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8942|回复: 1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对联暨联评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0 23:1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豆腐 于 2009-10-10 23:50 编辑

转自语文资源网(读书站)

================================

题鲁迅浮雕像

  郭沫若

  返国空余挂墓剑
  斫泥难觅运风斤


  此为1942年10月作者应杨亚宁之请为鲁迅石膏浮雕像而作。联后附言:”余与鲁迅素未谋面而时受其斥责,虽当时受之每有难忍之处,但今则求之而不可得矣。“三十年代前后,由于不了解

  鲁迅对革命的态度,思想上受教条、宗派主义的影响较深,创造社元老郭沫若曾数度攻击鲁迅,最突出的一次是1928年8月他用”杜荃“的笔名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鲁迅不得已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见《二心集》)予以驳斥,郭”受其斥责“当指此事。郭老虽未与鲁迅见面,但他能坚持真理、修正自己的错误。鲁迅逝世后,觉其言不啻药石,特别是他从鲁迅的革命言行中,重新认识了鲁迅,增添了对鲁迅敬仰之情。上联说,十年流亡归国,本想就从前的谬妄向他当面表示歉忱,如今已落了空。返国,作者于1928年2月下旬接受党的指示流亡日本,1937年7月27日秘密回国。空余,作者归国时,鲁迅已于1936年l。月19日逝世。挂墓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出使,路过徐国,徐国君主看中季札宝剑,想要又不肯开口,季札看出他的心意,决定送给他,但因出使的需要暂时没给,等到出使回来,徐君已死,于是把宝剑挂在墓旁树上,信守自己的初心。

  后来遂以”挂剑“表示对亡友的吊唁、追怀及信义。下联说,他不在世,自己身上有了缺点就很难找到像他那样严明的诤友了。斫泥,除去污泥、缺点。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诗:”我语真雕朽,君诗妙斫泥。“运风斤,《庄子.徐无鬼》载,有个郢地人鼻上沾了一滴泥点,薄如蝇翼,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削去泥点,那泥点削尽而鼻子未受一点损伤。后世就用”运风斤“比喻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或指大手笔。联语是流水对,上下句意思连贯,所用典故,十分贴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坚持真理的崇高风格。  (商启予)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23:59:37 | 只看该作者
石延年自题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出自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全诗描绘金铜仙人被魏官强迫拆离汉宫、仙人依依不舍、凄然泪下的愁苦情怀,也正是作者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情的写照。其第九、十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枯的兰花送金铜仙人走上咸阳大道,假若苍天有情的话,也同样会衰老,何况人呢)。据说李贺写了”天若有情“这句后,想找一个好的对句而不可得,后来勉强对了”地如无恨地长平“一句,仍觉不佳。司马光称此为”奇绝无对“,然而,比他大25岁的石曼卿,一次中秋赏月,遥望中天皎皎玉兔,清光万里,心想如果月亮永久这么圆该多好,兴到即写成了下联:月如无恨月常圆。此联对仗工巧,可谓珠联璧合。作者借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抑郁和忧伤,情见乎辞。  (蒋竹荪)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23:58:54 | 只看该作者
胡居仁自题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联语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有恒。上联说,学习如能持之以恒,不必”三更眠五更起“,因为学习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那种起早摸黑的突击方法是难以持久的。下联说不能”有恒“的危害。一日曝十日寒,语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本意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做事犯冷热病,努力少,荒废多,做亦无益。学习如此,其他事情亦然。联语题旨鲜明,中肯透彻,可为做事无恒心者戒。  (施绍文)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23:58:30 | 只看该作者
刘宗周自题

