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楼主: 私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则联话

[复制链接]
141#
发表于 2011-10-24 15:37:03 | 只看该作者
对联凝聚两岸情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孙英龙
===================================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海峡两岸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台湾很多对联,都是源于祖国大陆,与祖国大陆对联文化历史同根同源,记载了台湾和祖国大陆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反映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与现实,许多对联为台湾同胞“寻根认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台湾对联主要嵌刻于宫庙、佛堂、亭阁、书院、会馆、祠堂、祖厝、公园等处。笔者访台时抄录及平时收录的台湾部分对联略加选编,以供读者欣赏。

  乌面将军庙对联:在彰化市秀水乡陕西村,有座祀乌面将军马信的庙。乌面将军马信,陕西人,原为清守台将军,后参加郑成功队伍,屡建奇功。台湾收复后,他带领官兵在秀水一带开荒垦地定居,民众为纪念马信的功绩,特命名此地为陕西村,并建乌面将军庙。庙对联曰: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开凿八堡圳对联:清康熙年间,一位不知名的林先生,因与福建晋江人施世榜共同开凿八堡圳导水工程有功,民众建庙纪念。施世榜平生乐善好施,开凿八堡圳有功。有黄仕卿倡建八堡二圳。为此,台湾民众于彰化市二水乡八堡圳建了一座林先生庙,民众建庙表彰他们的功劳。对联曰:八谷无恙,万民欢稼穑;堡城永存,千载念先生。

  龙山寺对联:台湾有许多由泉州安海龙山寺祖庙神祇奉祀到台湾建的龙山寺,遍布台湾各地。台北县淡水镇、彰化市鹿港都建有龙山寺。台湾淡水镇龙山寺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祀安海龙山寺的观音佛祖。对联曰:龙听经音滋法雨;山环佛阁蔼慈云。

  清水祖师庙联:台湾有许多清水祖师庙都源自泉州安溪清水岩的清水祖师庙,奉祀到台湾建庙的。台北县三峡镇秀川街于清乾隆年间建有长福岩,又称祖师公庙,是泉州安溪人从福建安溪分神所建,敬祀安溪清水祖师。殿堂对联曰:清风明月圣贤心,长享千秋,如参佛祖;水色山光名胜地,福临三峡,永作人师。正门对联曰:长保苍生丰年大有,恩同雨露;福培赤子济困扶危,泽及海山。

  妈祖庙对联:台湾有上千座妈祖庙,奉祀妈祖,源自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镇朝天宫妈祖庙,为全台规模最大,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闽人傅姓迁台,带湄洲朝天阁妈祖像在此建庙,后多次修建。大门对联曰:古昔湄洲昭圣迹;即今寰宇付慈云。

  于右任的对联:于右任(1818-1964),国民党元老,病逝台湾。他曾为马来西亚关帝庙撰写一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台湾玉山是游览胜地,主峰海拔近4000米,为台湾山脉最高峰。民众为于右任竖铜像于玉山顶上,在石坊撰对联曰:西北望神州,万里风涛接瀛海;东南留胜迹,千秋豪杰壮乾坤。
142#
发表于 2011-10-24 16:20:16 | 只看该作者
陈若霖对联讽科考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光耀
================================

   清朝刑部尚书陈若霖,字宗觐,一字望坡,是福州闽侯县人。少时因家贫,曾以贩卖草履为生,日进几钱为养活老母。一天,他到福州郊区下渡叫卖,遇一财主秀才,见其聪明,以女妻之。

   陈若霖母女移居下濂时,他勤奋读书,但在童生考试中,却没有录取。他岳父逝世后,家境破落。有一次,他缝补旧袜时,找不到针线。他问妻子,其妻曰:“针在海底。”找来找去,终于在客屋里找到了。原来针是插在大柱对联:“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的上联“海”字底下。陈若霖顿时醒悟,这不是应“海底捞针”?

   翌年,早春二月,陈若霖参加五场县考被录取。四月间又参加府考被录取,接着院考,取得了入学资格,那年他已经是25岁了。然后,他顺利地通过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擢为进士。十个月后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文渊阁较勘(四库全书),可见他很有肚才。他对清朝科举制度有感而发,写下一副对联: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廿五载始登泮水;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十个月直入翰林。

   乾隆五十四年,陈若霖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奉天、山西、直隶等司主事,员外郎,累迁郎中。曾奉派总办秋审,充律例馆纂修,并往各省复查案件,屡为百姓伸冤。道光时,官居刑部尚书。他为官清正,为人刚直。剧作家林飞整理的闽剧《陈若霖斩皇子》正是刻画他敢于犯颜直谏,与权贵作斗争的清官形象。90年代,剧作家林芸生与张品生合作的闽剧《告老尚书》,成功地塑造了刑部尚书陈若霖告老还乡后,还为自己定错了冤案,重新复查,平反冤狱,其慎刑爱民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他调任刑部尚书,为时8年,秉公执法,数次受皇帝赐书嘉奖,遂在家乡建“赐书楼”藏置。道光十二年(1832年),归葬福州步卓山岭头岭。

   陈若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官清如水,爱民如子。他的对联能广泛流传,原因就在于此。
143#
发表于 2011-10-24 16:23:16 | 只看该作者
陈若霖故居楹联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不详
========================================

  陈若霖(1759-1832),字宗觐,一字望坡,福建闽县(今福州)螺洲镇店前村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广东、河南、浙江等省巡抚;署两广总督,升任湖广总督;授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事;调任刑部尚书,在刑部八年,善断疑案。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官清正廉明,数次受到清帝表彰奖励。他虽在外为官,却不忘桑梓,诸如修福州贡院、重修螺洲孔庙、天后宫、林氏宗祠,纂修《福建通志》、葺治京都福州会馆、赈灾济贫等,都乐于捐款助成。

  陈若霖故居在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江边,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计有四座,现为江墘2-5号房。四房并列,临江,均为土木结构、三间排(面阔四柱三间),风火墙建筑形式。在2号、4号、5号房原有不少楹联,现根据陈若霖后裔陈囷先生(已故)提供的资料和现存楹联残迹整理于下:

  2号房楹联。2号宅位于天后宫左侧,名为“赐书轩”。翁方纲为其书“赐书楼”匾,此匾后被陈若霖曾孙陈宝琛移至陈氏五楼之赐书楼。

  2号房花厅与书斋之间有一对楹联:看阶前草绿苔肥,皆饶生意;听墙外鸟啼鹊噪,恐有冤魂。翁方纲(?-1818),字正三,号覃斋,晚称苏斋老人,本莆田人,后入大兴籍。乾隆进士,书法尤冠绝一时,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二品衔,寿五十五岁。著有《两汉金石记》、《精义考补》、《师友集》、《复初斋诗集》。

  4号房楹联。4号房为陈若霖主居,前后二进。大门上侧悬有陈若霖“进士”匾,门柱对联:门迎龙虎峁,地即凤麟洲。陈若霖故居面对闽侯五虎山,地处螺洲闽江之滨,此楹联形容其屋的地理位置。

  一进大厅中堂悬挂道光皇帝御赐“敬典承庥”横匾,大厅两侧木柱尚存林则徐部分手书楹联,原文:三十州都督,文武兼资,王命秉钺临天府;五百里德星,恩威并济,老尚陈篇对古人。

  林则徐与陈若霖同朝为官,陈若霖死后,时任荣禄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以“门下士”之称为陈若霖书丹墓志铭。此楹联是林则徐赞颂“三十州总督”、“五百里德星”陈若霖的“文武兼资”、“恩威并济”的丰功伟绩。

  二进大厅为祀祖厅,屏风前置有红木雕花木龛。木龛两侧题有家训楹联: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固小忿而失重亲。木龛上侧悬挂翁方纲手书“居敬堂”横匾,两侧有御书:熙朝屏翰,盛世皀璋。

  屏翰,比喻卫国的重臣。韩愈《楚国夫人墓志铭》:“为王屏翰,有壤千里。”珪璋,一种贵重的玉制礼器。亦比喻高贵的人品。《后汉书·刘儒传》:“郭林宗常谓儒口讷心辩,有珪璋之质。”

  二进大厅木柱有郭尚先楹联:身是万间寒畯屋,居临五色彩云间。郭尚先(1785-832),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工画,善画墨兰。著有《大理遗集》、《增默庵遗集》、《坚芳馆题跋》。

  5号房楹联。5号房有前后二进,大门上侧悬挂陈承堃的“文魁”匾,门柱有梁章钜楹联:冠带今螺渚,读书古颖川。一进大厅木柱亦有梁章钜手书楹联:天家颁玉轴,至今矩矱昭垂,读法数白云旧典;玉馆握金绳,后比文章丽则,摛华比红杏新词。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闳林,晚号退庵,长乐县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道光间官至江苏、广西巡抚,兼署两江总督。著有《夏小正通释》、《沧浪亭题咏》、《梁祠纪略》、《铜鼓联吟》、《楹联续话》、《枢垣纪略》、《古格言》、《梁氏诗存》、《退庵随笔》。
144#
发表于 2011-10-24 16:2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10-24 16:29 编辑

尊师楹联
来源:泉州晚报数字版
作者:代仪名
======================================

       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教育界老前辈、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曾撰一联抒怀: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老先生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他投身教育工作,默默无闻地实现“欲栽大木柱长天”之志,他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深受后人的敬重!

  马寅初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41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周恩来为他手书了一副对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此联十分工整精当,表达了周恩来对马寅初教育成果的赞誉,对其健康长寿的良好祝福。

  中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郭沫若曾为他题写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此联把事业、品德、理想、追求,都重笔浓缩于纯朴的联语中。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他在51岁时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当时许德珩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简括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性格,诚挚感人。

  教师是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得学生爱戴。教师节来临之时,有位中学生给老师送了这样一副对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切自然,耐人寻味,表达了莘莘学子对教师的敬仰之情。

  人之一生,孰能无师?因此,教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上赞誉教师的对联比比皆是。有一副长联写道: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堪称绝妙。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目字按序排列,实属不易。它生动地写出了人民教师甘作蜡炬愿为春蚕的崇高精神境界。
145#
发表于 2011-10-24 16:37:18 | 只看该作者
泉州名人故居:留从效故居
来源:泉州日报海外版2008-01-29
作者:郑正裕
================================

    留从效(906―962),字元范,南安桃林坊(今永春桃城镇)人。幼孤家贫,以事母兄孝悌闻名。闽景宗天德二年(944),留从效为泉州散员指挥使。时朱文进、连重遇杀景宗王延羲,他以讨伐朱文进为号令,杀朱党、刺史黄绍颇,自署都指挥使。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南唐灭建州闽国天德皇帝王廷政,吴越南下福州,他归顺南唐,自领南唐漳州、泉州等二州留后,被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后累授同平章政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后周征淮南,南唐军队屡败,他又遣使借道湖北通款于后周。宋太祖建隆初年(960),他又遣使借道吴越上表,对宋称藩,贡奉不绝。建隆三年,留从效逝世,南唐后主李煜诏赠太尉、灵州大都督。

  留从效出身寒微,治理泉漳时,专以节俭养民为务,经常布衣素食。他发展农业、手工业,兴水利、垦海滩、重教育、取名士、通货易、除苛税。他虽然依违于南唐、后周、吴越之间,但给泉漳二州带来10多年的和平。他治泉州时,广植刺桐以为城,使泉州城范围大大扩大。刺桐城声名远播,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留从效故居修爵堂,坐落在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的留安山南麓中部,坐北向南,宽约22米,进深约58米,面积约1270平方米,共三进二内庭,杉木柱梁结构,土瓦盖顶,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前堂的正门登三级石阶就进了宽敞的下照厅,有左右下照房、角间,每间进深6.4米。正内庭既宽又深,书院宽7.7米,进深4米。从两旁书院石阶可上正厅堂,正厅堂宽15米,进深约13米,高11米,显得十分高大宽敞。正厅堂有对联曰:“里名昭善,昭元善而百善集;堂标修爵,修天爵而人爵从。”最引人注目的是罕见的花岗岩过丁石,长达6.2米,宽0.67厘米,厚0.21厘米。正厅堂的背后有1个进深4.2米的后轩。后庭院宽15米,进深5.2米,也有左右后厅书院。最后面的是后大厅及后厅左右大房、左右六扇,每间进深都达13.7米。

  修爵堂的四周原有围墙,今已倾废,围墙外原有沟廊,现在左右沟廊改为6米宽的村道,前后沟廊改为村间公路。修爵堂的门口埕宽21.6米,进深8.1米。门口埕左有日井,右有月井,两井相望。修爵堂的后面两旁,左俗称为“仓”,地势略高,面积1300多平方米,现改建为小学;右俗称为“库”,地势略高,面积也是1300多平方米,现改建为民居。清朝《永春泉州》把留安修爵堂列为永春的名胜古迹。

  现在,两厢、书院、下照房有6户20多人居住,他们都是留从效的后代,但是都写姓刘。改留为刘,源自南宋景炎二年(1277),留正的六世孙,即入浙江一世祖留因的三十九世孙留天禄,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作为泉州府录事参军,因为不肯屈节降元,毅然回到故里留安,改留为刘,开留安的刘氏一世祖,立下遗嘱说:“所愿后世子孙恪遵训,惟忠惟孝,勿忘乃祖,卯田卯金,原属共宗。”堂中有遗嘱匾额。刘天禄“无力回天,不仕元奴”,弃官退隐留安之后,重建映紫垣堂。

  现在的刘姓后裔,为纪念留从效等先祖,在修爵堂的左前方,重修了“映紫垣堂”,作为刘姓宗祠。映紫垣堂的大门画有威武的一对门神,左侧立有永春县人民政府2002年1月24日公布的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围墙和双翘脊铺设琉璃瓦,金碧辉煌。大门外的横额“彭城衍派”赫然映入眼帘,这是留家古老的得姓灯号。内侧贴瓷砖彩绘“双凤朝牡丹”,横额是“镇闽传芳”,表明是留从效等人的后裔。

  装饰着喜鹊等浮石雕。大门对联是:“一代元勋封鄂国;三朝宰辅赐秦公。”上联说的是留从效治理泉州的丰功伟绩,被封为鄂国公;下联说的是他的六世孙留正扶宋室,历任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宰相,分别被封为卫国公、鲁国公、魏国公,成为一代重臣,赐封秦公,追谥忠宣公。

