新八珍具备,开来继往十亿欣尝。” (摘自太原宫膳饭店,溥杰题)苏州太监弄是闻名中外的美食一条街,饭店林立,美食甚佳,门联也美。



苏州王四酒家的门联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写 “异地明厨远来近悦,琼楼玉宇醉日飞觞。”在观前街一家百年老店“叶授和”,有一广告型门联,也很讲究:“精制荤素细点脍炙熏鱼肉松,拣选香水瓜子滋养果汁名糖。”在苏中地区海安县,看到县集饮服公司一同志办公桌玻璃台板下面压了两副趣联,写得倒很实在: “朋友常临,可修食膳,高朋雅会任选山珍。” “到来尽是弱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华侨在国外开饭店者甚多,中国传统楹联也漂洋过海,广为流传。如在澳大利亚首都培拉,有20多万居民,中国餐馆有数十家,名震澳京的北京饭店,在大门两旁的红柱上,镶嵌着一副对联:“此地笙歌春载酒,京华冠盖此登楼。”在意大利罗马新城,有家湖州籍华侨开设的中国餐馆,名叫 “文楼酒店”,也有一联: “调鼎和羹琼林宴,飞觞碎月聚文楼。”



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商业上形成了独特风格,上面列举的一些楹联,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它不仅能吸引顾客,增添雅兴和文化氛围,而且能陶冶性情,引发遐思。

42#
发表于 2011-6-3 09: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各的拿手招数 老成都楹联佳话
来源:中国川剧网
=====================================

  相当于“教育厅长”写的工部祠的名联
  文/图申玉琢

  你可能不熟悉“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幅对联,但应该知道四川有过一位姓何名绍基的学政;你也许拎不清学政就相当今天的教育厅长,但你一定知道成都有处叫杜甫草堂的胜迹……而这思接千古、垂范百世的对联,就挂在杜甫草堂的工部祠前,作者正是上面提到的、领管过四川教育的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五年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编修。因精究六经,旁综百艺,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也当过福建、贵州、广东乡试的主考。咸丰二年任四川学政。

  以上虽摘编于《辞海》,但何绍基其人又十分立体,并非文史上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位宏览博学的文化名人。作为读书人,上台,能当官,下笔,能为文,已属难能可贵;凭其颜筋魏骨、铁划银钩的书法,也能名垂青史。可是,一个鲜活的灵魂又从来不甘寂寞,完美的生命品格,高远的价值取向,使他到四川的头件事,便是去谒拜诗圣留在浣花溪的故居。

  既已提到他的书法,不妨再来点趣闻:据说何绍基主考阅卷时,所加批条,无一不被人偷窃,大有郑板桥令潍县、“百姓争求判状”之风。他知道后,便无论考卷优劣,都以一字批之,但仍失窃如故。有人为求一字,还不惜故错试题,以至在他主考任上,留下一段“欲得何公墨,不惜错解题”的佳话。

  对这久享文誉兼擅书法的名人,能光临草堂,自会引起蓉城各界之兴奋,望他能留下寸牍片纸,为草堂增色添彩。何绍基虽颔首承应,却许久未能动笔。第二年,当他在南充主完岁考,回返省城时,祥和的新春景象,让他文思如泉,构得此联。

  毕竟是大家,笔尖一点,便触及到诗圣和工部祠的底蕴。这运思精巧的对联,无论整体还是细部,无论该抒之情还是该写之景,不仅表现得很到位,联中那根本不可摩仿的恬适与潇洒,更为人们称道。为强化“人日”这一特殊背景,何学使回成都却不回官邸,而是暂宿郊外,一直等到正月初七上午,这才移步工部祠前,搦翰落笔,写出上述名联。

  人们也许要问:为啥要等到初七呢,初六、初八难道不行吗?

  原来旧时民俗,从正月初一到初七的每一天,依次是属于鸡、狗、猪、羊、牛、马、人的日子,故正月初七日又名“人日”!

  春游草堂——这一始于唐代的民俗,原在正月初二这天,自何绍基的楹联一挂,不仅将成都“初二游草堂”的习俗改为“人日游草堂”,也让这项隆盛已久民俗,成了闻名华夏的一方雅事!