  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


  作者为明时著名学者。为人刚正,敢于切谏直陈,以高节闻于朝。据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载,此联是他任左都御史时,题在办公之处的。左都御史职责是纠弹枉法官吏,直至上书皇帝。对联结合自身职务,意在自警,旨在自励。联中以”水“来比喻中心平静,为官清廉,非常贴切;用”霜“来形容胸怀正气,肃然凛然,极为传神。这里,坚守的是端劲直言的品质,摒除的是贪赃求利的私欲。从形式上看一”有“一”无“,为对联中的反对之格;而从内容观之,上联是下联的前提条件,”有言“即有理之意,自身至清(似水)无欲,才能理直气壮,不畏强暴,具有肃霜般的勇气。  (丁 仪)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1:0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豆腐 于 2009-10-11 23:58 编辑

李贽自警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李贽从故乡福建泉州出发,到云南姚安任职时,沿途看见民不聊生的情景,有感而作。他把此联挂在自己官衙的大厅里,用以自警自励。上联说从故乡到任所,由于战争的破坏,两地所见,同是残破凄凉景象。下联写明王朝自宸濠之乱以后,已是危机四伏,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万家疾苦“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一个”早“字更反映了作者把关心民瘼作为第一要务,含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之意。此联对仗工稳,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热烈自然,是一副自警佳联。  (张 迈  美 云)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9:48 | 只看该作者
史可法自题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1644年,李白成义军入北京,崇祯自杀,明福王在南京称帝,马士英等专朝政,史可法督师扬州。其时朝政腐败,国事日坏。清兵南下,他坚守扬州,城破为清军所执,不屈被杀。据传他生前曾写此联。上联意谓山涧大雪压住青松,青松不弯且挺直。偃蹇,天矫上伸,高耸之意。《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下联意谓山崖泉水滴坚石,坚石无损更明彻。玲珑,明彻貌。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此联用比喻手法,意在表白自己的高尚节操。  (希建华)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9:22 | 只看该作者
陈洪绶自题

  鸟下窥书古
  华飞缀字红


  日常生活中,飞鸟与”书“无关,落华(同花)与”字“无涉,都不能连缀成句。作者是明末翰林,身遭亡国之痛,刻骨铭心,愤而出家为僧。常以所向往的对象为中心,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身之所感,无不与”字“”书“有关。因而信笔写下此联,以发泄心中的不平,盖亦”伤心人别有怀抱“之类。此联虽然违反生活之”常“,其新奇的想象,却合乎艺术创作之”道“,不失为佳作。  (钱剑夫)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8:54 | 只看该作者
  郑燮自题(一)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联语运用成语表达了作者对文艺作品评论的见解。上联谓评论一篇文章,如果赞扬不到点子上,对读者作者都无好处。”隔靴搔痒“,一作”搔痒不着“。比喻没抓住要害。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下联谓分析文章的缺点、错误,只要鞭辟入里,击中要害,即使措词尖锐一点,也会使人折服的。

  ”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相传晋代王羲之写祝版,工人事后削去,发现墨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唐张怀瑾《书断,王羲之》。1931年日本学者增田涉打算写《鲁迅论》一书,向鲁迅征求意见,鲁迅书此联以赠。  (蒋竹荪)

  郑燮自题(二)

  操存正固称完璞
  陶铸含弘若浑金


  古人常以”璞王浑金“比喻人品的纯真质朴,本联即由此生发,表现自己对高尚人品的向往和追求。联中”操存“意为操守、志向。

  ”陶铸“本捐烧制瓦器和熔铸金属,这里比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完璞“是完整无缺的璞玉,”浑金“是未炼的金,这里都喻指人品的完美纯朴。上联说,一个人志向端正、坚定,才能比得上完好未琢的纯美的玉。下联说只要持之以恒地加强修养,胸怀大志,就能像一块纯真质朴未炼的金。联语善用比喻以曲传其意,吐属隽永,凝炼厚重,于有尽的语言外,见重操守、严砥砺的精神。  (顾伟列)

