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诗律中拗律等在对联中的应用》 
 
                       作者:杨柳困 
 
一般所谓诗律,是指格律诗的一此格律,如孤平、拗救等。 
 
◇格律诗的一般正格如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允许的情况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第一个字是不可以不论的,一定要是平声,不然就成了孤平(这里指王力的孤平观点);而“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是不可以不论的,“仄仄平平平”则是三平尾。而在”平平平仄仄“中,一般来说,第三个字也要避免出现仄声字,则三仄尾,而实际上在格律诗中并不是硬性规定,在联中有时也允许出现,如下面几联: 
 
我有仙方煮白石 
●●○○●●● 
天留佳客与齐潢  -----齐白石 
○○○●●○○ 
 
日永亭台爽且静 
●●○○●●● 
雨余花木秀而鲜  ------乾隆题北海 
●○○●●○○ 
 
直上青云揽日月  
●●○○●●●  
欲倾东海洗乾坤  ----徐悲鸿   
●○○●●○○ 
 
*注*此联有版本作: 
 
直上中天摘星斗 
●●○○●○● 
欲倾东海洗乾坤 
●○○●●○○   
上联则是属于“三四字互救”,“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见下面的拗救)。 
 
此三联都是用“(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一格律式,可见在格律诗的诗律范围内,用三仄尾并非大忌。 
 
◇在五言中,同样是允许,则用“(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一式,如下: 
 
月来满地水 
●○●●● 
云起一天山 
○●●○○ ----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 郑燮 
 
 
◇格律诗的“拗救”,在联中实际应用也是颇多,只是在网络上由于熟读格律诗格律者少,而且由于不属定格格律宜认,导致出现在历来最常用的拗律也被视为出律的情况不少。 
 
◇ “救孤平”就常采用本句自救的办法,则“平平仄仄平”(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的第一个字,若用了仄声字,而诗意又不可改动此字,则在第三字改仄声为平声,则成为如下: 
 
“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如在“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一式中,七言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这个是广互救的对句自救),则上面的格律可以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王力的诗律) 
 
或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如下面二联: 
 
掬水月在手 
●●●●● 
弄花香满衣   ------清 刘墉 山东潍坊市四照亭 
●○○●○ 
 
野烟千叠石在水 
●○○●●●● 
渔唱一声人过桥  -----上海豫园湖心亭 
○●●○○●○ 
 
     此两联便是如此,不仅自救本句,也救了上一句,由此也可见三仄尾并非严重得如三平尾般。 
 
◇三四字互救的情况也普遍,则“平平平仄仄”在第三字如用了仄声,则第四字必须为平声,这个可以说是互调下位置。则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下面几联: 
 
来时觉幽奥 
○○●○● 
到此豁心胸   ----镇江挹江亭 
●●●○○ 
 
两树梅花一潭水 
●●○○●○● 
四时烟雨半山云   ------昆明黑龙潭 
●○○●●○○ 
 
大隐壶中有天地 
●●○○●○● 
幽栖物外领湖山   -------康有为题西湖丁家山康庄 
○○●●●○○ 
 
未必玄关别名教 
●●○○●○●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 
 
欲共水仙荐秋菊  
●●●○●○● 
长留学士住西湖  ----- 杭州苏公祠 
☆○●●●○○ 
 
◇一般来说,通用的拗句可以归如下公式 
 
一变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基本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变格: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再如: 
 
天际识归舟 
○●●○○ 
云中辨江树  ---清 郑燮 
○○●○● 
 
注:此联为上平下仄式,本身为对联的变格,按格律诗的仄韵律的正格是“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青山笑我头已白 
○○●●○●● 
泉水照人心自清  ------山西寿阳珍珠泉 孙稼生 
○●●○○●○ 
 
所用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一式,是对句相救。 
 
 
◇对于一些特殊拗救,困困才学有限,提供与各位共议,如下: 
 
澄江静如练 
○○●○●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 
 
此联上联是“平平平仄仄”的拗式“平平仄平仄”,但下联在相同位置,则第四字也相应拗救。 
 
水青石出鱼可数 
●○●●○●● 
人去山空鹤不归  -----杭州放鹤亭      
○●○○●☆○ 
 
这一联上联原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一格式,但在下联却在原来的“平平(仄)仄平“的相应位置作出拗救。 
 
花开花落可天意 
○○○●●○● 
避地避世忘人间  ------ 康有为题浙江一天山桃源亭 
●●●●☆○○ 
 
秋菊有佳色 
○●●○● 
社会惜斯人  ----- 秋瑾墓 
●●●○○ 
 
此两联都属同一种拗式,而正常的”平平平仄仄“拗为”平平仄平仄“不同,这一类是古风式律句,如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虽然是拗救,但在唐后只是诗人偶而为之,后来除宋朝的苏轼、黄庭坚等精通格律的诗人也偶有为之,明清后以是极为少见。 
 
如苏轼的《寿星院寒碧轩》中两联: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飞。格律上是“○○○●●●●,●●●●○○○;●○○○●●●,○●●●○○○。” 
 
是以在不少古人的联中还有着三仄三平的情况,也不足为奇,如曾国藩的: 
 
大名高笔海内外 
我去君来天东南   
 
便是如此。 
 
◇还有一种拗,则半拗,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可救可不救。 
 
◇必须说明一点是,由于诸多原因,拗律在现代的只是少有人用到,一般只是用上比较易记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如果对于拗律有清楚的认识,在作联时便可较好的解决一些如因律必须改动心宜字眼、因律必须凑合其他字等毛病。 
而且这样的联多是成联,则自对,如果是出对的,一般来说三平或拗的已是少有,而对者通常最多只是用一般通用的拗律占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6 17:15: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