  很多人都搞错了望江楼对联
  文/文史成

  其一,自从望江楼公园出句征联评选公布后,许多报道都说,那出句“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是某才子或某隐士之作,甚至还说出句者自己未能觅得对句,“抑郁”而逝。好像《古今笑·谈资》记载的“鬼对”故事一样。

  穷源究委,还得说到杨文华先生的《望江楼上望江流》一文: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崇丽阁告成。阁内有二副全国闻名的对联,一系出于清代长联大家钟云舫之手,以景达情、说古论今,长达212字;一出自某江南才子,只有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据传这位江南才子写了上联后,便沉醉于上联的意境里,下联怎么写也不中意,只得抱憾而去,一百多年来,多少文人雅士前来应对,都难称意。

  那一上联是出自“某江南才子”之手,还是出句者另有其人?

  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著的《成都城坊古迹考》(修订版)一书(该书1986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修订版)第313页,有如下一段记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梁伯言曾有《成都近郊名胜望江楼沿革考》曰:“又闻父老传说:……时总督为刘秉璋,落成之日,大宴宾客幕僚于此。席间占一联云:‘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望江楼之名遂自此盛传人口。”

  梁伯言(1898—1991年),号漪庵、漪叟,四川长宁人。幼承家学,师从朱青长、马楠,早年即得名书家颜楷的赏识。他曾为乐至陈毅旧居题写楹联:“飒爽想英姿,北战南征,指麾若定回天地;光辉昭史册,经文纬武,翰墨犹留树典型。”曾任国民革命军潘文华部秘书长、军法处长,1949年随潘部起义。1953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时称研究员),1985年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由此观之,杨文所传“某江南才子”的“故事”,如无其他书征,或系“想当然耳”的臆造之说。为避免以讹传讹,特抄录以上资料谨作校勘。

  其二: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栏,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这是望江公园内清末诗人伍崧生写的对联,对薛涛的评价之高,可与杜甫平分秋色。(《万里桥边的爱情迷雾》)

  “伍崧生”三字令人质疑:许多介绍望江楼楹联的书刊,如《成都名胜楹联》《望江楼楹联选读》(四川人民出版社)《望江楼楹联》(四川大学出版社),均认为联文作者是“伍生辉”。

  《望江楼志》(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彭芸荪教授撰,四川师范大学王文才教授整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二章《望江楼建置考》中《附载江楼题咏》第57页(《联语选辑》)录有“枇杷门巷联”(文字略),署作者名为“伍生辉”。附注:“案:生辉字介康,泾阳人。咸丰元年以诸生参左宗棠幕,光绪初历官四川知县。”

  再者,同书第44页录有伍肇龄《三月三日流杯池吟诗楼落成同人雅集》诗,介绍作者云:“肇龄字崧生,邛州人。道光末进士,入翰林,授编修,归主锦江书院甚久。有《石室诗钞》。”第45页录刘咸荥《三月三日伍崧生夫子偕诸贤修禊江楼,侍从长者之列,因记以诗》诗。

  史实证明,被时人尊为“夫子”、“长者”的四川邛崃人伍崧生太史,不是题写上述楹联的陕西泾阳人伍生辉县令。


  诸葛亮八阵图遗迹前斗文采 青白江八阵图楹联
  文/黑石

  轩皇传上略,蜀将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事,鳞介避馀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这一首五言绝句(错注:应为五言律诗),是一般人都非常熟悉的《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在观看奉节县葛亮八阵图遗迹时所撰。鲜为人知的是,后来,有人将其作为楹联悬挂于今青白江区弥牟镇西南的诸葛亮八阵图遗迹前。据考证,这是弥牟八阵图遗迹前最早出现的楹联。千年以来,关于诸葛亮八阵图遗迹的地点众说纷纭,不过,位于弥牟镇西南的这一处确实是当年诸葛亮八阵图的所在。为了与奉节县长江中的八阵图遗迹相区别,人呼此处为“旱八阵”。