  大厅宽约10米,深约6米,面积并不大,但是金碧辉煌,匾额应接不暇。上方悬一块金匾额:“映紫垣堂”。五代龛奉祀先祖神位。主要奉祀鸿胪卿文圭公,即留环及其妻汝南郡君盛氏夫人。乾隆辛未年(1751)泉州举人留燧叔任陕西高陵县尹,寄来纹银20两,买地田租8担充入祠内祀祖,加祀留雄、鄂国公留从效、忠宣公留正等先祖考妣的神位,至今仍之。可以说,留环派下,或开国元勋,或状元拜相,或内阁学士,或御史大夫,爵公侯者多人,膺台阁者辈出,簪笏相绳,至宋末经300余年而不替,因此两侧有一副佚名旧对联说:“宋代旧徽声,为公为侯为相;秋堂遗令则,惟忠惟孝惟廉。”大厅神龛柱联是:“派衍清源,累世勋名昭国史;功扶宋室,一门忠孝绍宗。”大厅的中柱对联为:“佐宋室以定王侯,旷代英雄有几?扶中兴而新景运,救时宰相无双。”前柱对联为:“插壁金花春晏罢;堆床玉笏早朝回。”廊口内壁对联为:“自清源肇造鸿基,祖德千年存世谱;至天禄复居故里,后昆百叶守先程。”左边门书“祖德”,右边门书“宗功”。大厅内奉有“圣旨”、“奉天敕命”两块珍贵的牌匾。厅堂有历代留氏名人石浮雕像、匾额。
146#
发表于 2011-10-24 16:40:59 | 只看该作者
巾帼对联真不凡
来源:泉州晚报海外版
作者:林长华
==================================

  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一束引人注目的浪花,那就是出自女性名人口中笔下的奇对妙联。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词写得绝联也撰得妙。她撰过这样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这副对联妙用人名对人名,人名中的数字对数字。

  晚清女革命家秋瑾是一位有名的才女。一次,她路过浙江天姥山动石夫人府,听僧人讲述金兵征宋时,石夫人“显灵”击溃金兵。秋瑾有感而发撰留一联:“如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此联对仗工稳,可见才女的确多才。当时吴芝瑛女士一直支持秋瑾从事妇女解放和反清斗争。在一次聚会中,她挥毫题写了一副对联赠与秋瑾:“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世纪新元。”绍兴秋瑾故居有副对联,也是出自吴女士之手,联语云:“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

  著名的女革命家宋庆龄亦善对,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杀害新四军官兵数十人,宋庆龄义愤燃腔,撰此一联:“和平大业犹赊,贤劳正赖,何竟中道捐弃,碧血长天永留恨;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天土地尽含悲。”表达她对烈士的哀思和对正义斗争的支持。

  世人敬仰的邓颖超大姐撰联也颇有水平,她40年代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时,曾赠冯玉祥将军这样一副寿联:“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反帝反封建,不屈不挠见胸期。”原来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是一位喜爱对联的女杰,给予邓颖超很好的联艺熏陶。杨振德女士撰过不少对仗工整,艺术性、思想性俱强的名联。如“靠权势,靠钱财,不如靠技术;从父子,从丈夫,哪及从自己”、“相处相知相爱慕,自成情侣无需父母命;互学互助互敬重,天生夫妻何必媒妁言”

  文坛名匠冰心女士自小受先辈影响,一辈子与对联结下不解之缘,在她的许多散文佳作中屡有对联出现。1924年,她从美国疗养院寄回一副集清人龚自珍的诗句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域梦中飞”。1930年,冰心的母亲在沪逝世,她还代父撰联哀悼:“教养全赖卿贤,五个月病榻呻吟,最可怜娇儿爱婿,几辈伤心失慈母;晚近方知我老,四十载春光顿歇,哪忍看稚孙弱媳,承欢强笑举家和。”这两副对联平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极富文采。

  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也是一位对联爱好者。当年,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后,她含泪撰了这样一副充满人情味、爱国心的对联:“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儿女情,两人共负一人完。”著名女书法家肖娴平生主张“作书吟对,关乎性情,通乎造化”。她撰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其中有题赠淮安吴承恩纪念馆的短联:“伏怪以力;取经惟诚。”,言简意赅,颇富哲理地概括了《西游记》的中心内容。在她南京寓所“枕琴室”挂着她撰的对联:“廉不言贪,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寥寥十六字表明了她对治学勤奋、作风正派的自勉。

  嵌字联是我国联苑一朵奇葩。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1938年曾撰过一副自勉的妙联,三处嵌入了自己的名字:“立德立言乃是立功之本;群有群享须从群治得来。”在当时来说,这副嵌字联堪称标新立异了。1936年秋,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收到的挽联有一部分是妇女界名人献的,胡子婴女士所撰的挽联很独特,令人刮目相看:“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巾帼联手层出不穷。1982年,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为悼念一位粤剧演员,运用对比手法撰此精妙的挽联:“旧社会,苦谋生,闯州过府,遭恶棍持枪索命,更辱为擘口仔;新世界,为人民,上山下乡,献绝招发展粤剧,被尊为艺术家。”
147#
发表于 2011-11-13 22:23:24 | 只看该作者
魏明伦:对联不是标语口号
来源:2011年04月01日 北京晨报  晨报记者 周怀宗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贴对联本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之一,而今,满街满目的对联,却常常让人不忍入目。
  
  有网友指出如今春节对联,“有不能称其为对联的,有贴错上下联的……”此外,对联的千篇一律也让人厌烦。有媒体报道,一名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是收集春联,然而家家户户的春联几乎一样,家家“招财进宝”,户户“财源广进”。
  
  对此,素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说:“只要有门,有建筑,大多都有对联,可是却很难找到真正的对联,满大街的都是口号、标语、对口词、顺口溜。对联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把它丢掉了。”魏明伦建议把对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报和保护。
  
  贴对联是为了辟邪
  
  晨报:每到春节,中国人都要贴春联,这个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魏明伦: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是从最初人们贴在门口辟邪的桃符、门神演变而来。中国人挂桃符从周代就有,《后汉书》中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中国的第一副真正的春联是从孟昶开始的,孟昶是五代时后蜀之主,他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应该是公认的第一副春联。不过这时候,春联一般仍旧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才真正被称为春联,明清时代也是春联大成的时代,到了之后的民国,更是佳作辈出,名家众多。
  
  晨报:到了现在,春联仍旧是应用最广泛的古典文学形式,是什么原因让它生命力这么强?
  
  魏明伦:大众化。诗词是小众的,不仅仅是现在,就算是古代,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写诗词,春联则不同,每家每户都要贴,只要有门,有建筑,都有春联。而且,不仅仅是春联,开业、庆典等等各种活动都会贴对联,这让它生命力非常强盛。
  
  满街对联“对”不起
  
  晨报:但是也有很多人反映,现在的对联错误太多,几乎都不是对联了。
  
  魏明伦:没错,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了,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对联到处都有,但到处都“对”不起,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走在街上,商店、企业、单位、居民,门口大多都有两行汉字,但是多数不能叫做对联,你可以说它是口号、标语、指示、顺口溜、对口词、大白话、关键词……到春节,各种吉祥话夹杂在其中,就可以叫做吉祥话的口号、标语、对口词,唯独不能叫对联。并不是说这些文字不好,实际上用意都挺好,用词也不错,但是合起来并不能成为一副对联,对联有对联特定的标准和规矩,不符合这些规矩的,就不能叫做对联。
  
  晨报:现代人一提规矩,就会联想到束缚、樊笼,这是不是打破规矩的原因?
  
  魏明伦:我想,对联的规矩,不是束缚聪明才智的樊笼,这一点,从历史上有那么多佳作名句就可以证明。不用说整个对联,就仅仅说春联,从孟昶开始,到明清大成,再到民国时代,多少大家,多少名作遗留下来,他们也守对联的规矩,为什么能做出好对联来?
  
  对对联必须守规矩
  
  晨报:那么,春联究竟有什么必须遵守的规矩?
  
  魏明伦: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对联有两大要素,第一是对仗,比如说上下联词性要对仗,形容词要对形容词,动词要对动词,还有语法结构也要对仗,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要对联合结构,也不能乱对。其二是平仄,平仄要相反,这一点和律诗、绝句是相同的,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有些对联是白话的,要求可以松一点儿,还有一些名家或者名句也不完全符合规矩,但这都是特殊情况,不能算作是一般规律。
  
  晨报:一定要守这些规矩吗?
  
  魏明伦:这两大条件是构成对联的要素,它是游戏规则,没有这两大要素,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你可以叫做口号、标语之类的都行,但要作对联,就一定要有。这就好比跳芭蕾就要踮着脚,踢足球不能用手,打篮球不能用脚一样,你要用手,就不要踢足球,去打篮球好了。再简单一点,穿衣服有反正,唱歌唱戏要有腔调,现在的问题是全国人民在对联上都没了规矩,就好像穿衣服都颠倒正反,唱戏都荒腔走板。对于对联来说,不“对”如何能叫对联,而且,对联的规矩,也是它“美”的方面之一。
  
  魏明伦:
  
  剧作家、杂文家、骈文家。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被誉为“巴蜀鬼才”。
  
  对对联比下跳棋容易
  
  晨报:对联一般都很短,又有很多规矩,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是会太难?
  
  魏明伦:正因为它短,自然要戴着镣铐跳舞。对联是一种微型文学,其实微型文学全世界都有,但没有哪一种能像对联这么精致而又内容丰富的。微型小说怎么也得几百字吧,但是对联一般也就是四五个字相对,短的,三个字、两个字都能相对,一个字的,云对雨,雪对风,大家都听过,两个字的,色难对容易,也很好玩,这是它的精致。家庭琐事、民族存亡、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任何事情、任何内容都可以放到对联里面,这是它的丰富。很多人觉得太难,其实不然,古人把对对子当作启蒙的课程之一,小孩子就能学对联。对于现代人来说,对联的两大要素,对仗中的词性、结构都很容易,上学都学过。平仄可能难一点儿,主要原因是现代语言和古语读音不太一样了,它不能用普通话,而要用诗韵,要用古声,大部分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但稍微用心就能学会,最起码比下象棋、甚至是下跳棋还容易。
  
  晨报:听起来确实不难,但事实是现代已经很少有人真的会写对联了。
  
  魏明伦:是的,我们快丢掉它了。对联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瑰宝,全世界的文学中,只有汉字、华语中文才能出现对联,它或者包含哲理,或者充满诗意,或者体现智慧,它是汉字、华语中文中最精美的微型文学,其他任何语种都不可能有,但是我们丢掉了它。
  
  高科技低人文时代
  
  晨报: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丢掉了对联?
  
  魏明伦:“文革”之前都还有,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会写对联。到“文革”之后,慢慢地人们不会写对联了。不仅仅是普通人不会,就连知识分子,甚至作家都不会了。以前的作家,基本上都会写对联,有人写得还非常好的,现在的作家,或者也有写的,但是能写出真正对联的,很难找到了。书法家也不会了,以前你拿一副对不上的对联给书法家,人家不可能给你写,“你先把对联写对了再来吧”,现在的书法家,很多本身就不会,拿来什么写什么,挂出来的自然也是错的。
  
  晨报: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丢掉了对联?
  
  魏明伦:这是一个高科技低人文的时代,科技方面,越来越高,人文方面,越来越低。当然,不独对联,这是整个时代的特点。其次,各地也有楹联协会,但是影响力非常小,基本上就是一些特别喜欢对联的人才知道,对于对联的推广,知识的普及等等方面,力有未逮。再次,相关的人文教育缺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没有相关的教育课程,自然也都不会了。
  
  为对联申请非遗
  
  晨报:对联应用如此广泛,但却少有用对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魏明伦:恐怕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这毕竟是一个文化问题,只能有待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当然,也需要有识之士广为呼吁,这样一个文化瑰宝,倘若再不能引起重视,恐怕就真的要绝迹了。
  
  晨报:是否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和拯救呢?
  
  魏明伦:对联其实应用仍旧极其广泛,它的问题在于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对联,而且文化问题也不是强制措施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的是基本知识的普及,让大家明白什么样才算是一副对联。当然,我觉得也可以给对联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确实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别无二家,并且它有无数经典的作品遗留至今,是传统文化中名副其实的瑰宝,而不是糟粕。申请“非遗”应该是恰当的吧。

148#
发表于 2011-11-13 22:3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11-13 22:32 编辑

坡亭对联款识考
来源:(广东鹤山)古劳镇人民政府信息网
作者:张宝
==========================================

       1991年,鹤山人民政府拨款复建坡亭,不仅按光绪年间重建的旧貌复原,而且支承顶的三对石柱也用旧有的。三对石柱中,一对 八角形,未见刻有 字。一对竹节形,上刻对联"涛声四面作风雨,笠影半肩挑夕阳"。该联作者是清代邑人易奉鎏(见徐晓星《鹤山史话.坡亭的对联》)。一对圆形,上刻对联"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

       1996年春,市博物馆人员两次到坡亭作实地考察,用尽心机,才在四条刻有联文的凹凸粗糙的石柱上,先后发现有落款的痕迹。于是打印拓片,细细辩认,终于基本弄清款文:"涛声四面"一联落"光绪岁在屠维大渊献"、"里人易奉鎏撰并书"款,"响彻铜琶"一联落"录易友兰诸生旧联"、"己亥冬苏华湖荣甫"款。

       弄清对联落款,意义颇大,款识回答了几个已不为今人所知的问题:

       其一,可以确定,现时坡亭的竹节形、圆形石柱均是光绪己亥年重建坡亭时造的。"屠维大渊献"是"已亥"的别称。古代用干支纪年,太岁在己曰"屠维",太岁在亥曰"大渊献"。至于八角形石柱,虽未发现刻字纪年,但石质跟前两对同是花岗岩,造工一样,大有可能是同时期的。

       其二,民国.宋森《鹤山县志(稿)》载,坡亭"光绪间坍圮,二十六年重修"。现在看来,那次重修的准确时间应是跨己亥、庚子年(光绪二十五------二十六年,即1899------1900年)

