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391|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千古事于一联中(连载)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9-11-14 23: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大肚弥勒佛
  
  
   中华大地上戏已经唱了千百年,当年身处娱乐圈的角儿,远不如现在的影视演员风光,被蔑称为戏子,在下九流中也几乎垫底。这种状况下,不可能出现上规模有系统的教学模式,新人入行学戏,基本上都是靠师傅传帮带。直到清朝前,中国传统戏剧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清朝中期,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是我国第一部既有系统性又有实践性的的戏曲理论著作。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内容较杂,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后人单独摘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一生从不写悲剧故事,他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李渔追求的是一种轻喜剧风格,他认为戏剧应该带来欢笑,“寓道德于诙谐,藏经术于滑稽”。当时社会上盗版,甚至冒名出版李渔作品的人很多,他在四处打假的同时,告诉读者们一个最直接有效的鉴别方法,如果你们买到署着李渔名字的剧本,要是看了几页还没笑的话,赶紧丢掉,那一定不是我写的。
   李渔《风筝误尾词》曰: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阙。
  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欢喜成悲咽。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
  举世尽成弥勒佛,废人秃笔始堪投。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废人秃笔始堪投”,说完了戏台联,这一章我们就转向寺院,看一看关于弥勒佛的对联。
   
  1 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两千年,历朝历代兴建的寺院极多,寺院中最常见佳联的地方就是弥勒殿。北京潭柘寺弥勒佛殿有一联,可以说是名气最大、也最通用的一副弥勒佛联:
  
  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众多寺院为弥勒佛量身定做的对联基本走的都是这个“大肚能容,开口便笑”的路子,围绕着他老人家的笑脸儿和大肚儿做文章,或自语或劝世,总之一句话——“心宽体胖,笑比哭好”。
   南京多宝寺弥勒殿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
  
   浙江鄞县天童寺弥勒殿联: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苏州某寺弥勒殿联: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苏州某寺弥勒殿联:
  
  大肚能容,包含色相
  开口便笑,指示迷途
  
   湖南衡阳罗汉寺联:
  
  大肚能容,问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
  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此需。
  
   台湾台南开元寺弥勒联: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不言
  
   某弥勒殿联:
  
  肚肠宽肥容世界,大大大
  心肺冷静笑人生,哈哈哈
  
   峨眉山洪春坪弥勒佛堂联:
  
  处己何妨真面目
  对人总要大肚皮
  
   杭州千佛禅院联: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粉纭,曾无了局
  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殿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四川钟云舫撰成都宝光寺弥勒殿联:
  
  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安分守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
  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四川峨眉山报国寺:
  
  看他蟠腹欢颜,却原是菩萨化相
  愿尔清心滤尘,好去睹金顶祥光
  
   山东千佛山千佛寺弥勒殿联: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心
  
   云南昆明华亭寺联:
  
  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步不跌,何妨人自纵心游
  
   云南昆明华亭寺联:
  
  长啸几时休,此圣人眉睫中无一丝挂得上之烦恼
  一禅常坐定,这和尚布袋里有什么装不下的东西
  
   上海宝山寺联:
  
  佛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腹欢喜
  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福建南平开平寺联:
  
  盈颜常喜,喜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张口大笑,笑世人不知省悟、不肯回头
  
   福州涌泉寺弥勒殿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
  
   福建省福州鼓山白云峰麓涌泉的弥勒佛联: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在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好同我共享升平
  
   有一副写弥勒佛的谐音联,拉来了寒山和拾得作陪,联曰:
  
  弥勒放下布袋,释迦难陀
  观音失却净瓶,寒山拾得
  
   寒山、拾得都是唐代的诗僧,苏州的名寺寒山寺的得名就和寒山有关,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下面还会再讲到。
   看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有个感觉,那就是关于弥勒佛的对联很少引经据典故弄玄虚的,多为口头语,也许跟这位佛爷的经历有些关系,他从不板着脸高高在上,一生笑哈哈游戏人间。
2#
发表于 2009-11-14 23: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就是说这个佛爷特慈悲为怀。根据佛经的记载,弥勒的名字叫作阿逸多,即“无能胜”,他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佛祖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
   释迦牟尼成佛后,弥勒也跟着出了家,成为了第一批佛门弟子。弥勒先于释迦牟尼去世,他升天之前,释迦牟尼已经在那边给他安排好了去处,让他到兜率天宫的内院当大菩萨,说法度生。
   这个“兜率天宫”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简单点说就跟你想象中的天堂差不多。佛教将世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又细分为“二十八天”,其中“欲界”有六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宫既然在“欲界”,自然有让你产生欲望的东西,这儿琼楼玉宇金壁辉煌,处处莲花盛开,时时仙乐齐鸣,还有一群群的漂亮仙女、宫娥,二十四小时陪着你吃喝玩乐,说白了兜率天宫就像是天神们的俱乐部。
   可惜这一切弥勒菩萨都没福享受,他住在兜率天宫的内院,与天神们所住的外院截然相反。这儿啥玩的都没有,说难听点儿是“家徒四壁”,有个好听的词叫“清净庄严”,还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作“弥勒净土”。
   释迦牟尼这么做可不是对弥勒佛有意见,而是把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只有佛祖最亲密的战友才能享受这待遇。我们知道,佛教有“三世佛”的说法,燃灯是过去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而弥勒是未来佛,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预计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大约相当于56亿6千万年,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灭度56亿6千万年以后,弥勒将从兜率天宫来到人间,接他的班成为新一任佛祖。
   成都文殊院大王殿有一联说的就是这事儿:
  
  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
  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
  
   据《弥勒下生成佛经》中说,56亿年后,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大家生活的这个花花世界)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弥勒佛将托生于城中一个叫修梵摩的大臣家里,他母亲的名字叫作梵摩越,是位公主。
   据说到了弥勒佛出世的时侯,整个儿就一共产主义社会,物资充盈,随便使都使不完,人民不用“乐业”就能“安居”,大家伙儿都不用上班,有空儿就玩去吧!那时的社会不用创建就自然和谐,大伙儿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
   另外,虽说还没到个个长生不老的地步,可人的平均寿命将达到八万四千岁,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到那年头儿你能看着它们老死好几回。是个人随便活活就几万岁,女孩子到了五百岁以后才开始考虑出嫁的事儿。
   弥勒的人生经历将跟释迦牟尼当年几乎一个样,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圆寂,历史将重演。弥勒下生之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坐禅成道,然后三次说法,广度众生,初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这就是有名的“龙华三会”。
   为了防止有些人“好高骛远”,就等着“龙华三会”时弥勒佛来度,平时不来拜佛,影响现在庙里的生意,于是佛家又教育群众们,既要有远大的目标,也要脚踏实地,能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当然最好。杭州灵隐寺前殿联曰:
  
  布袋无双,破颜垂笑,尔等莫待龙华三会
  法门不二,大肚能容,来人全凭念佛一心
  
   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是常带着钱到庙里转转,世人只要持戒修禅、积累功德,或者经常上点儿香火钱,或者称念阿弥陀佛(接引佛)的名字,就可以消灾解难,死后可以直达西方净土。进入西方净土后不仅可以不入常规的轮回,还能听佛讲经说法,表现好的话,将来说不定有机会与“未来佛”弥勒先生一同下生世间,成为他老人家身边的人。
3#
发表于 2009-11-14 23: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布袋和尚
  
   除了笑脸儿和大肚皮,大家会发现弥勒佛还有一件招牌道具——布袋,这背后还有一个布袋和尚的故事。
   五代时,有一游方僧名契比,自号“长汀子布袋师”,他常以杖挑着个布袋四处化缘,故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有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他平时没有固定的住处,“随遇而安”,倒头便睡,冬天有时就卧在雪中,奇怪的是他身上片雪不沾,也从来不得病。而且布袋和尚还是个非常称职的气象预报员,晴天他就穿高齿木屐,要下雨了他就穿双草鞋,预报准确率百分百。
   这和尚是个大胖子,肚子尤其大,比猪八戒有过之而无不及。肚大自然能吃,布袋和尚经常在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给啥吃啥,吃不完的就放到随身的布袋里。街上卖东西的没有一个讨厌这个要饭的和尚,因为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的好,所以大伙儿都把他当财神爷。
   除了装东西外,布袋和尚的布袋还兼做教学道具,遇到有人问他:“胖和尚,别光顾吃啊,给我们讲讲佛法吧。”他就笑哈哈的把布袋往地下一放,然后再提起来。据明白人讲解,这就表示“放得下”、“拿得起”,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大家都能笑口常开。
   布袋和尚就这么嘻嘻哈哈,游戏人间,遇到有人喝骂也不在乎,他有首偈曰: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还有一首托名布袋和尚的诗这样说:
  