  弥牟原属新都。明代杨升庵《新都八阵图记》说:“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县之弥牟镇。民间有人就此撰了两幅对联:“有客骑马来新都,逢人指点说弥牟。”“晓云不散弥牟镇,春草横生八阵图。”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八阵图的好奇与探秘之情。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所谓“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其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据南朝梁李膺《益州记》载:八阵图原为纵横皆8垒、共64垒的方阵,每垒高3尺,面积1平方米,外围以土城,有4门……令陷入阵中的敌人头昏眼花,神秘莫测。弥牟镇八阵图并不是对敌的战场,而是八阵图的彩排场地。千百年来,围绕着这块彩排场地,先后出现了许多副对联,发生了一些饶有趣味的事情。前文所提到的刘禹锡的那副对联因联末“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在悬挂了一段时间后,有人指出不妥,就被摘了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遗迹前空空如也。在一些好事者的撺掇下,当地乡绅向社会公开有奖征集楹联,银子的刺激果然很有效果,一时应者云集,竟出现了一副绝对: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此上联从八阵图说开去,以诸葛亮一生的事迹为内容,而又巧妙地嵌入了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看似简单轻巧,却实在不是盏省油灯。要对出下联,还真考手艺。据传说,该作者在撰出此上联后顿感江郎才尽,无论如何也对不出了下联。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幅上联孤零零地挂在八阵图遗迹前,成为了弥牟镇一景,更使得此地名声大噪,每天来观看应对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乡绅洋洋得意,放出话来,如果三月之内再没有人对出下联,就要将上联刻为金联,同时书以“天下第一绝对”,永久封存。

  眼看三月期限就要到了,成都府乃全川人才荟萃,竟然就没人奈何得了一副对联?人们议论纷纷。当地乡绅更加得意,开始吩咐工匠做雕刻准备。可就在这天,遗迹前来了一个貌不惊人的中年文士,他围绕着那副上联转了三圈,冷笑一声:“这样的联也能成为天下第一绝对,那望江楼的对联又该怎么说?”乡绅道:“你好大的口气,对出下联来看看?如果对上,我们愿输银百两。”中年文士一摆手:“银子我不稀罕,只需你们把那天下第一绝对的妄语取掉,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言毕,中年文士大喝一声:“取笔墨纸砚来。”少顷,文房四宝到,中年文士铺开纸,执笔望天,略一凝神,猛然身形顿挫,笔走龙神,一副下联转眼间震惊四座: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乡绅们你看我,我看你,瞅着联中嵌入的“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再看看身后上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个个呆如木鸡,傻眼了。
43#
发表于 2011-6-3 09: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熊希龄与对联
来源: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田梅生
=======================================

  熊希龄(1870———1937),湖南凤凰人,幼时天资聪颖,有“湖南神童”之称,21岁中举人,朝考后授庶吉士。清末,抱救国救民之志,与梁启超等致力维新运动。民国初年任财政总长、内阁总理。后半生致力教育、慈善事业,创办北京香山慈幼园,教养六千余名灾童孤儿成才,功德无量。抗日战争爆发,他赴全国各地呼吁募集经费奔赴前线救亡,因劳累成疾,于1937年12月5日病逝于香港。

  熊希龄先生逝世60周年,中外各界人士在凤凰县熊希龄故居为这位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著名爱国人士,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其间赋诗作对并补录了有关他生前的一束对联,咏来感人犹深,择上几联献给读者。

  一副嵌字联写道:“希有奇才,凿水窥天成妙句;龄虽幼小,登科及第占鳌头。”以“希龄”二字嵌头,巧妙自然地颂扬他的天资。儿时,先生考他作画,他画了枝棉花,先生不以为然。当他在画上题出“此君一出天下暖”,先生一下惊愕!先生出一上联:“栽数盆花报春秋消息;”他稍加思索挥毫书出:“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先生惊赞:“经纶之才也!”

  另一副纪念他的对联是:“清代翰林,北洋总理,离归作庶民,熊氏宦途难展志;幼园稚子,社会遗孤,教养成英杰,香山慈善永留芳。”上联书出熊希龄先生因支持维新变法,被腐败的清廷革职“永不受用”,救国救民之志失落之感;下联赞颂他一生精力倾注慈善事业的精神和功绩!熊希龄先生“耳顺”之年,爱妻先他而去,挽联为:“以同德同心同情同志誓同患难,生死相期,三十六年如一日,谁知垂老分飞,事业未终难瞑目;舍爱儿爱女爱婿爱孙及爱屋鸟,教养诸孤,千百余人将何依,那堪环境变异,触观无物不伤心。”此联可见这位爱国前辈对妻室儿女的深厚情感,同时可见他济世拯孤爱民如子的宽大胸怀。
44#
发表于 2011-6-8 0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提出晋代陆云荀隐始创对联
来源:新闻晨报
=========================================

