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16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共八大前后的史实:告诉你秘书眼中的刘少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5 13:2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今年适逢八大召开50周年,三联书店及时推出《五十年的回望:中共八大纪实》一书,主要选入了八大一些亲历者的回忆文章、党的领导人一些重要讲话的摘述。本报摘选其中的两篇,以期读者了解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在八大前后重要活动的同时,亦知晓一些鲜见的史实、生动的细节。

  毛泽东八大前后宣传邓小平

  “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主持西南党政军工作的邓小平被毛泽东调到中央,很快担任了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等重要领导职务,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言,邓小平具有早年在法国和苏联奠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凡起草文件和工作报告、经验总结、讲话稿等,从来都是自己动手,一气呵成,且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深得毛泽东好评。邓小平起草的给中央的报告,多次被毛泽东视为有创见而批转给各中央局、各解放区参照执行。就安邦治国而言,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初期,邓小平先后主持过太行分局、北方局、晋冀鲁豫中央局、中原局、华东局和西南局,长期担任大战略区的主要负责人,独当一面,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就带兵打仗而言,邓小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从1938年开始,相继担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和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领导过华北抗战,与刘伯承一起指挥过上党战役、平汉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重要的战役战斗。

  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1951年在同一位民主人士谈话中作了高度评价:“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1956年邓小平才52岁,在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是比较年轻的一位。八大前夕,毛泽东开始考虑把邓小平作为又一个接班人来培养。1956年,在七届七中全会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特别就邓小平的情况向中央委员们作了介绍:“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邓小平插话:我还是比较安于担任秘书长这个职务。)他愿意当中国的秘书长,不愿意当外国的总书记。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国的秘书长,中国的秘书长就相当于外国的总书记。他说不顺,我可以宣传宣传,大家如果都赞成,就顺了。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吗﹖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顺不顺要看大家的舆论如何,我观察是比较顺的……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在中共高级干部中,能获得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的,确实为数不多。由于毛泽东鼎力推荐,在中共八大上,邓小平顺利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实际上确立了他作为毛泽东又一个接班人的地位。八大以后,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处理国务院的工作;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参与中共最高领导核心,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进行决策。

  “我挂正帅,邓小平为副帅”

  八大以后,毛泽东继续在国内外一些重大场合宣传刘少奇和邓小平,多次明确地透露出自己把刘、邓作为接班人看待的信息,让国内外更多地了解刘、邓二人。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在同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谈话中,谈到自己准备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务时,赫鲁晓夫问,有人接替吗﹖毛泽东说,有。我们党里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接着,毛泽东一一评价了中央几位主要领导同志。他指出,第一个是刘少奇。这个人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到你们这里学习,1921年转入共产党,无论能力、经验,还是声望,都完全具备条件了。他的长处是原则性很强,弱点是灵活性不够。第二个是邓小平。这个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

  在1959年举行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讲到权力要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书记处时,诙谐而富有深意地说:“我这个人的名字叫毛泽东,我挂正帅,就是大元帅;邓小平为副总司令、副元帅。我们两个人,一正一副。”他还对邓小平说:“你是总书记嘛!邓小平,你挂帅了,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你敢不敢呀﹖你是书记处的总书记,你也是常委的总书记,你也是政治局的总书记,你也是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13:30:12 | 只看该作者
秘书眼中八大前后的刘少奇

  全身心投入起草《政治报告》

  我调到少奇同志办公室工作不久,很快就随少奇同志投入到非常紧张繁忙的工作中。
  
  在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确定了以少奇同志为首的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班子。不久,这个班子就开始工作了,其中最忙、责任最大、担子最重的自然是少奇同志。

  在着手起草报告期间,他博览了各种有关资料,找了许多有关人士谈话,征求意见,调查研究。他约请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谈话先后达几十人次。动笔以后,他的身心简直就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连轴转。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他能吃好、睡好。但是在他身心全部投入到写作中去的时候,即使香喷喷的饭菜早已摆好,甚至热了又热,即使明明知道他已很长时间没有合一下眼皮,该休息片刻了,但谁也不敢去打扰他。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他的思想、智慧、情感已全部凝聚于笔端,我们谁还敢、而且谁还忍心去打断他

  在这其间,我们工作人员的精神也很紧张,只要少奇同志在办公室,我们就不能离开。吃饭时,互相从食堂带来;解手时,得来回小跑。他写出几页,就叫我马上送机要室打印。他习惯随写、随修改、随打印。一个问题或一个章节写完后,还要随时送毛主席审阅。

  周总理深夜来谈问题

  当时,少奇负责起草《政治报告》,周总理负责起草《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所以他们经常互相提供材料、交流思想。有时碰头开个小会,有时通电话谈个问题,通报点情况。

  特别是周总理,他的作息时间和少奇同志比较一致,所以经常午夜两三点钟以后还打来电话。有一次两点多钟,总理打电话问:“少奇同志还在办公室吗﹖”我回答:“他刚进卧室。”总理知道少奇同志进卧室后有坐在床上继续看东西的习惯,便对我说:“我和富春同志马上去一下。”我立即报告了少奇同志,他说:“就请总理他们到这里(指卧室)来吧。”