  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干了。
  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
4#
发表于 2009-11-14 23: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布袋和尚去世前在岳林寺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在这首偈中,布袋和尚自称是弥勒化身,可惜时人不识,他去世后,此事迅速传开,人们慢慢醒悟过来,纷纷塑他的像供奉。五代以后,很多寺庙干脆把原来供奉的头戴五佛冠的天冠弥勒像请下神坛,改成了笑咪咪的大肚布袋和尚,就是咱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形象。大家以后再看到这位佛爷的时侯,不妨仔细找找,看他身边是不是有个小布袋。
   下面这尊雕像是十六国时北魏的泥塑彩像,这才是原始正宗的弥勒佛。中国的大佛有很多塑的都是这位“正版”弥勒佛,比如浙江新昌大佛、南京栖霞山大佛、四川乐山大佛等等,只不过大家见了也不一定认得出,“布袋和尚”版的弥勒佛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
   神仙们神通广大,动不动就摇身一变,谁也弄不清他们的真身到底啥样,就像布袋和尚所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布袋和尚和弥勒佛本来就是一体,很难区分。
5#
发表于 2009-11-14 23: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3 现代佛不拜过去佛
  
   看完了对联,再来聊两个相关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游寺庙,看到壁上有一首《题布袋佛诗》:
  
  大千世界活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
  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
  
   朱元璋认为诗寓讥讽,竟把满寺的和尚全都给杀了。
   虽说朱元璋的第一份正式职业就是当和尚,可他对同行们可一点儿也不手软,流传下来的朱元璋杀和尚的故事挺多,比如《明良记》载:
  
   高皇帝尝欲食汤饼,光禄寺上供,治具不精,多所诛戮。因言往时入一山寺中,僧进汤饼甚佳,今竟不能致。马后闻之,乃亲制数盘,极粗粝,以献帝,帝一时食尽。后问何如?帝曰佳甚。后曰:“往时入山寺,乃当困乏时,食物觉美。今富有四海,锦衣玉食,餍饫之余,顾以口腹枉害人命乎!”遣使寻山寺僧问法,乃以嫩鸡作粉搜面为之。使复命,尽戮寺僧。
  
   这个故事说朱元璋想吃汤饼,嫌光禄寺做的难看又难吃,大师傅接连杀了好几个也没解决问题。朱元璋大发脾气说,你们这帮高分低能的家伙,连个汤饼都做不好,花了我这么多银子,整得还不如我多年前在荒山野寺中吃到的香。再弄不好,把你们全干掉!
   事情很快传到了大脚马皇后耳朵里,马皇后脚大心软,吧唧吧唧跑到厨房,“细粮粗做”,亲自弄了几盘汤饼。马皇后手艺挺好,这回朱元璋吃得津津有味,看看老朱吃饱了心情不错,马皇后又给他讲了个“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顺带着帮着光禄寺的同志们说说好话,老朱才不再难为他们。
   不过朱元璋还不死心,居然又派人到当年吃饭的山寺去找和尚,索要汤饼的制作原料和烹饪方法。这下和尚们露了馅,原来汤饼之所以好吃,并不完全是饿了吃什么都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当年在面里偷偷加入了嫩鸡粉。
   赶情那年头和尚就研制出了“鸡精”!
   朱元璋小时侯闯荡江湖时老干偷鸡吃的勾当,一看这些同行比他还不敬业,偷偷的猛玩“鸡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把戏,“鸡精”都快产业化了,大怒,一个不留,把全寺的和尚杀了个干干净净。
   朱元璋早年在江南作战时,曾在太平府般若庵借宿,僧人见其相貌奇异,一再追问姓名,朱元璋乃题诗于壁上曰:
  
  战退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有晕血症的僧人胆小,怕人看见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说了,老朱这字写得也确实不怎么样,于是他一走和尚们马上用白粉把诗刷掉了。
   朱元璋称帝后听说了这件事,一看和尚们敢破坏领袖作品,马上派人把他们捉到了京城,准备开刀问斩。还得说是住持老和尚修行深,一看脑袋在脖子上晃晃悠悠,马上要集体提速“圆寂”,他赶紧写了首马屁诗辩解: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龙华射斗牛。
  
   朱元璋看了之后,龙颜又大悦,众僧无罪放回。
   看来自称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亦未必真的便去除了七情六欲,一旦刀压到脖子上,什么出家人不说谎话,哪顾得了这么多,先保住吃饭的家伙要紧。
  
6#
发表于 2009-11-14 23: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故事到了清朝,有一天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游大佛寺,乾隆见殿内正中有一尊弥勒佛像,坦胸露腹,正看着他们憨笑,于是就问纪晓岚:“老纪,此佛为何对着朕笑?”
   纪晓岚脑瓜儿聪明,回答说:“此乃佛见佛笑。”
   乾隆问:“此话怎讲?”
   纪晓岚有学问,马上说:“皇上您是文殊菩萨转世,当今之活佛,弥勒佛也是佛,所以臣说是佛见佛笑。”
   老纪这马屁拍得有水平,乾隆听了特开心,高高兴兴转身正要走,忽然想起个重要问题,转身又问纪晓岚:“那不对啊,我怎么看着弥勒佛也冲你笑呀,请问你老先生又是啥佛转世的啊?”
   一听皇上话音不对,纪晓岚赶紧启动铁齿铜牙弥补漏洞:“皇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连称纪晓岚善辩。
   关于这个“现代佛”的问题,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有一个更出名的故事,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事儿。赵匡胤刚当上皇帝后不久,很多东西都还在探索研究阶段,他第一次到相国寺烧香就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没当皇帝时烧香磕头那是没话说,可现在老子天下第一了,别人天天给咱跪着,烧香时还要不要给大佛跪下呢?
   跪吧,有点儿委屈;不跪吧,有点儿忧虑,赵匡胤一时有些拿不准,决定咨询一下专业人士。他马上让人把庙里职称最高的老和尚叫过来,指指大佛,又指着自己的鼻子,问他:“你,说说,我,当拜不当拜?”
   老和尚一看皇帝那个磨磨蹭蹭的小样儿,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要想继续安安静静太太平平的念自己的经,答案只能是唯一的,他立刻干净利落的回答了俩字儿加一个感叹号:“不拜!”
   赵匡胤对这个答案挺满意,不过还想要点理由依据,又问:“为何不拜?”
   老和尚答道:“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立时龙心大悦,老赵就站那儿烧了香。据说自打赵匡胤开了头,从此以后皇帝们烧香时都不磕头。
   现代社会,皇帝这个职业没了,“现代佛”早就成了过去时,可寺院里“过去佛”们的香火倒是越烧越旺,上赶着磕头的多了去了。不过再不是谁想磕就能磕的了,要得到这求神的机会,得先掏钱买票,不然你连门都进不了,新民谣曰“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挡住道,一边晒太阳,一边卖门票”。
   本来干的是普度众生的活儿,能度成啥程度还两说着,先血淋淋宰你一刀,不知道弥勒佛他老人家看到了,会不会笑得肚皮乱颤。不过也不一定,出家人虽然四大皆空,向来也知道钱好,《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千辛万苦到了西方圣土后,如来佛安排阿傩、迦叶二尊者给他们准备经书,这二位最关心的是“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呀,一听说啥也没有,笑脸立马没了,换上了一副垄断企业的嘴脸,嘟嘟囔囔的说些“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的风凉话,最后偷偷给了四个人一大包白纸。
   师徒四人发现二尊者欺骗消费者后告到了如来佛那里,我们来看看佛祖是怎么说的: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原来如此!
   有如来佛撑腰,难怪二尊者敢这么肆无忌惮的索贿,最后唐僧还是把自己吃饭的家伙,唐太宗李世民亲赐的紫金钵盂送给了阿傩与迦叶,才算是顺利取到了有字真经。
   当年看《西游记》到这一段时,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孙猴子大闹天宫时,玉帝请如来帮忙镇压,不知佛祖当年的出场费是多少?想来不会是白干。
   安排手下职员上门服务,一次就赚了三斗三升黄金还嫌少;给堆白纸,都能说成是“无字真经”,怪你自己愚昧不会读。如来佛都这样漫天忽悠、讨价还价的经商,何况他手下的菩萨尊者!更何况商业时代的和尚们!以前我还觉得《西游记》有点儿“恶搞”的意思,现在却慢慢发现,如果没有约束任其发展,商品经济绝对无孔不入,如此下去,世间将再无空门净地。
   我想起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故事:
  
   一寺藏经阁上有狐居,诸僧多栖止阁下。一日,天酷暑,有打包僧厌其嚣杂,径移坐具住阁上,诸僧忽闻梁上狐语曰:“大众且各归房,我眷属不少,将移住阁下。”僧问:“久居阁上,何忽又欲据此?”曰:“和尚在彼。”问:“汝避和尚耶?”曰:“和尚佛子,安敢不避?”又问:“我辈非和尚耶?”狐不答。固问之,曰:“汝辈自以为和尚,我复何言!”
  
