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楼主: 私奔

几则联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0 23: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联趣对:古联赞陶潜
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楹联丛话》载,李笠翁芥子园门前有二柳树,门内有二桃树,桃熟时常有小孩偷摘,于是戏书一联:“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陶渊明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而李笠翁门前只有两棵柳树,故云“逊陶潜之半。”“人谋虑”即有人打算。相传西王母所植仙桃三千年才结果几颗,而东方朔三次偷吃仙桃。此联的精妙在于巧用数和用典。
    唐人郑薰,居于隐岩,宅院中载松七棵,自号“七松居士”。东晋陶渊明门前植柳五棵,自号“五柳先生”。清人有联赞道:“七松居士;五柳先生”。
    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在家宴客。文人李啸村出上联:“三绝诗书画”请大家对。郑板桥说:“昔契丹(后为辽)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对之,反又有人以‘四诗风雅颂’相对,称为妙联,今吾辈共思之”。接着一人对“一官归去来”,众感甚妙。原来唐代诗人郑虔诗、书、画皆工,时称“郑三绝”。上联以郑板桥比郑虔。下联亦以郑板桥叱陶渊明,因陶渊明挂冠归隐后作《归去来辞》文。全联比喻很精确。
    明代顾东桥巡抚湖广,其时衙署内菊花盛开,顾邀数位门生共赏菊花,一狂生折菊数朵戴于头上,顾东桥出上联批评道:“赏菊客人,两手擘残彭泽景”。“彭泽景”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在场的张居正立即对道:“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意思是说折几朵菊花没什么,洛阳人卖牡丹花把整个春天都挑去卖了。顾东桥一听,觉得有理,马上释然饮酒。
    清光绪时在广州任教的吴以俭应陶陶居茶楼征联而撰联云:“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陶渊明爱饮酒,作《饮酒》诗二十首。易牙是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会烹饪。相传曾烹其子肉以取宠齐桓公。陶侃,陶渊明曾祖父,东晋大将军,常劝人“惜分阴”。禹为夏代开国之君,曾劝人“惜寸阴”。此联首嵌“陶陶”以见“居”名,又共两“陶而嵌陶潜、陶侃,实为妙联。
发表于 2010-6-4 16: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时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里有个小和尚,他对对联很有研究,对对子挺有水平,在附近一带是出了名的。知府大人听了,就把小和尚请了来,打算试一试他的学问。知府便给小和尚出了个上联: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使君子”,是一种中草药,夏天开花,花瓣儿起初是白色的,慢慢地变了颜色。上联是说,使君子花早晨是白的,中午变成红的,晚上就变成紫的了。小和尚一听,马上就答道: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虞美人 ”,又叫“丽春花 ”,是一种很好看的草花。下联是说,虞美人这种草花,春天是青色的,夏天变绿,到了秋天,就变成黄的了。知府说了一种花,一天里头的早、中、晚,颜色有三次变化,小和尚对的也是一种花,一年里头春、夏、秋季,颜色三变。这里,对句不但对得好,而且说明这两位对植物学还挺有研究。瞧他们观察得多仔细呀。

    责任编辑:王家璐
发表于 2010-6-4 16: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6-4 16:18 编辑

转自博克《剪云裁衣·冰雪优昙》
咏月对联拾趣
========================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楹联之中,咏月佳联层出不穷。

    最常见的咏月对联,多写于风景名胜地与月有关的楼台、亭阁、水榭之中。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全联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把白天高楼的流云、傍晚一泓碧水的玲珑小池送来的一轮皓月,呈现在游人面前。江苏扬州的迎月楼,题有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一副名联:“春风阆花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根据《坚瓠集》载,此联是当年陈子昂路过扬州时,为赵家的迎月楼而作的春联。陈子昂在联中高度赞颂了赵家像有三千食客的孟尝君一样,千里送迎,高朋满坐,其迎月楼自然也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扬州第一楼了。主人大喜之余,赠给他一个金壶作纪念。扬州市西郊小金山是瘦西湖的一个小岛,原名长春岭,四面临水,岛上有一座古人吟诗赏月、朝东临湖的花厅──“月观”。室内有清书画家郑板桥写的一副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全联语言流畅,对仗工整,情景交融,余韵无穷。“平湖秋月”是西湖八景之一,位于西湖北岸边上,水面开阔,在此可以饱览整个西湖的景色。御书楼前挂有一副对联:“万顷平湖长似镜,四时好月最宜秋。”该联写景状物,情趣盎然。它不仅把湖平如镜的景色描写得逼真酣畅,而且把含情脉脉、柔情似水的中秋月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云南省的通海秀山涌金寺,亦有一副以月入联的佳对:“百道湖光千树雨,万山明月一钟声。”涌金寺位于螺峰绝顶,是一座明清建筑。登临俯瞰,湖光山色尽收眼帘之中。

    集古人诗句为联的集句对联,在咏月对联中亦十分普遍。像集唐朝诗人李贺、古曼卿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限月长圆”;集唐朝诗人王维、李白诗句的“明月松间照,春风柳上归”。这些对联融情于景,浑然天成,如出自一人的手笔。清朝对联大家梁章钜集宋欧阳修、苏子美句题苏州沧浪亭联更是驰名海内,享誉神州。联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上联使人很自然地想起诗仙李白的《襄阳歌》来,这是一首李白的醉歌,歌中有“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之句。宋朝吴必大有一副谈修养的对联:“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岁岁来。”

    咏月的对联中采用叠字的修辞手法,不仅会使对联的语言生动活泼,而且朗读起来跌宕回环,节奏铿锵,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中秋写上联,年关才对出下联的“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朝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这里的月半是指阴历每月的月中。全联结构严谨,对仗工稳,平仄协调,耐人寻味。与该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瑶台中秋对:“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把月到中秋分外明和巫山云雨秀非常的景致描写得娉婷袅娜,美不胜收。

    一些名人咏月作对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明末清初,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游览扬州桃花庵,庵中住持好客,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二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住持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住持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又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分外优美。

    传说,清代对联大师纪晓岚曾自夸:“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在某一月夜,他的妻子指着窗纱出一上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要他应对,他思考再三,却终未对出。显而易见,此联前后有机结合,因果相连,一语双关而一脉相承,欲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配偶”,实在是太难了。近代,有人偶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身上发现了“奥妙”:梅兰芳,字“畹华”,其字与名正好可与“孔明诸葛亮”对仗。于是续得下联:“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可谓“佳偶”天成,妙不可言。
发表于 2010-6-24 16: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江知县的廉政对联

      封建社会的县令,上受皇命,下治万民。其中不乏勤政廉政者,他们撰写的一些廉政对联,反映出了他们的从政心态、为官之道。笔者试摘录了几则清朝连江几位知县的对联。

    贵州进士宋光伯,道光二十年署连江县。在任上撰一联,“实惠纵难周,百姓饥寒关痛痒;愚民何忍虐,一家衣食尽膏脂”。联语透露出他关心民情、注重民意、安抚民心的思想。

    潘恭赞,浙江钱塘人,咸丰九年任连江知县。潘恭赞撰联云:“凡事惟酌理准情,苟有偏私当罪我;愿尔各平争息讼,若能和处莫经官。”上联表明心迹,公平审案,不徇私情。下联劝慰百姓,平息纠纷争讼,友好相处,体现了中国官场历来崇尚“无讼”思想。

    湖北举人汪镛钟,同治元年任连江知县。其曾撰一联:“有事许入公门,我本是亲民官,要问闾阎疾苦;得钱先完国课,尔莫待催租吏,到来暮夜追呼。”体现了封建官吏上对国家负责,下为百姓谋利的传统思想。

    江苏人吴光汉,同治六年署连江县。他在县衙撰一联:“出则与斯民相见,居则惟吾心所安。”发自肺腑,吐露真情,既是自警,亦以劝人。

    往事越千年,这些封建时代的县令,历史没有记载他们的政绩,但是从他们所撰的对联中体现的亲民意识、廉政意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005年10月18日《检察日报》)
发表于 2010-7-21 12: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江晚报

对联背后的故事
■张学勤  

  游灵隐寺,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一副对联,就是天王殿正门前的“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这副对联的书写者是张载阳,张民初曾担任浙江省省长,省长的对联出现在如此醒目的地方,自然也就不必惊讶。但是,笔者后来在查阅相关文史资料时发觉,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

  1964年12月,杭州市文化局与浙江日报资料组共同编写了一本《西湖楹联碑刻录》,比较全面地收集了“文革”前杭州西湖周边几乎所有的楹联碑刻,同时还记录了楹联碑刻书写者和立碑者的姓名。据该书记载,天王殿正门前的这副对联旁还刻有“中华民国十九年岁次庚午冬月谷旦新昌张载阳敬书 杭县三宝弟子胡瑞甫同妻杨氏敬立”,也就是说,这副对联的书写者虽然是张载阳,但立楹联的人则是胡瑞甫夫妇。那么,这个胡瑞甫究竟是何方人士,竟然能在天王殿正门前立下如此醒目的楹联!

  笔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胡瑞甫的孙子胡效良。今年74岁的胡效良向笔者讲述了这副对联背后的故事。

  民国时期,杭州最早出现的三家照相馆分别是:二我轩、活佛、英华。胡瑞甫(1883-1958)是杭州英华照相馆的老板。胡效良说:“我祖父胡瑞甫不仅是一个商人,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早年,他是灵隐寺慧明禅师的俗家弟子。那时,灵隐寺的却非和尚也是慧明禅师的弟子,所以,我祖父与却非和尚是师兄弟。”   

  慧明禅师圆寂后,却非和尚担任了灵隐寺方丈。大约是在1930年初,灵隐寺的天王殿失火,大殿损害严重,却非大师便找胡瑞甫商议重修天王殿事宜。胡效良说:“那时,我祖父不仅自己捐了钱款,还跑到上海商界去募捐,积极为天王殿的修复奔走呼号。不久,杭州姚生记营造厂便进入灵隐天王殿,修复工程全面启动。”

  灵隐天王殿修复期间,考虑到胡瑞甫所作的奉献,却非大师希望在天王殿前能留下胡瑞甫的姓名,于是叫胡瑞甫撰写一副对联,镌刻在天王殿正门的两端柱子上。胡效良说:“后来,我祖父就创制了这副对联。那时,张载阳已经不担任浙江省省长,但是,张的书法在当时已经相当出名,加上我祖父与张载阳是熟悉的朋友,所以就请张载阳书写了这副对联。”

  胡效良还介绍说:“我祖父胡瑞甫从小受私塾教育,具有较好的古文基础,擅长制作对联。解放前,杭州素春斋菜馆内曾悬挂一副对联:‘一心念佛观自在,莲池台畔见如来’,那是素春斋菜馆老板请我祖父创制的,时间大约是在1948年的冬天。”
发表于 2010-7-21 1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报》2008年1月24日

对联高手阎锡山

作者: 郑勰

  民国要人中,很有一些有才华而能诗擅联者,阎锡山擅长联语,却少有人谈及。

  山西吉县壶口附近的克难坡很有名,抗战期间,它曾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所在地。阎锡山在这里住窑洞、吃小米、骑毛驴,率军抗日。克难坡望河亭的石柱上,留有阎锡山1942年12月所撰对联一副:

  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
  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

  这副联气势磅礴、雄迈有力,从中可看出作者较深的旧学功底。

  与吉县相邻的新绛县,县城西北姑射山中有座“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华灵庙居高临下,控扼进山的惟一通道,也是据守在吉县的阎锡山军队的惟一粮道。1942年7月20日,为保卫华灵庙,彭永祥等24位中国军人腰捆手榴弹,作“活炸弹”与日寇同归于尽。1945年,经南京政府核准,在这里树碑纪念24位殉国英雄。碑文系阎锡山亲撰,4根柱石上镌有对联,同为阎锡山所撰。一副为:丰碑屹立烟云外;正气长留天地间。另一副为:云山永护华灵庙;风雨长怀烈士魂。

  两联均非常工稳,有似律诗之佳对,于简洁中见功力。

  作为抗日战争的珍贵史料,我们实在不该让阎锡山的这些对联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中。
发表于 2010-7-22 15: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城老对联记传六名人
转自 湖州日报
===================================

    湖州诸老大诸光潮嫡孙诸承贤先生,多年前曾写过“一副湖州城里老对联”的故事,很是有趣味。查阅其它相关资料,笔者将这故事再演绎一番,以供秋夜猫在舍内的诸位网友看看,乐乐,算是送“迷你小粽”,调调晚间口味。

    这副民间流传的著名对联启始于上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吧。因上下联分别包含3个当时颇有名声的人名,对得又很工整,故一时传诵,被称为“绝对”。此对联为:

    金糖、诸粽、李馄饨;孙瞎、俞聋、杨坦眼。

    上联中,“金糖”是指清末湖州城内一金姓老夫妻,在府庙内设摊卖梨膏糖、姜汁糖、粽子糖,因质优价廉,现做现卖,且限量供应,故深受大家喜爱。“诸粽”自然是指诸老大粽子。创始人诸光潮,原籍绍兴,14岁到湖州习茶食。“李馄饨”,卖“笃笃馄饨”,姓李,家住黄沙路(今红旗路)。李氏每晚挑担上街,后开出馄饨店。

    下联中,“孙瞎”指早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后因目疾失明而回乡以家教英语谋生的一位孙姓人士。“俞聋”名为俞淙濂,乃湖州一绅士,曾为湖州府中学堂监督(校长)。清末,美国教堂强占“海岛”(今人民广场及北至市一院北),引起湖州市民强烈反对。大家公推俞淙濂、沈谱琴等组成“控告代表团”与洋人交涉。官司从湖州打到杭州、北京,直至美国国务院(湖州人追求极致的精神可见一斑),最后取胜。洋人将“海岛”归还。这位俞先生功莫大焉,但因积劳而使耳聋,大家褒奖而戏称他为“俞聋”。“杨坦眼”名叫杨春时,乃著名教育家杨莘耜的父亲。因眼有疾,被人戏称“坦眼”。此君出身望族,博学多才,又能言善辩,加上精通法律,成为当时名动一时的讼师。

    “绝对”属于过去。但愿新湖州人以后也能出类似的人文风景,毕竟湖州才子才女木佬佬,代有人出。

    作者:劳 黄
发表于 2010-7-22 15: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普洱茶楹联   
            
            楹联是贴挂在房屋楹柱上的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中国特有而广为人们熟知应用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于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练字精确,结构巧妙等特点,两 行文字的对仗、平仄,使它具有了对称的、音乐的特殊魅力,人们生活中常应用它、见到它。在各地茶馆、茶楼、茶厅中,亦有其茶联给普洱茶文化增添了色彩。
              
            
            清代民国时期普洱茶楹联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涮在《滇略》一书中写道:“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清初以来,普洱茶作为贡茶,进贡北京皇宫,在民间社会也声名大振,不论是有身分的官 吏、士绅,或是普通黎民百姓,都喜爱喝普洱茶。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唐亮工老先生生前提供笔者,清代时的北京云南会馆悬挂的一幅楹联就与普洱茶有关,该联曰:
              
            市味但尝燕市酒   
            乡情惟饮普山茶   
            
            此联为清代云南乡贤许瞻龙撰,袁屏山补书后镌刻悬挂于北京珠巢街新云南会馆第二院正堂“彩云别墅”的进耳房门楹上,韵味有如茶酒醇妙。此馆为云南滇藉人京 士子、学生、社会活动家、商人、初到北京者居住和货品集散之地,“普山茶”即普洱茶。楹联用“惟饮普山茶”来表达在北京的云南人的“乡情”了,饮普洱茶在北京的含意多 深啊!
               