       其三、"响彻铜琶"一联的作者是本邑生员易友兰。易友兰,坡山人,嘉庆十九年(1814)曾参与集资修建坡亭。其人有文才,曾著有《五百四峰诗选》等。当年他撰的这副对联,赞扬了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和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贡献,以及他在当时受人热爱与崇敬的 的情形,能切境、切人、切事,的确是联中佳作,因而到光绪己亥又为人所录。书写这副对联的人叫苏华湖,未详为何许人。
149#
发表于 2011-11-13 23:21:38 | 只看该作者
趣味多多:请看韩城乡村戏台对联
来源:百度空间 三秦文化研究会的空间
======================================

友人秦忠明来,赠所编《毓秀龙门》九本。其中《名城古联》一本载有韩城乡村戏台对联,看了觉得趣味多多,很有意思。

韩城是司马迁故里,传统文化氛围浓郁。旧时许多村镇都有戏台戏楼,逢年过节或社区大事都有戏曲上演,以秦腔为主,还有蒲剧以及木偶戏等。戏台、戏楼多有对联,不少对联有文采,富哲理,多情趣,值得一看。

高家坡戏台的对联是:

须检点自身,当者昏迷观者醒
莫轻看世事,上场容易下场难

此联为高士龙所作。高士龙(1872-1936),高家坡人,清光绪举人。高家坡1934年9月13日唱大戏,高士龙拟对联多副,此其一。联中“上场容易下场难”,意味深长。

三郞沟草沟庙戏台的对联是:

载治乱,知兴衰,千秋事业亦若是
寓褒贬,别善恶,万古人情全在兹

这副对联传达的是“高台教化”理念。

复兴村四义庙戏台的对联是:

曲者曲也,唱人情愈曲愈妙
戏其戏乎,出世态越戏越真

这是讲艺术了。《毓秀龙门》编者有按语说:“戏曲讲究有冲突,有矛盾,情节动人。此联对‘曲’(曲折)、‘戏’(虚构)二字予以衍义,形象、贴切而生动。”

也有的对联重在取笑逗乐,是些大白话。南西庄村戏台的三副对联是:

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 
须观完了去,好结果还在后头


老的少的丑的俏的,睁睁眼看他怎的
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足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这最后一联说的“大家都有下场时”,既说戏中人,也说看戏人。一语双关。旧时看戏,多在露天地,你拥我挤是常事,看不清听不清是常事。

西仪门九郎庙戏台对联说的也是这种情形:

看不真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来

挤来挤去,发生小纠纷在所难免。对联劝说看不真时问问前头那个子高看得见的人,只须站得住便好,留下一点地方给后边来看戏的人吧。此类对联记录了先前乡村演戏时的真实情形,堪称民间通俗文学。

有一副戏台对联作于抗战时期,也是大众化语言,明白易懂。

妆男亦好,妆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
蒲剧也罢,秦腔也罢,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中常常寓有故事和理念,赏析对联是一种文化享受。
150#
发表于 2011-11-16 16:0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11-16 16:10 编辑

楹联大家笔下的西望山
来源:息烽县新闻中心
作者:黄登贵
===================================


       刘韫良是楹联大家,他晚年落魄潦倒,受名士王质彬之聘,于一九一七年在九庄桐枝驿设馆教书,授教间暇,寄情山水,息烽诸多名胜,皆留有其脍炙人口的对联,其中以西望山为多。

       层层望去层层高,山上采山山更迥;
       步步行来步步险,路间觅路路几无。

       这是刘韫良写西望山的十四字联,上联远观,写出了西望山之巍峨气势;下联近看,突出西望山路险难攀。联中妙用叠字,远近结合,情景交融,只有亲临西山,才能有此体会。

       尘洗胸中,绿竹高低千径绕;
       云飞足底,青莲远近万峰朝。

       此为瞿昙寺山门对联。瞿昙寺寺周多竹,刘韫良曾在联语前作注云:“寺外修竹一碧无际”。此联写出了瞿昙寺的美丽风光,研读此联使人如登瞿昙,颇具禅意。

       看仙翁手拍云端,浑凝桂苑高凌,约汝三清游上界。
       侍老子昂头天外,漫道竹疆远隶,让他五岳镇中帮。

       这是刘韫良笔下的华严寺风景,既写出了五老峰雄踞西望山之顶,又写活了十八罗汉和寺外的竹海,意境雄浑,引人深思。

       继刘韫良之后,又有贵州楹联大家向义(1892年2月3日-1970年4月26日)字知方,曾作西望山对联四首,均收录于《六碑堪联剩》,其中有“越黔岭万重,欣看烟霭有无,何幸目游山水窟;登此峰绝顶,绝爱蓬莱清浅,居然身到凤凰池”等句传世。

       向义所作西望山之联较之刘韫良联长,其中凤凰池联最多达28字,虽然对仗不及刘联之工,气势不及刘联之盛,但联语对西望山名胜的描写言简意赅,在毗庐寺一联中既写了建文皇帝与盟誓碑的关系,又巧妙地将碑上的“万古丛林”和“永乐五年”嵌镶其中,是非大家不能做到的。
151#
发表于 2011-11-17 15:41:35 | 只看该作者
洹滨调侃:茶余话对联
来源:新浪博客
博主:安阳土坷垃
==========================================

     安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许多人利用对联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将本地的一些名胜古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等写入对联,以此来讴歇、赞美这里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老城内西营街有两个池塘,安阳人称之为"西营坑"。由于两坑相通,故又称之为"褡裢坑"。西营坑往东约百米,便是已有千年历史的文峰塔。人们漫步西营街上,俯首可见一池碧水,侧耳可闻文峰塔上的风铃鸣响。曾有一联为:
                门外一褡裢,池中两文峰。
    短短数语,诗情画意盎然而至。
    老城内街道素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有一集街名联,对得极好:
                御路红庙街,卜府、林府、辉府,府府冠带出大院;
                后卫白塔寺,丁家、裴家、乔家,家家平安过小桥。
    上联讲皇帝路经红庙街,许多官府中的达官贵人纷纷顶冠束带,出门迎接圣驾;下联讲皇后守卫着白塔寺,使一些百姓人家平安地度过了小桥。该联将安阳的十四条街道名称有机地串在一起,而且对仗比较工稳。真乃巧语天成,妙趣横生。这十四条街道,除"小桥"现不在街道编制,其余街名至今仍然沿用。
    集安阳周围村庄名的对联也十分有趣。如:
                 连庄黄圃开杏花,天喜永定;
                 静渠清流入稻田,士望安丰。
  该联共集了十个村名。
    安阳城有四个城门,北城门叫"拱辰门",南门叫"镇远门"。北门附近有家曾书一联:
                 镇日对弈,远谋只因争一地;
                 拱北罗星,辰牌但为催两人。
  此联看来是讲奕棋,其实是将"镇远"和"拱辰"嵌入了上下联中。
    东南营某家,曾书有一联:
                 花外轩窗排远岫。
                 竹间门巷带长流。
    此联乃出自韩琦当年在昼锦堂内所作的词十首《安阳好》中。从此,"安阳好"便成了供人们填词的一种词牌。
    安阳人在对联中也常将安阳八景写入以咏之。
152#
发表于 2011-11-29 16:37:15 | 只看该作者

藏书家的门联
来源:晋江经济报2007-06-18
作者:云略
===================================

  晋江市图书馆新馆目前正着手布馆,许多读者通过本报热线踊跃献计献策。有位读者建议应重视线装类和善本类藏书,这很有见地。

  说来,注重收藏典籍,在晋江民间一向是有传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藏书家,当属黄居中、黄虞稷父子。

  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的黄居中、黄虞稷父子是晋江安海人,故居在安海金墩,故居门口过去总悬挂着一副木刻对联: 

  一篇书目传千顷,
  十则家规韵五言。 

  上联“一篇书目”说的是黄氏父子编纂的《千顷堂书目》,这是我国图书史上一部很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千顷”指黄氏父子寓居南京时藏书的地方“千顷斋”。

  当年,黄居中乡试考中举人后,授上海县教谕,不久升南京国子监丞,即举家迁往南京。黄居中年轻时勤奋好学,酷爱书籍;移居南京后,眼界开阔,更加锐意收藏图书,晚年特建“千顷斋”,用来珍藏毕生搜罗的6万余卷典籍。

  思想家黄宗羲时居南京,常到黄居中家借书参考,可见其藏书之富。居中去世后,虞稷继承其父遗志,潜心搜求,不遗余力,藏书增至8万多卷,成为享誉江南的大藏书家。

  黄虞稷还在其父所撰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编成32卷的《千顷堂书目》,收集明代著作极为详备。黄虞稷由此声誉卓著,以布衣身份被清廷征召参与纂修《明史》及《大清一统志》。

  下联说的是当年黄居中以五言诗的形式写下十条家规,垂示儿孙要代代传承爱书藏书读书的家风。

  这么一副宣扬藏书的佳联,不幸在十年浩劫中横遭焚毁,真是令人痛惜。在此,笔者也向晋江市图书馆提个建议,在新馆内设立晋江历代先贤著作展览室,并请晋江市书法家重书这副佳联置于馆内。
153#
发表于 2011-11-29 16:44:54 | 只看该作者
名师大家的对联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陈锡波
==================================
    有一副对联,以蜂腰格,即七言联第四字位置,嵌入人名蓉芳二字,“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

    嵌名联,首先是对联,必须符合一般对联格式:平仄相协和句式对偶。上述对联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上下联相对的字,仅就其音步节奏点的二四六位置三字而论,已是仄顶仄、平顶平、仄顶仄,完全不合对联规矩。再看对偶,「空有面」是副词─动词─名词,而「发自心」是动词─介词─名词,词性不对称,结构不相同,不成对偶。

    还有,芙蓉为什么空有面?芙蓉的特点是否空有面?有何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提到芙蓉和面的关系,是这样:「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那是因为在马嵬坡「宛转蛾眉马前死」,唐玄宗「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思念杨玉环,见太液芙蓉似其面,未央之柳似其眉。这也不关芙蓉是否空有面事。嵌蓉字而说芙蓉,却为何无端给它安上空有面的污名?

    不管谁的名字,取名时必然对其情有独锺,嵌入联中,理该演绎其正面意义,除非善意玩笑或存心讽刺,千万不应就其字义妄加贬抑,因联中所嵌之字,既带该字的普遍意义,也指名字其人,例如嵌中医师魏汉良名字的对联,「汉方本有回春术;良药原存济世心」,汉方既指一般的药方,也指汉良开出的方;良药既指一般的良药,也指汉良给病家的药。所嵌的字在联中具有双关意义,是嵌名联的特点。因此,如果有人名为春生,嵌一联「春光易逝;生命无常」,你是春生,会高兴吗?虽然春光易逝和生命无常都是实情,说春光易逝诫人不可虚掷光阴;说生命无常劝人珍惜当前,但是对联是为春生而作,春光的春和生命的生也就指春生其人了。

    近年坊间联书甚多,粗制滥造、不合格律的对联也不少,为什么偏偏要拿此联说事?因为它出自名家!名家名大,影响也大,不得不说。魏蓉芳是郭沫若侄子郭倍濂的妻子,一九四○年秋天,郭沫若为侄媳作了此联。或许辩者会说,大师以联引喻,训示晚辈,无可厚非,那么,「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格式,「空有面」与「发自心」不成对偶,又该如何解释?

    这就关系到如何对待名师大家对联的问题。郭沫若是众所周知的著名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以及历史剧作家,也写过不少对联,此处不拟评论其一生成就,仅仅谈论其一联得失。名师的作品,一字一句,举足轻重,「一言而为天下法」,有人当它为创作楷模,有人以它为理论根据,对社会有深远影响,如有差错,贻害也大。对待名师大家作品,岂可因其名气而盲从?实事求是,以联论联,是其是而非其非,方为正理。

    其实,就是被人誉为「楹联学开山之祖」的梁章巨,其对联作品也并非全无瑕疵,例如其赠林则徐的对联,「帝倚以为股肱耳目;民望之若父母神明。」茍不论平仄是否谐协,就联意看,上联是省略了一个「之」字,完整应为「帝倚之以为股肱耳目」,上下联断句是「帝倚?以为?股肱耳目」和「民望之?若?父母神明」。「帝倚」对「民望之」,「以为」对「若」,显然对不起。

    何况,现在市面上的联书,对联作者张冠李戴者有之,假托名人之作者有之,转载传抄出错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例如,不少联书就将戴传贤《国父纪念歌》的歌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当成孙中山的对联,甚至有的「楹联家」竟然以此作为对联仄声结尾的例证。孙中山根本没有写过这样的对联,只是他的遗嘱中有这样的话,「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把不合律的对联硬塞给孙中山,简直是「栽赃」,不可不慎。

    像「孙中山的对联」这种谬误,只要有人指出真相,当可避免上当受骗,问题自解。但是,像梁章巨、郭沫若这样泰斗式的权威人物,他们那种平仄格式和不成对偶的对联,究竟该不该认同?他们如此写法,别人可否仿效,照着写?可以的话,所据何理?是何格式?如若不然,是他们一时不慎出错、还是故意不依联律?人非神仙,不慎出错并不奇怪,后学者不盲从就是了;若是故意不依联律,那就值得商榷。

    联律,不是谁人所订,而是长期创作实践中约定俗成逐渐形成的共识,总结了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和特点。对联由格律诗衍变而来,联律也依诗律,或以诗律化裁而成。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平仄谐协和句子对偶。平仄格式按平平、仄仄为一个音步,本句平仄相间,对句平仄相对,节奏点(音步第二字)平仄分明、非节奏点(音步第一字)平仄两可,下联平声结尾。对偶则是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一样,意群句读相同。如果大师不依联律,其它人也跟着不依联律,那还有什么传统可言?联律是对联的统,没有统,还有什么可传?