   “汝辈自以为和尚,我复何言”,不知这句话是否能醍瑚灌顶。
  
7#
发表于 2009-11-14 23: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再来看一个“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的故事。
   有一天郑板桥到平山堂游玩,住持见他衣冠简朴,其貌不扬,想是一般游客,漫不经心说了声——“坐”,然后又吩咐小和尚——“茶”。
   聊了一会儿,老和尚感觉此人不是等闲之辈,忙起身让到厢房,热情的道“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这时恰好郑板桥的好友,名画家金农来了,一番寒喧后,住持方知座上客是郑板桥,于是肃然起敬,马上请其“上坐”,又吩咐 “敬香茶”。
   等到郑板桥起身告辞时,住持取来纸笔,希望他能留下墨宝,郑板桥也不推辞,微笑着写了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住持看了对联颇有些尴尬,连忙向郑板桥道歉。
   后人讲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嘲讽住持势利,其实大师实乃敬才之人,要是随便来个人就“请上坐”、“敬香茶”,和尚庙得改茶馆不说,估计用不了两年就得破产,那点儿香火钱还不够泡龙井的!
   上面这个故事雅俗共赏,在民间流传挺广,也有人说主人公不是郑板桥,而是苏东坡、阮元等等名人,其实郑板桥在书信中确实提到过这回事,不过他说的并不是扬州的和尚,而是一江之隔的镇江,“敬茶、敬香茶”也并不是郑板桥一个人的遭遇,当时镇江的和尚们都这么干。
   在《焦山别峰庵与徐宗于》的书信中,郑板桥写道:
  
   山中和尚,泰半是钱奴化身,市侩转市,口念阿弥陀,心贪阿堵物,俗不可耐,触人欲呕。八山游客,不问雅俗,但视衣衫,入寺烧香,只计贫富。有钱布施,声声居士、檀越,合十念佛,状似弥勒;无钱施舍,则白眼相加,冷语对答,阴森之气,逼人发抖。
   知客堂中,最为可恨,请客一坐,有请坐、请上坐之等次;待客一茶,有泡茶、泡好茶之分别。内外各有瘦词隐语,彼此相通,亮中说话,暗中关切,冷眼旁观,气破肚皮。悲哉!悲哉!庄严佛地,清净梵宫,变作论斤较两之市井。我佛有灵,定当低眉合眼,效夫子之喟然而叹也。
   山中如许和尚,止一起林上人可与相近,法海寺之仁公亦尚有根基,不是庸俗。仁公湛深经典,谈吐隽妙,悲天悯人,德行均好。起林则诗僧也,词章高古,诗格超群,每来长谈,尽日不倦。山居幸此二位师父,得心神旷逸,胸腹舒泰,读书作画,一无变故。不则,我虽不中热惹暑,亦必深中众光头之尘毒无疑也!
  
   “我虽不中热惹暑,亦必深中众光头之尘毒无疑也”,郑板桥这话说得够狠,估计他当年在焦山别峰庵寄宿读书时,也没少受窝囊气,所以在书信中才会对和尚们如此的深恶痛绝。
  
8#
发表于 2009-11-14 23: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游寺庙一般不会再遇到像郑板桥这样连喝茶也低人一等的待遇,事实上无名之辈连白开水你也别想有一杯,还是那句话,不拿出银子来庙门你都进不来。
   去年春节回家乡,我带着老婆孩子到一座小庙游玩,我在庙门口看说明时,孩她妈年幼无知,不知道庙小也要买票,一时参佛心切,带着孩子直往里闯,结果被一壮汉恶言恶语给训了出来。等娘俩儿走过来,我指着门口贴着的一幅大红对联给她看,联曰: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这副联多少年就看过了,然而此情此景,再加上这副对联,看得我真是乐不可支。售票处猛人把守,这门自然是不用关,关了如何创收?笑完之后却觉悲哀,我佛慈悲,奈何“化缘”却化到了这种地步!
   想起前些天看到的新闻报道,连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少林寺的和尚们也懂得偷偷的给导游们塞回扣了,其他的寺院估计也差不了多少,实在是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如今中华大地上寺院众多香火鼎盛,遗憾的是要找一处净土却是越来越难,让人不由想起某乡村药王庙的一副戏台联: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
  冷药热药,正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
  
   这章说了许多关于和尚的坏话,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我于佛法毫无不敬之意,而存仰慕之心,最后我想录《心经》一篇,供大家学习。《金刚经》与《心经》堪称是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两部佛经,最流行的《金钢经》版本是鸠摩罗什的译本,而《心经》的译者中国人就更熟悉了,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唐三藏的原型——玄奘法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的意思是“大智慧”,“波罗蜜多”即“到彼岸去”。这部有着“大智慧”的经书是最短的一部汉译佛经,全文只有260字,却概括了般若类经典的全部纲要,佛家称之为通教,“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若厄”。
   《心经》文笔甚佳,无论你是否佛教徒,总共还不到三百字,背一背总没坏处,绝对抵得过上庙里磕头烧香。
  
9#
发表于 2009-11-14 23: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门神钟馗 年画) 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是中国人过春节时要做的三件事,明太祖朱元璋有“对联天子”之称,他对春联的推广功劳最大。
  
  
   第三章 “对联天子”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县东北角有一座龙兴古刹,寺庙大殿正中挂着一幅朱元璋的画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基本上概括了朱元璋的一生:
  
  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种天子气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朱元璋为僧为王为帝都不假,可要说当上皇帝就是圣人,简直让人笑掉大牙,这副对联实在是典型的奴才样儿。
  
   1 朱元璋的个人简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家庭出身:贫农;曾用名:朱重八。
  之所以是“重八”,倒不是朱元璋的爹特喜欢吉祥数字,想“发发”,据说从“重一”到“重七”,都被族中先出生的哥哥们给抢注了,所以朱元璋不用花钱竞拍,通过自然排序就拥有了一个能发家致富的名字。有人说这才是真富贵,顶呱呱天生的,跟那些花大把钱买汽车牌照、手机号的同志绝对不是一个档次的,“先天不足”的才拼命“后天培养”。
   朱元璋的爹有个特革命的名字,叫作朱五四,朱元璋的爷爷一直到他爷爷的爷爷的名字都不像他爹那么猛,但也都有时代特色,由小到老分别是朱初一、朱四九、朱百六。虽说有时侯人们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朱元璋并不是出生于数学世家。在元朝,汉人的地位处于下等,普通百姓如果不上学或当不了官,就没有名字,跟周星驰那个“9527”一样,只能有个数字编码的“代号”,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按出生的日期等方式命名。
   朱元璋是个三代血贫农的后人,那年头儿没人教他“史丰收”,大家伙儿脑子里琢摩的都是怎么样才能“粮丰收”,朱元璋从小就打零工,帮人放放牛啦打打柴啦挣点儿小钱。他17岁那年,家乡遇上了大灾荒,全家断了粮,朱元璋的爹朱五四空有个革命的名却没有革命的胆,没敢打土豪分粮食,于是就饿死了。
   三天后是朱元璋的大哥,又三天后是大侄子,又十天后是他妈,最后家中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二哥。哭得像红眼兔子一样的朱元璋不想接着被饿死,就跑到附近的皇觉寺出家为僧,哪怕有点儿罗卜白菜嚼嚼也好啊,而朱二哥则到外地逃荒去了。
   这个皇觉寺就是龙兴寺的前身,老朱的命实在不好,刮了脑袋才个把月,皇觉寺也断粮了。寺里的老和尚一把手拍板决定暂时歇业,放下经书上山下乡,全部职工下岗的同时立刻再就业,南下北上东成西就出去找粮食。红头文件一发,大家伙儿把门一关,一人发根打狗棍儿,“轰”的一声出去要饭,职业术语就叫作“化缘”。
   要饭实在不是个好活儿,清代光绪年间,江西某地发大水,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逃难的人群中一个女乞丐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萧条行李此间过,只为天灾受折磨。
  踏破绣鞋埋雨泞,拖残云鬓入风波。
  沿门乞食推恩少,仰面求人忍辱多。
  遥念故乡何处是,夕阳回首泪滂沱。
  