  总理下车后,一边疾步走着,一边还借着灯光拿着材料看。上楼梯时,跟在总理后面的富春同志看见总理还那样专心看手中的材料,便提醒总理:“你要看楼梯,不要看文件了。”总理回头朝富春同志一笑,说:“没关系,我的眼睛比你的眼睛还好。”

  我把总理和富春同志直接领到少奇同志的卧室。这时,少奇正坐在床上看东西。他们没说半句客套话,直接开门见山谈问题。我急忙要去搬椅子,卫士也准备去沏茶,但总理一伸手拦住我们:“不用了,不用了,很快就说完了。”说着总理就近坐在少奇同志午休用的躺椅上,富春同志坐在放衣服的凳子上。

  工夫不大,总理他们谈话结束了,先后下到一楼。走在前面的富春同志迷失了方向,这时,总理也下来了,富春同志回头一本正经地说:“糟糕,我迷失方向了。”总理哈哈大笑,并风趣地说:“今天打破你的常规了,通常这时正是你做梦的时候,来,我做你的向导。”

  随少奇到北戴河修改报告

  1956年的盛夏,北京酷热难熬。《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也进入了关键阶段。为了更加集中精力把报告写好,我们随少奇同志来到了北戴河海滨。

  夏日的北戴河,风景迷人,气候凉爽。但我们无暇领略这美丽的海滨风光,因为少奇同志还是那样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有一天,少奇同志按铃叫我,我进去后看他不大高兴,便问:“有什么事﹖”他看了我一眼,没有吭声,又按铃叫来公务员。过了几分钟,他指着办公桌前那个又高又重又滑溜的人造革面的大椅子说:“这个椅子你们坐着舒服吗﹖”我才恍然大悟,和公务员赶快把那个大椅子抬到一边,换回原来的藤椅。出门后,公务员委屈地说:“这几天他睡不好觉,有些烦躁,容易发脾气。”我笑着说:“现在正是坐藤椅的季节,你放张大皮革椅子,既不透空气,又不易移动,就是睡好觉的人也不愿意用它。所以他问我们坐着舒服不舒服,我们坐着也确实不舒服嘛。”

  少奇同志对《政治报告》的起草和修改特别认真仔细,一直到离开会时间很近了,还在逐段逐句逐字斟酌,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琢磨。当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同志曾几次打电话对我说:“你要催催少奇同志,请他尽快定稿。因为他不定稿,我们大会秘书处的许多工作就无法进行。”我报告后,少奇同志才说:“那就这样定稿吧”

  与主席合劝小平出任总书记

  1956年9月15日,八大开幕的那天早上,少奇同志对我说:“请你到会场为我服点务。
  ”同时递给我一个文件袋,说:“这里面装的是我选出来的有关大会的文件,带到会场备用。”还拿出一个签到手册,又说,“我把名字都签上了,每天进会场时,请你填上日期,到签到处代我交一下,以便工作人员统计人数。若有什么注意事项,你记一下告诉我就是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5 13:31:02 | 只看该作者
在大会期间,有一次政治局常委开碰头会。我怕少奇同志找我要文件,就坐在会议室门口,常委们里面说话,我都听得清楚,内容是动员小平同志出任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当时小平同志的声音比较大,一再推辞:“我不行,我不行,我的威望和能力都不行,怕难以胜任,还是让别人当吧”“我们是医生,书记处是护士,你是护士长,还是我们的助手嘛”毛主席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传到门外。接着是周总理的声音:“毛主席比喻得很形象”毛主席又补充:“其实,还是你那个秘书长的差事”其他几位常委也帮着动员小平同志。这时,我听见少奇同志说话了:“主席,我看就这样定了吧”“好,定了”毛主席一锤定音,其他常委也异口同声地说:“定了”小平同志再也没有推辞。抢坐司机旁的位置

  有一天,大会秘书处给少奇同志送来了八届中央委员会的候选人名单,请少奇同志填写选票。他填完后交给了我,并高兴地说:“我统统圈了。”刚开始我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回到办公室一看,原来他说“统统圈了”的意思是:一、他没有不同意的;二、他连自己的姓名下面也画了圈。通常基层选举中,为了表示谦虚,往往自己不投自己的票。其实,这个选举名单经过大会小会反复协商早酝酿好了,既然在酝酿讨论时自己也同意了,投票时再客气一番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统统圈了。”少奇同志坦荡磊落的情怀溢于言表。

  八大一次全会的会场是在政协礼堂。按习惯,我坐在司机的旁边。有一次,卫士打开小车的后门等待着少奇同志上车,少奇同志说:“我今天要坐到前面了,好位置不能每次都让你们坐。”

  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警卫人员从安全考虑,担心他坐前面被街上群众认出来,引起麻烦,因此都反对他坐前面,在党小组会上还就此问题向他提过意见。

  后来,我才明白其中的奥秘:少奇同志要坐到前面,是为了充分利用这短暂时间观察一下街道两旁的建筑和匆匆来往的车辆人流。因为坐在后面有窗帘遮挡,视野又不宽阔,所以,他就突然袭击,和我们换座位。

  从此,不论在北京还是外地,我们工作人员都要事先对经过的街道、建筑、大单位进行了解,以便随时向他介绍或答复他的询问。(刘振德)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16 06:52 , Processed in 0.0366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