  郑燮自题(三)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此联采用借物言志的手法,借竹、梅比拟、象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上联意谓竹有虚心的品格。低头叶,竹的叶尖下垂,仿佛低头,这是对谦虚的形象的赞美。下联意谓梅有狂傲的姿态却无仰面的媚态。仰面花,梅花花蕊不向上,这是傲骨形象的表现。联语显示了作者有傲骨而无傲气,谦虚待人而不屈服于强权的可贵品格。从写作角度上看,上下联都是由内(心、骨)而外(头、面),井然有序;从情调上看,上联是抑,下联是扬,抑扬有度,从对仗上看,字字对称,无懈可击。  (顾伟列)

  郑燮自题(四)

  霜熟稻粱肥,几村农唱
  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


  作者写此联时年七十岁,罢官家居已十年。联语将自己的愿望寄托于艺术想象,描画了一幅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蓝图。上联展现秋收时节,稻穗吐香,农作物成熟茁壮,农歌此起彼伏的喜人景象。下联时间由昼入暮,极目四望,乡村新楼毗连,灯火通明,侧耳倾听,一片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清秋沃野之上。联语反映的景象正是一位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所憧憬的理想社会。  (顾伟列)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7:59 | 只看该作者
金农自题

  德行人间金管记
  姓名天上碧纱笼


  上联谓,其人德行超迈,须以金管记于人间。金管,指笔。《初学记》卷二一引《傅子》:”汉末一笔之柙,雕以黃金,饰以和璧“(柙,匣子)。下联谓姓名高贵,当用碧纱笼于天上。唐王播少孤贫,客居扬州惠昭寺,随僧斋食。诸僧甚厌,故意饭后才敲钟。王播至时饮食已过。王播感而自耻,题壁云:”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阇黎,梵语,意为僧众。后为大官,重过此寺,见其诗已为碧纱所罩盖保护。复题两句云:”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此联系活用两典,以为自况之辞。  (钱剑夫)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7:34 | 只看该作者
黄慎自题

  看花临水心无事
  啸志歌怀意自如


  黃慎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平民家庭,而以卖画终其一生。平居颇为清苦,却从来不计功名利禄,为人豪放不羁。由这副对联中,即可见其开阔恬淡的胸怀.看花临水,当寄情眼前景物,故心无所牵;啸志歌怀,当抒写内心世界,故能意态自适。联如其人,人即是联,实为佳构。  (钱剑夫)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6:51 | 只看该作者
汪士铉自題

  玉阶朝橐笔
  花县昼弹琴


  上联意谓,白玉阶前,正可运思动笔。橐,书袋。橐笔,犹言把笔、命笔。下联意谓,繁花县里,最宜鼓琴。晋潘岳为河阳令,满种桃李,有”河阳一县花“之誉。后即以”花县“为县治良好的美称。

  唐王维《送严秀才还蜀》诗:”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联语既喻其闲适生活,也指出一种”政简刑清“的光景。其间用一”朝“字,一”昼“字,都是最佳时刻,更宜作两件雅事。  (钱剑夫)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5:57 | 只看该作者
梁章鉅自题

  闲看秋水心无事
  静听天和兴自浓


  本联为集句联。上联出唐皇甫冉《秋日东郊作》诗:”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下联出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诗:”静得天和兴自浓,不缘宦达性灵慵。“两诗融合无间。掌握了《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道理,心胸自然会坦荡旷达,宁静如水。专一视听,恰是《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所说的天然和气自能感受之意。由此看来,上下联以”秋水“”天和“为线,力图阐明庄子无心才能得道的哲理。联语含蕴深邃,足可反复玩味。  (黄德金)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5:27 | 只看该作者
赵叔孺自题