   朱元璋这缘一化就是三年,惨啊!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在皇陵碑碑文中回忆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居未二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三水飘荡。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即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而不止,心滚滚如沸汤。”
   1351年暴发了红巾军起义,第二年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攻占了濠州,一把火把已经毁坏的皇觉寺烧了个精光,这一下算是彻底敲碎了朱元璋的饭碗,他干脆加入了起义军。这次跳槽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及时而又正确的,他在和尚这个职业上没干出啥名堂,后来造反却造得很成功,最终革命成功,当了皇帝。
  
10#
发表于 2009-11-14 23: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上龙椅后虽然喜欢杀和尚,不过老朱对自己的这第一份正规职业还是很有感情的,洪武十六年,他让人把当年皇觉寺的一个叫善祀的和尚同事叫到南京,和他商量重建寺院的事,最后大家商定不在原址上建,另选新址。
   因为重修的是当朝皇帝原先的工作单位,国内各相关机构都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最大的关照和支持,龙兴寺的建筑规模不小,据《明太祖实录》载,当时佛殿、法堂、僧舍共381间,寺内的僧人有五百多名。寺院建成后,朱元璋给起了名字叫“大龙兴寺”,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龙兴寺风景绝佳,恍若仙境,明人柳瑛有首《题龙兴寺》的诗曰:
  
  梵刹西连万岁山,此中风景异人寰。
  烟凝翠岫光含润,日映朱扉色转般。
  花径春深啼鸟缓,松美昼静老僧闲。
  红尘哪得清如许,灵鹫由来在世间。
  
   龙兴寺建成后,香火极其旺盛,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级干部如潮水般涌来,和尚们发了大财,当地百姓则不堪其扰。
   事实上自从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凡是跟他能扯上点儿关系的地方都成了旅游热点,比如他的老家安徽凤阳,官员们就一拔拔的到这儿来参观领袖故居,白吃白喝不说,临走时还得顺点土特产。最后,凤阳的父老乡亲不但没沾了朱皇帝的光,生活质量反而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当地慢慢的流传起一首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
  小户人家卖儿郎。
  惟有我家没有得卖,
  肩背花鼓走四方。
  
   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了老朱这儿,是“一人得道,卖儿卖田”,这事其实不能怪朱元璋,也不能怪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要怪只能怪咱们中国人太热爱学习,要深刻的接受教育还一定得到事发现场,现在据说连遥远的韩国农场的牛都认得中国的参观团考察团了,领袖故居岂能不去?
11#
发表于 2009-11-14 23: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这个马上皇帝有个文诌诌的爱好,他最喜欢对对子,素有“对联天子”之称。朱元璋的对联瘾不定时不定量发作,有一天他见大臣陶安枕着一撂书睡大觉,觉得这题材不错,于是即兴出上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这下陶安“安”不了了,赶紧爬起来揉揉眼参加文化考试,还好他没睡迷糊,一眼看见皇帝手摇一把画有山水的扇子,马上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民间传说中朱元璋跟乾隆是最喜欢微服私访的两个皇帝,他不像乾隆那么风流,到处整些“遗珠还珠”的景儿,朱元璋流传下来的对联故事最多。比如他跟一个卖藕的合写的:
  
  一弯西子臂
  七窍比干心
  
   还有一次,老朱私访时在一个小酒店“用膳”,他来的也晚点儿,小店里也小点儿,连“二两花生米,半斤猪头肉”都整不出来,老朱只能干喝。三杯酒下肚,朱元璋叹了口气:
  
  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酒店小老板不知是政治觉悟高还是眼皮子活,立刻接了他一句: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大喜,立刻亮出底牌,要提拔小老板去做官。
   这些对联都是小菜一碟,老朱对于咱们国家的春联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是传说中的创始人之一,“春联”一词有文字记载就始于朱元璋。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定都金陵的那一年春节,朱元璋心血来潮,乃于除夕传旨,要求无论是高官富豪还是普通百姓,每家每户的门上都得贴对联。第二天一大早,朱元璋带着人微服私访,检查文化兴国的效果。前前后后转了一圈,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着红红的对联,朱元璋挺满意,正准备回宫时,却忽然发现有一户人家门上光秃秃的啥也没有,这下朱元璋不高兴了,马上派人去询问。
   不一会儿,派去的人回来了,报告说这是个阉猪匠的家,一家人都大字识不了几个,更别说写了,也没请到会写对联的人,没办法只好空着。朱元璋听了一时技庠,干脆亲自动手给阉猪匠御笔亲书了一副,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不知道是不是猪肉特别香的缘故,皇帝出宫好象总能碰到阉猪杀猪的,相传乾隆微服出巡,见一户人家门前贴了一联:
  
  指斗点星门第
  惊天动地人家
  
   横批: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的气概让乾隆看了都大吃一惊,这是什么人家啊,如此大胆,居然敢用这等口气写对联?于是派人暗中访查。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这副对联竟是此家十岁小儿所书,口气虽然大了点儿,所写的倒全都是实打实的家务事,一点儿虚构的内容都没有。上联“指斗点星”写的是他卖米的大哥量米过秤;下联“惊天动地”写的是专为红白喜事放炮打铳的二哥玩的把戏;三哥是杀猪的,屠刀一握,一招毙命,当然是横批所指。
   乾隆大笑,连赞这小鬼幽默,吩咐当地官府要好好培养这个小神童。
  
   冯梦龙《古今笑》中也记载了一个有点相似的故事,不过那是个悲剧。一天,有个姓王的秀才把自家事总结总结吟成了四句诗:
  
  王府门前一莲池,半夜观星把酱移。
  两个小王争玉碗,夜明宝珠藏家里。
  
   这位王秀才一边走一边吟,自我感觉还不错,结果一不小心和巡抚的轿子撞了个正着。巡抚大人大怒,马上叫差役把他抓来,问他到底是吃了熊心还是豹子胆,居然敢跟老爷抢道。王秀才吓得半死,哆哆嗦嗦说明了原因,巡抚一听敢情这位还是个诗人,一时好奇心起,不知道这家伙写的是不是像“我不能容忍,那些,上厕所,不冲水的人”这样的妙句?来来来,把你的诗念给老爷我听听,好的话推荐你加入作协。
   王秀才以为事情有了转机,就把刚才的诗念了一遍,他万万没想到,巡抚听完后脸色大变,痛斥说上厕所不冲水俺还能凑合着容忍,可你为啥要写这样的诗!当场把王秀才这首诗定性为反诗,王秀才这个人鉴定为反贼。
   巡抚的理由是,平民之家居然敢自称“王府”,家里的狗蛋儿狗剩儿居然敢呼为“小王”,还争“御碗”;至于“观星移将”更不用说了,都调兵遣将了,绝对是活生生硬梆梆的造反铁证。
   王秀才一听此话吓得魂飞魄散,忙解释说此“王府”非王侯之府也,实因自己姓王;“观星移酱”,那是因为昨天半夜起来,看见星星被云遮住了,马上要下雨,所以把酱缸搬到了屋里;另外我是老王,两个孩子自然是小王;至于“夜明珠”,那是因为小人的妻子是个秃子,我把她戏称为夜明珠,那是爱称。
   巡抚想到那个上厕所不冲水的“诗”就恶心,根本不听王秀才解释,喝令随从把他五花大绑带走了。王秀才的妻子在家里左等右等不见丈夫回来,就到街上去找,听说他被官府抓走了,慌忙跑来喊冤。
  王秀才正在大堂上受审,一见妻子,不由悲从中来,又吟一诗:
  