    对联应不应该严格依照联律,闻一多有感于当时写诗的人太随便,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说:「下棋不能没有规矩,诗也不能废除格律。假使你拿起棋子来乱摆一气,完全不照规矩进行,看你能得到什么趣味?做诗的趣味也是一样,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做诗定比下棋、打麻将还容易,难怪这年头写诗的比雨后长出的春笋还多。」不依联律,「写对联的比雨后长出的春笋还多。」
154#
发表于 2011-11-29 16:54:35 | 只看该作者
对而联者,一以贯之
——访对联名家潘一之

来源:宜春广播电视报 2011-06-13
记者:陈菊萍  张莉蓉  石 瑛
=======================================

    在今年的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主持人揭晓了2011年央视春晚征联结果,5名佳作奖的第一名为江西潘一之,出句“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他的对句“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从海内外50余万比对句中脱颖而出。这位江西的潘一之,就是中国楹联学会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宜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宜春联苑》编辑部终审。前不久,在宜春市楹联学会黎竹芳会长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潘一之家里,采访了这位对联获奖大王,听他讲述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一生情至重,百善孝为先

  一接触潘一之先生,首先感受到的是他对父母的亲情和孝心。刚一坐定,一之奉上的是由他主编的父母合著《鸳鸯书画诗文集》,他告诉记者,父母在1996年金婚纪念时,曾许下一愿:“要加强学习,努力创作,将发表的作品合出一本《鸳鸯书画诗文集》,给子孙留点后念,给世间留点痕迹。我们做子女的理解父母的心愿,出资出力全心支持,编辑出版了这本《鸳鸯书画诗文集》,实现了父母的愿望。”
  
    翻开合集,潘贤昌、胡婉琴伉丽精美的书画诗词映入眼帘。一之先生深情地说:“作为长子,我担当了这本合集的责任编辑,也是合集的第一个读者,在一字字校阅中,我读懂了父母用心血凝成的、超越其艺术价值的深刻内涵:那是银发鸳鸯的忠贞爱情;那是青竹红梅的高尚品格;那是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进取精神。父母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也没有什么有形的资产,但他们的人品和精神,是留给我们子女最宝贵的财富。”
  
    1992年起,一之先生在汕头工作,1999年父亲不幸意外去世,他不放心母亲一人在宜春,就把她接到了汕头,可母亲上惯了老年大学,来汕头很不适应,语言不通,出门没有可交流的人,住了一段时间,老人还是想回宜春。为了孝顺母亲,同时自己也想回宜春创业,一之便毅然决定离开汕头,2000年和母亲回到了宜春。
  
    黎会长告诉记者:“潘老师是个大孝子,她母亲近几年患了老年痴呆,病情日渐严重,完全需要人照顾,喂药喂饭,洗脸洗脚,端屎端尿,几年如一日,其孝心堪比史上二十四孝。”一之先生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现在老了病了,甚至糊涂到认不出我了,但养育之恩必报,我要牵着母亲的手搀扶她永远走下去,这样我才不会留下遗憾。”

    不落潮流后,敢为天下先

  一之先生祖籍宜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生于南昌,长在宜春,十年动乱随父母下放靖安农村。学生时代的一之成绩优秀,多才多艺。1976年,一之在宜丰棠浦煤矿参加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一之考入江西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后分配在原宜春地区轻化局。
  1987年,专利法实施不久,一之发明了“一种用重碱生产烧碱的方法”,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前来洽谈技术转让的客户络绎不绝。为了更好地推广实施这项发明,1988年,一之停薪留职了一年多,是宜春地区机关干部中停薪留职的第一人。后来他又相继发明了水泥养护剂、家用干衣机,旅行凳晴雨伞两用品等四项专利。“一种用重碱生产烧碱的方法”荣获1991年“江西省专利技术展览会”银奖;“水泥混凝土养护剂”荣获1993年“中国爱迪生发明奖”金奖。
  
    1992年,一之先生下海调到汕头一家集团公司,策划筹建了新产品开发贸易部、化学涂料有限公司、维生素B5等多个大型项目。2000年回到宜春自己创业,成立了一家经营礼品的个人独资企业,并投入重金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十几类包括100多个产品及服务的“大福道”商标,同时注册了互联网国际域名及中文域名。在企业成立之初就采取如此大范围的品牌保护措施,是很少有人敢为的。一之说:“‘大福道’3个字极具价值,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福文化积淀,含有大福之道路、大福之道理等丰富内涵,尤其谐音“大福到”,喜庆吉祥,口彩极佳,是无价之宝哟。”

    有心花不发,无意柳成荫

  “人算不如天算。”一之先生说,“正当我雄心勃勃,梦想创造一个全国连锁的品牌企业时,遇上了城区朝阳路修建拆迁,我的企业正处在拆迁路段,我想尽办法也未能阻止,结果把我的梦也拆迁了,加之那时母亲身体不太好,我也没有精力总出去折腾,只好把创业的梦暂留在心里,等待时机再圆吧。”
  
    “好在老天是公平的,关了一道门,会开一扇窗。2003年,我偶然看到了央视10套有个《交流》栏目,每期都会出个对子让人应对,我便试着参与,竟然连连获奖,这是我迈出楹联创作的第一步。后来又发现有份《中国楹联报》,每期有个“永青杯”征联擂台和“庄子杯”联说天下事,我也试着去应征,没想到隔三岔五都会有我的作品见报。兴奋之余,我买了一些楹联方面的书,边看边学边创作。2003年我荣获《中国楹联报》‘十佳攻擂高手’,2004年荣获‘十佳撰联高手’。从此,我开始参加全国各地的社会征联,凡见到征联信息便去参与,几年来,多次获得海内外征联大奖,如运城‘今日国际商城’征联特等奖、天津海峡两岸征联特等奖、安徽‘皖江潮’征联一等奖等,还有多副作品镌刻悬挂在各地名胜景区,如南京夫子庙、仙都黄帝祠、吉林查干湖等。”
  
    记者问一之先生这些年共创作了多少作品、获过多少奖?一之回答:“没准确统计,每天都参加征联赛事,创作几副或十几副对联,创作的总数要以万计。获奖的总数在600次以上,现在平均四五天获奖一次。”接着他搬出一叠叠的获奖证书,才拿出一部分就已经把一张乒乓球台堆满了。常听说“著作等身”,他则是“奖状超身”。
  
    由于参加比赛的次数很多,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也很多,一之先生的创作心态已经很平和。“记得刚学楹联时,每次投稿参赛,心情都很迫切,很在意能否获奖,没被评上常会不服气。现在就很淡定,因为每次参赛的人都很多,水平也都很高,在成千上万的作品中竞争,成功是运气,失败很正常,只要用心参与了,无论成败,能学到东西就是收获,也就感到开心和无悔了。就拿这次央视征联来说,我应对了几十句,没敢想会获大奖,元宵那天也没看电视,是接到岳母的电话才知道获了奖,随后又接到了黎会长等许多朋友的祝贺,当时虽然感到有点意外,但还是很平静,觉得自己运气好。”
  
    黎会长插话说:“潘老师能获得成功并不是靠运气,而是他多年潜心钻研的结果,他学的是理工科,却能把楹联文化研究得这么深这么透,真不简单,我们戏称他为获奖大王。”黎会长还说:“潘老师朴实、热诚、不张扬,他的成就在楹联界早有名气,但我为了找到他却颇费周折。2009年,宜春楹联学会成立初期,由于经费不足,他二话不说赞助了价值一万余元的礼品,解决了学会成立发放纪念品的问题。”
  
    一之先生获得的成就如此之多,却一直很低调,本报是专访他的第一家媒体。一之笑言:“我是想做隐士的,现在你们刨根问底来了,我这隐士怎么做?”

    对联非小道,两句振国风

  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一之先生的春晚获奖对联由著名书画家权希军书写,挂在客厅极为醒目。
  
    这副对联有声有色,大气磅礴。春晚出句为下联征上联,难点在于后一分句把前面“五十六”三字依次分拆使用,且语气畅达无碍。出句形象地表达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对句用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百八”来对“五十六”,自然妥贴。“钟响”指除夕零点的一百零八记钟声,喻辞旧迎新、祝愿吉祥之意。成语“一呼百应”和“八方和”很自然的表现了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共建小康的和谐景象,与出句所蕴含的民族团结的寓意相合拍。此处的“和”读四声,取“相应相和”之意。
  
    一之先生与记者谈起了对联:“对联又叫楹联,为传统国粹,被誉为‘两行诗’、‘诗中之诗’。虽然只有两行字,蕴含却博大精深。楹联习俗已于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文化正在逐步被重视,大学也开设了楹联专业,”一之又说:“对联,顾名思义:对,就是对仗,指上下联的字数、词性、结构、节奏、平仄要相对;联,就是上下联的内容要关联。具体要求可看看《联律通则》,规则很简单,但要学好学精就不容易了,要看各自的悟性、学识及钻研的深度。”
  
    “目前联界十分繁荣,百花齐放,人才辈出,风格多样。”一之说,“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风格,这是由各人的认识、文化、性格、气质、爱好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也就是联如其人。我不喜欢缠绵悱恻、生涩艰深、空洞冗长的作品,认同并追求的是‘大道至简’,即用最简练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深刻最丰富的内涵,力求作品使人过目不忘。例如:2006年‘笑话之乡’山西万荣县征谐趣联,我获得特别奖,联就八个字‘一城笑话;满地大牙。’万荣的县长常在会上说起这副联,他说别的联都记不住,这副联很风趣、很容易记。又如‘开门七事虽排后;待客一杯常在先。’这副联获2005年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征联一等奖,此联淡墨素描而平中见深,朴实无华而气质高雅。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茶名列最后,但在生活中却是客人来了先奉茶,这正体现了我国‘客来敬茶’的传统礼仪。这好比做人,有德之人总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争名利,踏实苦干,彰显君子之风。平淡朴实的十四个字中,蕴涵着高尚的情操和人生的哲理。另一副茶联‘山里来,水里去,几度沉浮归淡定;锅中炒,壶中烹,一生甘苦漫清香。’获得2010年青岛晓阳春杯崂山茶文化征联一等奖,联中未见一个茶字,却把茶的来龙去脉以及茶的品性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联语双关,明为咏茶,实为咏人,可谓是人生的写照。‘拉起马头琴,蒙汉同歌,欢乐吉祥三宝;端来羊奶酒,主宾相敬,和谐幸福一家。’获2006年中国吉林‘查干湖杯’海内外征联大赛中一等奖,这副联写在歌曲《吉祥三宝》刚刚唱红的时候,又是题写蒙古族民俗村,巧妙地运用了《吉祥三宝》的歌名和其中‘幸福一家’的歌词,而且和当地的蒙古族风土人情结合了起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草原民俗画。”
  
    一之先生介绍:“我们楹联学会的工作受到市委领导的重视,去年7月,任桃英副书记点名要我会协助仰山栖霞寺的重建,帮助修改撰写寺联。目前,《中国对联集成.宜春分卷》编纂工作已启动,我们正在加紧工作,争取尽早出版成书。”
  
    意犹未尽中,记者祝愿潘一之先生在今后的日子里,佳联倍出,一以贯之!
155#
发表于 2011-12-12 11:29:13 | 只看该作者
诵楹联话徽商
来源:婺源摄影公社论坛
作者:佚名
======================================

       徽商称雄明清商界三四百年,一度曾垄断了全国多数地区的盐业经营,因其财力显赫,名噪天下,连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也说出“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样的话。

    在徽州大地上,一副副令人叫绝的的对联,一个个饶有风趣的故事,使人们仿佛见识到当年的徽商风貌。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黟县宏村农民胡九斤居住的“笃继堂”抱柱上,俨然悬挂着上面这副对联。据说这副对联是胡九斤的七太祖、清嘉庆年间声振两淮的大盐商胡贯三授意所书。古铜色的木联继历200多年的风霜,仍光滑发亮,配上绿色的阴文行书,显得稳重、高雅。胡贯三从开一爿小茶坊起家,到成为藏银百万的江南第六位富户,是深得经商之道的。他把自己经商的经验概括为4个字:忍、和、巧、信。他说“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并认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经商都要不畏艰辛,注重效果,搞出名堂来。他在晚年写下这幅充满哲理的对联,其良苦用心不言自喻。在西递村,类似这样的对联目不暇接,诸如“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和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等,都反映了古代徽州商人的处世哲理。

    夜半三更人喊渡,喂!
       年终岁末客思归,嗳!

    在歙县深渡,我们听到这样一则故事:相传明代有一商人,大年三十从杭州赶路回家过年,来到深渡,已是三更时分,商人急切的喊渡声惊醒了住在岸边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隔窗相看,随口吟道;“夜半三更人喊渡,喂”次日,他到学堂里向学生讲述了昨晚的情景,要求同学们对出下联,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对答。这时恰巧一位当铺的伙计从窗外经过,立即吟道:“年终岁末客思归,嗳”!这副对联真实地反映了古徽商为求生计,四出奔波的动荡生活。

    欲把名声充宇内,
    先将膏泽布人间。

    徽商是十分注意商业道德和信誉的,往往以对联来表明自己的经营思想。上面这副对联便是歙县一家油坊的传世之联。其它如“铢两能均,陈平宰肉;方寸不失,韩子鼓刀”(肉店);“经纶阁下文章静;罗绮丛中花样新”(绸缎店);“铁汉三杯脚软;金刚一盏头摇”(酒店);“依样葫芦,尽堪模仿;本来面目,不差毫厘”(印刷店)等等,不胜枚举。屯溪老街上有家“同德仁”老药店,挂有一副配有全鹿图的对联:“壶中日月不老仙龄,架上丹丸长生妙药。”就是为宣扬该店名牌产品“百补全鹿丸”而精心设计的。
156#
发表于 2011-12-19 13:45:54 | 只看该作者
铁路史上的几副对联
来源:豆丁网
作者:陌小颜
=================================
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聘用外国工程师修筑基隆至台北的铁路。其中的狮球岭隧道及两端路堑工程,共开山约1000米,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告竣,全线铺轨得以顺利进行。刘铭传随即题写一联,刻于隧道口旁:“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飚轮,从此康庄通海屿;三百丈岩腰新辟,天梯石栈,居然人力胜天工。”
    上联庆贺海岛首条铁路通车在望,下联盛赞穿山隧道大功告成,读后令人感叹不已。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行修筑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消息一传出,立即遭到保守势力和俄、英等国的嘲讽和刁难,而广大民众纷纷集会,支持由中国人自己修路的主张。当时有人撰联:“头可断血可流,一息尚存总要挺身争铁路;目未瞑心未死,三寸不烂岂容缄口学金人。”