            
            思茅市墨江县哈尼族老人王继周先生,生前于1983年向云南人民出版社《奇联妙对故事》提供过一副民国时期思普茶马商道某饭店大门对联,联文云:
              
            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暂且喝杯茶去;   
            因公苦,因私苦,苦里有乐,快些饮口酒来。   
            
            此联以喝茶和饮酒来抒发了过往普洱茶马商道行人的生活情趣。   
            
            民国时期,普洱至磨黑段茶马商道孔雀坪马店贴有一幅对联,普洱老人张朝印先生记忆犹新,联曰:   
            雄鸡呜唱君且走  
            萍水相逢我作东   
            联文道出了店主对茶马帮的祝愿。   
            
            民国29年(1940),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教授王毓嵩题挽普洱茶区景谷县景谷乡老茶人纪襄廷墓联一副,笔者主编《思茅地区文物志》有收录,石刻墓联云:
              
            景谷之茶衣食万姓   
            庄跻而后见公一人   
            纪襄廷,景谷县景谷乡人,前清进士,是清未民初在景谷引种茶叶获得成功的老茶人,茶叶的发展使当时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商贾云集的市镇,故墓碑旁刻有东陆(云南 )大学校长董泽撰墓志铭及此赞扬他的挽联。此外,还刻有墓主人纪襄廷的姻侄、前中央陆军第十六师师长章基亮的挽联,笔者实地考察过,联云:
              
            贡树早分香,泮水景山昭德望;   
            种茶永获利,民生国计赖维扬。   
            
            民国年间,思茅市镇沅县城按板井民居杨朝元家大门的对联,说到与人密切相关的茶,此联据洪昭璞先生提供笔者,为当地文人艾文伯所书,联云:   
            一天从早到晚,不离柴米油盐酱醋茶;   
            四季冬去春来,常伴咸淡酸涩苦辣甜。   
            
            联语句脚平仄虽有不当,但表达了人间社会的真情,也说出了普洱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发表于 2010-7-22 16: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对联   
作者:[韩望舒]   

      读书人都爱读书。自古以来,不少读书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思想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宋代学者张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配挂一副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自况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苏东坡青年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自书一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诗人陆游以书为伴,将书斋取名“书巢”,并自题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明代学者吴文之在自己书斋题写对联:“移门欲就山当榻,补屋常愁雨湿书”,表达一个读书人的爱书情怀。

    民族英雄郑成功酷爱读书,他的自勉读书对联寓意深刻,颇有韵味:“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代一些读书对联各道志趣,清新可读。咸丰年间学者王文韶在自己“补读庐”书斋手书一对联:“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

    清代学者孙星衍写有一副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以前有不少人书写这副对联张贴于书房,以鞭策自己。

    清代文学家、画家郑板桥,在自己书斋题有一副幽默风趣的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诗人袁枚,在自己书斋里手书对联:“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

    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写有一副对联:“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联中把自己比喻成“蛀书虫”,热爱读书由此可见。

    清代学者李慈铭,晚年仍读书不辍。光绪丁亥年除夕(1888年2月11日),他五十九岁,自书一联:“藏书粗足五千卷,开岁便称六十翁。”

    现代名人的读书对联独具情趣。蔡元培于1892年考取进士后,在京城做了六年官,当过中华民国首任教育部长。他步入仕途仍不忘读书,曾撰写对联悬于书斋:“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

    沈钧儒的书斋也有自己手书对联:“立志俯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他力戒清谈,惜时如金。

    鲁迅在北京“老虎尾巴”书房西壁挂有一副集屈原《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鸠之先鸣。”他在《仿徨》的题词上也引了《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好是这一联的注脚。

    周恩来读中学时,撰写一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把如何交友、怎样读书说得明朗透彻,友人深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曾写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言简而内涵深    邃。

    现代作家郁达夫曾手书一对联:“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说明他对读书、买书的特殊爱好。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自己书斋中悬有一对联,用以自勉,如今流传很广:“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雅美妙的读书对联很多,不胜枚举,常被人们引用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王芸生的一副读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当代作家柯灵,从小爱好读书,他的书房也挂一副趣联:“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深石补天。”
发表于 2010-7-25 13: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摘选自 新浪博客《民族英雄张浚张栻纪念馆》“宣公故里胜迹留”一文
========================================

    出绵竹大南街,前行三里,路分两条叉道,左去孝泉、德阳,左行清道、什邡。两条路上各有一道红石牌坊,上书“宣公故里”,牌坊孔道柱石上书“青松西蜀前朝祠;丹桂南轩故里坊”,清邑令陈钟祥撰。路旁有乾隆二年,知县洪德书撰“宋大儒张宣公南轩夫子故里碑”,意使行者敛容,游者起敬。城西灌耳河上游之水,由西南乡飞凫山边,经精忠观(今机械厂)门前,流到双叉路口,顺绵邡、德绵两条大路分成两渠,环绕南轩祠前后门外墙。

    南轩词宇,坐西向东,东为前门,西为后门。前门面向孝泉,一座拱桥石栏横跨灌耳河上,桥下有一水碾,流水滔滔不绝,日夜奔流不歇。时见有人垂钓捶衣,孩童戏水游戏。桥头大门楹宏敞,古柏成行,绿树成荫,生气昂然。入祠门,中央高屏直立,左右两翼,拱门对峙,有佚名楹联:“县官是荆州牧守;阐道为广汉儒宗。”屏后两行杉松,笼盖通径,犹如卫士,侍立迎宾。一列厢房门上,清代知县伍生辉题匾曰“讲书堂”,堂内还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乡贤杨锐写的“大本卓然”一匾,南轩裔孙犹龙张骏抚殿本碑刻“宋右文殿修撰张宣公之像“,邑名士肖子绅张撰本刻对联:“继往开来,不愧考亭称畏友;穷径致用,深渐司铎到名邦。”“讲书堂”又名教夫堂“,敬夫,乃张栻之别号,固他在此居住过。邑人曾榕诗云:“宋代大儒,家我绵竹,有宅一区……即此地也。” “讲书堂”后有条过廊,连接“复室”厢房,形成“工”字形,彼此对映。走廊左边花园,有园门通往左边住房;廊右梅花龙墙紧靠鱼池坎边,内有水池假山。由“复室”而出,一条长欲十五六米,宽欲五尺的右径,两旁是长方开的大花台,花台四角有四个圆型的小花台,种着寿星桔,金弹子,梅桂花,秋海棠、随手香,夜来香,黄桷树等名贵莳花。花园两旁有配楼相对,左曰“浮翠楼”,因楼高出树林,抬头仰望,诸翠若浮;右曰“逶香楼”,因楼头有一鉴亭,亭边种有数株芙蓉,坐亭上,俯其下,可挹其香,清邑令人张继皆取宣公诗中之词命名。穿过花园,登上石阶,则是正厅。“景贤堂”。

    “景贤堂”楼阁高耸,画栋雕梁,檐牙高啄,铃悬龙嘴,微风浪动,   作响。楼下大厅供奉南轩夫子香龛,清邑令赵贞虚所书“理学渊源”之匾,乡贤六君子杨锐书:“高天仰北斗;正学崇南轩。”一联,弟杨聪书:“是宜王者师,惜讲幄封草,祗传乾道;同为宰相子,看乡祠俎豆,远胜升庵。”伍生辉书:“公为炎宋伟人,却逢神州板荡以来,战则争,和则议,那堪大地腥膻,河山半壁;我忝晋熙令尹,丁此邪说纷陈际,杜厥渐,防厥微,安得一朝正学,砥柱中流。“一联。楼上伍生辉题“荣亲楼”一匾,内供张浚魏公牌位。登楼望,四顾通明,廊榭环绕,池水曲折,假山卧波,群鱼鼓浪,景竹万竿,树挺千章,莳花灿烂,蓬勃畅茂,城廊楼舍,尽收眼底,万景澄沏,尤见夫子大本卓然之概。正殿后堂,老朽于一九八三年秋补撰一联:“俎豆千秋,名垂故里;竹帛长存,功盖临安。”并与校长朱其隆投资做“南轩祠”大匾一道。

    从“景贤堂”厅后,中门而出,一条长十五米石径,紧靠鱼池假山边沿,塔柏夹道,古柏覆荫,行前是“景贤师竹之轩”,邑令吕华宾题此匾意表仰高山而志景行,,扬   藻而诵清香。此轩厅共八间,宽阔高朗、两头侧室,前后通气,故珍藏南轩全集版于疏棂。轩厅内桂有清代五幅对联:邑人李德扬竭南轩祠:“此狩江心破;南轩俎豆香。”邑廪生肖风撰:“公为有宋名儒,无愧枌榆隆祀典;我是执经弟子,忝司木铎乡邦。”请诗人张香海撰:“两世勋名,故里犹新思寇竹;一门事业,方塘无恙爱同莲。”邑令陈钟祥撰:“夫人相与俯仰一世,岂不快哉;亦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佚各作联:“怀古吊忠贞,痛泣狂澜既倒犹催棹;承先知父子,伤心阉官未除胜养痛。此轩专供往来贤士拜谒交谈休息之地。
发表于 2010-7-26 15: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光绪末年,四川广元县令张璧山,爱财如命,他坐堂判案时,如果送上厚礼,无理可以变成有理,一定能打赢官司。如果理直气壮告案,轻则骂你“骡日的,狗日的”,重则棍棒相加,痛打一顿。不仅如此,他还每年在丁粮上再加一码,每两粮税要多加几百文。一天他出巡不在县衙,人们立即编写了两幅对联贴在大堂门口:

其一: 毛脚毛手坐花厅,骡日的,狗日的,只图结案;
       糊里糊涂发草气,赢也打,输也打,总是要钱。

其二: 每逢一两丁地,要我民间五千五;
       苦奏九重天子,弃他娘的三十三。

第一副对联揭露他贪财暴虐,第二副对联揭露他敲诈勒索。像他这样的贪官,应该早点滚他娘的三十三。
两副对联贴出后,县民纷纷前去观看,人人都说: “骂得好!骂得痛快!”
发表于 2010-7-29 23: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巴曼子墓对联   
来源: 作者:爱无期网收集整理

    在重庆旧城西通远门内,有一座距今2000 多年前的古墓,历代都很重视,不断加以修葺,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巴曼子墓。1922年,该墓又大修过一次,墓前增加了若干副对联,当时广为流传的一副,据说是邑人赵朗云写的:
    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寸土;
    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
    巴曼子,战国时巴国人,任将军。此联包含这样一个传说:当时巴国内乱,向楚求援,答应以三座城池作为酬谢之礼。楚国为巴国解除了危难,便派使者去索要城池。巴曼子拒不答应,说道:  把我的脑袋拿去作酬谢吧!”说完便自刎而死。使者将巴曼子的脑袋带回楚国,楚感其爱国之忱,便以上卿之礼厚葬其头。巴国也以上卿之礼安葬了巴曼子的尸身。这联的意思是说,时过境迁,王霸之业已不复存在,但巴曼子的爱国精神却千秋永垂。
发表于 2010-8-1 01: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联妙联故事
作者: 燕歌 

    相传古代有一轻薄人士,爱挑人文学上的毛病,读王羲之《兰亭序》,他说:“天朗气清”,春言秋景;读王勃《滕王阁序》,他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多了与,共两字。”  
  阎王听了,派鬼卒把他捉去,要割到他的舌头,他尽力辨白,方才放回阳间。走到阴司殿,见有一对联:
   日月阎罗殿,
   风霜业镜台。
  他口里说道:“如何阎君写这样的对联,很是不通,难道说阎罗殿里也有日月风霜么?”
  此人劣根性,至死难改也。

  又:《名联趣谈》云,有在妓院任职的男子,称做“龟奴”,死后有人做了一幅对联,曰:
   大可伤心,此老竟无千载寿,
   何以报德,从今不画四灵图。
  龟为长寿之物,此人既名龟,却不得长寿,此为大可伤心之处,旧时候以龙、风、麟、龟为四灵,下联也隐一“龟”字。
发表于 2010-8-3 23: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宗棠迎陶澍省亲对联.