  玉妻不要泪淋淋,在家看好小幼军。
  等到秋后文书到,十字街头看剐人。
  
   巡抚一听更不得了这回,指着秀才大骂道:“你这个家伙真是死到临头,不知悔改,到了大堂上,还敢称自己的老婆是御妻,儿子是幼君,自己是寡人!”
   此时此刻,王秀才恨不能抽自己几个大嘴巴,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申诉道:“大人误会!小人冤枉!我妻子叫玉儿,所以我称她玉妻;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军一个叫二军,年龄都很小,所以是幼军;大人说我谋反,一定是死罪难逃,秋后处决的文书一到,我恐怕要被凌迟,所以说是剐人。”
   可惜他解释得再好再充分也没用,巡抚根本不想听这种文字游戏,后来这个秀才真的给杀掉了。
  
12#
发表于 2009-11-14 23: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3 从“怀西妇人好大脚”到“天下第一福”
  
   朱元璋对于春联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说贴“福”字也和他有关,这回不是有意为之了,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了一个小镇上,正赶上此地办花灯会,他也挤在人堆里兴致勃勃的与民同乐。灯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盏灯有好几米高,灯上画的是一个赤脚女人怀抱着一个大西瓜,画上的女人栩栩如生,怀里的西瓜清新翠绿,百姓们围了一堆观看赏玩。
   朱元璋凑上去一看这图立马就急了,他倒不是认为女人光着脚丫子有伤风化,老朱这个人最擅长玩脑袋急转弯,一看灯上大脚女人抱西瓜,脑子里马上浮出一句话——“怀西(淮西)妇人好大脚”。
   江湖传说南唐后主李煜想出了女子缠足的“创举”,此后千年来中国妇女皆以三寸金莲为美,而朱元璋的马皇后自小没裹过脚,是一双天足,照现在尺寸看她那双大脚得有40多码。朱元璋自己有一次没事干,就拿老婆的大脚丫子开玩笑,嘻皮笑脸的说:“焉有妇人足大如此而贵为皇后乎?”
   没想到马皇后两脚“吧唧”一踩,雄赳赳气昂昂来了一句:“若无此足,安能镇得天下!”马皇后说完还念了首不知从哪儿听来的打油诗给朱元璋听:
  
  三寸金莲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
  不知缠足何时起,起自人间贱丈夫。
  
   当然了,这大脚的玩笑朱元璋开开可以,其他人绝对不行,马皇后和朱元璋那可是患难夫妻,两口子的感情经受过战火的考验。
   马皇后原是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养女,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做大将时,利用工作之便和她处上了。马皇后的长相一般,也没念过书,但是很贤惠,暗地里帮了朱元璋不少忙。郭子兴这个人性情特别暴躁,有一次他把干女婿关了禁闭,还不许人给他饭吃,马皇后听说后就偷偷取了些刚出炉的热炊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结果把胸口都烫红了。
   马皇后是淮西人,“怀西(淮西)妇人好大脚”说的不是她也还有谁?朱元璋一看有人居然敢拿自己老婆的大脚丫子说事儿,反了天了这是!他心里憋了一股子火,也没心思私访了,立马打道回宫。
   回到宫里,朱元璋屁股还没坐稳就把身边的侍卫叫了过来,安排他们到刚才那个镇上去调查,别管是画画的还是观灯的全都偷偷记下来,而那些没有观看大脚图没起哄的良民,就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一个“福”字。
   朱元璋的命令正好被马皇后听到了,她是一个贤惠而且心地善良的皇后,一看军卒们风风火火出动去搞地下工作了,马皇后也偷偷派人去通知镇上的老百姓,别管是谁,想活命的一定要在自家门口贴上“福”字。过了两天,朱元璋派人到小镇上去捉人时,军卒们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福”字,只好无功而返。
   这个故事在马生龙的《凤凰台纪事》中也有记载,不过却是以悲剧收场,根据朱元璋杀人不眨眼的性格,这个说法更可信一些:
  元宵都城张灯,太祖微行至聚宝门外,见民间张一灯,灯上绘一大足妇人怀一西瓜而坐,上意其有淮西妇人大足之讪,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余口,邻里俱发充军。
   慈悲为怀的马皇后在民间的口碑极佳,有许多故事在百姓中流传。传说朱元璋有一次在后宫和马皇后闲聊,说得高兴了一拍大腿说:“他奶奶个熊,想不到我朱元璋也会当皇帝!”老朱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简直像个暴发户,当时有两个太监站在旁边,朱元璋也没在意。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有事出去了,马皇后立即对那两个太监说:“皇帝马上要回来,你们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子,千万记住,否则你们两个都没命了!”
   果然,外面的小风一吹,朱元璋的头脑冷静下来,他越想越不对劲,跟老婆聊的私房话怎么能让外人听到?自己刚才的失态要是让那两个太监传出去,那还得了!他马上转头回去,把两个太监叫过来问话,一看两个人一个是哑巴,不会说话,一个是聋子,没听见,这才放心。
   这个故事显然有着很多的漏洞,不过也没必要太较真,民间故事本来更多的表达的就是一种情绪,对于那些真正活在人们心里的人,大家总是会通过种种方式来表达感佩之情。口碑,很多时侯比立碑作传传播得更久远。
   马皇后五十一岁那年得了重病,她太了解自己这个嗜杀的老公了,治不好自己的病,朱元璋一定会把看病的医生都杀掉。为了不连累御医,她最后竟不肯再让他们诊治,也不再吃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痛哭一场,从此再没立过皇后。
  
13#
发表于 2009-11-14 23: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大人多,民俗方面的说法往往不只一种,下面咱们再来看几个关于贴“福”字的传说。
   嫌贫爱富不只是人的特性,就连神仙也这样,传说姜子牙当年封神时,他老婆贪心,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弄个掌管金库的活儿干干。于是她私下里吹了好几夜的枕头风,找老公走后门,希望能封她当个财神。
   封神奉行的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姜子牙不敢有负天命,可又不想得罪老婆,就含含糊糊的说:“封神封神,天命天命。上苍赐予,心诚则灵。”说完他写了九九八十一个字,分别揉成团放到箱子里,让他老婆摸奖,闭着眼睛挑一个。
   姜夫人满心以为老公一定会罩着她,这字团里肯定大有乾坤,摸来摸去她忽然摸到个与众不同大一号的,心中一喜,这一定是姜太公做的手脚,没想到摸出来打开一看,上面写的却是一个大大的“穷”字。姜子牙见状叹口气说:“老婆啊,没办法,看来财神你干不了,封你做穷神乃是天意。”
   说完姜子牙又给老婆进行了简单的岗前培训,穷神管不了财,只能管那些没福气的穷人,所以有福的人家你不能去,不然就是违规行为。这下姜老夫人可傻了眼了,然而天意难违,想辞职都不行,只得走马上任。从此,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怕沾上姜氏穷神的晦气,便都在门楣上贴上“福”字,以驱逐这个穷神老太太。
  
   至于“福”字要倒贴,又有另外一个故事。
   清末慈禧太后为了笼络人心,一年除夕她想出了给群臣赐“万福”的招儿,这活动策划得真叫好,花钱不多,开心娱乐!
   接到“福”字的大臣们少不了得谢恩,恭亲王跑得快先来,可他光顾往前挤了,没留神把“福”字拿倒了,慈禧看了不大高兴。李莲英在旁边察言观色注意到了,连忙也拿个倒“福”字上前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奴才们新年接福,福就‘到’了!”
   李莲英有意将“到”字说得重一些,这招儿挺灵,慈禧一听这吉利话转怒为喜,连声说:“福倒了!福到了!”慈禧觉得李莲英这话挺有创意,好玩!马上下旨宫中的“福”字全都倒着贴,很快民间也流行起这种贴法。
14#
发表于 2009-11-14 2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往今来,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写过“福”字,但说法最多的一个却出自康熙皇帝之手,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康熙十二年,孝庄太后突染疾病,太医们皆束手无策,康熙皇帝查知上古有帝王请福续寿之说,于是决定效仿古人,为祖母请福,他沐浴斋戒三日之后,一气呵成写了个“福”字。说来也奇怪,孝庄太后得此“福”后,病竟不治而愈,她激动的称之为“福之本源”,而民间则说是“五福之本,万福之源”。
   “天下第一福”字形瘦长,被称为“长瘦福”,取其谐音,意即“长寿之福”。仔细观察,这个“福”字中包含了“子、才、田、寿、福”几个字,喻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所以被称为“五福合一”,“福中有寿、寿中有福”。
   咱们上面说过,“福”字一般都是倒贴,而这个“天下第一福”因为盖了康熙皇帝的印玺,是世间唯一不可倒贴的“福”字。
   另外,别管是谁写的,大门上的“福”字都绝对不能倒帖,这是因为财神爷特忙,到你家门口看到“福”已经“到”了,可能连大门儿都不会进就直奔下一家了。
15#
发表于 2009-11-14 23: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4 烟雨山河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棋
  