  晨报讯 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松江区委宣传部和上海楹联学会主办的《中国对联探源——暨陆云在对联发展史上的地位全国学术研讨会》昨起至19日在松江举行。

    多年来,人们据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楹联丛话》所述,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蜀后主孟昶春节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说法被近代许多学者否定。中国楹联学会前会长马萧萧和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许多学者提出,对联起源于晋代。《晋书·陆云传》载,松江人陆云和洛阳人荀隐在文学家张华家中相遇。陆、荀二人素不相识,张华因二人都是才子,让他们“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陆云就说:“云间陆士龙”。荀隐对曰:“日下荀鸣鹤”。这副便是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对联。专家们从诗、文中对偶句的成熟及平仄声韵的发现,论证了晋代产生对联的条件,因此可以说晋代松江人陆云是中国对联这一文体的开创者。
45#
发表于 2011-6-8 00: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6-8 00:15 编辑

传唱内江文苑风流
来源:内江日报
=======================================

   去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向全国各地征集历代名联佳句,汇编《中国对联集成》。不久,内江成立编纂组,积极投入到这场全国性发掘、收集、整理当地对联的文化活动中,先后征集到六千余首有关内江的对联,上报中国楹联学会,组成《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

    一

    罗征全今年70岁,家住新华路某小区,是内江楹联学会副会长。在这次大型公益文化活动中,他是内江对联收集、整理工作的主要编审者之一。他介绍说,收集、整理《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内容分情理编、景观编、节令编、行业编、庆吊编、居室编、宗教编、谐趣编等,要求是当地人或外地人咏内江历代风物的对联。这项工作由内江楹联学会一百八十余位会员承担。在这个群体中,退休人员占95%,最年长者97岁,最年轻的也近花甲。经过大半年时间努力,来自古籍、史料、景区、古建筑、墓碑、石刻的六千余副对联进入编审阶段。

    罗征全对内江对联的兴盛作了简略介绍。他说,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外省居民入内江垦殖、经营,经过上百年辛勤劳作,以水稻、甘蔗、桑麻为主体的种植业;以冶炼、采掘、土陶、制盐、制糖、纺织等为主体的手工业使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于是,民间大兴“耕读传家”之风,出进士119名,举人312名,任总督、巡抚以上高级官员25人,开了四川省州县科举史之先河。于是,官府、百姓注重文化教育,诗词、对联创作蔚然成风。

    到了清朝,内江的文化风气与全国一样,人们将对联赠答或做文字游戏视为时尚。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创作成为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此时内江科举态势渐弱,但在诗、书、画上却人才辈出,并涌现出不少撰联高手。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本土文人学士及来自全国的文化名人在相互交往、交流中题撰了大量关于世事、风土、节令、环境等内容的名联佳对。

    二

    在这次挖掘整理内江对联的过程中,“山行依旧合;水去复还来”这副对联的历史最为久远,它描述了史家镇到白马镇这段沱江东去南来,迂回穿境55公里、横跨约10公里的半岛地形。作者为晋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氏郭璞(276~324)。《辞海》记载,郭璞博学才高,词赋为东晋之冠,著有《尔雅注》、《山海经注》、《楚辞注》等。

    其后,唐朝状元范崇凯,宋代状元赵逵,南宋宰相赵雄,明朝宰相赵贞吉,大理寺卿刘望之,清代高僧、书法家丈雪禅师等历代名人均有楹联巧对流传于世。而在以楹联赠答为时尚的清代鼎盛期,“文简意深”之王果题有“以民心为己心,民之父母;视国事为家事,国有循良。” “文辞经典、博学多才”之刘稚题有“一枝彩笔与天齐,遥遥星斗;万丈高楼从地起,步步云梯。” “工稳典雅”之刘景伯吟出“……海内几如桑梓地,怅遥天漠漠,缘何来闽、来楚、来赣粤,都成了花落水流红。” “经纶满腹、通晓文史”的刘景叔写下“源岷山而来,浩浩东奔,几三千余里,谁为主者……”“才华横溢”之江维斗题撰有“冠盖会同乡,巴蜀主人荆楚客;风光怀两地,峨眉山月洞庭秋”……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被誉为“清代内江书撰楹联五大名家”。