  裁诗花作骨
  揽镜玉为神


  上联意为,裁诗当以花作骨格。裁诗,吟诗或作诗。诗须剪裁成句,故云。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且裁诗。“下联意为,持镜(自照),像玉帛的丰神。揽镜,持镜。玉为神,宋赵福元《梨花》诗:”玉作精神雪作肤。“前指才调,后指仪容。合之,则有风流自赏之意。联语用词十分准确传神,以花为”骨“,以玉为”神“,比喻甚为奇巧。  (钱剑夫)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5:03 | 只看该作者
孙星衍自题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副自题联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两件乐事,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生活的一片真情。上联的”佳日“指的是岁时节日。古人节日游赏,尤重春秋二季。盖春秋景物,瞬息多变,异彩纷呈。春季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百花吐艳,每逢花朝、上巳、清明等节,人们无不结伴郊游。秋季佳节则首推重阳,此时金风送爽,云淡山清,置身高处,游目骋怀,饮酒赋诗,此乐何极。联中”莫放“二字,真切反映了作者对春秋佳节游赏自然风光的盎然兴致。下联转换笔锋,展现霜风凄紧、淫雨霏霏的景象,气氛一变而为沉闷、惨淡、凄冷。此时独处室中,顿生寂寥况味。在此雨不断、愁不绝、思无穷的时刻,故友不邀自至,冒风雨而来,百无聊赖的愁闷怅惘自然随之驱除一空,令人欣喜不已。全联择取的是两幅平凡的生活画面,看似信手拈来,不经意地罗列,实则寓含着丰富的情感内蕴。语不求丽,意则深长,令人于不尽的回味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顾伟列)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4:22 | 只看该作者
  包世臣自题(一)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包世臣是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一生重交友,勤读书。这副撰于晚年的自题联,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人生的这两大志趣。人生最难得的是结交益友,弥足珍贵的是地久天长的友情。本联上句以”喜“字领起,将作者明眼择友,多交益友的欣喜之情和盘托出。下联的”奇书“,是指传世的名著。天下”奇书“本难以读尽,作者因此产生书海无涯、人生有限的憾恨。”恨无十年暇“,直白地表达了岁月不居、时不我待的焦灼感,启示人们应当及时努力,发愤读书,珍惜有限的人生。联语字字相俪,”喜有“、”恨无“对仗极工,遣词用语如行云流水,浑然顺畅。  (顾伟列)

  包世臣自题(二)

  尽交天下贤豪长者
  常作江山烟月主人


  上联谈”交友“之道,指出要交贤豪长者。《荀子.劝学》:”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就士“就是指要接近贤豪长者。明人吕得胜《小儿语》:”要成好人,须寻好友。“也可作”尽交“的注脚。下联”常作江山烟月主人“,提倡出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历来文人强调的至理名言。联语以”尽交“、”常作“提出中心,醒目有力。  (甘 桁)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3:41 | 只看该作者
彭玉麟自题

  水得闲情,山多画意
  门无俗客,楼有赐书


  此联寥寥数语,文情并茂。上联写水之有性灵,有闲情,山亦如画,令山水活脱如生,境界全出。下联极言自己情趣高雅,地位显赫。赐书,指帝王赐给的珍贵书籍。上、下联各是句中对,遂使全联流畅工稳,贯通一气而多韵致。  (姚梅乐)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3:17 | 只看该作者
  林则徐自题(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道光19年(1839年),作者在虎门查禁鸦片时,书此联以自勉。上联表明待人接物的态度。海之所以大,因它能涵纳百川细流;人的德行伟大,也要像海一样,对人有所宽容。海纳百川,《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有容乃大,《书.君陈》:”有容德乃大。“下联提出立身行事的原则。石壁所以耸立千仞而不倾,因它刚强,无杂质;人要成就崇高的事业而不败,应像石壁之立,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壁立千仞,古人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千仞,言其崇高。《水经注.河水》:”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联语从对人对己两方面着笔,而以培养孟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为核心,在作者日常生活中,确已身体力行。当他奉派前往虎门禁烟,抗击英侵略者成功,竟遭投降派诬害,被革职,并流放新疆。但他忍辱负重,继续向道光皇帝上书,筹议海防,其反侵略爱国立场,老而弥坚,直至逝世前夕,仍在福州领导群众驱逐英侵略者。这些事例都是他”无欲则刚“的最好注脚。  (蒋竹荪)

