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2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京味楹联”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4 23:1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河东楹联网
作者:赵永生
===================================================

    “京联”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的概念。“京味”则是它所独有的艺术特色。要研究北京楹联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北京楹联”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所说的“京”,有别于西周的镐京、北宋的东京、辽之上京、明之南京,它特指当代的北京及历史上的这片土地。以描写当地人文景观、记录历史痕迹为内容的对联,才可以称为“北京楹联”。其艺术特点大致体现在“京地儿;京事儿;京气儿;京味儿”几方面。
    一、京地儿
    京地儿是地理概念,指以北京为特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西周初年在如今的广安门一带建“蓟”城开始,至今建城已有3000多年。这座东方古都荟萃了历史跨度极大,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世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堪称世界“园林明珠”的颐和园;以及天坛、北海、香山、雍和宫、十三陵等等,它们的存在,为楹联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一联:“白雪远山,图开大米;斜阳新柳,春满天街。”不仅写出了什刹海的景观特征,而且首尾巧嵌其附近的“白米斜街”,让人一看,绝对承认为京联。又如王梦湘为陶然亭作联:“珠帘暮卷西山雨;阁道回看上苑花。”明显有京城特色。一些皇家园囿及百年老字号存留的古代楹联,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结晶,带有“京式”文化的特征。如:北京故宫太和殿联:“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字句恢弘,凸显龙居凤宸之尊。再如百年老字号联:“街热店亲大栅栏;绸红缎靓瑞蚨祥。”“同气同声济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把绸缎庄瑞蚨祥、中药店同仁堂的经营特点、成功秘诀和盘托出,让人看后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又深受启发。近年一些百年老店特别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有的店特请文化人为其撰写对联,如联家、诗人吴寿松先生为稻香村集团所撰的对联:“稻熟金秋,南味酥饴盈闹市;香飘玉宇,中天明月照山村。”既把该集团经营的产品进行了概括,又巧妙地把“稻香村”三字嵌入联中。
    历史上,北京特有的地名对更能反映“京地儿”特色。清朝时蒙古族女子巴哩克杏芬所著的《京师地名对》,编录了当时北京的地名对联1073副,如:“王府井;祖家街。”“磨盘大院;烟袋斜街。”“夕照寺;朝阳门。”“东荷包巷西荷包巷;南芦草园北芦草园。”
    除了古代文化遗产外,新中国成立后评出的“北京十大建筑”、“新北京十六景”,以及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硅谷”中关村、“中华民族园”和分布于郊区新开辟的旅游景点,也为新楹联的萌出提供了肥沃土壤。取材于北京,歌咏对象是北京,其楹联作品就带有浓郁的北京特征。例如,北京延庆首届杏花节征联出句为:“燕岭观花,村中又见花千树;”某获奖对句为:“妫川访景,寺外方言景似诗。”作者虽不是北京人,但因写的是北京的景观,因此就留有深深的北京烙印。又如1995年迎新春征联获奖作品:“燕市春归,淡烟疏柳什刹海;都门寒尽,丽日青松万寿山。”“春风春水春秀路;柳村柳巷柳芳街。”这些联语地域特征明显,辞藻华丽,尽显北京风流。再如1996年北京市新春征联获奖联:“朝阳芳草地;春雨杏花天。”上下联共纳入北京的四个地名,对仗工整,语句清丽,类似风格的对联相信在全国其它地方也许会见到,但所嵌这几个地名,绝对是北京所特有的。
    二、京事儿
    京事儿是人文概念,指发生在北京及与北京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由于北京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此发生的一些事往往会留下深深的历史痕迹。如明朝官吏杨继盛上书皇帝弹劾权奸严嵩而遭杀身之祸,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同朝礼部尚书桂萼在杨宅松筠庵为其撰联:“燕市宅依然,三疏共传公有胆;钤山堂尚在,十年不出彼何心。”为当年这段公案留下了笔墨记载。清代的文人很善于用联语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如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那天,正巧日军侵占大连,前方败讯如雪片飞来,而慈禧却照样灯红酒绿,大宴群臣。当时,爱国志士在城门贴出抗议对联:“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语言犀利,极尽嘲讽之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受到战败国的待遇,而北洋军阀的代表还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北京学生组织了示威游行,打出了一副对联:“卖国求荣,早知阿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矛头直指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再如1917年9月康有为为袁崇焕祠堂所撰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将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因敌人反间计遭诛的史实,及作者对现实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感到茫然的心情,融于联中,以联记事,以联纪史。以上几例证明,重大历史事件为京联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这些事件又以对联为载体,得以流传当时,播于后世。
    三、京气儿