    其后,骆成骧、杨春梯、公孙长子、余燮阳、陈步鸾、梅鹤年、刘采臣、刘师亮、张大千、张善孖、晏济元、范长江等一代风流人物在民国时期一展身手,集诗、书、画、题撰之大成,在抗战时期更有冯玉祥、于右任、郭沫若、老舍、柳倩、丰子恺等文化名人来内江挥毫撰联,字字珠玑,为内江楹联宝库增添了大量内容。

    罗征全说,在这一阶段,内江县人氏刘师亮(1888~1939)是内江对联创作的典型代表。少年时期,他曾为一学士咏椑木镇地理环境所出的上联“两头是路穿心店”,吟出极为工整的下联“三面临江吊脚楼”。后来他客居成都,于1919年“双十节”在宅门上贴出长联“乐意总相关,请黄丝蚂蚂,逗白鼻牛牛,庆民国八年双十;太平有真相,听爆竹声声,看莲花朵朵,遍锦城九里三分。”此联为进士刘豫波、状元骆成骧互为传诵,赞赏其内容大题小作,浅出深含,对时局评价独到。1929年,他在成都创办《师亮随刊》,所载诗歌、对联切中时弊,嬉笑怒骂皆文章,很受民众欢迎。1932年,他在免费赠阅的《反日特刊》上发出“多难兴邦,惟有民主难解决;同仇抗日,纵亡种族莫投降!”的呐喊,激励人们投身抗日斗争。

    刘师亮1939年病逝于成都,生前自撰挽联总结一生:“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籍碧血贡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清室无科名,民国无官位,以白丁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此后,张仲孝、邓崇本、梅英等内江文化名人薪火相传。当今,我市每年有众多楹联协会会员出楹联、诗词集……

    三

    “七孔照沙洲,江水日夜流。高官有你做,一去不回头。”这副对联(或民谣)在内江广为传诵,编纂组在收集整理中对它起源于何年进行了多方考证,有人说是明朝,也有人说是清朝,众说纷纭……这副对联的前一句描述了东兴区大佛寺一带的地形地貌,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后一句在民间却有很多版本,有人认为这是讲内江风水好,出了不少大官;有人认为这是讲当了官的人就不想回内江,否则将来就难以高升;还有一种传说是,原崖壁的七个孔内住有7只金鸭子,但在清朝年间沱江涨特大洪水,鸭子只得离去,因此,后来内江当大官的人就少了……

    “石燕金鹅迎双凤,春牛洗马望迴龙。”这副对联以“扁毛”(禽类)对“浑毛”(兽类),对仗十分工整,涵盖了隆昌县境内著名地域地名。相传为清代某县令拟出上联为女儿招亲,后一书生对出下联并成为“乘龙快婿”。

    “世间惟有读书乐,天下无如吃(读qi)饭难。”这是在军阀混战期间,清代最后一位状元骆成骧拟的对联,写出了在当时环境下,读书人惟有在阅读中找乐,百姓生存非常艰难的境况,充分表达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 卑微虽在 ; 功高可恪 。”这是一副掩盖在茅草中的土地庙上题刻的对联,由77岁的王德润在东兴区长江森林公园内收集而来。这副对联的最后两个生僻字怎么读,是何意思?令他,也令众多文史爱好者摇头。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最后在《康熙字典》中查出下联生僻字读“天”。随后,他向“文史老人”邹作圣请教,得知上联的生僻字读“地”。翻译过来为:“卑微虽在地;功高可恪天。”大意是土地菩萨虽然地位卑微,但它为百姓祈祷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其功劳比天高……

    59岁的刘劲秋是一位女性,她是威远楹联分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她介绍说,在收集整理对联的几个月时间内,全县20个乡镇各有一名会员负责对联收集,大家走村串户、钻荆棘丛生的山崖、进风景名胜、寻古建碑刻、查文史书籍,对境内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整理出历代名人学士所题撰的九百多副对联。

    71岁的赵树荣在向义镇片区采访中,听说静宁寺后院一顶棚内有很完整的文字。在村民带领下,他钻洞翻墙进入,果然发现一副非常完整的对联:“到此莫非有缘,水果香花四时合奉;看来尽皆妙景,池鱼树鸟一样堪亲。”他们估计,此地为寺庙最偏僻处,很少有人光顾,于是请人撰了这副意味深长的对联……