  林则徐自题(二)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联集自作者自己所写的一首《越戍登口占示家人》诗中的二句。

  出句化用《左传.昭公四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句意,说如果有利于国家,个人的生死由它去。以,由,凭。对句说难道我能因求幸福而逃避祸患吗?趋,追逐;追求。《荀子,议兵》:”远者竭蹶而趋之。“从句法上看,出句是假设句,对句是反诘句;从对仗上看,属于流水对,意思十分肯定。林则徐禁烟,是在与投降派斗争中进行的,道光帝的态度就很游移,他考虑的是每年百万银两税收和种种报效的损失。当林则徐厉行查禁取得成效时,被毁谤、革职,流放新疆。出玉门关时,他写诗道:”中原若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如果把我流放新疆就能使夷人(英侵略军)退兵,我老死边疆也心甘情愿。这正是联中所表现的关心民族命运,不顾个人生死祸福的爱国情操。  (蒋竹荪)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2:29 | 只看该作者
陈金刚述志

  王者命自天,谁敢化蛇当道
  英雄居此地,何妨扪虱谈兵


  陈金刚,广东三水人,曾领导农民起义,以怀集为中心,自称”南兴王“。并奉太平天国为正朔。后因部将叛变被俘死难。上联”化蛇当道“,借用刘邦斩蛇起义的典故,是”王者命自天“的注脚。

  传说刘邦是赤帝子下凡,起义时斩了山路上化作白蛇挡道的白帝子,这是以刘邦农民起义成功做皇帝来比喻洪秀全成就太平天国帝业乃天命所归。用”谁敢“,既含警告意又表现了起义军藐视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下联”扪虱谈兵“,典出《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传》:东晋太尉桓温率部北伐,逼长安而不攻,王猛衣衫褴褛,不修边幅,前去拜见,他一边口若悬河,纵论天下大事,一边却在身上捉虱子,并道破桓温按兵不动的用心。桓温惊其才,前倨后恭,许以高官也留他不住。不久,王猛辅前秦苻坚成就了大业。作者借典入联,以王猛自比,是前句”英雄居此地“的注脚。对联气势豪迈,充分体现了农民革命领袖的英雄气概。  (郑凤森)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1:48 | 只看该作者
邓石如自题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上联大意:家有茅屋八九间,常在微雨中垂钓,烟霭里耕作,要知道富人总要用尽心计扩张产业,贵人则无时不钩心斗角来巩固并扩大其权势,永无休止,倒不如贫贱者自由自在,不作非分之想。茅屋八九间,见陶渊明《归田园居》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下联大意:架藏竹简书成千上万字,暇时浇灌花木,酿制薄酒,更悟到心安自然得到真乐,意闲必能享受宁静。竹书,古代无纸,文字写在竹木简上,称竹简书。作者以超然的审美心态看待生活,对名利场中虚伪、冷酷、嫉妒、倾轧种种现象尤感厌恶,而对”钓雨耕烟“

  ”灌花酿酒“等平民生活则产生无穷乐趣。联语把农村生活诗化了,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宁静淡泊、超然洒脱的思想境界。其《登岱》诗有”一无所限唯天近,百不如人立脚高“句,正反映了他的这一人生态度。  (蒋竹荪)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1:06 | 只看该作者
彭元瑞自题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说,什么事物能打动我的心呢?是二月盛开的杏花和八月飘香的桂子。按科举时代每年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及格者金榜题名,称为”折桂“。这是封建±子极为光荣的事,所以说”动人“。下联说,有谁督促我呢?是三更荧荧的灯火照我苦读,五更喔喔的鸡声催我起床。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五更,指天将明时.联语用问答法,前半问,后半答,反映了封建科举时代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勤奋苦读的普遍心态。  (商启予)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50:24 | 只看该作者
林衡甫自警