道光十六年(1837),两江总督陶澍在阔别家乡二十多年后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在县公馆里看见士子欢迎他回乡省亲的一副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就是当时在湖南已负盛名,却三次京试落第的举人左宗棠特意为陶澍撰写的.对联的上联的第一句说的是道光帝接见陶澍,倾听陶澍谈他对国事施政的看法,时陶澍因为在两江衙门任上,革新除弊,创"票盐法",此举把由官商垄断的盐税制度市场化,为清王朝增加了税收,同时也繁荣了江淮经济.其后,陶澍又和江苏巡抚贺长龄,江宁道台陈群一起策划动员江浙民间航运业,完成了清代首次,也是历史上首次采用民间海运力量对京畿地区大规模漕运南方粮食的行动(从海上漕运粮食到北方,始于元代,但仅是官运,运粮的规模不大),陶澍为清王朝在嘉庆,道光时期走向衰落的过程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由于陶澍政声清廉明干,道光帝专门接见了他,除了询问他对国事的看法以外,也询问了围绕着他的身世的传说:"印心石"的传说,道光特意为他书写了"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表达了道光对他的褒扬和期许,这就是上联的后面一句说明的内容.

对联的下联的后面一句,表达了湖南全省八州士子对陶澍的敬渴和欢迎之情.这个时候,清王朝正处于巨变的前夕,再过两年,林则徐在虎门焚毁了鸦片,和西方列强刀兵相见,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下,陶澍是当时清政府里第一个嗅到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将受到亘古之变冲击的封疆大吏,他注意到了当时在翰林院供职的魏源介绍西方知识的书籍,他的务实作风和在满朝昏昏噩噩保持的清醒在家乡士子里享有极大的声望.左宗棠通过书写这一副对联也表达了他本人以天下为己任,以陶澍为楷模的意思.

陶澍在得知这副对联是左宗棠写的以后,破例接见了左,和他长夜清谈.第二年,左氏又顺流东下,在江宁会见了陶澍,陶澍非常赏识左的才识和抱负,起用了左作为他的幕僚,不幸再过一年,陶澍病殁在南京任上,以后的道路留给左宗棠自己去闯了.
发表于 2010-8-6 12: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大都城门对联(文化史海拾零)
作者:周士琦
=======================================


  相传北京城中最有名气的对联是元大都城门的对联,那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命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赵孟頫为宋朝宗室,后来入元,其书法一时独步,儒雅秀美,后人学之者甚多,忽必烈让他书写元大都城门的对联当然是再恰当也不过了。不过这“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一联出自何人之手呢?是忽必烈,还是元大都的设计者大儒刘秉忠,或者就是出自赵孟頫本人之手呢?都不是。


  这“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出自古人之手,而且本非单独的一副对联,而是一首五言绝句中的前两句,被摘取出来作为对联了。南北朝时,南朝的最后一个帝王是陈后主,他不理朝政,终日与嫔妃、朝臣饮酒赋诗。后国亡,被擒入隋,遂终日饮酒,很少有清醒的时候。有一次他跟随隋文帝东巡,登上芒山,赋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这元大都城门的对联很有可能是赵孟頫本人摘自陈后主的诗句,笔者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因为赵孟頫本人就曾用“光天”二字为元朝皇家的宫殿命名,有文献记载为证。元人杨载《杨仲宏集》(杨字仲宏)云:“皇太后命改隆福宫名,他学士拟‘光被’,赵公孟頫拟‘光天’。他学士曰:‘光天二字出陈后主诗,不祥。’公曰:‘“帝光天之下”,出《虞书》,何名不祥?’于是各书所拟以进,卒用‘光天’。”于是乎这“光天”就成了宫殿名了。显而易见,这“光天”二字实是出自陈后主诗句,赵氏说什么出
自《虞书》,不过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而已。将元大都城门对联套用陈后主的诗句与赵孟将殿名起为“光天”结合起来看,这元大都城门的对联很可能就是赵孟頫本人自陈后主的诗句摘出。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年01月12日第7版)
发表于 2010-8-6 13: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挽联字字血泪滴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11月06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叶旭名

■对联故事

  元朝,粤西有位年已七旬的老者,一生考了11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为了考取功名,他可说已呕心沥血。但事与愿违,场场名落孙山。有好事者,赠联讽之。联曰:

  行事七十尚称童,可谓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老人本来已是心情不好,当他看了此联后,受到沉重打击,一病不起,临终前,老者扶案提笔,顺手写下一副沉痛的“自挽联”,读后令人悲怆不已,不少同情者为之挥泪饮泣。联曰:

  五千里北辙南辕,看人富贵受人怜,落拓穷途,何处洒狂生涕泪;
  十一次东涂西抹,呕我心肝摧我命,仓皇歧路,再休提名士风流。

  寥寥数语,岂止是痛惜自己的一生,而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血泪控诉!

  无独有偶。在科举制度下,有个落第者真的“魂断禅院”。这个叫刘生的人,年近知天命之年,在童子军中经历20多年科考,但每次都是败北而归。

  一天,他和六位“败军之将”在禅院中聚饮解闷,以求“一醉解千愁”。然而,正当他们酒酣之际,忽然听得门外有人大叫:“宗师来了!”说完就跑。大家都走了,唯独刘生久久不去,有人前去偷看动静。

  只见刘生蹲坐如故,呼之不应。一拉衣服,人却僵硬了!原来齐生被那一声喊,吓得魂飞魄散,竟然一命归西。

  殡葬时,有朋友送了这样一副挽联,凄婉之笔,令人心寒:

  曲谱阴间,偏弄得三叠声酸,怕听煞尾;
  魂招禅院,最痛是一生命苦,只剩光头。       
发表于 2010-8-12 23: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高联话
信息来源:宜春新闻网
文昌阁酣酒联对
  有时候,上高县城锦江之滨有座文昌阁,为文人墨客宴游之所。明朝时,上高河北岸人吴学诗、石虬渡人李坚,湾溪人黄兹各著诗名,号“敖阳三诗”。一日,吴学诗与李坚会饮于文昌阁,酒酣属对。吴云:
  黄鹤楼画桔,岳阳楼飞觞,朝苍梧,暮碧海,万里呼仙为酒伴。
  李即应声云:
  西山人对梅,东篱人赏菊,春长安,夏河朔,四时拉我作花农。
  吴学诗,字伯兴,号虚宇。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李坚,号双江。工诗善画,意气磊落不群,时人称之为“南州高士”,吟咏甚多,以家贫未梓,流传绝少。有云“文如其人”,观吴、李二人联对,一具黄冠羽士之风骨,一具山野高人之风致,可谓“联如其人”也。

易可久庆联释狱
  明嘉靖年间,南昌贡院由抚州门迁移至阳春书院故址。贡院乃科举考试贡士之所。其大堂东西两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后为内帘,为考官居住。贡院两旁建号舍,以供应试者居住。贡院落成,当事者遍征楹帖,无一适意。时上高人易可久以株累系于南昌狱中,遂于狱中以帖上呈,曰:
  号列东西,两道文光直射斗;
  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当事者皆叹服,遂释其狱,且各加礼致厚馈。易可久善诗,兼工楹联骈语。诗未刊行,概散失。惟应联释狱之逸闻录入县志。

李凌汉筑园题联
  李凌汉,字天章,号云末。上高徐家渡东边村人。年十八始就学,而年余即能为文。清顺治十一年中举,后屡试不第。乃博极览群书,专心著述。康熙十五年辟为知县,辞不就。筑园于溪流之旁,引水为湖,因山架阁,名曰“似园”。自撰一联题于园门,联曰:
  欲问山中人,柴门对水;
  不听窗外事,竹径封云。
  其意致概可想已。凌汉于吟啸之暇,著有《似园闲编》等书数十余册,晚年募资刊刻未果。后子孙家落,书稿半毁于火,半为人持去。唯门联尚存,广播人口。

郑秉恬书联放告
  清道光壬午科之榜眼,乃上高河北瑶坊人氏郑秉恬也。秉恬字性和,号云壑。天资卓越,为文清超绝俗,为官赋性廉介。初授翰林院编修,改授山西五寨知县,寻调任曲沃。曲沃,山西之剧邑,号称难治。书吏衙役假威挟诈,久为民患,然苦于无人发。秉恬特制二根,凿孔而锁之,上书一联: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每晨置于街口,听任平民百姓投诉状文于桶中。晚则取回,开启独阅。于是悉知吏役所为,但有欺诈百姓者,严惩不贷。自是,吏畏民愤,四境肃然。书联于市以求举报奸吏者,有清一代实属寡闻。
发表于 2010-8-13 0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8-23 13:41 编辑

妙联话饮食
作者:王子辉  陈放
======================================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对联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在对联佳作中,不乏语涉饮食而妙趣盎然者。

有一类饮食联语,出语典雅蕴藉,雍容含蓄,较多地体现了传统中华文化的特色。如:“宰天下有如此肉;治大国若烹小鲜。”上联典出《史记》,意谓主宰天下要像平分肉那样保持均衡;下联典出《老子》,意谓治理大国好似烹小鱼,忌多翻动。此联能将两个不相干的典故合而为一,且既不脱离餐馆之题,又另寓新意,妙语天成。

又如“有同嗜焉,从吾所好;不多食也,点尔何如?”上联的“有同嗜焉”语出《孟子》,“从吾所好”语出《论语》,而下联的两个句子也分别集自《论语》,此联集句确胜于自撰,好似客人在按单点菜,“从吾所好”,而老板则婉言规劝:“少食为佳,七分为饱”,颇合现代饮食卫生道理。

类似的妙联,还有上海小有天闽菜馆的:“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长沙饮和祥餐馆的:“饮酒读离骚,也算屠门大嚼;和羹调鼎鼐,不如左手持螯。”兰陵酒寮的:“不问神似形似;相期醉乡故乡。”构思精巧,锤语精炼,是此类联语的共同特点。

    对联贴在店堂门口,一般都能起广告作用,招徕顾客光临。且看,南京一家菜馆的对联是:“不怕那大肚好汉;却喜这净盘将军。”“大肚好汉”和“净盘将军”都是喻指狼吞虎咽的食客,烧的菜能被顾客“一扫光”,不正说明厨艺之高超么?联语诙谐活泼,风趣中宣传了菜馆的名声。

    有的菜馆对联强调了就餐环境的幽雅和天然,如杭州西湖都一处菜馆的:“小店依孤山,岂无梅香拂尘?平湖伴佳客,更有秋月引怀。”福州广聚楼:“美酒可消愁,入座应无愁里客;好山真似画,倚栏都是画中人。”

    有的巧用酒店名号嵌入对联,加深顾客对招牌的印象,如潮州韩江酒楼联:“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有的则直言餐馆的经营特色,浅白而富于平民风格,如:“饭好菜多,闻香下马;茶热汤美,招客无言。”“寻常无异味,鲜洁即家珍。”

     茶酒下肚,对联佐膳,个中味道,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还是成都一家酒楼的对联写得精警,其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酒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碗茶来!”
发表于 2010-8-13 12: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太姥诗社
福鼎联话
作者:李仁

(一)

  在福鼎众多革命先烈中,陈百弓烈士称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人物。他性格豪爽,意志坚定,勤勉好学,情趣卓超,文思敏捷,诗联并精,口若悬河,辩才无敌,且书法造诣精深,是一位难得的全才。
  陈百弓曾充满激情地给爱人兼战友谢婉(字魁梅)写过一副对联:
  相见以诚,勿谈客套;
  大敌当前,少说私情。
  此联的真迹,已经成为福鼎的珍贵革命文物。

(二)

  福鼎民间常用谐音法创作歇后语和谜语,对联中也时用此法。有一副地名联颇具代表性:
  太姥携王孙,剪白绫八尺;
  春牛拖犁臂,耕蓝田三丘。
  联中“太姥”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白绫”谐音“白琳”,为镇名。其余“王孙”、“八尺门”、“春牛亭”、“犁臂坑”、“蓝田”、“三丘田”均系村名。此联巧嵌八个地名,句顺意连,饶有谐趣,颇见妙思。

(三)

  相传清时邑中某童生一日到浙南索溪探视舅家,外公欲试其才,亲自端上一碗茶,随口出一上联:
  外甥子,下索溪,见外公,清茶一碗。
  童生接茶后,不假思索对出下联:
  状元公,上金殿,朝天子,御酒三杯。
  大家都夸童生小小年纪才思如此敏捷,志向如此不凡,将来必能鳌头独占。但据说终于也没成状元,正所谓才高大抵运蹇,志远未必功成。此亦人生常事,未足叹嗟。

(四)

  福鼎城南原有三元巷和五帝庙,解放前鱼龙混杂,藏污纳垢。时人撰联讽之:
  巷号三元,三毒俱全:嫖赌饮;
  庙称五帝,五方杂聚:鬼妖神。
  如今时世变迁,庙巷早已不存,但愿一切陋俗旧风也随之烟消云散,新气象、新风尚迅速形成。
发表于 2010-8-13 13: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话林纾
作者不详