    从晋代流传下第一副对联至今,经过近一千八百年薪火相传,内江留下了大量或工稳典雅,或文简意深,或才华横溢的名联佳对。在四川打造 “文化强省”,内江打造“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大背景下,这些来自历史深处、最具川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将会对内江和四川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错注:“七孔照沙洲,江水日夜流。高官有你做,一去不回头”,这显然不是对联,绝对不应该收录。本着尊重原文目的在这里作保留)
46#
发表于 2011-6-9 21: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6-9 21:15 编辑

妙趣税收对联
来源:宁夏国税网站 丰县地税局提供
========================================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它只言片语,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文学魅力,在众多的对联中,也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构思奇巧的以“税”为内容的税收对联。

  相传,明代有个姓东名郊的陕西华州人,在北京任御史,巡按苏松,有一姓许的御史以出句戏之,东郊不能对。于是,由梨园名士陆采对出:

  北台东御史,西人巡按南方;
       冬官夏侍郎,春日办完秋税。

  这副对联是一副方位巧对。上下联对仗工整,格律严谨、音韵铿锵。

  郭沫若14岁那年到乐山城里读书。一次,他看见农民挑大粪出城时,被守城门的役吏敲诈勒索,一担粪要收两个铜板的出城费。郭沫若听了气愤异常,即口吟出一副愤慨于谐讽的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这副对联表现出郭沫若早在少年时代就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敏锐的洞察力。读之,令人在捧腹之余更加深了对腐败政府和军阀的痛恨。

  刘师亮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名噪蜀中的对联大师。在窃国大盗袁世凯统治期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可是他们却处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有一年春节,刘师亮看到一些军阀门口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非常气愤,特撰写了一副对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对联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反动政府横征暴敛,广大人民仍陷于贫困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同时,刘师亮面对黑暗的旧社会,不畏强暴,仗义执言,也写下了许多构思精巧别致、深刻揭露腐朽统治的税联:

  半年粮上六回,时拘押,时比追,迄无宁日;
  百货税征数道,罢请求,罢减免,只有呼天。

  本利轻微,捐税请少抽点;
  生命宝贵,自由该放宽些。

  抗日战争时期,政府捐税已经很多,而一些地方的贪官污吏又巧立名目,加捐增税。有些税名闻所未闻,真正达到了“万物皆有税,惟有屁无捐”的境地。

  尽敲榨假充公用,遍设关税、卡税、田税、屋税、丁头税,税到民不聊生将腹税;
  竭搜罗大饱私囊,勤抽盐捐、米捐、猪捐、柴捐、屎尿捐、捐得人无活路把躯捐。

  这副对联就反映了当时“民国万税”的真实情形。

  而广西玉林地区的军政长官黄骐,却更加心狠手辣,一种捐税到了玉林就要完成几种。如酒税,到玉林便有了购米税、蒸馏税、入瓮税、卖酒税、喝酒税等等。有一次,玉林诗社以“诗”、“酒”二字举办征联竞赛,有一副获奖对联是这样的:

  将军囊涩加征酒;
       政府事忙漏税诗。

  黄骐知道了这件讽刺他的事情之后,就下达对做诗的人每人征收收入的30%、获了奖的征收20%的税。此令一出激起了民愤,不久就把他撵走了。

47#
发表于 2011-6-14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6-14 16:48 编辑

黑龙庙对联简析
作者:北风
来源:碛口旅游论坛
==============================================


       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在黑龙庙的山门洞上方有一块“神宫宝界”门匾,据史料记载,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思想家傅山先生云游碛口时所题,意在说明黑龙庙胜景。山洞门两侧有两副楹联,一副是“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此联非常形象准确地概括说明了碛口当时的繁荣景象。我们先看上联:“物阜”、“民熙”,由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现象到当时碛口街上:货物像山一样堆积,商贾、百姓熙熙攘攘,穿梭于五里长街,车水马龙,应有尽有,驼铃声、叫卖声、砍价声、嬉笑声、算盘声、唱戏声……等等,各种声音汇集在一起,那是何等繁华,何等壮观,俨然一个小都会。“都会”是什么?是中央地方,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一切事物的中心。被称作“小都会”,这是碛口当年繁华的最好见证。