    继京张铁路之后,旅美华侨陈宜禧修建新宁铁路。他自任总工程师,四处游说,广招海外侨胞股金,决心不用一分外资,不雇一名外籍员工。该铁路干线1913年通车,支线1920年竣工。家乡百姓特为他铸像,以志其功。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参议长林森挥毫书联曰:“谋交通便利,以赴富强,树业千秋堪铸像;建伟大事功,不辞劳苦,游踪四海合留题。”

    然而,新宁铁路却在日军侵华中遭轰炸毁坏,未能保留下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新中国成立不久,成渝铁路(1952年)、宝成铁路(1956年)相继通车。四川省人民盼望半个多世纪的铁路得以建成。当年,成都市曾出现这样一副对联:“人民坐江山,黄河也有澄清日;铁路连川陕,从今蜀道不再难。”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铁路建设步入了快车道。1992年12月21日,大秦重载运煤铁路举行开通典礼,一副对联悬于大会主席台两侧:“高速度高效益,各路劲旅大秦会战结硕果;大通道大运量,重载铁路西煤东运显神通。”

    上下联将该铁路“高、大、重”的特点描写得有声有色。

    寥寥几副对联,道出了旧中国铁路兴建的曲折与多难、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与辉煌。
157#
发表于 2011-12-22 11:41:47 | 只看该作者
潮汕对联富含民间习俗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蔡金河
======================================

  在潮汕地区,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的传统人文景观,举凡店铺农家,厅宇庙观、宝刹名寺、家族祠堂、楼台馆所、名胜古迹以及婚丧寿庆、新春佳节等场合,人们总要贴上对联,以壮声势,以臻气氛。对联除了有装点门面,渲染气氛等作用之外,还有体现潮人姓氏源流,显示潮汕名胜古迹等民俗事项之功能。

  体现潮人姓氏源流。溯本穷源,潮人先祖十有八九都是由中原地区辗转南下途经福建迁徙入潮定居的,这一史实不仅明确记载于潮汕各大姓氏的族谱之中,同时也可以从各个乡村贴出的对联体现出来。如潮汕蔡氏的“豫水源长支分苏浙家声远,钱江流远衍派闽粤世泽长”、潮安县文祠镇曾氏的“支分东鲁;才衍南宗”、潮汕倪氏的“派经邹鲁浙闽粤万首云章荣千代,氏历姒郑邾 倪一门风节重百朝”等对联。

  显示潮汕乡村地名。潮汕地区乡村众多,地名文化丰富多采,含意深长,不少乡村即以对联为载体,采用各种格式特别是冠首格把本村的地名巧妙地制成对联张贴起来,过往者一看便知这是哪个乡村。如普宁泥沟的乡联“泥沃梅吐玉,沟深水潜龙”、揭东县锡场镇潭前蔡村的村联“潭水闽江派,前朝理学家”、潮安县龙湖寨的“龙气逶迤,紫微入首;湖光环绕,太乙通流”等对联。

  颂扬潮人先祖功绩。潮汕地区钟灵毓秀,人文鼎盛,不同姓氏在不同时代都涌现了一大批在不同领域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往哲先贤。如今许多乡村会把本族的先贤(包括入潮前的先祖)的丰功伟绩撰成对联予以张贴,旨在教育、激励后代。如潮汕蔡氏的传统对联“四谏经邦功昭赤县忠宋室,万安巨渡桥筑洛阳惠黎民”、潮安庵埠宝陇乡林氏家庙的门联“三世尚书,恩光百粤;四朝大老,功缵七闽”等。

  赞美潮汕名胜古迹。潮汕地区背山面海,山明水秀,形成了许多名胜古迹。在这些名胜古迹的显眼之处,通常贴有或刻上对联,内容多以描写赞美本处的风光景色为主。如揭东名胜风门古径联“风入松林泉激韵,门关虎豹石凝姿”;饶平白雀寺联“古寺钟声风定后,隔江春色雨晴初”等。
158#
发表于 2011-12-26 09:25:03 | 只看该作者
潮汕对联富含民间习俗
作者:蔡金河
======================================

    在潮汕地区,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的传统人文景观,举凡店铺农家、厅宇庙观、宝刹名寺、家族祠堂、楼台馆所、名胜古迹以及婚丧寿庆、新春佳节等场合,人们总要贴上对联,以壮声势,以臻气氛。对联除了有装点门面,渲染气氛等作用之外,还有体现潮人姓氏源流、显示潮汕乡村地名、颂扬潮人先祖功绩、赞美潮汕名胜古迹等民俗事项之功能。
    体现潮人姓氏源流
    溯本穷源,潮人先祖十有八九都是由中原地区辗转南下途经福建迁徙入潮定居的,这一史实不仅明确记载于潮汕各大姓氏的族谱之中,同时也可以从各个乡村贴出的对联体现出来。如潮汕蔡氏的“豫水源长支分苏浙家声远,钱江流远衍派闽粤世泽长”,潮安县文祠镇曾氏的“支分东鲁,才衍南宗”,潮汕倪氏的“派经邹鲁浙闽粤万首云章荣千代,氏历姒郑邾郳倪一门风节重百朝”等对联。
    显示潮汕乡村地名
    潮汕地区乡村众多,地名文化丰富多彩,含意深长,不少乡村即以对联为载体,采用各种格式特别是冠首格把本村的地名巧妙地制成对联张贴起来,过往者一看便知这是哪个乡村。如普宁泥沟的乡联“泥沃梅吐玉,沟深水潜龙”,揭东县锡场镇潭前蔡村的村联“潭水闽江派,前朝理学家”,潮安县龙湖寨的“龙气逶迤,紫微入首;湖光环绕,太乙通流”等对联。
    颂扬潮人先祖功绩
    潮汕地区钟灵毓秀,人文鼎盛,不同姓氏在不同时代都涌现了一大批在不同领域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往哲先贤。如今许多乡村会把本族的先贤(包括入潮前的先祖)的丰功伟绩撰成对联予以张贴,旨在教育、激励后代效仿先贤,勤勉奋进,争做国家有用之才。如潮汕蔡氏的传统对联“四谏经邦,功昭赤县忠宋室;万安巨渡,桥筑洛阳惠黎民”,潮安庵埠宝陇乡林氏家庙的门联“三世尚书,恩光百粤;四朝大龙,功缵七闽”等。
    赞美潮汕名胜古迹
    潮汕地区背山面海,山明水秀,自然景观复杂多样,形成了许多名胜古迹。在这些名胜古迹的显眼之处,通常贴有或刻上对联,内容多以描写赞美本处风光景色为主。如揭东名胜风门古径联“风入松林泉激韵,门关虎豹石凝姿”,饶平白雀寺联“古寺钟声风定后,隔江春色雨晴初”等。
159#
发表于 2012-6-20 14:47:29 | 只看该作者
朱允炆
来源:百度百科(节选)
============================
  相传,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 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朱 棣之对太祖较为满意。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 棣的野心勃勃。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皇帝宝座。但毕竟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江山终究被朱 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话说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其中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使观音崖群山之秀美,崖峰之深奥玄妙跃然纸上。
  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 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多年以后,朱允炆触景伤情,咏联一副:“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既是对湄江美丽风光的衷心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

建文帝晚年终隐在江西三清山,担任三清宫住持道士,亲自规划布局建设了三清宫、龙虎殿等数十个道教建筑体系,把三清山福地打造成了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交相融合的两重八卦迷宫。三清宫竣工后,他在正殿左右两根顶梁大石柱上亲自撰题“三天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楹联一幅,在三清宫前牌坊石柱上刻:“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对联。从联语中可以看出,建文帝虽遁入清静空虚之门,但仍然难以完全断绝红尘世俗之念,寄希望于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传承千秋万世。而三清宫殿正门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与朱元璋龙兴之地凤阳龙兴寺内的一幅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有异联同义,相承继袭之妙,为祖孙两人一个前,一个后同入佛、道空虚清静之门的无奈经历留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解和佐证


=========================
160#
发表于 2012-7-3 09:07:52 | 只看该作者
九峰桃花潭对联
来源:三人行(网站)
作者: 李春琳
======================================

       桃花潭在黄岩九峰的宝鼎峰与翠屏峰之间,九峰溪水汇而为潭。过去桃林、修竹夹崖,称为桃花潭。旧志载:“桃花潭绿波停泓,春秋佳日,都人士女恒修禊于斯焉。”古往今来,黄岩历代文人曾多次在此作书绘画赋诗。明弘治年间,温岭谢铎和和州判邑人王禾巨以及县令等在此作九峰九老会之聚,《九老会歌》中有“九峰深处罗肴觞,相邀盛老(县令)同徜徉。年高首推和州王,寿毫如戟三寸长……”1929年,由县人集资在桃花潭造了一个亭。亭为撮尖式石柱结构,四石柱四面刻有楹联,由二十年代末黄岩地方书法名家书写,正、草、隶、篆和魏碑体、行书皆备,布局得体,书法遒劲,不愧为当年佳作。其中有榜眼、进士、举人、岁贡、教授等,可谓承上启下,集当年书法名家之大成。榜眼喻长霖写的行书对联是:“何人会得春风意,载酒时作凌云游。”进士朱文劭的楷书对联是“欲把深情比潭水,莫将迷路问渔人”。举人任重的柳体对联是:“胜景九峰两文笔,仙源千古一桃花。”举人王松渠的行书对联是:“水深不碍蓬莱浅,桃熟频闻方朔过”。柯璜的草书对联是:“潭水不逢洗耳客,桃花长笑问津人。”朝南的一副篆书对联由毛六谦所写,是“回包一潭水,安排九子峰。”魏体对联为周慕庵所写,是“此地偶题认影句,前身我亦住山人。”朝西的隶书对联为朱笑鸿所写,是“好将击水三千意,来向濯缨一片心”。
161#
发表于 2012-7-6 11:26:22 | 只看该作者
木渎楹联拾趣
来源:南通大学报网络版
作者:瞿焕忠
===============================

    木渎镇地灵人杰,俊彦辈出,历史上出现过24位进士、29位举人,文化积淀深厚。木渎人很注意文化品位,依仗楹联,给各园林及其园主画龙点睛。“榜眼府第”园内有荷塘,阳岸高耸“芙蓉楼”,悬挂一联:
    闲吟风月生奇想
    坐对荷池会化机
    联文吟风赏荷,同时赞美园主冯桂芬的思想建树。
    冯桂芬,林则徐的学生,清道光榜眼,宦途不顺,只混到个“五品右中允”的闲职。但他以士节自持,不愿趋炎附势,50岁退隐还乡,建造此园。
    “古松园”因有一株苍翠遒劲的明代罗汉松而得名。园中“明德惟馨”砖雕牌门内有一联:
    醉月飞觞  顿教湖海豪情  融作江南灵秀气
    听松读书  当悟丛林妙趣  传扬蓟北祥和音
    园主叫蔡少渔,著名儒商,在上海做洋货生意而发迹,回故里建造此园,步武太白,醉杯邀月仰云汉,颇具“湖海豪情”。他腹笥宏大,谈雅吐粹,显出“江南灵秀气”。他捧读古籍,尤崇丛林佛典和古代诗词。“传扬蓟北祥和音”,用了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说明园主赋闲不忘国是,读书仍怀国忧。
    “严家花园”规模更宏大,设施更豪华,内有“且闲亭”联:
    花事繁时尽
    人情淡处高
    上联含有时令无情、物极必反的哲理。同时于无意间,冥合斯园“富不过三代”、数易其主的历史。第一代园主是清代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撰沈德潜,于雍正六年(1728)创建此园,植竹千竿,取名“竹啸轩”。风竹啸祥,他考中进士,成了乾隆的老师,擢为显赫重臣。但他的后代不争气,日渐败落,将园出售。第二代园主是诗人钱端溪,于道光八年(1828)购得此园,广植牡丹,改名“端园”。他的子孙也不争气,走向式微,园落他手。第三代园主是国民党政要严家淦的祖父严国馨,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主此园,大栽四季花木,更名“羡园”,当地百姓则称“严家花园”。解放时(1949)此园归公,第四代园主是地方政府,开放为景点,供游客观览。下联“人情淡处高”,也富有哲理,意含庄子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和“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启迪人们对势利和名利要看淡一些,这样才不会被累、被羁、被戕害。联尾的高字,是情谊之高,前景之高,见识之高,更是品位之高。这副对联,可供人们作座右铭,特别对富贵腾达者,不啻为噌吰警钟。
    “虹饮山房”系秀才徐士元创建,这是乾隆帝南巡时,六次幸临之地。园内嘉木葱茏,羽啭葩馨,佳构栉比,联耀诸楹,其一描绘局部景物:
    燕雀逢春留好语
    桂兰遇露发幽香
    这反映园主怡然自得的闲适心境,联意优美。但是文字可再推敲,以臻更美。若把联中的逢改为巡,遇改为品,变静为动,变直叙为拟人,则更具生气。
    从灵岩山顶参观古寺下来,路过“灵岩山馆”侧,只见池清桥曲岸石怪,馆舍雄丽角翼然。乾隆状元、湖广总督毕沅,嘱家人建成此园。可惜他病殁任上,未能一睹。笔者因上车时间快到,没有进馆读联。登车翻阅《木渎》小册,看到馆内“砚石山房”有一联:
    香水濯云根  奇石惯延采砚客
    画廊垂月地  幽花曾照浣花人
    此联原系乾隆进士、大书家刘墉所撰,将灵岩产砚与吴宫藏娇,嵌入优美的馆景之中,甚为巧妙。但文字有瑕点,上联中石与砚不重复,而下联对应处重复了花字。第二个花疑为纱之误。诚然西施浣纱不在吴地,而在越国的若耶山下,山村小妞成了后宫佳人,不再劳作,但仍可沿称“浣纱人”。
    景点楹联,撰写精当,可收传神增色之效;若有差池,则成憾事。客车启动,告辞木渎,顿生如是游感。
162#
发表于 2012-7-11 10:02:18 | 只看该作者
来源:情诗网
作者:王紫林