  著书忌早,处事忌忧,立朝忌巧,居室忌好
  制行欲方,行事欲圆,存心欲拙,作文欲华


  此联取自曾南丰《四忌铭》和《瓯西日记》,合成联语,天衣无缝。联语用排比句,强调所”忌“、所”欲“。论及著书、处事、立朝、居室、制行、行事、存心、作文八个方面。上联”四忌“从反面说,下联”四欲“从正面说,一反一正,语意更见警策。所”忌“四字:早(趁早)、忧(顾虑)、巧(虚伪)、好(豪华),所”欲“四字:方(公正)、圆(周到)、拙(朴拙)、华(华丽)。告人以旧时修身处世的准则。  (甘 桁)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9:48 | 只看该作者
翁同穌自题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这副自题联,表达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并吐露了落职闲居仍不忘国事的一腔热忱。上联认为写诗作文,要有真诚真情,抱真率真切态度,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必须写出表现自己个性的作品来,这也是我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传统之一。下联叙写与挚友的交往,畅论世事,说到会心之处,犹如风雨骤至。句中”风雨来“三字,含蕴颇丰。明代吏部郎中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风雨来“三字与此同一机杼,表达了作者落职后仍关心国事、心系天下的深衷隐志。联语情融神会,传神写照而不失其真。  (顾伟列)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9:18 | 只看该作者
宋教仁述志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是我国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家。”白眼“,即”冷眼“,指冷静观察。上联意谓世界风云变幻,自己要以冷静的态度审时度势,以寻求拯时救国之路。下联表白志向,自誓报国之心。”丹心“,赤诚之心,作者矢志报国的一片赤胆忠心,直白剖露,跃然纸上。措辞精当,对偶工整妥帖,爱国情、报国志充溢于胸,发而为联语,不期工而自工。  (顾伟列)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8:54 | 只看该作者
马君武述志

  种树如培佳弟子
  卜居恰对好湖山


  马君武,我国第一个工学博士,近代著名学者。他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后从事教育,曾任广西大学校长,晚年卜居杉湖,门前有此亲书对联。联语从自身事业出发,与卜居地相结合,既写出湖山大好风光,又突出学者培育英才之博大胸怀。他要像为湖山亲植嘉树一般,精心培育一代弟子。句中”种树“含”树木树人“之意。”佳弟子“对”好湖山“,相映见义,意趣更觉不凡。  (施绍文)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8:05 | 只看该作者
谭嗣同自题

  为人树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清道光年间,陈昌齐曾有”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观书“一联,作者读后,加以化用,成为此联,读来颇觉英气逼人。出句说,立身处世应像铁一样坚硬刚强。《景德传灯录》:”德山老人,脊梁骨硬似铁,拗不断。“脊梁是人体骨骼的主干,能树起铁脊梁就意味着能承担重任。对句说,读书治学要有明亮的眼光,有独立的见解,不能步人后尘,拾人牙慧。联语从做人、读书两方面提出响亮的要求,颇有激励人心的力量。用词也十分准确。铁,比喻坚定、刚强;银,比喻明亮清楚。全联对仗十分工稳。  (施绍文、黄德金)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6:57 | 只看该作者
张恨水自题