    遂心唯有看山好
    涉世深知寡过难

    这是林纾1924年正月初一自撰的春联。林纾(1852-1924年),出生于福州鼓楼水部莲宅(现为林纾故居陈列馆),字琴南,号畏庐,举人出身。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以译书、执教、著述、作画为生。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翻译的第一部外国小说。此书翻译出版的故事在中外译坛上广为流传。1897年,林纾的妻子病逝,任职福州船政局的魏瀚等几位朋友见他悲伤抑郁,就邀他到马江散心。在朋友聊天中,留法归来的王寿昌(号晚斋主人)讲到法作家小仲马《茶花女》的故事。中年丧妻的林纾心弦被强烈地震动,感叹不已。在友人的鼓动下,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用文言文将其意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署名冷红生。书由魏瀚出资交福州吴玉田刻印刊行,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几个月后,上海就出现了铅字翻印本,以后又不断再版。严复赠诗林纾:“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自此,林纾译书一发不可收,先后译出世界10多个国家近百名作家的170多部作品,刊行150多部。郭沫若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嗜好的一种读物。鲁迅在日本时,只要林纾译印出一部,就要跑到书店买回来,看过之后,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硬纸板书面。

    林纾不懂外文,翻译时全靠别人口述,他再根据意思用文言文写下来,为世界翻译史所罕见。他文学功底深厚,所以译书很快,往往口译者话音刚落,他就写好译文。一部10多万字的作品,一个月就译完了。勤奋的他,年年有译著出版,甚至把外国剧本译为小说,最多时一年曾译出16部。商务印书馆专门推出“林译小说丛书”,后来“林译小说”成为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他的译作广受欢迎,有些亲朋旧友或弟子因生活所迫,译书借林纾之名以求重价,当然,他知道后也淡然对之。

    除译书外,林纾也用文言文写长篇小说。年轻时林纾就才华横溢,名列“福州三狂生”。曾自诩:我的一支笔靠在南门城墙上,没有人搬得动。

    林纾画得也不错,许多人向他索画,像康有为、鲁迅都要过他的画。林纾晚年以卖画为生,他专门写润例诗:“亲旧孤孀待哺多,山人无计奈他何;不增画例谋分润,坐听饥寒作什么?”在他的书房,摆着两张桌子,左边桌子高约一米,便于站着作画,右边桌子矮一点,用来坐着著书、译文,他每天就在这两张桌子上交替工作。他在门楣上写了“磨坊”两个字,自称每日入室绘画写作,就像驴子磨粉,一天不磨,即须挨饿。其实林纾勤奋作画,“产品”很多,自称:“吾积画两筐,子孙吃着不尽。”好友陈衍则说:“琴南房中是造币厂。”只是值钱的画,多被其子便宜卖了。

                                       本文来自:福州新闻网
发表于 2010-8-14 23: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8-21 14:48 编辑

程含章改长联
来源:云南日报网
作者:莫绵堂

--------------------------------------------------------------------------------

 
 程含章即罗含章,字月川,清代云南景东人。因其九世祖程文俊为了避仇,而改姓罗。直到他升任巡抚后才恢复本姓。他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嘉庆初为广东封川县令;嘉庆十七年(1812年)和二十一年(1816年),先后两次任命为广东南雄州知州。他在南雄州任内,亲自勘丈田地,解决了南雄地亩不清、赋税不清的积弊。他重视教育,重修和整顿了当地的道南书院。除千方百计地解决办学经费外,他还亲自为学子讲解文章,改变了当地“科名歇绝者,于今数十年”的状况。他又根据南雄地处粤北山区天旱少雨的情况,大力兴修水利,并亲自踏勘施工现场,商讨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还捐出自己的廉钱48.3万制钱,资助水利建设。当时,受益的灌溉面积达21000亩。由于上述政绩,他受到了嘉庆皇帝的赞赏,升任广东惠州知府。道光年间,又因治理黄河以及京城水利颇有建树,曾升任工部侍郎。道光十年,以病乞归家乡云南。

  程含章在外为官多年,虽政绩卓著,但这些情况皆为云南省内人士所鲜闻,只是由于他曾先于阮元对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进行过修改,才成为省内人士关注的对象。

  据《程月川先生遗集》中的《修改云南近华浦大观楼长联》载:他认为大观楼长联虽然“才雄气猛,为海内第一杰作,惟连用排偶八句,而无虚字跌宕之,又无单句疏畅之,似嫌气滞”,就修改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苦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止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

  从上可知,程含章修改大观楼长联和阮元任云南总督时修改长联的动机是截然不同的。阮元出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叫嚷“扶正反逆”而别有用心地修改了长联。程含章则出于个人对楹联的文学艺术性的认识,在遣词造句上作了“一家之言”的修改,只是经他一改,这副被誉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的对联,就变成了一副死板呆滞,文句乏味,内容空泛的劣对。滇中人士出于对长联的高度热爱,一向对改大观楼长联者都十分反感。因此,程含章之举,亦毫无例外地遭到了驳斥和嘲笑。
发表于 2010-8-17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翰林联”是写谁
来源:温州日报 瓯越副刊 2010年07月17日
作者:南航
============================================

  “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这是一副流传现当代的名联,在我市历来被说成是晚清国学大师俞樾写给温州名士、一代大儒孙诒让之叔孙锵鸣,并被众多地方书籍引用不绝。

  书架上闲翻下,就有当代《温州市志》《温州词典》、“温州文献丛书”之《孙锵鸣集》《杨青集》、“瓯越文化丛书”之《温州历史人物》《温州故实杂录》、《孙诒让小学谫论》《温州文史资料第20辑》《瑞安文史资料第5辑:瑞安近百年大事记专辑》《平阳文史资料第12辑》《历代人物与温州》《末代大儒孙诒让》《其实你不懂温州人》《温州民间联语》等,还包括笔者多年前与朋友合著的《温州密码》。此外,没提作者是俞樾,但认为写孙锵鸣的有《苏渊雷全集》《孙诒让传论》《温州历史年表》等。

  开了一长串书目,追根溯源,看看该联真正的娘家在哪里。民国《青鹤杂志》上有孙宣《朱庐笔记》记载:“光绪丙戌,侍郎公年寿七十,俞曲园编修赠联云:天下翰林皆后辈,一朝将相两门生”。孙宣,民国瑞安文人,孙锵鸣后辈子弟。文中侍郎公指孙锵鸣,因为他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赐侍郎衔。俞曲园即俞樾,号曲园,曾任翰林院编修。

  如果这算第一个娘家,该联还有第二个娘家,那就是近现代掌故家徐一士的《徐树铭与俞樾》一文,里面亦有此说,惟题赠时间“丙戌”误为“丙戍”,上联里的“翰林”误为“科林”。

  第三个娘家是民国永嘉乡著会抄本里温州先贤杨青的《慈荫山房笔记》:“有赠渠田学士一联云‘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学士为翰林老辈,李文忠小荃、沈文肃幼丹皆出其门。此联虽夸,盖实录也。”

  文中渠田即蕖田,为孙锵鸣的号,李文忠小荃即晚清重臣李鸿章,谥文忠,字少荃,原文误为小荃,小荃其实是李鸿章之兄李翰章的字号。沈文肃幼丹即沈葆桢,谥文肃,字幼丹,历任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赠太子太保,禁烟名臣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此外,原文毛笔书写的“有赠”之间被后人插入圆珠笔写的“俞曲园”三字,也就是说,原文并没说此联是俞樾所赠。

  第四个娘家是温州乐清乡贤、章太炎女婿朱镜宙的自传《梦痕记》:“渠田先生八十六岁重宴琼林,曾自撰一联:天下翰林皆后辈,一朝宰相两门生。下联系指李鸿章与沈葆桢说的,其自负可知!”以上四个原始出处除了联语有改动,是孙锵鸣自撰还是俞樾赠,明显各执一词。

  抛开上述诸人的口角,真正来砸砖的是民国名士卢前。卢前,江苏南京人,曲学家、诗人,吴梅弟子,曾任南京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南京通志馆馆长,熟悉南京掌故,他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那首《本事曲》:“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卢前在他的《冶城话旧》里记载:“温明叔(葆深)先生八十览揆之日,左文襄方总督两江。文襄,先生之门人也。献卮称庆,文襄躬为主人,清晨造府,司道以次咸集,府州县官,徘徊门前不敢入。阍者以告先生,先生乃招文襄入内堂,笑语文襄曰:‘吾两人故是师生,可不拘礼,然以督帅故,使吾慢父母官,不可也。’于是亲至厅事,周旋竟日。温氏宅第在绫庄巷,先生自书大门联曰:‘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门生。’可知当时门庭之盛矣。”

  冶城为南京古称。温明叔,名葆深,南京人,曾任清翰林院检讨、经筵讲官、会试考官、户部侍郎,太子太保。左文襄即晚清重臣左宗棠,谥文襄。绫庄巷在今南京市区。卢前在这段记载中明确说该联是写温葆深。与之呼应,台湾刘隆民《龙眠联话续编》亦载此联,作者称闻自温葆深之孙,“宰相两门生”指左宗棠与清朝大臣宝鋆,但并非温葆深自撰,而是他人祝寿联。

  俞樾、孙锵鸣、李鸿章、沈葆桢、温葆深、左宗棠、宝鋆,把涉及人物一字排开,此联不但作者牛,题赠对象牛,连用来陪衬的配角也是牛人。然则此牛联到底是写孙锵鸣还是写温葆深?

  对比两种说法的文献原始出处,都在民国时期,“孙锵鸣说”并没比“温葆深说”更具证据力,半斤八两。

  再考察联语,“孙锵鸣说”里,若以“将相两门生”指李鸿章、沈葆桢,李沈两人都是从进士到翰林,出身均非武将,“将相”一词有半身不遂之嫌。若换成“宰相两门生”,清朝没有宰相或丞相的官职,雍正以后只有军机大臣才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其中领班的军机大臣相当于首相,内阁大学士只能算名誉宰相,但李鸿章并未当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机大臣,《清史稿·李鸿章传》鉴定“(李)鸿章与(曾)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考虑到著名的“宰相合肥天下瘦”即讽刺李鸿章,宽泛点,李鸿章可以相当于宰相,但问题在于沈葆桢不但不是军机大臣,连大学士都不是。相反的,左宗棠与宝鋆均当过清军机大臣兼大学士,换言之,“宰相两门生”指左宗棠、宝鋆比指李鸿章、沈葆桢更符实。最后,画蛇添足下,孙锵鸣终年84岁,朱镜宙所谓“八十六岁重宴琼林”显然有误。

  也许,为保险起见,除非找到更原始的源头,“天下翰林联”是写孙锵鸣的说法,得用双面胶贴上封条。
发表于 2010-8-17 21: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末年的一次征联
来源:梅州楹联网
作者:郭而康
=========================================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岁皇帝溥仪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元年。当时顽固保守的皇室大臣实行排汉政策,老百姓极为不满。是年,为伸张民意,香港《中国日报》以著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朱执信所拟的语带双关的上联“未除乳臭先排汉”举办求偶征联。同时委托新加坡《中兴新报》、缅甸仰光《光华日报》、美国檀香山《自由新报》广为宣传和代为征集征联稿件,结果造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的宣传活动。

    这次征联共收稿十余万比,经评选两百余比入围,报载前三名作品是:

    出句:未除乳臭先排汉;

    对句:

    冠军:将到毛长又剪清。
    亚军:横扫膻腥独立旗。
    季军:一洗辫污大革新。
发表于 2010-8-17 21: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闻名遐迩的衡山楹联家
            ——联话南岳之一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 甘建华

    楹联趣话

    粗略统计,南岳衡山景区现有四五百副楹联,不仅楹联数量多,而且联家辈出,在三湘四水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因此有人说:“南岳方寸之地,多少楹联大家。”

    晚清旷寄琴是一位郡邑附生,生于清道光廿六年(1846)。仅南岳大庙一地,他即撰有星门、东便门、西便门、东川门、西川门、东角门、西角门、川楼客座、财神殿、奎星阁等处楹联,这可都是南岳的“面子楹联”。

    民国时期南岳人旷学沅所撰奎星阁后戏台正面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这是南岳衡山楹联中被广泛引用最多的一副。其实类似联语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但因为它张贴的地方太特殊了,示范效应太强了,看的人太多了,所以影响自然而然就大了。

    清代道光年间,有一个叫赵仲飙的举人,在南岳衡山一带传播马蹄韵。汪涛曾祖父从学于赵后,由子及孙,汪涛因马蹄韵卓然有成,创建南岳楹联学会。他为大善寺观音殿撰联:“慧日破光明,寸木亦能塑妙像;佛光盈大地,垂杨自可泽甘霖。”这是一副典型的佛家联语。2000年,他为新建的南岳万寿大鼎牌坊撰联:“拔地撑天,九面风光呈一鼎;敷仁得寿,三湘喜气可千年。”上联以“拔地撑天”4字,点出鼎之宏伟壮观,为神州大地增添了一道崭新的景观。下联称南岳作为中华寿岳,造鼎乃仁义之举,自然会天年永驻,鼎与人均可长寿,实为湖南一大盛事。

    徜徉南岳衡山,可见到许多署名唐未之、袁国平、罗步庵的楹联。据说唐未之是南岳现今最有学问的人,为大庙圣帝殿所撰主联堪称扛鼎之作:“庙貌崇严,百代衣冠不绝;神圣浩荡,千秋俎豆常新。”袁国平是南岳楹联学会现任会长,著有《南岳古今名胜楹联注释》,他最知名的是为万寿大鼎牌坊撰联:“鼎柱中华,雨露千秋共仰;星蒸寿岳,风云万国咸钦。”罗步庵是一位知名书法家,攻楹联数十年,书法、楹联多见于全国风景名胜区,且屡屡获奖。他为南台寺金刚舍利塔撰联:“舍利金刚,十方三界同瞻仰;南台瑞应,万世千秋共颂扬。”