  伤心夜雨打蕉窗,点半盏残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归梧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孟迟撰   【注释】(1)伤心:悲痛;心灵受到创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悲莫痛于伤心。” (2)之乎者也:古文中的常用词。这里代指文章。 (3)梧院:种有梧桐的院子。我国古人喜欢在院子里栽种梧桐,“梧院”遂成为古代文人常用词之一。 (4)孟迟:字升三,平昌人,唐会昌(841—846年)时中进士,有诗一卷。   【鉴赏】这是一副自述苦况的自述联。据说唐代孟迟,博览群书,却怀才不遇,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只得到一个财主家教私塾。但财主十分无赖可恶,不但不付给孟迟的学俸,反诬他腹中空空,误人子弟。孟迟十分气愤,告到县衙门,但县令早得到财主的好处,与财主沆瀣一气,孟迟刚一上堂,就被县令一顿乱棒打出。孟迟不屈不挠,再告到州里,正好刺史是有“小杜”之称的大诗人杜牧。杜牧接过状纸,心下已经默然,但却有心要试试孟迟的才学,于是要孟迟以教书为题写一副对联。一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孟迟感慨万千,略一沉思,才思源源涌出,于是挥毫写下这副使人心酸的对联。这副对联切合教书生涯,对得工整,反映了私塾先生的凄苦:无情的夜雨,敲打着破败的窗子,屋里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在这种凄凉的环境中,孟迟还坐在破桌前,忍受着饥饿和心里的孤独悲凉,替学生批改作业,赶写教案。这是怎样一副令人心酸的图画啊!孟迟用“夜雨”“蕉窗”“半盏残灯”来描写环境,一方面使人想象到环境的极度艰苦,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财主贪婪吝啬的嘴脸表示厌恶。而“伤心”两字,也恰到好处,看了上联,即使孟迟不用“伤心”两字,读者的心也不得不“伤心”。下联是说转眼秋风又吹入梧桐院,从去年的秋季到今年的秋季,已是整整一年时光,一年辛苦下来,原来完好的笔也变得光秃了,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孟迟用“秋风归梧院”来说明时间已过一周年,用“秃笔”一枝来表白自己工作的勤勤恳恳和辛苦,用“柴米油盐”来说明家庭生活的穷困潦倒。看了下联,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胸怀大志而又怀才不遇的穷士为养家糊口而辛勤、屈辱工作的画面。杜牧一看,十分欣赏孟迟的才学,但又怕他是抄袭古人之作,因此自出一上联要孟迟当场对出下联。上联是“半只蜡烛,点四方形宫灯,辉辉煌煌,光照东南西北”,孟迟仍没有从自己的悲苦中解脱出来,随口吟出下联:“三缗铜钱,教一年整私塾,辛辛苦苦,身度春夏秋冬”。不仅对得迅速工整,且处处言及身世。杜牧一听,知道孟迟确实有才,不仅重罚了财主,而且把孟迟延为上宾。第二年,在杜牧的帮助下,孟迟终于考中了进士。   本联是隔句对,借代用法用得自然、巧妙,如“之乎者也”、“柴米油盐”等,用词准确、生动;“移情”手法也恰到好处,把自己满腔的凄苦整个地注入笔下;对仗也十分工整。
163#
发表于 2012-7-11 10:13:07 | 只看该作者
来源:台湾彰化某论坛《兴贤书院》节选对联部分
作者:不详
===============================

     据员林镇志资料说:道光年间,广东饶平官章廩生邱海先生扁舟渡台,初居永靖庄苦苓脚,后迁员林文昌祠定居;设私塾,广收武东堡、武西堡、燕雾下堡〔今员林镇、大村乡、埔心乡、永靖乡、社头乡〕学生。所得银两重修文昌祠,并且购置学田八甲余,供给月课奖助学生,一时文风大启,桃李满天下。光绪七年〈1881〉,秀才邱萃英〈案:邱创焕先生之令祖,邱海先生曾住在他的府上。〉发起募捐三千元,改建修筑。可惜如今庙堂已多破落。

  据员林镇志资料说:道光年间,广东饶平官章廩生邱海先生扁舟渡台,初居永靖庄苦苓脚,后迁员林文昌祠定居;设私塾,广收武东堡、武西堡、燕雾下堡〔今员林镇、大村乡、埔心乡、永靖乡、社头乡〕学生。所得银两重修文昌祠,并且购置学田八甲餘,供给月课奖助学生,一时文风大啟,桃李满天下。光绪七年〈1881〉,秀才邱萃英〈案:邱创焕先生之令祖,邱海先生曾住在他的府上。〉发起募捐三千元,改建修筑。可惜如今庙堂已多破落。  

      祠内正殿「三通五瓜」梁柱,狮座、双龙雕、鰲鱼、雀替及花鸟、唐草、杂八宝木雕,都已剥蚀,也有部份脱落;兰花、唐草、鸟雀等彩绘,也已褪色;横梁上有一未题名的「瑞光联斗」匾额。〈案:「瑞光联斗」及「宏开景运」两匾额,及部份柱联,都是书院教席林天爵先生于民国十四年写的。林先生培训文武全才的青少年,在前埕建了两座网球场,选手柳金木赢得日本全国大赛冠军。员林网球竞赛的天爵盃,也是纪念林先生的。〉梁柱等结构建材,於四十一、四十二年两度大修,柱上,以PC板裹著柱面,刻写著五副对联,依序如下: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四十六年季秋 谢东閔 敬题

     日月共明,神通应极三千界;
     河山一统,文运重开亿万年。
     ==四十四年十月〈于右任题〉

     弥纶宇宙,涵盖古今,不可尚已;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以贯之。
     ==四十五年四月 黄朝琴 敬书

     帝命无私,只藉文章为玄圣;
     君才有用,当资学问作经纶。
     ==〈林天爵 题〉

     兴不待文王,超然豪杰之士;
     贤必如颜子,允矣圣人之徒。
     ==〈林天爵 题)
164#
发表于 2012-7-11 10:22:16 | 只看该作者
千古对联
作者: 高子佩
==============================
    1939年4月25日,日寇以两个团的兵力从柘城进攻鹿邑县城。鹿邑再次沦入敌手。在沦陷区,日军大肆残害我广大人民,民族败类纷纷组织”维持会”投靠日军,为虎作伥,欺压人民;一些失散的旧军人以“抗战”为名拉帮结伙,扩充势力,横征暴敛。加之豫东皖北土匪蜂起,明火执仗,打家劫舍,使中原地区广大人民处于敌伪匪患的深渊里。泛区逃来的难民遍布全境,社会秩序异常混乱。鹿邑全境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彭雪枫帅新四军游击支队,即刻电令驻扎在鹿邑城南王皮溜镇刘大庄的留守处主任许遇之同志,迅速撤离沦陷区,并确保伤员及药品的安全问题。

    一棵苍郁的榆树摇摆在学堂前门,凌咧在肆意的晨风中。这是方圆几里唯一的一间私塾了。八名十一二岁的孩童正在跟私塾先生王开泰学习对对联。
   王开泰出生于书香世家,系清代名闻遐迩的“父子三翰林”之后人。他自幼饱读诗书,博采众长,尤精诗赋,更擅对联。“对联和诗词一样,讲究平仄。”王先生在墙体上板书示意着,“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平)。”“大家会了吗,这是上一节我们学的内容,但有些对联,有时在联内自对,上下联虽然词类不完全相当,语法结构也不一致,只要自对工整,也是允许的。下面,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个问题……”。
    突然,一阵凄厉的战马嘶鸣,佐藤朱生带着十几个鬼子冲进院子里。王开泰和八名孩童被赶到树下。王开泰的孙子王元贵紧紧地拉着爷爷枯燥修长的大手。
    佐藤朱生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自幼在上海滩长大,深谙汉族文化,而且附庸风雅地给自己起了一个很汉化的名字“朱子门生”—朱生。佐藤朱生一大早就接到王皮溜镇红枪会会道门头子黄克让的探报:“新四军的留守处主任许遇之正准备全部撤离沦陷区,并带走大批的药品和伤员。”佐藤朱生被这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了过来。
    佐藤朱生用非常标准的中国话与王开泰交谈:“老汉,敢问贵姓。”
    “不敢当,免贵姓王。”
    “噢,王老汉。”佐藤朱生骑着战马用穿着长靴的罗圈腿紧紧地夹着马腹。“说出共匪的藏匿,皇军大大地有赏。”
    王开泰说:“太君,我和孩子们在屋里讲解如何对对联,不曾留意什么共匪,更不知所谓的藏匿处了。”佐藤朱生久视着王先生,右手不时地摩擦着东洋长刀的刀柄。试图能从王开泰的眼神里找出端倪。忽然,佐藤朱生的雅趣涌上心头。“村夫野老,敢谈对联。”佐藤随口说出:“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王开泰一听,这是老对联了,口出不逊,岂不是自寻其辱:“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题)。”
    佐藤朱生瞪大了眼睛。“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此刻的王开泰满脑子想着确是藏在王家祠堂里的伤员们。如何让他们迅速地从祠堂里一处密道脱身,王先生满脸愁容如同此刻的天空,风不是很大,乌云密布在人们的头顶。
    佐藤朱生恶意顿起。“:鸟困笼中,望孔明,思张飞,可惜关羽。”并用马鞭指着王元贵说:“你能对出吗?对不出的话吃我的刺刀。”
    王元贵始终没有松开爷爷的手。随口而出:“蛇过梁山,盼林冲,欲杨志,无奈时迁。”王开泰看着孙子稚嫩的脸蛋,露出赞许的表情。蓦然计上心头,于是说:“此对联还可有下联,也可以对‘龙囚宫内,欲启超,盼有为,何以复生。’元贵,你去祠堂第三个灵牌下取来你曾祖留下的‘关东辽尾’,我与佐藤君书写出汉字的精妙 。                                 
     “关东辽尾”也称作“北狼毫”,是当年清代著名的制笔名家周虎臣为王翰林特意制作的。此笔以黄鼠狼尾毛制作最好,尤其东北产的鼠尾为最。
    王元贵撒腿便走。他深知,没有紧急状况,爷爷是不会轻易让他开启密道开关的。
    “慢着。”佐藤朱生喝道。
    王开泰接道:“太君,你是否想领略汉文化的精髓,书法写对联,算得上一绝,意境赫然,韵味无尽啊。”佐藤朱生沉思有顷,“小娃娃,你再对出一个下联,便可去取,对不出的话,小心我的东洋刀。”
    小元贵冥思苦想了少许,此时的天空星星点点的飘洒着丝丝细雨。
    “杏出红楼,为探春,欲入画,无意袭人。”
    佐藤朱生无语、错愕。王元贵迈步走向祠堂。
    佐藤朱生恼羞成怒。歹心顿起。“芜湖若无湖,吾呼呜呼。”
    王开泰知道,这是绝对,在天下的对联里,至今仍没有下联。联友们试着作对,都不尽人意。沉思了一会,想起几天前山东钜野县失守,岂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钜野亦巨野,聚也居也。”
    佐藤急躁了,天空飘洒着小雨,共匪仍没有踪影,面前的老者让他在马背上坐卧不是。佐藤朱生慢慢的在树下踩出“得、得”的马蹄声。
    “日本东升,照耀九州四海。”佐藤说话了,而且神气洋洋的。此对联看似简单,实则凶险叵测。一语双关,含沙射影。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小元贵打开密道机关应该看到尽头的出口,通知他们赶快脱身。
   “天朝中立,一统八荒六合。”王先生捋着胡须,淡淡吟道。王先生决定打击一下鬼子的嚣张气焰。
    少顷,小元贵捧着一杆古朴幽韵的毛笔过来了。
    佐藤朱生借坡下驴,要欣赏王先生的书法。王开泰挽了一下长袖,说:“其实这个对联可以这样写”:
    “日本东升,照耀九州四海,终有落时。
     天朝中立,一统八荒六合,竟无断处。”
    “巴嘎”。佐藤朱生把手伸向枪套。忽然,佐藤嘴角露出一丝狞笑:“王老先生,我再说出一个上联,你和你的孙子两人,谁能对出来,谁可以活命,对不出者,死拉死啦地。格杀勿论。两人都对不出的话,你们都得死。”
    佐藤又再出什么坏主意。王开泰暗想。
    “烟沿艳檐烟燕眼。”
     此联一出,真可谓是空中一雷。
    典故出自清朝末年。相传一人在门前生火,灶间柴烟沿那艳丽的屋檐氤氲地涌入了燕子窝中,大燕子飞出巢去,小燕子在窝中被熏的叽喳乱叫。有人以此为题写出一副上联;七字同音、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以此索对。
   此联的难度不仅仅是七字同音;辘轳格的形成让这句上联变得难上加难!
   在天下绝联的标示区域内,“它”至今依然无对!
    一个具有美好意象的文字游戏,奇绝突兀,孤独冷寂。在对联的领域里,它就这么孤寂地彪炳在此处。似乎再没有人,能给出工整自然的下句。
   雨似乎越下越大了。鬼子们躲在葱郁的榆树下避雨。王先生眉头紧锁,苦苦冥思。祖孙两人的性命难道就要绝于今日?
    ......
    佐藤等待得不耐烦了。
    这时候,王开泰侧头问小元贵:“祠堂大门锁好了吗?”含义尽在眉眼之间。
    王开泰附耳过来,小元贵手作环状,窃窃私语。大意是部队已经撤离,叫爷爷放心。
    王先生猛然起身,大声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孩子。”然后向佐藤朱生道:“后生可谓啊,佐藤君,我孙子对出这一副绝对的下联。只是他嫌自己字体不雅,难以见人。刚才你也看到了。他对我耳语一番,说出下联,让我代为写出来。”言毕,王开泰清了一下嗓子,苍了苍脸,笔酣墨饱,悬肘运腕,顷刻之间,墙体上赫然写道:
    “雨浴郁榆雨鹆羽”。
    并特意落款:王元贵、於十二岁。
    佐藤实在不能再把时间留在这了。骑在马背上像一只落汤鸡。手一摆,身后一个鬼子“哗啦”一下把枪推上了膛。侧着头,瞄准了王开泰。
    “慢着,”王先生说,“我再送你一副对联。”说吧不容答复,王先生转身在墙上写下一副对联:
    “樱花败落,残枝不可一世,
    大和犬类,只差一星半点。”
    佐藤朱生眼放怒火,手一摆,一声枪响,王开泰倒在血泊里,手中的毛笔陡然失落于地。
    王元贵抱住爷爷,呼天抢地,嚎啕不止。
    佐藤朱生杀机既起,看着小元贵瘦削的脊梁,“哗啷”一声,抽出东洋刀,这就要刺去。
    就在此刻,红枪会会道门头子黄克让忽然闯了进来。
    “太君,不好了,共匪正在向东南方逃去。”
    佐藤朱生借着东洋刀抽出的姿势向前一挥:“巴嘎,还不赶快去追。”不一会儿,一伙人消失在濛濛的雨雾中。

