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14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贴图]大寨旧影:中国农村样板曾经的辉煌岁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22 15:2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泽东接见陈永贵




毛泽东接见陈永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2 15:24:27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27:49 | 只看该作者

纪念邮票




当时全国人民响应"农业学大寨",来参观的人多得吓死偶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29:54 | 只看该作者

扎毛巾的副总理


4#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31:41 | 只看该作者

红卫兵在大寨


林彪周恩来陈永贵在天安门
5#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33:38 | 只看该作者

乐人树下育新人



乐人树下育新人
6#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35:38 | 只看该作者

改天换地 愚公移山


先治坡,后治窝
7#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37:18 | 只看该作者

重新安排河山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38:54 | 只看该作者

劳动之余学毛著



劳动之余学毛著
9#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41:22 | 只看该作者

大寨人如饥似渴地学习毛著
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51:06 | 只看该作者

老英雄贾进才经常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补充点相关资料: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其中也被极“左”思潮利用过。
    中国的农业同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农业同要完成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等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要大力发展农业.而在60年代,中国的工业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支援,这就要求中国的农业依靠自身的能力更快地发展起来。在这种背景之下,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使穷山沟改变面貌的大寨便成为了中国农业战线上的榜样。大寨大队地处山西省晋中地区昔阳县海拔1000多米的山区,这里属于太行山脉。全大队800多亩坡地分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竟分割成4700多块,土地十分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在新中国成立前,全村有一半多的人当长工、打短工、赶牛放马,出外讨吃讨穿。建国后,这里经过土改,实现了集体化,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等领导下,大寨人凭着镢头和箩筐等简陋工具,把全村的7条大沟和几十条小沟都闸坝垒淤成良田,阻止了水土流失,把全村的坡地修成了水平梯田,通过桔杆还田、大施农家肥、深耕土地等,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1963年秋天,大寨遇到了特大洪水灾害,大寨人10年来修好的100多条大石坝被冲毁了,层层梯田冲成大沟壑,许多房屋倒塌,但大寨人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又从头做起,取得了抗灾夺丰收的胜利。大寨党支部教育广大社员群众要眼光远大,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艰苦奋斗,为国家作贡献。大寨大队的事迹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逐步成为农业战线上抛一面旗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写的长篇报道《大寨之路》和所发表的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介绍了大寨的事迹和经验,号召全国学习大寨。在《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了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一)学习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二)学习他们敢于藐视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三)学习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四)学习他们永远前进并且把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好作风。1964年,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在同年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这是对大寨经验的根本概括。
    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全国各地广大农村以大寨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造田、兴修水利,以顽强的斗志,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农村的面貌,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粮食产量,1964年为3750亿斤,1965年为3890亿斤,1966年达到4280亿斤,1967年更达到4356亿斤,连年上升;棉花产量1964年为3325多万担,1967年达到4707多万担,有了大幅度提高。1965年9月,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基本方针。广大农民响应号召,自己集资组织起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对于抗旱防涝,减低洪灾,保证粮食生产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田灌溉面积由1965年的3305万公顷,增加到1977年的4499万公顷。经过“农业学大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拨乱反正之后,1980年11月,中共中央在转发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的检查报告》的批语中,对“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总结。批语指出,全国各地学大寨的农业先进典型,绝大多数在生产上、建设上都是有成绩的,有贡献的。同样,大寨和昔阳县的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在农业战线上也做出过贡献。“文化大革命”以前,大寨的确是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周恩来同志所总结的学大寨的基本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全国的推广,也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批语也总结了学大寨中的经验教训。关于对待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问题,批语中说,表扬先进人物和典型,一向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地把任何先进典型都看作是群众集体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产物。历史已经证明,人为地树立先进典型,最终没有不失败的。先进典型,同其它事件一样,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对于先进典型,我们当然要努力从政治上、思想上给以正确的指导,尽可能使其避免失去先进以至垮台,但是当他们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致不再继续成为先进典型的时候,就不应当人为地去“保”,更不允许滥用职权,动用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去支撑所谓“先进典型”的门面。关于对先进经验的推广,批语指出,任何先进技术经验或经营管理经验,都必须同当地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重视经济效果,在农民自愿接受的基础上,经过试验逐步推广,切不可用一阵风的运动方式一哄而起,更不得乱扣政治帽子,采取行政压制等手段。关于对待先进人物,批语中说,劳动模范不仅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优秀分子,而且由于他们往往在生产技术或生产管理方面有所革新和创造,因而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理应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尊敬。但是,一成为劳动模范,就一定要当从下到上的各级党代表、人民代表或其它代表,一定要担任从下到上的各级党政机关或群众团体的领导职务,事实证明,这不仅会使一些劳动模范自己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而且会使他们陷入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无法应付的会议、报告和各种政治活动中去,无法再起劳动模范的作用。

扣,还搜索到大寨自己的论坛!现在用"大寨"这历史来发挥广告效应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http://www.china-dazhai.com/
11#
发表于 2006-2-26 13:06:43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照片倒是非常珍贵~~,难得一见

谢阿错~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2-26 15:54:43 | 只看该作者
痱子真客气,老生就不回谢了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8 07:41 , Processed in 0.04508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