       我们再看下联:“河声岳色大文章”。河声,有湫水河的低吟浅唱,有黄河的虎啸龙吟,有大同碛的巨浪滔天;岳色,有雄伟险峻的秃鹫山,有端庄秀丽的卧虎山,更有黄河对岸群峦叠嶂、绵延起伏,连接天际。山的雄伟,河的气势,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在中国的历史上,抒写着碛口这篇跨越三百余年、承接着中国大西北和中原大地之间物资交流重任的大文章。上下两联既说明了碛口的地理特征,又展现了碛口当时的繁华,用字简练,气势如虹,堪称绝对。这副对联为郡人崔炳文撰书,崔炳文是永宁州人,清嘉庆庚午举人,曾担任广西新宁知州,清代北五省著名书法家。因为当时碛口有半条街属于永宁州地,所以称为郡人,或邑人。

       另一副对联是清道光27年,永宁知州王继贤撰书:“山河砺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砺,指磨石,带为连贯,山河砺带即山砺河带,意思是说碛口是一个历史久远,人文会聚,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对联编的好,字写的更为漂亮。王继贤是湖南人,清代进士,全国著名书法家。当年高丽国王向清朝皇帝求“继美凌烟”四个字,皇帝向全国征集,最后只有王继贤入选。高丽国王以四千两白银相赠,遂有“一字千金”美誉。除此之外,王继贤还为黑龙庙乐楼太师壁写了一块匾额,题写“鱼龙出听”四字。

       欣赏完这两副对联,我们会发现它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神灵崇拜,更没有一个字涉及与黑龙诸神有关的事物,这是中国文化现实性和世俗性的绝妙例证。
48#
发表于 2011-7-10 10: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园乐天楼楼名对联解读
转自:新浪识时务者的博客
=======================================

     国家4A级旅游点开平立园,是华侨建筑文化中的奇葩,该园集古今中外建筑文化为一体,更以其独特而完整的雕塑、壁画、诗联等非墨迹文化,展示了上一代华侨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据说,园内数十副的对联,大多数出自前清拔贡司徒枚之手。这个观点,不仅从一些父老口中得到证实,从现存对联的内容和书法中,我们也不难分辨出个端倪来。一是园内建筑风格新潮、对联主题、手法、书法相近的占了多数;二是建筑风格老套些,对联、书法古雅、老辣些的,占少数。

尽管立园内建筑物精彩异常,对联琳琅满目,但唯有一楼及其对联,于我看来是超凡脱俗,令人难忘的,那就是园内唯一的一座碉楼——“乐天”楼与对联:“乐郊乐土,天视天听”。

    我认为这楼的脱俗之处,首先是该楼的建筑风格。该楼占地少,墙身光滑,门窗窄小,外观朴素,布满枪眼,一眼看去就会让人感觉到,它当然地担当起了立园长者和卫士的角色了。经查,此楼确是建立园前的建筑,是谢维立宗族“乐天堂”的产业,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于是众人楼,是非常时期族人避难之所,所以,与立园后来谢维立主持兴建的重豪华,爱张扬、以居住为主的园林式建筑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次是对联用语和书法不同。立园豪华建筑物的联语多用半白话体,较浅明,书法用行草书;而乐天楼联用语高古,句句用典,字字用典,可谓“无一字无来处”也(黄庭坚评杜甫诗),书法为行楷,笔力较深。

    尽管楼名“乐天”,是祖宗名号,无多大解释,但作者却通过嵌联用典的办法赋于其生命,使我们沿着对联的语言,想象到谢家老祖宗能起“乐天”这个名,一定也是个不平常的人物。“乐天”典出《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说:“听任命运的安排,随遇而安,就没有什么愁忧了”。历史上,白居易曾用“乐天”为名号。“乐天”虽然蕴含宿命思想,但“乐天”之名更多的是体现为人“达观”,“豁达”的处世态度。

      至于联语中的上联“乐郊乐土”,则出自《诗经·硕鼠》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中所说的“乐土”、“乐郊”都是《诗经》反映的年代,人们理想中的居所。这和立园家族建楼的思想是一致的,因而这里的用典是明白贴切的。