    南岳历代僧侣中,颇有几个楹联高手。宋代名僧佛印为望日台撰联:“万顷苍波澄玉鉴;一轮红日滚金球。”在五岳名山观日出的楹联中,此联以气势雄浑、意境宏阔,当属首选之作。五岳殿住持醒悟为丹霞寺撰联:“或实或权皆是教;一瞻一礼总归真。”道廓为大善寺撰联:“常念祖恩持净戒;荷担佛法振宗风。”南岳佛教协会会长惟正为祝融峰圣帝殿撰联:“雄镇天南,泽沛三湘沾雨露;气蒸衡岳,芷香四水沐晴岚。”这些楹联深含宗教文化意蕴。惕成是一位苦吟僧人,曾为香山寺撰联:“历史长河,几度沧桑,古刹庄严似普;人间逆族,千重劫难,智灯辉耀如初。”又为祝融殿撰联:“列位三公,布雨兴云,福荫万家尊寿岳;沿湘千里,得书采药,人文百代耀南维。”1998年8月,全国楹联学术研讨会在南岳召开,他在会上宣读论文《佛教与楹联》,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当代高僧的楹联学术功底。
发表于 2010-8-21 14: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安雪峰寺名联趣谈
转自:众志成城网

    福建南安市康美、梅山、洪濑三镇交界处,奇峰突兀,直插蓝天,这就是著名的杨梅山。其东南麓有座蜚声遐迩的闽南名刹雪峰禅寺。这里曾是福建省佛教协会的会址,弘一、太虚、芝峰法师曾会集于此,1929年和1940年,弘一法师两度驻锡该寺,性愿、转逢、转解、广义、广洽等高僧都从这里出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到此游览,留下许多诗文和楹联。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在山上采食薇菜,至今人称“朱熹菜”。“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联,据说就是他所题。1981年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视察该寺并题了词。

  “左海多名山,几人知访义存故里雪峰寺;武荣推胜迹,自古相传真觉先茔白马坟。”这副由当代学才林子清撰、书法家虞愚书的楹联,概述了雪峰寺的缘起。据《南安县志》载,雪峰寺始建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当时义存禅师(又称真觉大师)曾在此修行,并葬其父母于此,是为白马坟,还筑庵守护。南宋理宗淳?三年(1243年),樗拙和尚建威岩寺以奉香火。后人又多次拓建修葺。“李唐诞圣,赵宋开岩,名山史迹千年古;梵刹恢宏,农禅克绍,盛世风兴万象新。”“应天然之形势,傍垄结庐,存祖亲茔长守护;广福业以安僧,刀耕火耨,锡师道苑永昭垂。”这两副楹联也对雪峰寺的肇建拓修作了概括的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出身书香门第的惠安名士刘超宏,自明入清之后,放弃仕途,皈依佛教,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与惠安知县赵介存一道出家,是为如幻法师。康熙四年(1665年)应邀来雪峰寺任住持13年,后来圆寂于寺中。其三传弟子海印,编辑其遗著而成《瘦松集》。有副对联据此写道:“白马陇高,毓圣渊源留古迹;瘦松名著,经纶奥博振宗风。”

   雪峰寺在群山环抱之中,有“四景八趣”等胜状,不但是佛门圣地,而且是饮誉海内外的旅游景点。“曲径、缓步、灵泉、洗心,到此地妄缘顿息;石台、雨花、崇阁、映月,登斯堂真觉现前。”这副对联就是综合许多景点而撰拟的。

   雪峰寺的嵌字联甚多,如“冷冷清清雪,茫茫渺渺峰。”“雪白霜清证果,峰青峦翠悟禅。”其实,泉州古称温陵,是“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地方,南安雪峰寺就是因为开山祖师义存后来居侯官雪峰寺而得名,有人也称它为“小雪峰”,以与侯官雪峰寺相区别,其峰虽高却未见雪。倒是当代著名文史学家陈泗东的题联“地暖常思雪,山多惯看峰”更切合实际。
发表于 2010-8-23 13: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对联故事:儿童巧题戏台联
作者:教之道 来源:小学教育吧
===================================

  浙江吴兴南浔镇同乡会馆的大厅里,有一戏台,戏台的柱子上有一副脍灸人口的楹联。联文是:
  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
  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
  说起这副戏台联,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戏台,刚刚落成时,会馆的孙馆长向镇上一位张姓的宿儒求一副对联。这件事被附近的章秀才知道了章秀才心里不服气,因为论才华与名望与张宿儒难分轩轻,他想: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姓张的抢在前头。于是主动写了一副对联托人送给孙会长。这样,孙会长可难为了,戏台主要一副对联,用哪一副才好呢?左思右想,得出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择一吉日,设酒邀请镇上一批缙绅、骚人墨客,张、章两位也在其中,请大家来品品,选出一副,以免自己得罪人。发请帖时,孙会长顺手写信在外读书的儿子,要他提前回来,以帮助自己接待宾客,同时也让他见见世面,开开眼界。
  孙会长宴请的那天,绍兴同乡会馆车马盈门,高朋满座,张、章两位所题的对联悬挂于大厅的两侧。谁料到会的宾客都是老于世故,他们一味的泛泛溢美,空话连篇,左右逢源,说什么姚黄魏紫,均属佳品,没有一人作出抑扬。孙会长的儿子年方一十有三,聪明伶俐,颇有天赋,他是处声牛犊不怕虎,见状,毫无忌讳地评头论足起来。张、章两人新中国虽然十分恼火,但是碍于会长的面子,也不便对他发火。于是语带讥讽地同时对孙公子说:“阁下所论极是,既然两联均不合适,能否自撰一联,以饱我辈之眼福?”不料公自欣然允诺,并请赐两字韵脚,以免宿构之嫌,张、章二人气呼呼地,一个说了个“里”字,一个说了个“樽”字。孙公子略一思索,很快作成一联,而且笔走龙飞,当场一挥而就,大有当年王勃当年在《滕王阁》做序的气势。其联文:
  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
  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
  打听里的众宾客立即热烈鼓掌,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大家一致认为没有比这副对更贴切了。张、章两位也暗暗佩服,同声感叹:“后生可畏。高才,高才!”
发表于 2010-8-24 00: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彩的海外华人会馆楹联
来源:中国老年网
======================================

      马来西亚的槟城,华人在居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建有“潮州会馆”。在会馆的第一进院两边的楹联为:“有疆不息,家山回首”;第二进院的大红柱上的楹联为:“作客濒南邦,存义存仁,咸守文公遗泽;溯源到海国,相亲相睦,无非九属联情。”在马来西亚吡叻州首府怡保,有一座“兴安会馆”,是原福建莆田(宋代称兴安州)的华人修建的。会馆有两副嵌字联,一曰:“兴公建馆,源流久远;安定居仁,福利邦家。”另一曰:“兴吾业,乐吾群,敬吾桑梓;安此居,习此俗,爱此河山。”两联首字相连,均为“兴安”。

    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巴罗嘉属会馆”挂出的楹联为:“此地孕大陆灵奇,曲水潆洄资映带;闲坐忆故乡风景,杯酒谈笑语从容。”

    新西兰鄂塔哥金矿区附近的“番禺会馆”内,有木镌楹联一副:“往来俱梓里;谈笑尽乡音。”表达了海外华侨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共济的友情。

    在秘鲁的数十个华人会馆中,以“通惠总局”为最大,光绪十五年(1889)落成时,出洋考察的清朝大臣傅云龙,应当地华人之邀,为会馆题联:“尝六万里艰难,权作寓公,相助当如左右手;历五十年生聚,每逢佳节,何人不起本源情。”对联表达了华人要团结互助、不忘祖国的愿望。

    1880年,加拿大到中国招募了七千多名华工为加修铁路,华工们漂洋过海为生活所迫,后来多数人无资返国,他们便捐款在温哥华的大洋之滨建了一座“望乡亭”。在加华人经常到这里扶亭遥望祖国大陆,有人在亭柱上刻了一副对联:“遥望中华数千里;不知何日能返家。”对偶虽不太工整,但朴实无华的文字,却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夏吟 文)
发表于 2010-9-5 21: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书店对联记
作者:好书之徒  
 
  黄山路科大北区大门附近有个“科学书店”,店中书架毗邻,排满了各门学科的科研教育书籍,令人目不暇接。但最令人注目的还是墙上挂着的一幅“科学书店”的正楷大字,书法苍劲饱满,内涵丰养,看得舒服。向书店老板打听是哪位书法家的大作,回答是桐城人房章如先生之作,据说桐城是文人墨客的养育地,不断有书法家涌现,现在看来果然名不虚传。
  横匾“科学书店”旁有一幅对联非常有意思。上联为“爱因斯坦爱”,下联为“居里夫人居”,使人马上想起爱翁爱读书思考、居里夫人身居斗室勤奋学习的场景(有电视剧)。有科学氛围的地方是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居之处。此楹联作者不但巧妙地把两位科学巨匠的大名“借到”书店来,而且每联的首尾都用了同一个字,而这两个字“爱”与“居”联在一起,就是“爱居”,兼有书店是读书人喜爱逗留的地方之意。其想象力令人钦佩。
  我自幼爱逛书店,大大小小各类书店去过不少,但从未见过如此巧妙的对联与书店名字相般配,问其店员此联为何人所作,她笑而不答。
  我想也许就是她作的吧,谦虚而不好意思,颇觉有趣,记之。

                                           原载2005年6月5日第521期《中国科大报》
发表于 2010-9-5 21: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对联劝读书
来源: 新华书店网
作者:(延津县店)唐有明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一次对联大战,届时各种形式、各种内容、各种笔体的春联要占据将近一个腊月的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增添了祥和的节日气氛。春联之中,劝导人们读书积德的居多,常见的有:

门前车马非为贵
家有读书不为贫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无心花果栽庭院
有益诗书教子孙

延世泽莫如积德
振家声还是读书

忠孝两字传家园
诗书万卷教子孙

舞笔益寿
观书延年

读书解闷
练字开心

读书继世
忠厚传家

书内乾坤大
笔头天地宽

深思立身道
快读有用书

荆树有花兄弟乐
书田无税子孙耕

书囊应满三千卷
人品当居第一流

斗斋大乐诗书画
心中常明日月星

心清自得诗书味
室静时闻翰墨香

沸耳煮茶,倾心剥芋
当午读史,凌晨注经

于书无所不读
凡物皆有可观

室有诗书乐
人无俗事忙

未能一日寡过
恨不十年读书

益智乃能知理
至乐莫过读书

读有益书精神爽
行无愧事梦魂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风月一庭为良友
诗书半榻是严师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早读书

强身要道多吃素
益智妙方勤读书

壮士腰间三尺剑
男儿腹内五车书

足下行程千里远
腹中藏书万卷多

博览群书乃见多识广
兼采百家则目明耳聪

想以扩胸襟,要熟读九经诸史
欲求开眼界,须游历名山大川

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挂树
家有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

    这些对联对于提高家人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铸造下一代的健康人格是大有好处的。
发表于 2010-9-11 23: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共中山传天下
——读刘作忠新编《挽孙中山先生联选》