    这里讲的“气儿”,就是风气或者气势。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讲道:“《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译成白话就是:“《诗经》有六种体例(风、赋、比、兴、雅、颂),居首要地位的就是风 。这是教育、感化的源泉,是诗人感情、气质的依据”。《诗经》中有大约一半作品,称为“国风”。这些“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笔者认为,“风”应该看成是一种气派。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历来就是政治文化中心。无论作为帝京还是新中国首都,从北京发出来的声音,具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声音,这气势,日益受到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重视。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灿烂结晶,具有其它文学体裁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在北京创作、流传过的对联,具有不能移植到它处的特点。从艺术形象上看,这些对联大多具有冠冕堂皇、典丽繁缛的官方特色,而且属对工整,技巧性很强,具有一种官家之风或称为大家之风,即使是民间联,也常常受这种风气的熏染而显得大器、雄奇。历史上许多京联具有这一特点。如故宫皇极殿联:“皇图盛际阳春,观苍驾日升九照;帝座高临北极,庆紫垣星拱端居。”再如紫光阁联:“干羽两阶崇礼乐;车书万里集冠裳。”气势宏大,尽显人主威风。这样的对联,只有在帝都出现。又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旧居“莽苍苍斋”联:“家无儋石;气雄万夫。”出句平平,对句却如奇峰突起,拔天盖地。爱国志士的豪情、气势跃然其上。这副对联,如果诞生在外地,绝对不会流传得那样广,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就是行业联,出现在北京的,在气势上也与众不同。比如,旧时前门内东城根人参局的嵌字联:“人居化日光天下;参自清河上党来。”“化日光天”,仅数字,就已点出京师特色。再如旧时草厂胡同有家馄饨铺,兼卖汤圆,室悬一联:“宇内江山,如是包括;人间骨肉,同此团圆。”上联切馄饨,下联切汤圆,“包括”、“团圆”皆语意双关,用词极妙。咏小物,偏从大处落墨,口气不同凡响。
    当代京联也不乏例证。如1988年春节征联获二等奖的一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尧天舜日,秦宫汉月,乃至魏晋唐宋元明清,历代帝王,哪个见今朝空前盛世;小燕南来,风吹皱一池春水,看翠草晴川,碧海丹霞,纵然赤橙黄绿青蓝紫,诸般颜色,谁能描当时美妙江山!”再如1998年延庆县“八达岭杯”获奖联:“越岭登峰,奔腾万里,唤醒巨龙,此为点睛处;铺花簇锦,光耀九天,引来丹凤,谁是吹箫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盛世大联欢”的主题联:“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兴未来。”这些联无不具有气魄宏大的特点。长联如是,短联亦显此风。如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征联的一等奖作品:“伟论一篇,清风四野;繁花六秩,盛誉千秋。”十六个字显出大器,不凡。不仅咏颂联,就是挽联也亦如此。如张伯驹挽毛泽东联:“翻天覆地,纪元重开新史;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就把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作者的崇敬、哀挽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字里行间,透出高屋建瓴之势。
    四、京味儿
    这里的“味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趣味儿;一是韵味儿。一个涉及民俗问题;一个涉及语言学问题。先说趣味儿。多年来,北京保存着独特的民风、民俗。这里有造型奇特的民居四合院;有享誉中外,集歌舞、音乐、武打、美术于一体的京剧;有记录各时代、各民族生活特色的民俗和传说。这些文化遗产别有趣味儿,有着明显的北京印记。如旧时描写风土人情的民俗联:“帮忙儿做饭,揪片儿、擀皮儿、炸春卷儿;熬夜儿过年,弹球儿、猜闷儿、跳皮筋儿。”语言俏皮,生动有趣,其所述过年做的事儿,非北京所不能有。再看据说是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的自撰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写得既幽默风趣,又符合演员实际情况,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民初京剧女演员金玉兰家寓宣南,一天在前门外某戏楼演《玉堂春》,染时疫而殁,文人易顺鼎撰联挽之:“《玉堂春》竟作尾声,者回宣武城南,真个曲终人不见;《广陵散》今成绝响,若过正阳门外,只余花落水流红。”此联出句实写,对句虚写,极见映衬之妙。“曲终人不见”“花落水流红”化用成语自然,恰到好处,于字句之中见趣味。
    所谓“韵味儿”包括两方面。一是声韵。多年来,诗词、楹联所凭藉的声韵大抵是平水韵,遵循古声,包含许多入声字,如“节”字读成短促的“姐”音;“国”字读成“果”,对于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来说,有些不大习惯。古声对联让北京人一念,抑扬顿挫显不出来,破坏了原有的音韵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广的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是以典型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语。用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新四声来写楹联,符合北京人的语言习惯,写出的作品读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可以说北京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古声韵。只是觉得新四声更符合北京人的语言习惯,更容易为青年人所接受。
    韵味儿的另一个方面是北京语音有儿化韵,如十三道辙里的小言前儿(腊八儿、栅栏儿)、小人辰儿(树枝儿、果汁儿、针鼻儿)等。有些对联使用了儿化韵,作品便显得纤巧、活泼。可能这是北京人的专利,其他地区的方言没有儿化韵。2003年《北京楹联》刊登的张引先生的两例出句 :“东兴隆,西兴隆,东出西去,东西盈店倍兴隆。”撰句者特别指出,出句中的“倍”,应读成“倍儿”,方显出京味儿。“五营门,六营门,五六点钟想路通车畅——没门。”句中的“门”,念成“门儿”,才有味儿。2002年北京大三元酒家和北京晚报举办的中秋征联,一等奖作品更具典型性:“在早没辙过八月节且到商店前脸儿听小五义;而今有幸能一年里常来故宫后身儿吃大三元。”“前脸儿”“后身儿”都是典型带有北京土语的词,加上儿化韵,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楹联作品是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艺术反映,基于北京在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北京楹联应该站在历史的潮头,努力反映现代生活,歌颂真善美,为其他地区的楹联起到表率作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23:21:19 | 只看该作者
    该作者早先著有“历史名人对京味楹联的贡献”一文,恶人谷珠楼有收录。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6 14:25 , Processed in 0.04347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