   朱元璋是个棋迷,经常与刘基(刘伯温)对奕至深夜,老朱每次输得都挺惨,从来就没赢过一回。一天君臣下完棋,朱元璋又输了,他是有名的“对联天子”,为了挽回点面子,就出了个上联让刘伯温对: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对的是:
  
  雷为战鼓电作旗,风云际会
  
   无论对奕还是对句,刘伯温都不肯相让半分。
   刘伯温足智多谋,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能够取得天下,他是关键人物之一。而且刘伯温还是一位占卜大师,风水业的祖师爷,他的《烧饼歌》现在还流传于世。历史上多的是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例子,天下既定,刘伯基就知道伴君如伴虎,他又不肯曲意逢迎,便于洪武四年早早辞官回家了。但是那年头皇帝要难为谁,你惹不起也躲不起,后来刘伯温还是让朱元璋招回了京城,没多久就死了,有书上说是被毒死的。
   朱元璋也常和魏国公徐达下棋,徐达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从二十来岁起就追随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势力,攻取元大都的重多战役中,都立有汗马功劳。朱元璋为他题过这样一副对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朱元璋常以兄弟称呼徐达,夸赞他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而徐达为人小心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和刘伯温不一样,每次陪领导下棋时总是暗中相让。
   有一天朱元璋闲来无事,和徐达在莫愁湖畔下围棋,清风徐来花香阵阵,在风光如画的莫愁湖畔摆棋设子,实在是件愉快的事。朱元璋的心情看来也不错,落子前他忽然问徐达:“老徐,你看这莫愁湖美不美?”
   徐达说:“陛下,何止是美啊?简直是人间仙境哪!”朱元璋一拍桌子道:“好!朕今天就和你赌一把,你要是赢了,这莫愁湖就归你了!”
   朱元璋之前和徐达下过很多次棋,每次都是大获全胜,这回大大方方以莫愁湖为赌注,一来自认有必胜的把握,二来也为了玩得更尽性,希望能充分调动徐达这位手下败将的主观能动性和攻击指数。没想到有物质刺激那大不一样,一局终了,徐达小胜,这下朱元璋的脸挂不住了,“呱唧”一声掉地上了,绝口不提赏赐之事。
   老朱同志的脸本来就长,往下一拉更像一种动物,够十五个人瞅半年的!徐达一看主管领导要翻脸兼赖帐,连忙起身跪倒在地,口呼万岁说:“陛下息怒,请观棋局。”朱元璋心说观啥观呀,再观也是个亚军!他把长脸儿往上推推,低下头来又瞅了瞅,马上脸也圆润了嘴角也上翘了,原来棋盘上徐达的白子居然连成了 “万岁” 二字。
   看看徐达下棋都不忘向自己致敬,朱元璋的火消了,同时他也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敢情以前人家都是让着自个儿,自己的棋艺和徐达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这下朱元璋是彻底服了,立即颁诏,将莫愁湖赐给了徐达,为了更充分的显示自己“胜不骄,败不诿”的风度,老朱干脆好人好事做到底,又给君臣对奕的的这座楼赐了个名儿叫作 “胜棋楼”,并赐联曰:
  
  烟雨山河六朝梦
  英雄儿女一枰棋
  
   类似君臣对弈这样的故事,清朝时也发生过一次。康熙年间有个围棋国手叫黄龙士,有一年康熙寿辰时,黄龙士和他下了一盘,他不仅胜了棋,而且用棋子在棋盘上摆出了比徐达复杂得多的图案——棋盘正中一个“寿”字,周围五只蝙蝠。康熙一看这“五福捧寿”的棋局,非常高兴,下旨赏了黄龙士不少东西。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摆寿字的场景,可能就是受这个故事的启发。
   薛慰农(时雨)题莫愁湖联提到了徐达,联曰:
  
  山温水腻,风雨常存,几人打桨清游,倩小伎新弦,翻一曲齐梁乐府
  局冷棋枯,英雄安在,有客登楼凭眺,仰宗臣遗像,压当年常沐勋名
  
   下联中所说的“常沐”指的是常遇春和沐英,力压他们的“宗臣遗像”说的就是中山王徐达。
   徐达这位大功臣的结局并不好,正史上都说他是病死的,野史说徐达晚年背上生了个疮,这个病最忌吃蒸鹅等东西,没想到朱元璋听说后,偏偏就赐了只蒸鹅给他。徐达看到皇帝的赏赐后泪流满面,当着传旨人的面一口口把鹅吃掉了,没几天就背疮发作去世了。吴昑的《明太祖》一书中描述说:“徐达为开国功臣第一,小心谨慎,也逃不过。洪武十八年(1385)病倒了,生背疽,最忌蒸鹅,病重时皇帝却赐蒸蒸鹅,只好流着泪,对使者吃了,不多日就死了。”
   徐达死后,朱元璋好好表演了一把,厚葬不说,还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赐他子孙三世王爵,把他的遗像陈列在太庙和功臣庙,排在群臣的第一位。朱元璋亲自动手给徐达写了悼文,徐达墓在南京太平门外,碑文就是朱元璋亲笔撰写的。
   葬礼完毕,朱元璋对群臣发表谈话说:“天何夺吾将之速!朕夜来竟夕不寐,欷歔流涕,思尽心国家为社稷之重,安得复有斯人?乃欲有心报之,无所用其情耳!”老朱仰天痛呼,老天爷呀,你不厚道,为什么这么早夺走我的左膀右臂!老徐走了,国有疑难可问谁?老徐啊,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这话说得很到位。赵翼还有句话说“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翻翻明史,当年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打下大明江山的功臣,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在那个“今日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的恐怖年代,拥有了莫愁湖的徐达,又如何真的能够“莫愁”!
  
16#
发表于 2009-11-14 23: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愁湖位于南京水西门外,原是秦淮河入江口的河槽,后长江西移,遂淤塞为湖。莫愁湖闻名天下已久,到了清代更被称为“金陵第一名胜”。
   莫愁湖的得名早自汉代,东汉时洛阳城里有个女子叫莫愁,远嫁江宁卢家,卢家为迎娶她,筑别院于池塘边,湖遂得名,而莫愁本人从此也成了历史名人。莫愁一生平顺,她是一个普通女子,没太多故事也没有多少才华,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极有名气,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之所以会这样,关键是她这名字起得太好了,“莫愁”两个字实在太容易引起文人们的共鸣,何绍基就有一首题莫愁湖的诗曰:
  
  烟水荒寒不可收,昔年曾作冶城游。
  湖山自有佳时节,儿女宽心且莫愁。
  
   莫愁湖题联众多,我们再来看一些: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明月几时有?要上层楼,听棋子声中,谁操胜算?
  美人犹未来,且摇小艇,向藕花香里,自遣闲情。
  
  人言可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皱一池春水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
  
  莫轻他北地燕支,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生颜色
  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无恙,春来桃李又芳菲
  
   关于这最后一联还有段有趣的故事,此联为王壬秋所题,原来不是这样的,被南京人给改了。王壬秋当年题的是:
  
  莫轻他北地燕支,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
  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依旧,春来桃李又芳菲
  
   一听“江南儿女无颜色”,当时的“江南儿女”们不干了,强烈抗议,最后老王实在架不住娘子军的轮番进攻,提笔把“无颜色”改成了“生颜色”,这才相安无事。
17#
发表于 2009-11-14 2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5 待得明月成钩后,称得山河重几多
  