  文章直至饥臣朔
  斧钺终难屈董狐


  张恨水,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亦擅写对联。他所写小说的每一个回目,可以说都是很好的对联。在《金粉世家》中,他曾塑造了一个才女冷清秋的形象,开头写”冷清秋燕市书春“时,有人请她切”文丐“之意写一副对联,于是她当众挥毫写下于此联。这副对联,应该看作是作者的自況,只不过借冷清秋的笔写出来而已。上联用的是西汉东方朔的典故,东方朔有文才,滑稽多智,可是他享受的却是俳优弄臣一样的待遇。有一次,他向汉武帝发牢骚说:我身长七尺,侏儒身高不满五尺,可是俸禄却不比他们多,”臣朔饥欲死,侏儒饱欲死“。张恨水是靠笔耕为生的,虽不至于”饥欲死“,但生活不会很富裕则是可以断言的。所以上联是写自己的处境,在那政治腐败的社会里,隐含讽刺不满之意。下联则是作者表明自己的人格和情操,用的是春秋时代晋国史官董狐的典故。董狐为人正直、倔强,忠于职守。当时晋灵公无道,筑台以弹射人为乐,大臣赵盾屡谏,灵公不听,反迫害赵盾,赵盾逃亡。赵氏族人赵穿杀死灵公。史官董狐秉笔直书:”赵盾弒其君“。理由是赵盾”亡不越境,反不讨贼“,有主使、纵容赵穿作乱之嫌。作者心系董孤,于是以此自励,表示任何恶势力一一即使是斧钺加身,也不会使自己屈服,照样对坏人坏事和黑暗现实进行口诛笔伐,公之于众。联文中的”饥“和”屈“,都是使动用法,而且”饥“还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说明作者对此联的炼字炼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张 迈)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6:08 | 只看该作者
杨度自题

  但哦松树当今事
  愿与梅花结后缘


  此为作者晚年转变立场,知错即改后自勉之联。上联”但哦松树当今事“,是说他不愿追忆拥袁称帝的往事,觉今是而昨非,只吟哦今天的事。下联”愿与梅花结后缘“,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与归宿,要加入像梅花那样不怕严寒风雪为人民事业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事业结下终身不解之缘。联语敞开心扉,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一生中由迷而悟的过程。  (施绍文)
9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5:36 | 只看该作者
林纾自题

  扪心只有天堪恃
  知足当为世所客


  林纾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后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译外国小说170余种,译笔流畅,在文学界有较大影响。此联是作者客居北京永光寺时所作。出句说,我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只有老天同情我。支持我;对句说,我不愿与人争名夺利,想必能为社会所宽容。联语是作者思想的真情流露、十分流畅自然而不见雕琢。  (蒋竹荪)

9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5:10 | 只看该作者
谭延阊自题

  颇有清香凝画戟
  翩然彩服放扁舟


  联语化用前人成句,自诩文武兼资,而又纵情山水之儒将风流。上联写香气聚凝于画戟之上,构思甚巧。画戟,兵器。因加彩饰,故名。唐韦应物《郡斋燕集》诗:”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下联”彩服“、”扁舟“,可使人联想起色彩之华美与作者的雅怀。翩然,轻快的样子。扁舟,小船。  (钱剑夫)

9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4:41 | 只看该作者
李甲秾自题

  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李甲秾,为革命烈士。这副对联语言朴素,不用比喻,讲的是”苦“和”乐“、”闲“和”废“的关系。作者用对比、反复的手法,阐释了先苦后乐、因闲而废的人生哲理。上下联各五句,但重点落在首句和尾句。首句是概说,提出作者观点,尾句则是引申和说明,如上联”苦境终成乐境“就是”良图“的具体化,下联也同样。就语意而言,对联只用首句和尾句也可以,但作者加进中间三句,对”吃苦“和”偷闲“作具体描述,主要是起加强和深化的作用。五个”苦“字和五个”闲“字反复出现,而以”乐“、”废“一收,就使联语对比强烈,更具触目惊心的警戒效果。  (朱惠国)
9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4:07 | 只看该作者
章炳麟自题

  肩头伊尹谁能任
  脚底鸱夷未了心


  风云际会的时代,铸就了一批洒血为国、昂扬奋进的斗士,他们敢说、敢笑、敢骂、敢为,任何暴虐在所不计。以思想家、革命家著称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章太炎曾撰此联表达了誓死为国的心声。