    后记
    王元贵,字崇山,笔名朽木、秉乾,号痴呆村夫。男,汉族,出生于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系清代名闻遐迩的“父子三翰林”之后人。他始终保存着“关东辽尾”这只名笔。他自幼酷爱书法艺术,临池不辍;遍临名帖,博采众长;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尤精小楷,更擅榜书。其作品曾被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方家高价收藏,其中《道德经》书法长卷单幅售价突破两万美元。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
165#
发表于 2012-7-11 10:29:41 | 只看该作者
我与楹联

来源:宜春数字报
作者:廖鹄声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俗称对联或对子。中国人很重视对对子,过去初入学,老师要教写毛笔字(书法的起源),然后学对对子。一般说来,平声对仄声,如天对地,去对来,短对长,日月对阴阳等等。总之,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是诗句也是一副对联。

1937年冬,那年我刚小学毕业,和就读南昌一中的哥哥一同回家,父亲听说我们回来,特别高兴,跟朋友要了一小块羊肉招待我们。大伙儿围坐在餐桌旁,只念了三年私塾的父亲说:“‘今日在家尝羊肉’,你们谁对好谁先尝羊肉。”我们都沉思着,还是哥哥口快:“他年为国立大功。”当即得到父亲称赞,说对得有气魄有志向。这件事一直激励我随时随地注意学习楹联,也开始学写楹联。

抗战胜利的第一个春节,我念高中二年级,当时国共两党举行重庆谈判,我学着用父亲“华谦”二字,编写一副鹤顶格春联:

华夏庆重光,物我皆春,共舞升平歌化日;

谦词方可让,贤豪为国,还希福利泽吾名。

贴出后,得到村里不少文化人的称赞,认为顺民意合民情,发出了百姓的心声。

上世纪80年代,政府为我落实了政策,我的生活有了根本改变。出于对党的感激,我在新居的门上编了春联张贴,其中有的平仄虽不甚协调,但表达了我的心意。

第一副:岁暮严寒犹觉暖;多年积怨霎时消。

第二副:往事如烟云,云烟逝散;晚年得乐道,道乐心舒。

第三副:廿三载,潦倒余生,那堪风雨云烟,转眼须衰发白;六十岁,国事亨通,更喜政策英明,老年神旷心舒。

吴自强老校长去世的消息传来,海内外学子同声悲恸。我以哀痛的心情,写了一篇悼念文章,附上挽联(刊登于省立南昌一中老校友通讯第11期。)联曰:

九七高龄,留德留言留功,长留典范;

数千学子,仰教仰诲仰导,敬仰师宗。

2001年秋,与我同甘共苦半个多世纪,对我一片诚心的老伴撒手人寰,我无比悲恸。挽联曰:

五八婚龄,忍苦在前,苦多甜少;

七六周岁,毕生勤俭,生耀死荣。

1983年,我在奉新历付农村中学教英语,被全校师生刻苦教学、奋发向上、争当先进的精神所感动,经校领导同意,编写春联:

历艰辛,排万难,攀高峰,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多育并举;

付汗水,呕心血,为下代,英才天才通才专才众才兼收。

上联是对学生的要求,下联是对老师的希望。

近些年,为了科学养生,我围绕健康长寿,卧室门口的对联几经更换,现为“观念常新,知足常乐;读书益智,舒心益年。横批:颐养天年。”
166#
发表于 2012-7-12 13:42:14 | 只看该作者
王五玉的“会戏台联”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9年第03期 
作者:蔡明东 胡建明


在湖北麻城盐田河镇王家冲,至今流传着晚清一位著名老学究王五玉的有趣故事。王五玉出生在王家冲一个穷苦人家。其父母见他自幼聪明好学,便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请私塾先生为其授课。28岁时,王五玉已在镇南门外梅氏祠中教书。每到逢年过节,家有喜事,慕名而来请他写对联的越来越多。此年农历五月,县衙准备唱大型会戏,原定地点在城内南门,戏名为《屈原传》,后地点改迁至城东门,时间改为九月,戏名改为《岳飞传》。当时县令发出征集会戏台联告示,如有人能写出包含上述六个内容的台联,赏银百两。许多文人墨客作出几副对联,都未能表达出县令的心意。其时有人举荐王五玉,县令随即传王先生到县衙。县令说明了大意,让王先生据此作联。王先生遂挥毫写出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呈与县令。县令看后高兴地称赞:“写得好,有气魄,表达出此次会戏的内容。”此联为:
表大将精忠,吊大夫孤忠,百世流芳,何惜折两朝梁栋;
演南宋传戏,补南门会戏,九秋奏曲,依然落五月梅花。
167#
发表于 2012-8-3 16:3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放电 于 2012-8-3 16:37 编辑

山陕会馆——对联
来源:百度空间
作者: Holy_one
===============================

       雕梁画栋,琼楼玉宇,是我印象中(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所给出来的词语。而这两天浸没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则是这些建筑上所刻的对联了。

       首先是山门上的一幅。

       上联: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
       下联: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

        这幅对联是写给关羽的。关羽是山西人,又是历史上忠肝义胆的代表人物,所以他在晋商乃至西北人民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这幅对联就把关羽比作东国孔子和西方耶稣。由此想到港台电影中描绘的黑社会和一些会道门也都拜奉关二爷,可见关二爷的忠肝义胆的影响是何其深远。实际上,山陕会馆在起初就是一座关帝庙,里面供奉着关羽塑像,只是后来才改名叫山陕会馆。

        此外,山门左右折壁上也刻对联一副,左为“精忠贯曰”,右是“大义参天”。同样是用来描绘关羽的。

        进了山门从戏楼后山墙中间穿过来到会馆大院,回身便看到整个戏楼。戏台上有四根檐柱,上雕两幅楹联。内联是:

        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此联旨在表达戏楼的主题思想,也是在讲述人生的各类喜事:纵有美妙音乐伴奏,最赏心的还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无论扮演何种角色,最快乐的就是在宽阔的大道上纵马驰骋,高帆顺风航行。让人感叹唏嘘啊……

        戏楼外联是:

        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
        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

        这主要讲述戏中人生和人们在赏戏听戏中所追寻的乐趣。

        戏楼的对面是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正中供奉着关羽的塑像,关平周仓各侍左右。殿前有方形石柱4根,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内联为:

        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
        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

        外联为:

        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
        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

        此二联更加详细深入地写出关羽忠肝义胆精神的影响力。也反映出建馆者尚武举义、蔑视文人的主张。
168#
发表于 2012-8-8 10:55:05 | 只看该作者
皖江文史——李振钧与安庆楹联
作者:胡联春  
来源:岳西网
=============================================

      李振钧(1794-1839),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安徽安庆府太湖县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李长森次子,李振祜之弟。道光八年(1828)举人,九年进士,同年殿试一甲一名(即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两卷,存诗415首,另有《粤行日记》、《梓行古文》,今已散佚。

  振钧聪敏好学,善诗文,工书法。5岁开始读书,即能辨解四声。7岁受业于刘香云门下,曾作题山水画诗一首。9岁在山东莱州读书时,元宵夜父亲宴请宾客,命他作诗,他一气呵成。第二年妹妹周岁,又作啐盘诗。

  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元年(1821),随父亲宦游和读书,到过山东、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福建以及安徽等省,广见多闻,受益匪浅。嘉庆十八年,乘其父调任贵州按察使之机,送母回太湖,路过安庆时夜游大观亭,除赋诗外,还为该亭作对联一副:“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还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从青莲而后举杯邀月又何人?”至今广为流传。笔者大为欣赏,大江流日夜,原句出自谢朓诗。上联首句秋色满东南,写安庆之景色,安庆位于长江下游,旧属江南省,因此称之于东南,也不为过;赤壁居于长江中游,若由安庆溯江而上,去赤壁不远,而赤壁正是苏东坡“与客泛舟”的地方。作者的联想空间极为开阔,给文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想象;下联借用谢朓的诗句,自然而然的表达了昨日不可留之意,然后联想到曾经在安庆游历的大诗人李白,结句化用了李白的诗句,委婉地表达了对前贤的追思,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憾。

  其另题安庆世太史第联:“果然竹屋低于艇;未必梅花瘦似诗”。其以世太史第比喻为竹屋,虽然比游艇简陋,但竹屋多妙处: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更能达到一竿竹独善其身,一片竹则可群贤毕至的境地。梅花的瘦好堪可与一首诗相媲美。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坐落在安庆市迎江区天台里街。因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田匀、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旧称“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此联以屋写人,感情真挚。
169#
发表于 2012-8-24 22:44:03 | 只看该作者
古今小说中的对联
作者:不详
======================================

对联这种艺术形式,从明代开始兴盛起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还直接影响了文人们的小说创作。
明清时候,章回小说非常盛行。章回小说就是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用来概括全回的故事内容。每回的标题——回目,就是对仗十分工整的对联。许多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里也常用上对联,或者是描写场景、环境,或者是抒发感情,或者为了突出主题;这些对联成了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比如,《水浒》第三十八回,写宋江被流放到了九江。一天,他来到浔阳江酒楼,见大门两边挂着两面白粉牌,上面各有五个大字。
世间无比酒;
天下有名楼。
这是一副典型的酒楼楹联。
《说唐》第六十四回,李世民写了一副很有气魄的对联:
双锏打出唐世界;
单鞭撑住李乾坤。
联里嵌上了“李”、“唐”,表现了李世民要扫平天下,建立唐王朝的决心。
在清代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里,对联多达几十副。这些对联对状物抒情、刻画人物以及深化主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第一回“太虚幻境”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作者采用了“真真假假”的手法,来遮人耳目,避免当时统治者的政治迫害。作者也在提醒读者注意,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辨清真假、有无,不要被假象迷惑而看不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真意。
第十七回贾宝玉为“沁芳”[花园名]作了一副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是一副动人的写景联。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慎思堂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我们把这副联赋予新的含义,就是一副好联。
现代小说中,有些也用到对联。比如《红岩》里,革命志士为牺牲的难友龙光华献上了一副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又如:
看洞中依然旧色;
望窗外已是新春。
这副联,反映了难友们对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喜悦。
170#
发表于 2012-8-27 15:37:45 | 只看该作者
谭氏大宗和谭氏小宗(节选)
来源:族谱录
作者:谭泽球
===================================

在谭氏大宗前,先看见外栏杆(广东人称为栏河),左月门上横额:“敬宗”。对联:“毓秀钟灵,地脉通莆界;兰馨桂馥,宗祧衍芷溪”。右月门上横额:“睦族”。对联:“世泽流芳,彩霞蟠吉地;仁风舒艳,瑞气映华门”。前堂正门大额:“谭氏大宗”四个鎏金大字,字体雄厚凝重,大气磅礴。门前灯笼书“江阴县正堂”五个大字;正门对联: “凤历更新,天开画?;鸿基巩固,地扩书巢”。左侧门横额:“支分芷水”。左侧门对联:“千盘远水通莆界;九曲清流接芷溪”。右侧门横额:“裔出莆田”。右侧门对联:“满天瑞景芝兰秀;大地祥光黍稷馨”。前堂石柱对联:“三迭鼓催新正月;九华灯试上元宵”. 中堂石柱对联:“由闽省以抵吴川,卜居芷寮,人杰地灵开望族;溯渊源而追莆县,扬名海宇,物华天宝壮宏图”。又:“万载馨香添秀色;千秋正气育新芽”。后堂, 肃敬列祖列宗神位中堂, 据说从前悬挂着几个“进士及第”、“江阴县正堂”、“翰林院庶吉士”、“百越望族”等鎏金牌匾,另人高山仰止!现仅存“翰林院庶吉士”一匾。后堂石柱对联:“芝裔出莆田,序穆序昭,瓜瓞流芳永著;轩源开芷水,克承克继,椒聊蕃衍犹新”。后堂天井石柱对联:“祖先俨若音容在;祠宇重光面貌新”.
171#
发表于 2012-8-29 21:42:21 | 只看该作者
洗石庵对联
来源:百度百科
=====================================

庵名“洗石庵”三个字,为清代嘉庆年间拨贡岑昆所书,笔力遒劲,洒脱稳重。庵门廊柱上有一副对联:   
天竺俯江流,到眼睛岚归爽气;   
云山经雨洗,点头奇石也思灵。  
 
庵六联为:   
楼阁耸奇观,天外云峰撑白石;
山门凝爽气,池中烟水隔红尘。

走过天井,中殿(第二进大殿)的廊柱上有副对联。文曰:
石抚旧因缘,重洗如来新面目;   
尘藏今世界,永留不朽占鬃眉。   

大殿内,弥勒佛肥头大脑,大腹便便,坦胸露肚,喜笑颜开,左手提着一串佛珠,右手拿着一个布袋,神态滑稽,游客见了,无不嫣然而笑,他的两旁有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中殿原屏风圆柱上,有前中国佛教协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的一副对联。文曰:   
自知心是佛;   
常以戒为师。   

中殿的后门联,为上海龙华寺明晰法师之作。联曰:   
翠竹黄花,尽含袒意;   
青山绿水,全露法身。

中殿楼上,原是禅堂和前住持释宽能法师、释昌慧法师的居室。禅堂中壁柱上挂着全堂佛像图。下有一张香案,案桌上供奉着西方“三圣”等佛像。像坛上张贴着日本天王赠送的“四大金刚”佛照片,照片两旁有一副对联。文曰:   
西山绿竹千年秀;   
南海莲花九品香。   

中殿后楼的走廊,供奉着韦陀雕像。韦陀身穿武服,手执金刚杵,立于大雄宝殿前、弥勒佛之后,正对着释迦牟尼。雕像两旁有一副对联。文曰:   
玉杵降魔,道通一无;   
金身护法,光辉群生。   