   朱元璋是个马上皇帝,当兵的出身,完全靠自学成才。当了皇帝后,他一看自个儿俨然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文化人儿,随便作首诗弄个联大伙儿都摇着大拇指叫好,感觉特舒坦,也想提携提携身边的文学青年,让他们舞刀弄枪之余也舞点文弄点墨,君臣好共同进行文化革命文化兴国。
   为了给武将们鼓劲打气,一天朱元璋亲自动手写了首诗,交给武将们去背,让他们到时好在文官们面前显摆显摆。这事在《皇明纪略》中有记载:
  
   高皇将宴君臣,预题一诗,命武臣习之。至日,君臣应制作诗,而武臣特首倡云:”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群臣知上意也,皆谢不能。
   文官们都是说文解字混出来的,一听这诗就知道是皇帝的大作,除了鼓掌叫好,谁敢跟他PK?自然是“皆谢不能”。
   朱元璋的主业是皇帝,而且还是开国的皇帝,气势自非常人可敌,江湖传说他和写“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的汉高祖刘邦一样,有些诗写得也是气概非凡。朱元璋未得志前到处流浪,有一天他在山边睡觉,夜半醒来无限感慨,冲口而出一诗:
  
  天做铺盖地作床,日月星辰伴我眠。
  通宵不敢长伸腿,惟恐江山一脚穿。
  
   还有一首《秤砣诗》也够份量:
  
  万里长江一秤砣,长虹作杆横天河。
  待到明月成钩后,称得山河重几多。
  
   再来看一首《拂晓行军诗》,那气势也是直奔金銮宝殿而去: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除了上面这几首,其他挂在朱元璋名下的诗写得大都有点打油了,传说朱元璋登基之日,忽闻一声嘹亮的鸡鸣,以为祥兆,乃作《咏鸡诗》一首曰: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群臣都被领导这两句诗“撅”得目瞪口呆,不知当赞不当赞,朱元璋见状微微一笑,接着吟道: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退残星与晓月。
  
   朱元璋作过许多诸如“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的让群臣叫好不是、不叫好又冷场的打油诗,他的后人们也发扬祖先传统,喜欢说大白话。比如明成祖朱棣诗作得不多,讲话倒更是 “通俗”,甚至下圣旨也是有啥说啥,我们来看看王世贞书中的记载: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顺门口奏:齐泰姊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馀条汉子看守着,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龟子,又有三岁女子,奏请圣旨。奉钦依:“由他。不的到长大便是个淫贱材儿?”
   副都御史茅大方被杀后,其妻张氏已五十六岁,仍被发送教坊司“转营奸宿”,不久死去,有关方面负责人奏请处理,朱棣下旨:“着锦衣卫吩咐上元县抬去门外,让狗吃了,钦此!”
   戏文中听多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话,没想到下面还可以接“让狗吃了”。
  
18#
发表于 2009-11-14 23: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小时侯要过饭也偷过鸡,民间故事中“叫化鸡”就是他的发明。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常常忆苦思甜,反对铺张浪费,并身体力行,“四菜一汤”最初就是他推行的,后来上行下效,成了官场上招待的标准。
   有一年大脚马皇后过生日,群臣都来祝贺,那年月没有生日蛋糕吃,唱完“happy birthday to 皇后”直接就开饭。生日宴上的菜谱是朱元璋亲自拟定的,第一道菜是炒罗卜,菜一上来,朱元璋说:“罗卜胜良药啊,俗话说‘罗卜进了城,有病不出门’,希望各位也能做到‘官家进了城,坏事不出门’。”
   第二道菜是炒韭菜,朱元璋又有话说:“一盘韭菜青又青,和治久长保安宁。”
   第三道菜是炒芹菜,第四道菜是炒蒜苗,朱元璋混在一块儿说:“两碗青菜一样香,勤政为民好臣相。”
   最后上来的是一盆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喝了一大口,站起来吟首诗:
  小葱豆腐清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
  丁是丁来卯是卯,一统江山不改色。
   明洪武年间有个叫姜燕的官员,可谓是力推朱元璋“四菜一汤”用餐标准的典范。姜燕崇尚节俭,不管请什么人吃饭,皇子也好权贵也罢,始终都是四个菜:一盘鱼、一盘肉、一盘豆腐、一盘青菜。对于姜燕的这种请客原则,方孝孺有诗赞曰:
  
  竹里烹茶费屡呼,提壶沽酒绕村无。
  同餐麦饭无难色,风概知非小丈夫。
  
   后来姜燕作为国家代表出使高丽(今朝鲜),在答谢高丽王子时,他也不破例,仍然是这四道菜,没想到反而赢得了高丽国官员的一致称赞。
  
19#
发表于 2009-11-14 23: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对王”解缙
  
  
   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了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解缙,解缙(1369-1415),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水人,明代著名的学者,曾主持修撰《永乐大典》。
   解缙和纪晓岚一样以机智幽默闻名,民间流传有许多他的故事,他最善于对对子,人们都称他为“对王”。
  
   1 解缙智答明成祖
  
   1398年,朱元璋去世了,因为太子朱标已经病死,皇位就由他的儿子朱允炆(即建文帝)继承。朱元璋这个决定挺奇怪,一般情况下,太子出了问题,会从他的兄弟们中间再选一个顶上来,而不会像这样直落第三代。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朱标生病的日子里,朱允炆日夜侍奉床头,不怕脏不怕累,这让朱元璋很感动,所以干脆不考虑其他儿子,帝位直接传到了孙子辈。朱元璋雄才大略,但这事做得实在欠考虑,没有充分考虑到紧密团结在他周围,眼巴巴看着皇位的儿子们的“狼子野心”。皇位给了孙子朱允炆,同时也给他布下了一个地雷阵,一个皇叔就是一颗地雷。
   而且这个大孝子朱允炆天生也不是个当皇帝的材料,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中有个故事说朱元璋和四子朱棣、长孙朱允炆一起看赛马,他触景生情出了个上联让这两个人对。朱元璋的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结果朱允炆对的是:
  
  雨打羊毛一片毡
  
   而朱棣对的是:
  
  日照龙鳞万点金
  
   如果单从对对子的技术要求来看,这两个人的下联都说得过去,而要论气势高下,却是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飞龙在天,另一个一头扎到羊圈里去了。据说朱元璋很为长孙的平庸而遗憾,曾经叹息说:“长孙无才,只怕王位难保。”
   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方孝孺等谋臣的筹划下,立刻执行削藩政策。此次削蕃采取的是挑柿子的办法,先拣软的削,在一干大臣的怂恿下,朱允炆不仅将叔叔们的王位一个个的废掉,还加以迫害,镇守四方的皇叔们死的死伤的伤,有的甚至举家自焚。
   在朱允炆所有的皇叔中,燕王朱棣是最有野心,也最有能力的一位,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早就暗中训练兵马打造武器准备夺权。朱棣最初还有点儿犹豫,怪僧姚广孝为了劝他起兵,题过这样一副对子:
  
  国乱民忧,王不出头谁作主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经过精心的准备,朱棣最终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经过多年苦战,把侄子赶下了台,自己取而代之,他就是明成祖。
   朱棣虽然不像他老爹朱元璋那么喜欢对对子,有空闲时也常玩,他早就听说过解缙机智善辩,极善对对,很想试试他。有一天君臣闲聊时,朱棣说有一个上联很难对,解缙就让他说来听听,朱棣说:“这个上联是‘色难’。”
   “色难”出自《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不知朱棣怎么会想到以此二字出联,解缙笑笑说:“容易。”
   朱棣听他说容易便等下文,谁知解缙再不出声了,朱棣很奇怪,就问他:“你不是说容易吗?怎么半天对不出来?”解缙笑着说:“刚才臣不是已经对出来了吗?”朱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解缙一语双关,以“容易”来对“色难”,不由大加赞赏。
   还有一次朱棣和解缙一起在宫中闲游,在准备走上一座桥时,朱棣忽然问解缙:“朕要上桥了,有没有什么吉祥话说来听听?”想听好话还不容易?解缙回答说:“一步高似一步。”
   下桥时朱棣又问解缙:“朕要下桥了,这又该怎么说?”解缙早就知道他要玩上上下下的把戏,马上回答说:“后面高过前边。”
   走着走着,忽然看到路边有片鸡冠花,朱棣即命解缙以鸡冠花为题作诗,解缙脱口而出:“鸡冠本是胭脂染……”刚念了一句,就被朱棣打断了:“停!你是色盲啊?这是白鸡冠花,不是红的。”
   其实大片花都是红的,也就偶尔能看到那么一两朵白的,不过皇帝一向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说啥是啥。解缙也不在乎,继续念道:“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看来今天朱棣是成心要看解缙的脑袋瓜儿到底能转多快,他又换个话题说昨日宫中有妃子给自己生了个孩子,命解缙以此题材赋诗。解缙道:“君王昨夜降金龙……”
   朱棣又叫停,说生的是女非男,解缙接着念第二句:“化作嫦娥下九重。”
   朱棣叹口气说可惜一生下来就死了,解缙念第三句:“料是世间留不住。”
   朱棣有心难为他,又说是掉进水里淹死的,解缙道:“翻身跳入水晶宫。”这回朱棣算是彻底的服了。
  
