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14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9 18: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落日浮薄霄,沉心听远音。楼群矗萧色,波澜动夕阴。
伤怀感节候,阖目抚衣襟。去日休检历,忧疴自怜斟。
猛志磨殆尽,潜龙暗伏临。思此幽微境,仿佛一空林。
进德亦不得,弄愚夫复喑。天运苟安排,况味独沉吟。
追古蹑高风,无闷诗中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9 18:21:54编辑过]

2#
发表于 2005-11-29 20:01:15 | 只看该作者
砍掉几句倒不错,呵

落日浮薄幕,波澜动夕阴。楼群矗萧色,潜龙暗经临。去日休检历,忧疴未曾喑。天运苟安排,猛志付纸箴。繁华蔽浮云,寒风消远音。值此幽微境,仿佛栖空林。

粗改一下

五言最是能养气,初学从五古入手是个好办法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20:27:17 | 只看该作者
谢困兄。不敢苟同此粗改。
自觉有一股气,从前贯到后,如兄所改,则有些乱了,本意大半没了。这里解释一下:
前四句写法不是重复,一二联互为渲染,古人有此写法;三四联从感节候到去日忧疴的感慨,说得过去;五六联是内心的递进,“猛志”出自陶潜诗,“潜龙“出自谢灵运诗,指一种隐世未隐的感觉,这感觉有些幽微,如前四句所烘托的一样;七八联是对五六联的自叹和解释,随天运而自沉吟,可讲。未一联的”无闷“出自易经,指易经里所讲的隐世下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用此句作尾,算是有所交待。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20:34:07 | 只看该作者
潜龙暗经临,经字改得好!落日浮薄幕,幕不如霄。
5#
发表于 2005-11-29 21:26:54 | 只看该作者
潜龙我这换掉了原来的意思。因按原来的潜龙 暗伏临,五字有三字内蕴是一样的,潜 暗 伏,这样对诗很不好,没炼字的样子。

主要是我觉得意太松,而且太熟。所谓作诗的姿势,问题就是这儿,呵,一个易作文人之骚怨姿态,如果翻翻汉魏的看看,这姿态他们虽然用,但不会用得很过,如

伤怀感节候,阖目抚衣襟。去日休检历,忧疴自怜斟。
猛志磨殆尽,潜龙暗伏临。思此幽微境,仿佛一空林。
进德亦不得,弄愚夫复喑。天运苟安排,况味独沉吟。
追古蹑高风,无闷诗中寻。

从第五句起到结束, 伤怀 忧疴 猛志 潜龙 进德 弄愚 天运 追古 高风 无闷 迸出之多
再加上 阖目抚衣襟之句,极可疑作者有自恋:)玩笔,再独吟 中寻 这里所作用依然不过是作者本身的感怀,若再炼一下,最多也就四到六句之间。从起之景到结束,脱不出宋人五古那作态姿势。

其实醒目句在 思此幽微境, 仿佛一空林 这句,这儿本来言尽了,而且也有足够的意蕴让人去品味,揣摩作品的空间。要再进须有大手,而翻进德这些,根本未到力度,如果想构成往复强化主题的路线,从况味句就必须改掉。

至于幕霄其实没太所谓,霄就远而旷,但幕则偏低沉,我看到后面的楼群觉得幕比较好些。

当然,作品毕竟是兄的,评头论足是我自己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22:04:56 | 只看该作者
极有道理,谢困兄。慢慢消化。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0 00:03:38 | 只看该作者
意如钵中水,出口化语言,或慷慨激烈,或温柔缠绵,或蒸成白气,当空几丝禅。

钵器皆固定,诗心常无眠,用文字散发,风花之留连,且乘此雪月,一笑度流年。

8#
发表于 2005-11-30 00:13:44 | 只看该作者
或慷慨激烈,或温柔缠绵,或蒸成白气,

钵器皆固定,,用文字散发,

这五句蛮有味道的,特别是用文字一句,可惜整体还是散,而且不时滑回很传统下,如果要兼并传统,在用字造句上又要注意些。

俺个人不排拆传统,好与不好与传统、实验无关,不过实难并不容易,版上所转的嘘堂 响马 高树,他们原先的古诗基础就很深(他们之前都经营过传统一路的作品),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才能从中有所变化。所以建议不妨先对语感训练,每句的语感,不论是所谓传统或实验,语感是很主要的东西,炼字不仅是达意升华上来看,语感的协调与诗性都是重要的。

像嘘堂的謁洞山歷代祖師塔

涉澗聽澗響,橋紀紹聖銘。光影投岩刻,班駁似火耕。逢人問道路,蔽空野樹橫。飛拔皆數丈,森然立化僧。一圍諸塔聚,錯落見殘棱。幽隙藏螻蟻,猶說妙法城。山花獨豔熾,刹那為我停。思維今何有,恍餘呼吸聲。磚石豈不朽,苔色與暮增。南無十方佛,駐此想永恆。

味道很统一,甚至不注意会以为是传统的意境,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30 0:18:09编辑过]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0 00:24:19 | 只看该作者
极好。谢困兄。
10#
发表于 2005-11-30 00:35:2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传统与所谓实验,我个人觉得是一个时间上的语言差异,如果就汉魏来看,多数诗是很质朴近当时口语,当然是凝练后诗性化,再下的年代就又变了,宋词元曲上有不少也是近天然语感的。

作诗无非注意二个问题,诗性与语感,当然诗性上有人可能坚持以传统古典的才是,如果按历代变化,可以看到一直在开拓。语感则复杂得多,五古多数,包括唐宋明清,多半会不自觉的以汉魏为学习对象,七言、杂言则多半从乐府、盛唐学习;词则五代南北宋,诸如如此。那未现代的口语入诗就更困难了,这个很容易散,也很容易出现不是诗性化的,另外习惯性上也使很多人感觉这不行,读者也蛮多的,呵。俺觉得西诗的意境也是诗的,如果非要定义诗的意境只有中国古代那些,个人倒觉无必要。

诗的题材大小其实不是主要衡量的,不是写圣贤写关注民生就必是好诗,有一部分人就是包这类来写的。另一部分人则以为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感觉就是好诗,但不知写感情写成白开水就不是了。从意境来说,就王国维的有我无我这个也很扯不清,诗要共鸣,大部分时间要无我,其实是隐于外景,或谓大自然,这里又衍生一路,以为如陶渊明的才是所谓自然,却不知道他是真诚,真诚故无必要考虑有我无我;作者要真诚于他的生活,他的感觉等等才是;实际意境暗淡的诗一样可以把作者的感情散发于其所构建描述的物件中去,也未必会有个鲜明的“我”。有我无我其实也不是好诗坏诗的关键,关键还是作品本身。

一般当感觉感情成为作品,都是当时的感情感觉的余烬了,作者要做的事实际是很大可能把它表现出来,是何种景物,是何种动作,是何种人事,是何种心里,诸如这样,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酒后胡扯几句,勿怪,里面的内容实际也是最近和几个网友在聊天时的,不包括本人创意思维,呵,好与坏,永恒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30 0:39:00编辑过]

11#
发表于 2005-11-30 00:38:0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处于未成形的写手,呵,理论等等也未成形,学习中,共勉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0 18:22:49 | 只看该作者
再谢困兄!有醍醐过顶之感。当然,弟得努力加餐饭,还得勤读才是。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5-17 06:41 , Processed in 0.0426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