走出中殿后门,有一个清幽的天井,井中有水池,池中爬伏着一只千年“老龟”。游人向老龟投掷、祷图“如意吉祥”的镍币,池底一片银白,闪光发亮,别有一番情趣。水池正面的彩壁上有“喷水龙”,口中吐水喷雾,叮咚作响,如丝竹管弦,赏心悦目。旁有一副对联。文曰:   
忍一时,风平浪静;   
让三分,海阔天空。

沿着石阶往上走,过桂花树下,仰观大殿有一匾额,上书“大雄宝殿”四个大字。殿前走廊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文曰:   
听来暮鼓晨钟声声觉悟;   
对此禅灯宝像面面圆光。   

大雄宝殿有门联一副。文曰:   
梵字庆重光,楼引莘萃善信;   
经声开觉路,伫看朗朗乾坤。   

大雄宝殿的南北两面为偏殿,有横门相通。南横门凄霞寺方丈茗山法师所写。联曰:   
佛现西山,灵光普照;   
庵名洗石,梵宇常新。

通往北横门,有副匾额联,为上海友华寺方丈明晰法师的墨宝。匾额联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大雄宝殿内柱对联:   
万法皆空明佛性;   
一尘不染净禅心。    

法相堂大门,有一副对联。文曰:   
宽大慈悲,一生功德人天仰;   
能仁寂照,圆满菩堤法相辉。

========================================
洗石庵又称下寺,在桂平市西山乡西山。佛家认为,西山之石,身居瘴乡,需雨露洗刷,因名洗石庵。清顺治三年(1641年)建。依山构筑,自东南而西北,依次为山门、三帝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3间,进深3间,台梁式构架,硬山顶,脊饰回字纹雕花,黄琉璃瓦盖。内塑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神像。三帝殿供弥勒大佛、关公。山墙线刻神佛菩萨像88幅。洗石庵是广西佛教基地,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洗石庵”之说,有个来历。佛家人认为,西山之石,身在瘴乡,粗莽唐突,要让自然界的瀑、雨、露、烟、月、潭不断洗涮,濯磨方能玲珑剔透,返朴归真。清光绪版《浔府府志.坛庙》“洗石庵”条记:“方端士西山洗石庵题云:西山一片石……无一块大之入眼,正喜其粗莽唐突,此梅道人家风也。石宜瀑、宜雨、宜月、宜烟、宜潭盖身居瘴乡蒙垢,得山中诸支互相濯磨,瀑洗如斗,雨洗如笑,露洗如诉,月洗如拭,烟洗如妆,潭洗如镜……庵成,题*冼石,石点头。”真把石头写活了,把庵石题为“洗石”,石头也点头赞成,妙哉。 洗石庵是一个尼姑庵,又因为在龙华古寺之下,也称下寺。始建于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16提),以后几经修葺。一九七八年,又按原貌修了一次,焕然一新。
172#
发表于 2012-9-17 16:32:29 | 只看该作者
半联酒店
来源:《闻喜文化》总第9期
作者: 郭丁旺
===========================================
清代年间,河东潞村(运城)最繁华的北大街,有一家酒店,叫“半联酒店”。店老板是南方一位落第秀才,开业那天,酒店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店老板高兴地对前来祝贺的人拱手道:“各位父老乡亲,在下久闻贵地是名城,高人如云,特来此谋生,今后各位多多关照。在下开的酒店,店内有对联半副,能对上下联者,情愿供奉一个月的酒饭,分文不收。”人们随着掌柜进到店内,只见对面墙上挂着半副对联:
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鲶大嘴;
掌柜的指着这半副对联说:“我在江南十几年,无人能对下联,今日到贵地,希望能幸会才子。”消息一传开,“半联酒店”门庭若市,热闹非凡。那些耀武扬威的达官显贵,卖弄文采的骚人墨客,附庸风雅的豪富绅士,甚至有些贪图小便宜的市井无赖,都前来凑热闹。整天泡在酒店里,对着半副联苦思冥想。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半副对联仍没人能对上,酒店生意异常兴隆,每天结账时,老板总会望着白花花的银子对伙计说:“看来,咱这酒楼要在这吃一辈子了。”
话音刚落,从外面走进一位年轻的书生,穿得破破烂烂,脸带愁容,老板一问,方知是应试不中的读书学生。只见他狼吞虎咽地吃过饭,一抬头,看见那半副对联,心中不解,问道:“为何只有半副对联?”
掌柜的拉长声调说:“当然只写半副,君不见我店前招牌是‘半联酒店’吗?小伙子,你要是对上下联,不但你刚才这顿饭我不要钱了,我还要赏你一个月的酒饭呢!”
穷书生不由愠怒而问:“此话当真?”老板说:“那还有假?这是本店的规矩!”
穷书生却说:“何必一月,赏一顿饭足矣。”老板一听,眉毛一扬说:“那好啊,伙计们,笔墨伺候。”纸张笔墨很快拿上来,书生拱手施过礼,挽袖挥笔,一挥而就,只见下联是:
三元有甲,龟圆、鳖瘪、蟹缺头。
不但字句工整,而且字体也与上联相似。顿时,酒店里一片掌声,酒店老板看得目瞪口呆。
第二天,半联酒店关门了,老板打点行装,准备上路。临走时,他感慨地说:“没想河东运城,却是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地啊!”
173#
发表于 2012-9-18 16:35:3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学习对联所含的思想
来源:红袖添香论坛
作者:李景福
=========================================
  人间世事因缘,因因果果自然反复循环转。
  地狱天堂报应,是是非非理念相差连续生。
  这副对联,是我写的宗教哲理联。这副对联文字对仗工整,所含的哲理十分丰富。上联是佛家说的万事因缘。因就是指的原因,缘是指的结果。佛家总说万事万物皆有因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有什么果总由什么因所决定。佛家说因果,总是先说果,而后说因,所以叫前因后果。佛家有三十六因果的说法。实际,这是十分符合客观规律的。按唯物主义的说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说的任何事总有一定原因,就有一定结果。这理说的人间万事因缘,就是说万事万物总在一定因果关系中存在。某事物为他物之因,又为另一物之果。某事物为上一事物之果,又是下一事物之因。所以在大千世界中,因果总是循环往复的。一般说的缘份、因缘,就是说相互早有因果关系了。逢上了机遇,就逞现了出来。因为因果客观存在,有人总认为因缘是早定的。
  下一联的地狱、天堂,是佛家根据因果制造的劝诫世人的说法,那就是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善因入天堂,恶因入地狱。我这里所说的。为善、为恶作为人来说,全靠思想支配,只是一念之差。社会人的追求不同,为自身利益,总是不断产生各种思想理念,有的是为善,有的是为恶。人的思想连续不断,为善为恶观念连续不断,人间的善恶就不断产生。好事应当好报,就该入天堂,恶事就该恶报,就该入地狱。入天堂或地狱,全由人的善恶决定,全由人自取。这只是佛家的一种观点,不过现实生活,并非完全那样,世间好人没好报,恶人没恶报的事多着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副对联说得清楚的。
  ‘一乃多,多乃一’根基为一。
  ‘空即色,色即空’表里是空。
  这副对联表面看来对得不十分工整。因为一是量词,空是名词或形容词或动词。其实不然,这里的‘一’和空,空和色,都只能指代事物。指代客观存在。上一联,前半句是黑格尔说的。原来乃字为即字,这里,为避免对联中字的重复,用了乃字。他有两个意思。一是说万物都在不停运动。说一物总可以向它物转化,变成许多事物。如此老子才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自然’。第二个意思是说,多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或一事物由多种事物构成,物是有结构的,是由许多构成的。如人,可以说是整个人类,也可以说是所有人的集合。如一个学校,可称作一个学校,但他又是所有班级的集合。
  下一联,空是佛家认定的万物的最终起源,是万物的根本。色是由人所能见到的万物。是空的表象,是由空产生的。所以从表面来看,空和色是两种不同事物,是对立的。从实质来看,色由空产生,色只是空的表象,空的部份。所以色也是空。空也是色。正如从自然来说,人是自然的一部份,人也可叫特殊自然。
174#
发表于 2012-9-26 16:09:1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目前最早的对联
来源:《人民日报》2003年7月
作者:黎凌云
===========================================

        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其渊源是博大精深的。就对联这门既高雅又通俗的学问来说,也是这样。古代的圣贤豪杰,以至皇帝老子,莫不至爱为之。今天喜爱的人也为数特多。每逢过年、结婚、祝寿、丧葬等红白喜事,人们都喜欢写对联、贴对联。许多名山胜地风景区的楼、台、亭、阁,更少不了对联。正因为有人喜爱对联,所以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对联作品,一经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就会成为洋洋大观,鸿篇巨制。湖北省楹联学会以陈东成、闻楚卿为首的一班人,历尽十年,饱尝甘苦而编纂的《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就是一部颇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联书。

        过去楹联界都说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919—965)的那一副春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现在的楹联史就不能这么说了。

        其一,从现在起,这种说法已被《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对联的事实突破了。《黄梅分卷》、《咸宁分卷》、《黄冈分卷》、《京山分卷》、《蔡甸分卷》均有突破,其中《江夏分卷》突破5例。而时间最早的一例,即是《江夏分卷》里的《江夏王(李)道宗题寺门》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为了让众多的联友了解情况,弄清事实真相,笔者先后三顾湖北省图书馆,见到了这一珍贵对联的庐山真面目。该联在省图书馆特藏部是这样被珍藏的:“类号”:史地593;“书名”:《灵泉志》,共3册;“备注”:抄件。请注意,是孤本“抄件”,有史料可查。

       其二,历史辞书载:李道宗(公元600—653年)唐初大臣,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儿子,也就是秦王李世民的叔伯兄弟。唐太宗即位后,与李靖等攻东突厥,俘颉利可汗,有战功,先擢升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封为“江夏王”,并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后于高宗永徽年间,为长孙无忌所诬,流放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途中病死。

        其三,据甘方武考证:“所有这些,《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都有较详细记载。李道宗并在灵泉山建有‘紫萼园’,‘隐居数年’。现今‘昭园’东侧尚有其墓。”笔者为此两次前往当今楚天名胜龙泉山。在风景区管理处段先龙陪同下,找到了李道宗墓地。
175#
发表于 2012-9-26 16:39:03 | 只看该作者
耐人寻味的“茶亭文化”
来源:邵阳频道
作者:邹宗德
================================================

      “客从何来?者番劳碌征尘,极岭峻山崇,世路几经奇险处; 我行且止,对此放空眼界,看云奔雾逐,众峰都在急忙中。”

        这是隆回县九龙山西麓膝头岭上茶亭过道的大门联。此茶亭修建于清末民初。旧时代,交通不发达,劳碌者草履芒鞋,挎篮挑担;闲适者骑马乘轿,载欣载奔。旅途中,屡有人迹渺茫之处,几十里幽径荒山,阴森可怖,于是,屡于此等地段,建有茶亭,茶亭内雇有常住之人,煮茶饮客,终年守护。行人得以解渴息肩,旅途中享片刻温馨,解除凄凉与劳顿之苦。茶亭并非官方建筑,建亭子有两种情况,一是地方富户作为一种慈善事业,建成后在亭梁上大书某某修建,以便流芳千古。第二种情况是地方募捐筹集,所筹款项修建完亭子之后,将剩余部分买一份公田,佃租给某人耕种,将所得租谷供修缮茶亭和作为守亭人的生活劳务补助。这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颇得社会支持。因此,茶亭建筑在交通不发达的旧时代十分普遍,方圆百十里地域,往往有几座甚至更多的茶亭。行人息肩之时,别无他事,于是亭上至少有 两副对联供行人欣赏,便形成了不约而同的“茶亭文化”。这样的对联常常由地方上才学高地位高的文化人撰写,由于读者多,地域广,茶亭对联的质量引起了高度重视。如今,茶亭建筑大都不复存在,但某某亭上有一副什么对联,凡经历过旧时代的人甚至后代们还能琅琅上口,如数家珍,足见茶亭对联品位之高,影响之大。以上这副对联就是千千万万副茶亭对联中的一副。作者黎晓垣,当地秀才,对联高手。
   
       此联上下各四个短句,各22字。“者番”即几番、多少次,“极”是到达、经历的意思,“峻”是险,“崇”是高。其他词句都不难理解。
   
       上联以过客中一员的口吻向一同歇肩的过客发问并发表感慨:客官,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啊?咱们多少次奔波于旅途之中,越过了多少高山峻岭,世路是多么奇险啊!下联是自我赏景的感受:我暂且止步歇息,在亭中放眼远望,只见山与天齐,云奔雾逐,众多的山峰好像都在急急忙忙的追逐之中。
   
       此联被众多的读者钦叹,其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平中见奇,主题含蓄深刻。表面上看来,无非是歇息之时,面对亭外奇峰云海,发出道路奇险难走的感慨。实际上,字里行间,描绘出了一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民情画、世风图。作者描绘的是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的社会现实:当时,官场腐败,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劳力者为家庭生计奔波,劳心者为功名利禄奔波。追名逐利,养家糊口,均为不易。旅途之中,面对莽莽群山,迢迢前路,那时那地,那情那景,能不叫人不寒而栗,直至怆然而涕下么?其二,运用物理学上相对运动的原理和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形式成功地服务于内容。有人评价说,这副对联的联眼在“众峰都在急忙中”七个字。笔者有相同之感。应该说,云雾随风飘荡是动的,众峰巍然耸立是静的。但是,根据物理学中物体相对运动的原理,把追逐不定的云雾作为参照物,群山对于云雾来说则又是动的。文学和科学本不可同日而语,可是作者却运用科学原理,故意化静为动,且兼用了拟人的手法巧妙地把当时的社会成员在艰难的社会条件下为生计而奔波,为名利而追逐甚至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欺世盗名、损人利己等社会现实描绘得惟妙惟肖,实在是难能之笔,耐人寻味。
   
      此外,作者重“义对”而轻“形对”。如果呆板地讲究对仗与平仄的话,“从”对“行”,一个介词一个动词,“客从何来”的四个字也存在平仄失替的毛病;“者番”对“对此”,“劳碌”对“放空”都有不工之嫌,但作者不以辞害意,一气呵成,并无不妥之感。
   
       笔者想象,如果有人将全国各地茶亭(包括桥亭)的对联积聚成书,将是何等的有趣。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5 07:17 , Processed in 0.05550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