  上联说,助成扬灭夏建商的伊尹已成历史,但今天有谁自觉担当灭清开国的重任呢?下联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中来,这是义无反顾毫无妥协余地的事业,即使以革囊裹尸也不变其心。

  鸱夷,皮制的口袋。《国语.吴语》说,吴王曾取伍子胥之尸,盛以鸱夷。联语透出一股浩然正气,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与作者的一些政论文一样具有强烈的警世骇俗的宣传鼓动性。  (施绍文、黄德金)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2:32 | 只看该作者
李大钊自题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从事大量组织工作,曾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927年4月被军阀张作霖杀害。此联原句据传出自明人杨继盛之手,杨在嘉靖年问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权臣严嵩”十大罪状“,下狱后被处死。杨曾在狱中自书”铁肩担道义,辣手(一作棘手)著文章“的诗句,表达其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高贵品格。李大钊把杨诗句中的”辣“字改为”妙“字,作为自己战斗的誓言。全联意为用钢铁般的肩膀承担正义的事业,用巧妙的笔墨写成激励人心的文章。上句讲为人,下句讲作文。语气十分精炼,以”铁肩“对”妙手“,以”道义“对”文章“,以”担“与”著“相对,对仗工稳,平仄协调。  (王国廷)


9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1:45 | 只看该作者
朱自清自题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据李广田先生回忆,此联见于作者生前书案玻璃板下。原句出自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黃昏。“历来多被解作感伤迟暮,好景无多之意。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以”但得“”何须“两词把转折句改为条件句,只要是夕阳无限美好,那又何必愁着接近黄昏呢!这里蕴含着作者惜光景、爱生活、执著人间,奋进不已的深衷苦志。作者晚年病魔缠身,而创作热情却十分旺盛,短短两三年间,写了《诗言志辨》《经典常谈》《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书,不但是”赶着时代向前走,也是推着时代向前走的“。”何须惆怅近黄昏“,这种乐观进取的精神,颇有感人力量。  (蒋竹荪)


(错语: 原诗本来就不对仗的绝句,引用来就大抵骈文格式,还是算不得对联.)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40:03 | 只看该作者
周恩来自题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这是周恩来同志早年所撰的自题联。上联谈交友处世。”有肝胆人“是指为人忠诚、坚定、无私者。和这样的人共事,就能高瞻远瞩,彼此真诚相见,荣辱与共,终生受益不尽。下联谈读书求知。

  明人鹿善继说”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四书说约》)。主张学习书本知识之外,还要到社会实践中学习,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到从有字句处学不到的东西。全联含义深刻,平中见奇,精炼警策,气势豪迈。  (顾伟列)

9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0:39:26 | 只看该作者
夏丐尊自题

  看人用白眼
  当户有青山


  著名作家夏丐尊20年代初任教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时,家住白马湖畔,他自题此联,贴于门前。上联用”青白眼“典故。《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能用青眼和白眼两种眼神看人。青眼,是眼珠在中间,正视对方,表示尊重或喜爱;白眼,即以眼白斜视他人,表示轻蔑或厌恶。作者”用白眼“看待人事,反映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感情。下联写居家环境,对门即是青山。五字脱口而成,极为朴素,细按却颇可玩味。字面上看,青山是一种客观的景物存在,实际上,它作为人事的对立面出现,已溶入作者的主观感情,有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趣。这是一幅反对之联,对比手法运用巧妙。从内容来看,上联写人事,下联写自然,用青山之秀美反照世间之混浊。以形式而言,”看人“与”当户“,”白眼“与”青山“,外表不成反对,然进一步分析,‘当户”实乃在看山,又“当户”无他,唯见青山,则非正视不可,故“青山”亦是“青眼”、“青睐”的借代。如此,则“看人”与“看山”,“白眼”斜视和“青山”正视恰好两两相反,对比鲜明,充分反映出作者的好恶之感和脱俗情怀。  (丁 仪)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2 19:19 , Processed in 0.0566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