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42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改变作战计划 毛泽东“摆平”陈毅粟裕之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 23:2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泽东的南线出击计划
   
    1946年6月22日,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南线出击作战的战略计划,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人考虑。
   
    这个计划是在国共和谈全面破裂、国民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太行两解放区主力部队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要求太行解放区的部队以豫东 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尽可能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则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的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间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敌在野战中歼灭之,同时,要求集中野战军主力以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作战,并考虑在形势有利时,太行、山东两区主力南渡淮南,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

    应该说,毛泽东的这一计划在解放战争初期,是不符合战争实际情况的。围绕这一作战计划,陈毅和粟裕之间发生了争论。
   
    粟裕认为华中主力应留苏中
   
    陈毅对毛泽东提出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是竭诚拥护,坚决执行的。当他接到毛泽东6月22日的电报后,次日即复电毛泽东,完全同意这一南线出击作战计划,并对山东野战军作了部署。
   
    当粟裕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时,正在苏中前线指挥作战。他从实际情况分析后,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应留在苏中作战,不能立即西移淮南。27日,他便给中央军委和陈毅发了电报表明了自己的意见。
   
    之后,粟裕感到事关重大,立即赶回淮安,同邓子恢、谭震林一起商量,他们一致赞同粟裕的建议。6月29日,他们联名又给中央军委、陈毅发了一份电报:“华中主力转至淮南后,不仅粮食须由苏中供给,即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
   
    然而,陈毅拒绝了粟裕等人的建议,30日他电告中共中央并复电华中分局:“我们认为7月间非打不可……”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3:25:29 | 只看该作者
陈毅坚持南线出击战略
   
    毛泽东对粟裕6月27日的电报极其重视。在接到电报的第二天(28日)复电华中野战军,指示: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30日,毛泽东又致电华中野战军:“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陈毅)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7月4日,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一份电报中,提出了“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按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粟裕于7月13日发起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
   
    就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发起的这一天,毛泽东给陈毅等人发了一份电报,指出:“鲁南大军(即山东野战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指陈毅部)豫北(指刘邓部)主力计入战争,最为有利”。可见,毛泽东基本上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推迟了南线外线作战计划的实施。
   
    但是,这时的陈毅鉴于敌军即将大举进攻苏皖,还是坚持原定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7月14日,他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主张,敌本月大举进攻苏皖时,我军应即按原定南进计划行动,并要求粟裕率主力立即西移淮南。粟裕不同意陈毅的这一复示,8月1日,他在一份电报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改变原定计划
   
    一个要“西移”,一个要“东调”,毛泽东的态度怎样呢?8月6日,毛泽东致电陈毅,提出:“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则无话说。”
   
    在这期间,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连续打了几个胜仗,相反,陈毅在淮北作战则不断受挫,特别是进攻泗县城损失较大,事实终于说服了陈毅。8月13日,陈毅致电粟裕、谭震林:“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陈毅和粟裕之间的一场争论到此结束了。
   
    9月19日,当华中野战军北上苏北与山东野战军会合后,陈毅对他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在10月1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进行了自我批评。
   
    10月15日,毛泽东在给陈毅等人的电报中说:“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6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商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毛泽东对陈毅仍然表示了极大的信赖。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3:26:33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华中军区密电毛泽东 揭“陈毅不会打仗”
===========================

    陈毅是中共十大元帅之一。战功,是评比十大元帅的重要标准,但早在1946年,就有传闻说“陈毅不会打仗”,还曾有人发密电向毛泽东揭发陈毅不会打仗。

    “陈毅不会打仗”的出处

    据贾文祥所著的《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记载,1946年夏天,淮北地区连降暴雨,河水暴涨,到处一片汪洋。陈毅率山东野战军指挥部冒雨艰难地行进,于7月25日到达淮北。

    当时,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苏中连战连捷,陈毅决心在淮北打两场胜仗,以改变淮北的局势。

    但到7月底,敌情发生变化,沿陇海线两侧继续进攻的蒋军主力已增加到l5个团,而陈毅手头的21个团的兵力对他们“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便打算“以主力向灵(壁)、泗(县)找桂顽敌求战,拟先消灭其两个团即转而进击津浦路宿蚌段”。