      至于“天视天听”,也有出处,它出自《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千古名句。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即认为“天意的根本就是民意”,换句话来说就是“君轻民重,民意不可违!”这是儒家数千年来进步的观点之一。乐天楼用了这个典,虽然有点文字游戏式的运用,但与上联“乐郊乐土”之民众意愿遥相呼应,则言之有物,思想内容上下贯通,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联是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是指天子应多关注民意,多听民众声音,从民愿,使乐郊乐土的梦想变成现实。这种思想,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49#
发表于 2011-7-10 12: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坪石广同会馆的石刻对联
来源:乐昌市政府网
=====================================

  广同会馆位于乐昌市坪石镇老街中部。只要当您站在广同会馆前,你就会被一副石刻“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东,广同会馆”行书对联,那石刻行书对联精辟工整的诗意和潇洒俊逸的书法让人惊憾。这副对联既是作者对当时坪石这一广东新经济点的期望,希望广东人民共同建设好新坪石,更说明当时的坪石在广东省整个珠江流域的重要性,坪石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珠江流域的入海口深圳湾,只要坪石的经济发展了,广东的经济才能称帝于全国。经考证,这副对联出自道光壬午(1822)探花罗文俊先生晚年休假在家中时的作品(注:广同会馆的落款是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罗文俊先生还有晚于此作之后的作品面世。

  因为罗文俊是探花郎,书法又潇酒俊逸,当时求字者颇众;至今市场流传甚少,笔者仅在南海市博物馆见有一真迹对联。除此之外,就是流传至今的石刻有乐昌坪石“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东,广同会馆”对联、佛山梁园堂匾和广州1997年出土的“大新街”石匾。因此,广同会馆大门的“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东,广同会馆” 石刻行书对联在广东会馆重建时要作为文物原封保存到乐昌博物馆,作为历史见证。重建的广东会馆大门对联只能用翻新版视人,以防文物再度遇难。

  罗文俊是何许人?据查证:罗文俊(1789-1850)字泰瞻,号萝村,今南海南庄罗园村人。与罗格孔继勋(癸巳翰林)同读书于名儒冯国倚(丹灶人)、黄培芳(中山人)门下。嘉庆已卯科(1819)中举人,道光壬午科(1822)参加殿试后,阅卷大臣拟罗文俊为第七名呈上道光皇帝御览,道光阅卷后拔为第三名,钦点探花及第。后与吴川状元林召棠(癸末(1823)科状元)一起返粤时,省城万人空巷一睹才子风貌,并受到两广总督阮元宴请,阮元诗云:“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见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初授受翰林院编修。1832年以记名御史用。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通政司副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职。晚年乞病归里。  

  罗文俊曾历任陕甘、山东、山西、浙江学政(教育厅厅长);又数任乡试、武科会试考官,门生满天下。最著名者为宰相李鸿章、李鸿藻、闽浙总督李鹤年、贵州巡抚曾璧光、状元章鋆等。李鸿章题《萝村夫子大人壬寅小像》云:“瘴海冥冥始罢兵,从臣裘马趣山程。平生揽辔澄清志,书史难摹我眼明。游宴欧门感夙缘,当时年少尽华颠。胡床坐腊婆娑老,喜读公孙述祖篇。”李鸿藻撰《绿萝书屋遗集》序云:“甲辰岁,公典京兆试,鸿藻闱卷实公所拔,识榜后,谒公于虎坊桥第,期许甚殷。”可见他们师生情谊之深。  

  民国总统徐世昌曾云:“萝村工于馆阁应制辞赋,传诗不多,绝句最擅风调。”罗文俊诗书皆精,著有《绿萝书屋遗集》。

  罗文俊喜鉴赏,建有“三十六螺山馆”,金石字画无所不藏。对于兰花更为喜爱,赏兰更有心得,曾云:“余乡穷僻无园林之胜足供游览,花卉不恒见而于兰花尤难得。自求书者多载兰以来,遂得百数十器。瓷斗文石,参差竹荫榕下,风露既酣箭叶怒发,清和时节万花纷披如雪。遇晨旭未上清风徐来,徒倚其间挹花露华。以程君房,墨试蕉白大研,墨光蓝翠绿浮动,窗外芭蕉新展如碧玉。以澄心堂纸临兰亭一过,生香活色萦绕笔端鼻观间。一时心目清凉,骨节开朗,如餐霞吸露。置身阆风瑶圃,不复知有人间事,亦陶征君所谓欲界之仙都也。”广东欣赏兰花的文字记载,罗文俊还是粤海赏兰第一人。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5-6 11:41 , Processed in 0.05393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