作者:冯全生
========================================

  挽联,亦称哀挽联,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表达哀悼之情的传统文学形式,分为自挽和他挽两种。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云:“挽联不知起于何时,古则但有挽词。”民国年间吕云彪之《楹联作法》称:“挽联为古挽歌之变体。挽歌者,即古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也。按古人送葬,皆执绋以挽丧车前行,故谓之挽,亦作輓。后人由此挽歌变为哀死者之联语,悬之丧幄。”挽联起于何时,似难确定,而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即录有苏子容挽韩康公之联:“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可见,挽联之始不会晚于宋。
  历代联苑名家多能善制挽联,明清以来,挽联佳作更是琳琅满目,林则徐之挽词即享有“尤能曲折如意,名肖其人”(梁章钜语)之誉。其他如爱新觉罗•玄烨挽郑成功联,纪昀挽朱筠联,曾国藩挽乳母联,左宗棠挽林则徐联,翁同龢挽汪秉彝联,俞樾挽江耕余联,张之洞挽徐建寅联,王闿运挽丁果臣联,黄兴挽宋教仁联,康有为挽戊戌六君子联,梁启超挽汤睿联,杨杏佛挽李大钊联,章太炎挽恽铁樵联,鲁迅挽丁耀卿联,刘咸荥挽方鹤斋联,胡适挽刘半农联,陈寅恪挽王国维联,朱德挽马本斋联,毛泽东挽朱德母联,郭沫若挽张曙联,张伯驹挽马连良联等,更是脍炙人口,久誦不衰。
  在数不胜数的挽联作品中,挽孙中山先生之联应有其独特地位。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四海含悲,九州同哭,各地纷纷举行追悼活动,盛况空前。“舁榇尽全国名流,数千载专制君王,谁媲美先生荣誉;招魂在中央灵囿,亿万里青天白日,齐奏燕赵悲歌”,湖南师吉为1925年3月北京追悼大会奉献的这副挽联,可见其一斑。据初步统计,海内外哀挽先生之联当逾十万,堪称“史无前例”。
  湖北沙市市政协文史编辑刘作忠君,穷十余年之功,尽耳目心之力,终于编选成《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之书。此书少有以下几点令人瞩目:
  容量特色。刘君所选之联覆盖面大,且具代表性。就地域而言,全书所选挽联出自京、津、晋、黑、沪、苏、浙、皖、闽、赣、齐、豫、鄂、湘、广、港、台、桂、川、陕及日本、越南、南洋诸岛、新加坡、菲律宾、朝鲜、美国、英国等海内外各地;就单位团体而言,此书之联来自工、农、商、学、军、党、政、青、妇;就制联者观,或为军政首脑、城乡平民,或为社会贤达、艺苑名流,或为鸿儒淑女,白叟黄童,或为海外赤子、国际友人,或为先生信徒、死者政敌……副副挽联,记下了各界人士的心声。
  联作风格。《挽孙中山先生联选》所收近二千副挽联,由于各种原因,若从“联律”的要求看,并非都是精品,但从总体上看,联作笔法生动,风格多样。
  有的缅怀国父伟大的生平、精神,如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联;有的以先行者的若干侧面展现其丰功伟绩,如沈汝潜联、周鳌山联;有的扣住先生突出特点下笔,如吴子政联;有的将孙先生“与历代伟人相提并论”(武昌大学湘籍学生会挽联之语);以古今伟人入联写孙氏者多达数十家,诸如盘古、汤武、唐虞、孔丘、孟轲、墨翟、管仲、乐毅、勾践、诸葛亮、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朱元璋、史可法、顾亭林、黄兴、蔡锷、释迦、耶稣、拿破仑、卢梭、华盛顿、林肯、列宁、甘地等。而章太保世之联十六字,其中八字为“周孔”、“耶佛”、“汤武”、“唐虞”。有的联想奇特,如“搔首问苍天,胡不留医国手奔走世间,忍教这四万万同胞齐声痛悼;抽身归黄土,毋亦将活人书遨游地下,定料那一个个瘵鬼都表欢迎”。有的以议论见长,如邵力子联:“举世崇拜,举世仇恨,看清崇拜或仇恨是些什么人,愈见先生伟大;毕生革命,毕生治学,倘把革命与治学分成两件事,便非吾党精神”。有的以吐情取胜:“毁公半天下,哭公半天下,毁公者不识公,哭公者未能继公,伤哉,公死有应,恐难瞑目;祸国有人焉,爱国有人焉,祸国也难言国,爱国也可曾救国,殆已,国亡无日,孰不痛心”。有的用典纯熟,深致其意。如章炳麟联:“孙郎使天下三分,正魏德初萌;江表岂能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故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有的悲切饱含沉痛,哀思不乏嘲讽,如陕北旅京同乡会联:“老天爷厌中华,中华中落;小人们不先死,先死先生”。有的口语入联,通俗、亲切,如佚名联:“先生学过医生,何不将四万万同胞诊好再去;中国变成鬼国,试看那一般般军阀什么都来”。有的文言为名,多雅正、庄重之风,如陈凤韶联:“以斯道,觉斯民,劳之徕之辅之翼之匡之直之,皜皜乎不可上矣;据于德,作于仁,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荡荡乎无能名焉”。有的集句无斧凿之痕,如陈一羽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有的巧用迭字,如中华民国教育部联。有的上联嵌“一”至“九”数词,下联嵌“九”至“一”数词,如熊绍坤联。
  史料价值。本书所选挽联近二千副,由孙中山先生国葬纪念委员会编辑的《哀思录》、各地编辑的纪念专刊及港台有关报刊广采博取而来,并经编选者精心校订,悉心编辑,而非浮光掠影、道听途说。编选者于联,不只着眼于“文”,也留心于“史”,其目的之一在于:从特有的角度,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难得的资料。这些资料,文字简炼,词意俱佳,可视为“珍品”,从中人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及其巨大影响。“翻二十四史帝王成案,艰难缔造,变政体为民主共和,其事其人,死且不朽”(黄德铣挽联),而且可以生动地了解近代鲜为人知之事。如李福林联、石成章联、陈树藩联、陈去病联、何海鸣联、李其芳联及注等,均可视为有关史实之佐证,不可不读。
  编排新貌。本书采用以联句字数多少编排选联的体例,并对选联作必要的注释(主要是概述产作者简历、撰联之时)。如此“简注”即无“水份”,又给读者留下品味联文的空间。书后附录《挽联作者索引》(分“国内单位或团体”、“个人(含海外华侨、华人)”、“海外单位或团体”、“国际友人”等),便于读者参阅。值得一提的是,封面设计新颖醒目,不落俗套——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题写的书名,笔力遒劲,附之以《向导》、《孙中山特刊》所发《讣告》及追悼孙先生大会的灵堂等照片多帧,灵堂所悬挽联显而易见。其一为集孙先生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封面另外二分之一画面是追悼大会上哀挽者们肃立的形象,这一切,生动而又贴切地与书名呼应。目录前刊有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度胡绳,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长李侃,中国楹联学会负责人魏传统、顾平旦、常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潘力生等海内外名人为此书题赠诗联的墨迹,书体文字甚美,印刷尤精。墨迹后又有赐墨者生平简介,同样令人感到清新之风。
  读刘君编选之书,亦知刘君其人。其人仅读过5年小学,但以“苦难”为自己的“恩师”,以“不幸”为自己的学校,以“述而不作”为乐事,笔耕不止,名噪一时。继编著《湖北名胜楹联》(湖北人民出版社)、《民国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又成此书,为广搜材料,刘君“抛妇别雏”,跋山涉水、历经艰辛;其后,又是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忘我地投入编选、考证工作……。12个寒暑就这样过去了,其间;他只有这样的宏愿:要“为史家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拾遗补缺”;要为联友们奉献七十年来海峡两岸第一部哀挽孙中山先生之联的选集。如今,他的宏愿变成了49万字的大作。该书扉页上醒目的三行话:“献给: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仙逝七十周年;我国第一个楹联学术团体——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十周年”足见这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敬慕孙先生之心,足见这位联坛健将热爱楹联事业之情,足见这位学苑新秀的敬业精神!
           (原载《文化大世界》《湖北省文化厅主办》1994年第4期)
        (冯全生: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副教授)
发表于 2010-9-11 23: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千挽联悼孙公
——以刘作忠选编《挽孙中山先生联选》为主要视角