    华中分局的张鼎丞、邓子恢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桂系部队由白崇禧经营多年,是有相当战斗力的。7月30日致电陈毅,劝他改变主意去打蒋军。

    8月2日,陈毅、宋时轮复电华中分局:“张邓30日电,要我们打蒋军不打桂系。我们事前经过慎重考虑,蒋军计八个整旅,紧靠在一起,离徐州不到四十里,彼此间隔不到十里、二十里不等,增援多而快,只能击溃不能歼灭。此次打92师,我9个团打两天两夜始结束战斗,故无法下决心去打北线蒋军。但蒋军再向东进,则有打的机会。现桂系四个团分布在灵壁、五河、泗县三处,其增援均在七八十里以外,打定可能全歼。历来打桂系均用相等兵力,故奏效不大,此次改变是可能奏效的,已决定5日夜攻泗城不再变。”

    8月3日,毛泽东看到陈毅要求打泗县的电报,感到雨季作战条件不好,指示陈、宋:“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过于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次日再次电告陈、宋:“你们手里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

    但是,陈毅、宋时轮已在8月2日下达攻打泗县的命令:8师与九纵3个团主攻,二纵与7师负责打援、切断泗县与灵壁之敌的联系。毛泽东的电报并未使他们改变决心。

    8师师长何以祥、政委丁秋生和九纵负责人接到命令后,立即来到泗县城外,眼前的景象令他们担心。

    泗县有石梁河等五道大小河流环绕,县城周围原为湖泊沼泽地,平坦开阔,利于守而不利于攻。这些天连降暴雨,河水暴涨,城外壕沟水深两丈,宽达五丈,形成天然障碍。泗县城门已经修筑了炮楼,城墙上每百米有一火力点,四角上也有碉堡,城外设有鹿砦。大家看过地形后,向上级建议等大炮运到再动手。但是遍地大水,不知还要等几天,建议被拒绝了。

    8月7日午夜时分,8师以5个营兵力发起攻城,连续爆破勇猛冲击,不到10分钟即突破北大门和西北门攻入城内。但守军组织顽强反扑,攻击部队准备不足,未能及时发展打通两突破口的联系,又无有力预备队和炮火支援。

    第二天天亮后,敌军在泗县城内发起反击,先以猛烈炮火切断城内我军与城外的联系,接着以连、排规模依托房屋向我军冲锋。8师的火炮因为洪水运不上来,火力上没有优势。敌军占了上风,夺回了西门,8师22团的3个营在城里苦战,伤亡很大。

    这时,2营指挥员惊慌起来,竟调头往西门外跑,2营战士也跟着突围。在敌军火力封锁下伤亡惨重。1营、3营顶着巨大压力,坚持战斗。1营2连连长在战斗中牺牲,3排长李以琴马上代替指挥。他不怕敌军炮火封锁,积极向前发展。占领一个院落,立即组织战士挖好枪眼。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3:31:07 | 只看该作者
敌军冲锋上来,大家沉着应战,9班长钟宝鼎一人消灭17个敌人。李以琴带领机枪手组成机动小组,哪边紧张就到哪里增援,专打敌军的小股冲锋。8班长要求说:“咱们打了一天,叫别人来换换吧。”

    李以琴说:“别人都有任务,换什么!有我李以琴在,就不会丢掉阵地!”

    在他指挥下,2连一天打退敌军9次冲锋,坚持了阵地,而且伤亡不大。战后总结,他被评为“泗县战斗中最出色的指挥员”。

    8月8日,九纵77团在东门与敌军血战,伤亡惨重。73团突击排几乎伤亡殆尽。

    当日战斗最激烈时,参谋长宋时轮来到8师指挥。陈毅在睢宁葛楼山东野战军指挥部听到泗县战报,焦急不安。

    黄昏时分,8师再派两个营进城增援,但兵力始终不占优势。陈毅当夜指示宋时轮:“今夜如已总攻,望坚决打。如今夜不能总攻应后撤。”