作者:中山大学 段云章
=============================================

   (一)
  孙中山作为一位受到中外人士普遍注目的世纪伟人,其逝世自是举世为之震惊和哀悼,而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就是挽联。湖北荆州刘作忠先生出于对孙中山的敬爱,经过长期多方努力,选编出《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出版),给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现以该书为主要视角,来探视当时“万千挽联悼孙公”的情景。
  此前,集辑悼念孙中山挽联最多的是孙中山葬事筹备处于1925年编成之《哀思录》,纳入国内外挽联1408幅。据该书《追悼记事》载:该书辑入仅系当时挽联的极少数目。据载:当时国内开会追悼者有:广东19处,香港、澳门4处,上海40处,江苏19处,浙江18处,天津13处,山东9处,陕西、江西、湖南各8处,湖北7处,安徽6处,福建4处,广西3处,四川2处,云南、察哈尔、哈尔滨、台湾各1处;国外开追悼会者有:南沙群岛22处,日本、美国各7处,法国、越南各2处,英国1处,国内外共计216处。
  《追悼记事》选录哀思活动角度不一,但“会场挂满挽联”、祭堂内“团团偏列各界挽联”、“四壁及支柱上挽联满目”、“挽联不计其数”、“挽联鳞次”、“挽联之多,二十八间之大会场层层挂满” 【1】等等形容挽联盛况者多处可见。
  也有写明具体追悼会挽联数目者,如天津国民会议促成会之会场“挽联多至三百幅上下”,唐山市民大会之会场“四壁悬挽联共百余幅”  【27】,山东长山会场挂“挽联数百幅”【3】,江苏泰兴会场“堂内及廊下均满贴挽联,共计百数十幅”【4】,清浦会场“挽联挽额凡百余件”【5】,湖北黄梅会场“会场全部悬挂团体及个人赠送之对联约三百幅”,宜昌会场“悬挂挽联约八百余幅”【6】,四川叙府会场“挽联多至五百余幅”【7】,广西梧州会场“满悬挽联约数百幅”,贵县会场“各学校团体及军政界人士所送挽章不下数百”【8】。英国伦敦各界及学生团体赠送挽联诗词亦极多,“约计百余幅,满挂使馆各厅及楼上下”【9】。一地赠送挽联甚至有以千、万计者,如陕西泗阳会场“内外墙壁,几无空隙,约计千余幅”,湖南平江会场“挽联亦在两千以上”,湖南全省追悼大会挽联更高达七万余幅。【10】
  甚者,在日本东京青山会馆之中、日、韩追悼会亦出现“满场挽联近千幅,极尽大观”【11】,美国旧金山追悼会上,“灵幔两旁及里堂四周悬有数千幅沉痛而悬切的挽联”【12】。
  上述描述可能不全确切,也许有夸张成分,但《哀思录》无疑只是搜集到部分情况,揆诸当时举世哀悼,势必尚多有未列入者。因此,当时悼念孙中山挽联应以千、万计,决不止《哀思录》所辑1408幅。刘作忠先生于事隔半世纪之后,穷事搜罗,又得挽联近500幅,共辑入1903幅。最近刘先生又函告:近又得多幅,拟出补辑,这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
  挽联字数有多有少,多至128言,少仅4言。但均情寓其中,值得品味。
  最大量的是对孙中山主义、思想、功业、品德的赞颂。兹举数例如下:
  1、“一生革命;千载伟人”。
  2、“推翻帝制,缔造共和,成功不居,一例征诛藐汤武;三民政治,五权宪法,有书行世,万端经纬此权舆”。
  3、“行之易知之难,一语重千钧,为混沌民特开新境域;青我天白我日,五权平两大,俾黑暗国重见巨光明”。
  4、“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护国良谋,于今仍在;废除不平等条约,废除治外法权,救国宏愿,此后弥彰”。
  5、“合亚欧美澳非六洲,咸识重名,先生千古;使汉满蒙回藏五族,同归平等,中国一人”。
  6、“推翻满清专制,复我华夏自由,大名垂千古;打倒帝国主义,解放弱小民族,英风遍五洲”。
  7、“解放弱小民族,拥护被压迫阶级,主义常存,先生不死;实现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遗言犹在,吾党毋忘”。
  8、“生前奋斗,主张民族民权民生民有民治民享,始终不懈;死后哀荣,无论是老是壮是少是工是商是农,中外同悲”。
  9、“示众生,以救国肝胆;贻后死,有革命精神”。
  10、“废除家天下,为公天下;推倒旧潮流,迎新潮流”。
  11、“至大至刚,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则是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12、“不怕死,不爱钱,精忠报国遗雄烈;有肝肠,有主义,舍己成仁救神州”。【13】
  在众口交赞声中,我们还可以听到出自不同阶层、团体或个人,因所处情境不尽相同,而在赞颂和追念叙怀等方面亦多有异。
  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浪潮上升期的中国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挽联慷慨明志:“从此当联合全鄂广大群众,树革命旗于黄鹄山头誓除国贼;今后惟协助弱小民族世界,建独立邦在白日旗下共乐民生”。有人还撰联表示:“欲求生,只有跟您走;宁愿死,不肯受人欺”。【14】
  最早掀起农民运动的江苏吴江县沈家港农民更悲愤至极地写道:“铲除旧势力;推翻资本家”。 【15】
  湖南浏阳县北屏西屏兴仁三团农民也在挽联中抒发悲情和志向:“国基未固,国父先亡,嗟我农民,曷胜怛悼;民气尚存,民心不死,念兹中国,岂遂沉沦”。【16】
  作为当时工人运动重要摇篮的江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青年部在挽联中表达了工人的心声:“领全体青年工人,遵守遗言努力;愿东方弱小民族,继续革命精神”。【17】
  该俱乐部的工人学校的挽联亦表达工人对孙中山的尊崇及其的奋斗目标:“西方列宁,东方先生,同为被压迫民族解放之领袖;国际列强,域内军阀,皆是大阻害中华独立之囊虫”。【18】
  经历过“二七罢工”战斗洗礼的京汉铁路长辛店总工会亦悲壮地写道:“此时正阶级斗争,殒落将星殊抱憾;救国是先生心志,推翻军阀好招魂”。【19】
  孙中山的逝世,使得安徽阜阳县苦儿工业院的贫苦儿童深为悲戚,决志继承孙中山的遗愿,他们写道:“吾侪贫苦儿童,非我公打破阶级,哪得与世人平等;今日劳工神圣,愿从此各勤职业,庶几为民国中坚”。【20】
  体现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意愿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秦邦宪、于方舟在挽联中,除表达沉重哀思外,还明确提出今后须遵循的奋斗目标。
  李大钊写了107言的长挽联历述了孙中山对振兴中华的巨大贡献与精神,称赞他“挺身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遍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而今“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他斩钉截铁地表示:应“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21】
  秦邦宪、于方舟在其挽联中亦高度赞扬孙中山“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提倡召开国民会议,工农参加”、“领导国人以俄为师,唤起民众”、“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奋斗素志”,【22】希望国人永记勿忘。
  广大青少年知识分子也以学校或个人身份纷纷献送挽联以寄哀思或以明志向。他们慨然写道:“念我元勋,死身不能死志;维予小子,爱国即以爱公”。【23】“抗军阀抗列强,为世界弱小民族而奋斗,何惜一死;不屈挠不妥协,量先生革命精神之特点,永著千秋”。【24】
饱受封建势力压抑、夙感孙中山支持她们解放和参政要求的广大妇女代表,也痛悼孙中山的逝世,她们的挽联写道:“男女岂判尊卑,深闺幽抑数千年,赖先生一声唤醒;成败无关存殁,遗嘱传留二三子,愿吾党百世莫忘”。【25】“女子任解放,文化讲自由,打破专制牢笼,革命远齐华盛顿;为国竞伤生,立功终不朽,但愿同胞姊妹,买丝好绣平原君”。【26】
  切盼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收复台湾的北京大学台湾学生不胜悲痛地写了如下挽联:“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竞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27】
  很多华侨居留地的华侨满怀异常凄悲的心情参加了当地的追悼孙中山大会,在他们的挽联中,真是敬爱与悲痛并具。比如:“物化人亡,只剩丹心昭白日;风凄雨泣,遥从赤道吊黄魂”;【28】“原为中国伟人,千古不磨真主义;此日南洲侨众,万家空巷哭元勋”。【29】
  有的深情追悼孙中山对国事、世事、侨务的一贯关注,望后继者予以继承,而又深感忧愁:“寄迹南洋,怆怀国事,民治与侨务革新,方冀哲人长领;神驰北阙,恸念元勋,遗言同典型不朽,益教同志永追思”,【30】“平民谁教、弱种谁扶,盖世英雄安可死;元凶未除、余孽未殄,满城风雨不胜愁”。【31】
  有的慷慨抒怀:“除帝孽,去军阀,扫尽莽莽神州专制之雾,为吾侪责任;立三民,行五权,开遍茫茫禹甸自由之花,慰先生英灵”。【32】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伟人,也是世界伟人,因此,对他的逝世,五洲同悼,正如一些挽联所写:“四十年革命精神如一日,五大洲同声哀悼足千秋”,【33】“殊绩壮山河,所存者神,所遇者化;大名垂宇宙,其生也荣,其死也哀”。【34】
  这是因为:“道在大同,无种族阶级,晋受其赐;世生先觉,亘五洲万国,共哭斯人”,【35】“是政治家是革命家,中华之母,世界之母;为奋斗死为主义死,同胞所悲,人类所悲”。【36】
  正因为如此,许多挽联把孙中山与受世人推重的卢梭、马克思、列宁、华盛顿、林肯、拿破仑等相并列,或者认为孙中山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列宁当时在中国享有盛誉,初步统计,孙、列并列者近80幅。左派人士柳亚子等固不用说,柳的挽联称:“树弱小民族解放先声,列宁而还,公真健者;与帝国主义奋斗救世,斯人已往,谁其嗣之”。【37】
  吴玉章的挽联称:“为东亚造和平,拯斯民于水火;与列宁相伯仲,极世界之荣哀”。【38】
  最值得推敲的是一些对苏联、中国共产党不持友善态度的国民党右派和反共中外人士,也在他们的挽联中把孙中山与列宁并提,如戴季陶的挽联:“继往开来,道统直承孔子,吊民伐罪,功业并美列宁”【39】。
  反共分子江亢虎的挽联:“成败何足论,民国开山,一生事业在革命;荣哀谁与比,列宁踵武,天下英雄唯使君”【40】。
  帝国主义份子、美国人李佳白的挽联:“先天下忧以忧,志行倘旦夕抒申,旷世古今无其匹;后列宁死而死,成败留人间评论,噩音中外有余哀”【41】。
  日本驻湖北沙市代理领事市川信也的挽联也写道:“亚洲列宁又逝,震惊全球呈惨色;汉族明星遽殒,谨将半旗致哀忱”【42】。
  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表明当时孙中山与列宁的声望确实都很高,连反共人士也觉得孙、列并重于世,是很自然的。
  还值得提出的是,当时一些国家的友好人士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代表,,把他们对孙中山逝世所感受到的深切悲痛和对未来的殷切寄望,溶入挽联之中。曾为孙中山老师随后又成为其密友的英人康德黎,写了较真切反映孙中山一生主要贡献的长挽联,联曰:“毁帝制,创共和,知难行易,较尧舜禹汤周公孔子诸圣为高明,上下五千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讲自由,争平等,救国导民,为英俄德法日比意奥士保十国所敬畏,纵横九万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43】。
  曾受益于孙中山的著名越南志士潘佩珠深情地写道:“志在三民,道在三民,忆横滨致和馆几度握谈,卓有精神贻后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被帝国主义者多年压迫,痛分余泪泣先生”【44】。
  因孙中山曾经尽力支持韩国复国运动,所以大韩革命党在其挽联中大抒所感:“中国地灵,诞生革命英雄福后世;仙翁心悲,击毙帝国主义作先锋”【45】。
  (三)
  象任何一个伟大历史人物一样,孙中山在生前和死后都有褒有贬,有誉有毁,有颂长也有揭短,有追怀也有反省,有如某些挽联所写:“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知我春秋,罪我春秋”,【46】“泣者泣,歌者歌,事业一生,毕竟盖棺难论定;南与南,北与北,河山半壁,莫教残局认偏安”。【47】即认为到那时为止,对孙中山的誉毁和事业成败都尚难作出定论。
  不少挽联似乎针对这种情况作出回应。吴稚晖在其挽联中写道:“闻道大笑之,下士应多异议;贻谋后死者,成功不必及身”。【48】
  有的则正面表示:“毁誉任悠悠,公自大名垂宇宙;乾坤犹梦梦,予唯野祭哭先生”;【49】“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涕泪满天下;生为人民,死为人民,始终为人民”;【50】“毁誉何足轻重,有非常人,乃能议非常人者;盖棺衡此定论,观哀悼众,则得知哀悼众心”;【51】“莫凭成败论人,请看方略昭垂,千古文章光日月;确有经纶济世,只为国民落寞,一生遗恨满乾坤”。【52】
  有的更以南北实际状况作对比来评定功过是非,他们写道:“合肥在山东,子玉在岳州,遍地尽妖氛,应实行三民五宪;行者闹天宫,中山闹东粤,都属有功绩,谁说是乱七八糟”。【53】
  有的言正辞严地写道:“推翻专制魔王,创造大中华民国,伟烈丰功,早已为历史上空前人物;反抗帝国主义,取消不平等条约,苦心孤诣,真正是民族的解放先锋”。【54】
  有的更为孙中山大抱不平写道:“殚毕生心思才能改造邦基,大业犹未成,终赢得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为举世弱小民族力伸公愤,英雄曾有几,怕莫是俄国一人,中国一人”。【55】
  有的更愤极直砭现状:“毁公半天下,哭公半天下,毁公者不识公,哭公者未能继公,伤哉!公死有应(灵),恐难瞑目;祸国有人焉,爱国有人焉,祸国也难言国,爱国也可曾救国,殆已!国亡无日,孰不痛心”。【56】
  孙中山生前一再声称当时中国不能实行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可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以至国民党右派又反复散播中国行将赤化的谰言,有的挽联特为孙中山弁诬:“谰语本无稽,公岂甘心同赤化;疮痍犹满目,我来流涕为苍生”。【57】
  有的挽联作者对曾毁谤孙中山深表悔意:“群盲谤日月,数年前我亦其一;主义垂天地,从今后民有所归”。【58】
  诚然,不能说对孙中山的主义、思想、业绩和品格不表赞扬或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就是毁谤、贬损,实际上孙中山也有过失、缺点可以议论;即使有政见上的分歧,也是正常的。对此,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评析。
  与孙中山闹过较多摩擦的章太炎对孙中山逝世写过两幅挽联。
  其一:“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59】意思是说孙中山和洪秀全成败有异,但和朱元璋恢复汉族统治则相同,其评价虽不确,但基本上肯定。
  其二:“孙郎使天下三分,正魏德初萌,江表岂曾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故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人盟秦”。【60】
  对此挽联,已有文恰切分析,前联是指1922—1923年间孙中山曾一度与直系军阀头子曹锟周旋,试谈“孙曹合作”、“图曹吴之分离”,这里面有策略运用,也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事实上孙中山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曹锟、吴佩孚谈合作,也没有忘记采取北伐手段来解决曹、吴的另一考虑。这里固然对孙中山有指责,“岂曾”二字又表明章太炎对此前过份责孙抱有歉意。后联则系指章太炎反对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与段祺瑞等谋求和平统一中国,认为这会使孙中山象楚怀王入秦被囚一样,没有好结果。【61】这二者虽表明章太炎对孙中山有误解,譬喻亦欠恰当,但决不算毁谤。
  曾经较长时期追随孙中山而又于1922年6月16日举行兵变赶走孙中山的陈炯明所送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62】更需仔细推敲。前联的意思是说孙中山作为举世推崇的英雄,可以讲人好话坏话,评论别人的功过是非,但客观存在的事实却是判定真实历史的真正依据,公正的历史终必存在,孙的评议也必然会受到客观事实的检验或修正;后联则是自我表白,陈炯明表白他的“赤心”是,他和孙中山等故交一战再战,其真实原因主要是贯彻各自的政治主张,即为“公仇”;昔日私谊则仍然存在,故孙死后,陈仍送挽联以表达心意。孙、陈的恩恩怨怨,“青史”究该如何定,非本文能及,但这幅挽联恐亦不算毁谤。
当然,愧对孙中山的自有人在,一幅挽联这样写道:“四十年尽瘁鞠躬,自愿牺牲,肯阿当世;二三子攘名窃利,别有怀抱,愧对先生”。【63】

注:
【1】【2】【3】【4】【5】【6】【7】【8】【10】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哀思录》第3编,“追悼记事”,第27—30页。
【9】【11】【12】《哀思录》第2编,“追悼记事”,第9页;2页;5页。
【13】刘作忠选编:《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第1页、353页、372页、366页、258页、297页、419页、431页、56页、81页、151页、177页。
【14】【15】【16】【17】【18】【19】同上书,第477页、73页;20页;264页;191页;370页;206页;
【20】【21】【22】【23】【24】【25】【26】【27】【28】【29】【30】同上书,第375页;665页;282、572页;93页;375页;375页;452页;244页;124页;190页;446页。
【31】【32】【33】【34】【35】【36】【37】【38】【39】【40】【41】同上书,第224页;415页;89页;190页;192页;267页;292页;142页;99页;256页;371页。
【42】段云章:《放眼世界的孙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54页。
【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3】《挽孙中山先生联选》第623页;505页;178页;64页;290页;129页;172页;184页;300页;351页;435页;543页;543—544页;601页;174页;172页;291页;345页;224页。
【61】邱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8—113页。
【62】《吴稚老与陈竞存之交谊》,载《日华星报》1923年9月29日,陈定炎编《陈竞存(炯明)先生年谱》(台湾李敖出版社1995年)下,第883页所载,与此稍异,“功首罪魁”句为“功首是非”。

  (段云章(1930—)湖南安仁人。中山大学历史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孙中山及民国史研究,编撰、主编、合著、合编共19部,逾800万字。包括《孙中山年谱》、《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陈炯明的一生》、《陈炯明集》、《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历有争议的陈炯明》、《放眼世界的孙中山》、《孙中山对国内情势的审视》、《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中山先生的世界观》、《陈炯明评传》等。)
发表于 2010-9-11 23: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含辛茹苦搜珍萃宝
——读刘作忠《挽陈其美先生楹联辑》

作者:刘福铸
=======================================

  我与作忠同志虽不同行,却是同道;虽未谋面,却早闻其名。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强者,更是一位楹联界的有心人。数年来,他已有多部专题联著问世,其“十秀”之称,名实相副。近来拜读新编《挽陈其美先生楹联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益信其令誉不虚,同时又感其含辛茹苦,小道大成之不易。为使更多的联友了解作忠新编,现谈谈自己的一些读后感,请联友共鉴。
  作忠的这本新编是关于民国以来各界人士追怀悼念陈其美(英士)先生的专题挽联集,其搜集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堪称独树一帜。我对陈其美先生本来十分陌生,现在读了作忠的联辑,不但对陈先生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增加了不少相关的近代史知识。陈英士先生确是辛亥革命中一位“有见解、有作为、有贡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的“忠于革命、任事勇锐”等许多优秀品格也是值得今人学习的。因此,作忠的联辑特色,首先表现在其思想性方面。它不单是献给纪念辛亥革命85周年及陈其美殉难80周年的礼物,而且也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参考教材。作忠的联辑选题与党和政府提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相吻合的。这与时下一些热衷于搜辑风花雪月诗联作品者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挽陈其美联辑的特色还表现在所辑联语的艺术性方面。书中联语多为国学根底深厚的时贤耆宿所撰,其中也不乏名流政要人物。如于右任、蒋介石、杜月笙、胡汉民、黄兴、沈钧儒、章太炎、林森、林庚白、邵力子、柳亚子、董必武等等。全书搜辑的联语自4言至100多言计1388副,多数联语声韵铿锵、格律严谨、用词雅训。虽然联语多文言用典,但又不乏白话新词,体现了古挽联和现代挽联之间的某些过渡特色。许多挽联而不奥、白而不俗,颇值得今人写作联语借鉴。兹举数例,如“燕北未诛国贼;江东痛失雄才”(P56)。“子弹无辜戕国士;申江有幸葬英魂”(P61)。“未复共和甘白骨;竟将大义继黄花”(P66)。“公将赤血殉吾国;我为苍生哭此人”(P65)。“我公之精神不死;吾党唯雄健是师”(P75)。“歇浦昔整军,往烈早辉革命史;明湖今展奠,流风应起国民魂”(243)。“推翻专制,还我河山,怀大志,克成大功,论衮衮英雄,如公有几?巩固共和,惊彼帝梦,运奇谋,先遭奇祸,问茫茫天道,竟尔何知”(P572)。
  此书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每联必钩沉索隐,尽量弄清作者以及联语典故。全书一千多副对联,作者也有一千多人。书中每联均注明撰联者或献联团体。虽然对部分撰联者的生平目前尚未弄清,但既注明了,这就为今后集思广益、补苴罅漏提供了前提。因此,此书的资料是可靠的。对于给每副对联的难词典故诗文出处作注,作过这项工作的人都对其艰辛深有体会。有时为了一条典故或出处,特别是一些偏僻地名、地方掌故,往往是“上穷碧落下黄泉”,需花上好多时间还不定搞清楚。现在翻看作忠同志联著中密密麻麻的“简注”,其用力之勤可想而知。窃以为此项工作量当不少于搜辑对联本身。如“地下逢渔父;国中有狙公”。《简注》中注明“渔父”指宋教仁,因他曾号渔父,1913年被袁世凯所遣凶手暗杀。“狙公”典出《庄子•齐物论》,比喻用诈术骗人、反复无常者,这里指袁世凯。又如“功成不屑黄金印;身死长留碧浪湖”。《简注》中注明“黄金印”借指高官厚禄,“碧浪湖”在湖州,陈其美墓地在其旁。可见,这些注释是很精当和必要的。读此书的简注,不但可帮助我们欣赏联语,而且也是学习联语典故的一个好机会。
  当然,此书也有不足之处,现提出供作忠同志进一步斟酌参考。一是此书联语均是从各种资料广泛搜集得来的,那么如能注出每联的原始出处,则此书不仅仅是普及的对联读物,还是具有索引作用的学术资料。现在书中没有注明出处。研究者就很难进一步查核原文。二是书中的有些曲故注释也有待推敲。如“人亡国瘁;浪碧血流”一联,注释中谓“人亡国瘁”语出《诗•大雅》的“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是对的,但是注“瘁”为“毁坏”在这里是不准确的。“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意思是贤人丧亡,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瘁”者,病也。“殄瘁”即尽瘁,故郑玄笺云:“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病。”另外,全书中有些浅显的词语似可不必注释,这样可省篇幅。
  以上为一孔之见,未必正确,供作忠同志及联友参考。瑕不掩瑜,笔者以为,《挽陈其美先生楹联加》是近年来一部颇有特色的联辑。作者的苦心孤诣、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更令人肃然起敬,诚如老报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胡秋原先生给刘作忠该联辑题词所言“含辛茹苦,搜珍萃宝”。希望喜欢联语的人们,都来读一读刘作忠先生的联辑。既可从其书中获得许多知识,又可从其书中的众多题词序记中读到刘作忠其人其事,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中悟出点什么。
           (原载《中国楹联报》1997年7月26日)

   (刘福铸(1955-)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全国“联坛十秀”之一)  
发表于 2010-9-13 04: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州寺庙联欣赏

  淮上联话
    来源:淮海晚报数字报2008.08.24
  作者:陈 文

  车桥兜率院联

  这膝下一具空囊,果包得古往今来,曷不略为解开,好让大家看看;
  那目前半杆小杖,难撑住上天下地,莫若早些放倒,何必一味呵呵。     

  [作者介绍]梁化南,安丰人。其他不详。

  [注释]兜率院:供弥勒佛。弥勒原在兜率天(佛家谓欲界第四天,兜率意译为“知足、喜足、妙足、上足”等意),后下界继释迦牟尼成佛。传五代时布袋和尚契此即为弥勒化身。故庙宇中弥勒像总挂一布袋,携一竹杖。曷:何。

  [解读]弥勒是个“大肚能容”、“慈颜常笑”的菩萨。故此联有调侃弥勒之意。上联说,你膝下一个空布袋,如果真包得古今一切,何不稍稍打开,好让大家见识见识。下联说,你面前立着半根小棍,应难撑住上天下地,不如早些放倒,何必一个劲笑嘻嘻地故作神秘。此联生动地描绘了弥勒佛的形象特征,从调侃中透露着对佛教的不信任。 

  淮安府城隍庙联

  为人果有良心,初一十五,何须你烧香点烛;
  作事若无天理,三更半夜,谨防我铁链钢叉。

  [注释]城隍: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明洪武三年,规定各府州县都设城隍庙并加以祭祀。

  [解读]淮安府城隍爷倒是讲原则的,一副刚正面孔:你是有良心的,用不着给我烧香。你是无天理的,任凭你烧香点烛,我也不会饶你。和嘉庆时王毂那样的淮安知府比一比,实在是鬼胜过人。

  怕来也要来,便百年三万六千天,苦挣下华屋良田,他日交盘,依旧些须无我分;
  死了还未了,这两廊一十八重狱,明摆着刀山剑树,今朝结果,却从何处讨人情。

  [解读]这副对联写得好,应该让那些贪官和捞取不义之财的人多读读。任凭你生前聚积了多少钱财,死后一分钱也带不走。而且死了还未了,虽说不存在什么地狱和刀山剑树,但历史的审判和人民的唾骂,这是要永远粘在身上的,想去找谁说情也没有用。 

  楚州东岳庙联

  尔知上帝至公,善者降祥,恶者降殃,且看到头全报应;
  我本直言不讳,有过自新,无过自勉,须留援手好扶持。

  [注释]楚州东岳庙,在今楚州区汽车站旁,始建于唐。今存有大殿、二殿及配殿等为明代建筑。庙中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古银杏树。东岳大帝传说为黄飞虎,即泰山之神,掌管人间生死。

  [解读]一般寺庙联都着重在教人为善,此联则进一步强调“有过自新、无过自勉”,给做过坏事的人开一条生路,给没有做过坏事的人打一次预防针。自有其特色。

  寺庙联中的“上帝”和“菩萨”,如果我们把他理解为人民和历史规律的代表,读起来会更有教育意义。
发表于 2010-9-13 04: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剪翠裁红集句联

来源: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版2008.08.25
□ 欣士敬
赵曾望语

  读了6月30日镇江日报“文化周刊”上《镇江联话掌故多》一文,十分兴奋。徐舒老是镇江知名的文史专家,他也关心起了楹联这一“詹詹小道”(赵曾望语),并且检出藏书撰写掌故。这哪是什么“狗尾”,实实在在是“小试”的“牛刀”啊!

  兴奋之余,还有些许不安。我们在编辑《古今镇江楹联》时,怎么没有征询徐老的意见呢?徐老文中提到的《自怡轩楹联缀语》一书我们竟然没有接触到,这不是明显的疏漏吗?为表示歉意,现遵从徐老的文章,再缀几则联话。

  重点说集句联。顾名思义,集句联就是摘引前人诗词曲文中现成的句子,拼集而成的新联。集句原是作诗的一种方式。据说晋代人傅咸就有集句诗《七经诗》传世,宋代集句诗逐渐盛行起来,成为文人寄兴寓情的手段之一。楹联的出现本就同律诗有渊源关系,由集句诗而集句联更是发展的必然。

  有贺友娶妻者集《诗经》为联,请赵曾望用小篆体书写。联为“绵绵瓜瓞,实发实秀;关关睢鸠,将翱将翔。”赵提笔刚写好一“绵”字,忽然想起写对联有规矩,凡叠字者,后一字用两画表示,两字只占一字位置。这副联虽然八个字,其实只需七字位置,而用来书写的金纸上面印好了八个金色图案,怎么办呢?旁边的看客七嘴八舌,没有一个好办法。赵曾望略一思索,奋笔续写为“绵绵瓜瓞,如松柏之茂;关关睢鸠,毋金玉尔音”。旁观者皆鼓起掌来。赵曾望将上下联后四字换成了五字,仍然是《诗经》中的句子,既不违背请托人的原意,又解决了纸长字少的矛盾。

  在上世纪30年代初,镇江出现过两部同名的《宋词集联》。一部的作者叫赵祖望,出生于1885年,是赵曾望的孙子。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为其祖父所钟爱。赵曾望曾出“蚕吐丝蜂酿蜜”嘱对,他随口回答“犬守夜鸡司晨”,令赵曾望大为惊奇。1894年10月的一天,清廷慈禧六十岁生日,街坊奉命张灯结彩,以示庆祝。赵祖望随祖父上街看灯。赵曾望口出上联:“今天太后万寿”,赵祖望立刻答道:“同日童子十龄”。原来赵祖望这年刚刚十岁。赵祖望后来毕业于京师译学(即北京大学前身),据其叔父赵宗汴介绍:赵祖望“弱冠更负笈远游,研习欧西文字以及经世有用之学,而于国学、诗词、古文、金石、书法亦孜孜矻矻,与日俱进。三十前官内翰,三十后作宰西浙。从政之余,辄喜集宋词为联。”

  赵祖望先集了三百多副宋词联,不料在浙江泰顺当县令时毁于一次兵变。1930年刊行的《宋词集联》,是他离开泰顺在杭州养病期间续写的。他在自序中说:“文园瘦损,聊当呻吟,屈子悱恻,实多寄托。益以朋簪酬赠之辞,名胜纪游之心,或感时述事,或缘情体物,亦仍借彼成语,抒我幽怀。”短短数语,将集句联的作用说得明明白白。书中还有朱孝臧、叶恭绰、赵尊岳、吴庠、叶玉森等江南名流为之作序,赞扬他运用成语如同己出,剪裁精密,天衣无缝。现举一联如下:

  平生塞北江南(辛弃疾),直至如今(赵以夫),自叹多愁更多病(周邦彦)
  几处歌云梦雨(晏几道),为谁教我(毛平仲),时光堪恨也堪怜(赵长卿)

  联中的句子虽然都是现成的,却与集句作者的经历、心情,十分熨帖。

  另一部《宋词集联》的作者为程柏堂。程出生于1864年,原籍浙江绍兴,光绪丁酉(1897)年拔贡,曾任华亭(今上海松江)知县多年。上世纪30年代前后,在镇江任省财政厅秘书科长等职务。1934年在镇江江南印书馆刊行《宋词集联》一书,收联400多副。他集的联也有不少属于怀古吟今、睹物兴悲的内容,但比起赵祖望来,似乎文字游戏的成分更多一些。也试举一联:

  春愁谁在阑干(周少隐),碧草如烟花自雨(张炎)
  月痕依旧庭院(晏几道),炉香欲尽酒初醒(欧阳炯)

  前一部《宋词集联》,镇江市图书馆有藏。后一部则见之于市文联于文清同志的藏书。

  徐舒老文中提到的叶玉森,在集句联创作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常自出难题,把集句的范围定得很窄,如他有一册《集昌谷诗联》即是。昌谷即指中唐诗人李贺,因其家居福昌县(今河南宜阳西)昌谷而得名。李贺的诗奇峭瑰丽,只活了27岁,比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诗作要少得多。《全唐诗》只收他200多首。叶玉森大概是喜爱的缘故,就专集李贺诗句成联。虽然选择的余地不大,竟然也集了150多副。另外,叶玉森在集碑帖、集甲骨文方面,也作出了很多的探索。

  还有一个人在集句联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就是许其郁。许于1873年出生于谏壁。50岁前在北京邮传部、交通部服务多年,后辞职南归,住在镇江城里写诗作画。丹徒区政协编印的《丹徒丹青》中,左广斌同志对其经历、书画成就作了不少的介绍。在市图书馆的藏书中也有一册许其郁的《楹联选录》。这是一部未刊的手稿,有四言、五言、至八言、九言、长联,总计1900多副,用行书字写,还有一小部分用的是隶书体,应该是许的手迹。从集引的范围来看十分广泛。从先秦到明清,诸子百家、诗词曲赋、碑帖、成语,皆有涉猎。现摘录他几副集句联作为本文的结尾。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

  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

  轻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发表于 2010-9-13 04: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州寺观逸联二则

来源:惠州惠城区政协文史委
作者:陈 甫

  近读清梁章钜《楹联四话•卷二》云:“惠州元妙观为羽士大道场,古樾拏空,奇石挺立,洵为东州福地。其大门有楹联云:‘玉局仙人留带日;赵州和尚吃茶时。’宋芷湾(即宋湘)太史手笔。现成语一经拈出,恰是本地风光。《清异录》:《龙兴寺檀越舍幡盖文》中一联云:‘僧旂(qí)交舞,丁当起自风铃;佛伞高张,焜(kūn)耀生于日镜。’其造语迥出寻常轨辙。”

  以上二联,未见载于《惠州西湖志》,梁氏将两联同列于一段,虽分述二事,依愚见,仍有内在联系。盖元妙观旧号朝元,又有开元、天庆、玄妙等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改今名。龙兴寺始建于晋武帝咸宁元年(27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赐名开元寺,与元妙观(开元观)同名,不过一是寺,一是观而已。龙兴寺已废,旧址在长寿路附近之长寿庵(已废),即今之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第一联出自宋湘之手,他曾“主讲(惠州)丰湖书院两年”,对惠州风土人情相对较了解。联中“玉局仙人留带日”指苏东坡谪惠时捐犀带资助建一堤二桥事(参见梁大和《风流才子苏东坡》271页)。“玉局仙人”指苏东坡,他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因称苏玉局。“赵州和尚”指从谂禅师(778~897),俗姓郝,曾居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观。后人因称赵州和尚。曾有一个故事:赵州和尚问新来的僧徒:“到过这儿没有?”僧徒答道:“到过。”赵州就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徒:“到过这儿没有?”僧徒答道:“未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后来,院主问:“为什么到过也叫去吃茶,未曾到过也叫去吃茶?”赵州于是招呼他:“院主!”院主答应了一声:“诺”。赵州说:“吃茶去。”

  故事表现了释教的闲适境界,所谓“万法本闲人自闲。”正如智常禅师所言:“无汝用心处”。无用心处则无事可做,无事可做则尽管吃茶去吧!然则来元妙观游览之客,本多“闲人自闲”,喝杯香茶,不亦宜乎!

  第二联更古,因《清异录》为宋人所撰,书中楹联,当不迟于宋季。“僧旂”是一种带有铃铛的旗帜,故下文有“叮 ”声响源自“风铃”之语。“佛伞”是佛教所用仪仗之一。佛寺举行仪式时,常以伞盖张于佛像之上。“日镜”指太阳。“焜耀”有光芒之义。联语大抵暗喻梵音如风铃摇荡,播声弥远;佛光如太阳散射光芒,无远弗届。

(原载2001年《惠城文史资料》第十七辑,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3-29 16:42 , Processed in 0.0639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