    9日,五河敌人来援,被第7师击退,而更多敌人正准备向淮北运动。城内8师战士与敌拼杀竟日,血流满地,河水为之染红,但战斗仍在僵持消耗状态。鉴于 8师伤亡太大,战士们过于疲劳。九纵、二纵因大水阻隔,无法投入更多兵力增援。为避免继续消耗,山东野战军领导决定停止攻击,全部主力撤往睢宁地区休整。

    曾被称为“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的8师,虽歼灭敌人3000余,但8师亦付出2000余人的伤亡代价,而且城未攻下,使山野西击津浦线的计划受挫,8师士气受挫。当时8师官兵牢骚埋怨的话很多。

    陈毅作为首长,承担了失败的责任。10月4日,他在给8师领导写的信中说:

    “仗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两个错误……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于是,“陈毅不会打仗”之说传开了。

    一封揭发陈毅的密电

    《中华战神——走进历史真实的粟裕》的作者张雄文日前披露了一封密电,这封密电是华中军区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写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主要内容是揭发陈毅不会打仗。电文如下:

    1946.10.4酉时张邓曾报中央

    陈(毅)佳电悉。我们对陈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当他大军屯住陇海时,桂系攻占灵城,我们建议山野移灵泗公路间歼灭桂顽,陈不听,后桂顽已占泗城,陈决攻泗城。我们曾两电建议不应攻泗,陈决心不变,又不亲自指挥,而把如此重任给宋一人主持,结果八师、九纵损失甚重,情绪降低。当山野据守众兴,陈拟北撤回山东,我们建议守泗阳,陈决在众兴与淮阴待机,但以后敌情未明,山野主力即撤到六塘河以北,把泗阳防务交给元气未复之九纵把守。以后李延年三军南下泗阳,阵地三天即失。陈尤不守淮阴,虽经中央电示两淮关系全局。但陈始终不重视,把主力控制于渔沟、来安之间,等待桂顽,一无所获。而淮阴方面我守军兵力薄弱,主力未到,我们几次求陈派队南援,终不来。后五旅赶驶顽强,给七四军以惨重杀伤,淮阴局面已定,六师亦于皓日可到淮阴,陈亦允派二纵南来增援,并派人来要粟、谭布置出击,巧晚粟、谭遵命布置,将部队摆开,但到皓晨三时半陈又来电,部队不来,此时淮阴守军已摆开,一时收不回来,敌即在此时从我空虚处进入淮阴城。虽经皓日一日巷战,已无可挽救。这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否则,不仅淮阴可保,且可歼灭敌人,改变战局。为什么陈如此动摇,固与宋曾有关,但我们估计与陈之英雄思想亦非无关系。两淮失后,中央决定山野与华野合并,陈、粟、谭统一指挥,命令已公布,但陈始终保持两个机关,拖不合并,陈亦自己行动,不在一起,仍采取临时接头会商方式。我们屡电建议,陈不采纳。此次因敌知我北移,攻宿七四军,东攻涟水,决一、六师南下配合五旅、皮旅歼敌,要八师接防徐家溜,峻集防务,保持六塘河防线,但陈又于今天提出山野北返山东,甚至让淮海失掉。如按陈此种布置,则六塘河、沐阳一带可能丧失,则一、六师将无归路,(因要渡黄河、盐河、前后六塘河及沐河),这对华野是极大威胁。同时陈指挥如此踌躇,山野回鲁南后也不一定打胜战,而山野、华野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我们主张:

    一、山野仍应在原地担任后防,候华野十日后北来,再配合作战。

    二、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三、为了兼顾山东起见,以八师回鲁南,由叶去指挥。并要山东补充叶纵五千人(闻叶纵人数很少)。

    四、如陈定要北返,至少应以二纵留下,山野无论如何,要在一、六师北返前确保六塘河与沐阳城,否则前途极坏。

    此我们三个人几个月以来观察所识,本知无不言之义,直告中央。是否妥当,请中央决定,但望勿告陈。

    1946.10.4酉时张鼎丞、邓子恢、曾山

    这封电报,直接促成了粟裕获得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才拥有的战役指挥权;间接导致了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野。粟裕虽不曾在这份电报上签名,却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被强行指责签了名。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9 02:01 , Processed in 0.04150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