20#
发表于 2009-11-14 23: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2 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
  
   解缙少有神童之称,他四岁那年,有一天上街去玩,因为下雨路滑一不小心跌倒了,路人哄笑不止,解缙爬起来擦擦身上的泥水念了首诗:
  
  细雨落绸缪,街坊滑似油。
  凤凰跌在地,笑杀一群牛。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这几位喜欢看人家摔跤的一听小孩儿骂自己是蛮牛,都不干了,围上来要拧他的嘴。解缙随机应变见好就收,笑着解释说:“各位各位,你们听错了,我怎么能骂你们是牛呢?不信我再念一遍给你们听——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我学生,笑坏众朋友。”
   “蛮牛”变成了“朋友”,这下大家都满意了,齐夸解缙聪明。
   有一次解缙和父亲一起在江中洗澡,父亲出了个上联:
  
  千年老树为衣架
  
   他对的是:
  
  万里长江做澡盆
  
   解缙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以磨豆腐为生,不过他家还真住在高档住宅区,对面就是曹尚书府。曹尚书家住的是宽敞豪华的高级别墅,园林景观设计得不错,院内种有大片绿竹林,一年春节,解缙借尚书家的景写了副对联,乐滋滋贴在自家的破门上:
  
  门对千杆竹
  家藏万卷书
  
   对子很快就引得路人围观赞叹,曹尚书听到外面乱吵吵的,就打发下人出来看看怎么回事。当听到禀报说有人拿他院里的竹子说事儿,曹尚书不干了,心想这小子也太狂了,我这个“前尚书”家财万贯,都不敢说家藏万卷书,你一个做豆腐的竟然如此张狂?家藏万卷书?家藏万颗豆还差不多!
   曹尚书喜欢较劲,使的还是损人不利己的怪招,他马上吩咐下人:“去,组织一个班的人,把咱家院里的竹子全都给我削短了,短到外面刚好看不到为止!”
   一帮家人大呼小叫,拿着镰刀斧头忙活了半天,把竹子全砍了头,削下的竹子头乱七八糟顺手全扔到墙外面去了。
   谢缙这时侯正在家门口玩,一看竹子头扔了一地,自己蹦着高也看不到尚书府里一片竹叶,眼珠儿只转了半圈就知道咋回事了,肯定是自己的对联惹祸了。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一点不在乎,心想你个曹尚书心胸也未免太狭窄了点吧,说说你家的竹子都不行。你不是爱砍竹子玩吗,好,待会儿让你连根刨!
   解缙转身进屋,告诉父母说对门的曹尚书是个大好人,他怕咱家明天做豆腐没柴烧,一着急把自家院中种的嫩竹子头全都削下来了,免费大赠送,你们快点去捡回来吧。要是不够,等会儿尚书还会把竹子连根刨了送出来。
   解缙的父母一听这话气不打一处来,这孩子脑子是不是有毛病?人家种得好好的竹子会给你当柴烧?万没想到出门一看,尚书家院门外真的扔了一地的“柴禾”,鲜嫩嫩绿油油的,全是竹子头。两个人喜出望外的推小车去拣竹子了,这时候解缙取了笔墨出来,在门口的对联上加了两个字,对联成了:
  
  门对千杆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写完看了看,解缙把笔一放,忙着去帮父母拣嫩竹子去了。
   过了一会儿,曹尚书又打发下人出来了,来看解缙家的对联刮下来没有。家人气喘吁吁跑回去说不但没刮,还长长了!曹尚书特纳闷,坐不住了,亲自跑到门口偷偷的看,看完气得坐在地上直喘粗气。
   曹尚书退体后闲得无聊,最喜欢说东家长道西家短,可别人拿他的竹子“说长道短”,老曹不干!他又把管家叫了过来:“去,组织一个排的人,不,一个连的人,把竹子全给我刨了扔出去!看他对联还长不长!”
   一会儿尚书府又开始稀里哗啦往外扔竹根,这下连走道的都觉得奇怪了,尚书家这是要干什么,年不过了!
   谢缙的父母早就雄纠纠气昂昂的坐在门口拉开架势等着抢竹根了,看看扔得差不多了,喜滋滋的推着小车过去捡。这时解缙又把笔墨拿出来了,挥笔在对联上又加了两个字,这回成了:
  
  门对千杆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家人来报告对联又长长了时,曹尚书正站在刨得乱七八糟的竹园里发呆,琢磨着该种点罗卜还是白菜。一听对联又长了,心里那个憋屈啊,好好的一片竹林让这副缺德对联闹成这样,它倒越长越长了,这事要传出去我这老脸可往哪儿搁?小子哎,你不是爱对对子吗?好!看你这黄毛小儿有多大能耐!他马上吩咐管家:“去,到对面把姓解的那小子给我叫来。”
   一看尚书家的人找上门来了,解缙的父母吓得够呛,赶紧把儿子叫过来,让他去给人家好好陪个不是。解缙根本不当一回事,笑咪咪的念首诗: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微可作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竟空枝。
  
   这是明人朱文康写的《牡丹》诗,解缙随口就来。
   不一会儿解缙蹦蹦跳跳来到尚书府,曹尚书不管什么“童叟无欺”,他这个老叟专门欺负儿童。解缙到了门口,曹尚书早吩咐下人不许开中门,让这个小东西从旁边的偏门进来。解缙当即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曹尚书轻蔑的说:“你个小毛孩子也想当贵宾?我出几副对联,你要是能对得上,我就亲自开中门迎接你。”
   解缙说那你出题吧,曹尚书一挺肚子,道: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想都没想就说:
  
  大鹏有志恨天低
  
   曹尚书吃了一惊,又出一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答: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尚书心里面暗暗叫好,他还真挺守信用,自己呼哧呼哧把中门大开迎接解缙。到得厅上坐下来,曹尚书见解缙个子矮小,身穿绿衣,眼珠一转一个馊联就出来了: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一看曹尚书身着红袍,腆胸迭肚,四肢乱舞,毫不客气地对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的脸一下红得跟猴屁股一样,心里边一个劲的骂老婆,好啊,都是你这个该死的,今儿早上强烈建议我穿这身大红袍!
  端起水喝两口静静心,曹尚书又有了个上联:
  
  二猿伐树,看小猴子如何对锯(句)
  
   解缙笑咪咪的说:
  
  一马犁田,看老畜生怎样出蹄(题)
  
   曹尚书一抹嘴换了副面孔,慈祥的像隔壁的老婆婆,慈眉善目的跟解缙拉家常:“你父母都是干什么的呀?”其实解缙家的豆腐早就是这老头儿唯一指定专用产品,他是想嘲笑人家家贫。
   解家的分工很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母亲每天在家推磨做豆腐,父亲一早挑出去卖。面对尚书的不屑,解缙起身朗声答道: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至此不得不叹服,连赞解缙是神童。
  
21#
发表于 2009-11-14 23: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2 甘罗十二为丞相,臣比甘罗长二春
  
   上面这是民间故事中的解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很大不同,事实上解缙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博学多才,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了江西乡试,名列榜首,即“解元”,人们都叫他解解元,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相关的对联故事。
   一天,解缙外出游玩,因天气太热而口干舌燥,就到路边一户人家讨水喝。一位老人热情的接待了他,听说他是大名鼎鼎的“对王”,在端茶上来时出了个上联求对——“一杯清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解缙大惊,此联连用四个“解”字,前两个做动词用,是“解渴”的“解”;第三个“解”字是“解缙”的“解”,是姓氏;而第四个“解”是“解元”的“解”,是个称谓。
   对于老人的请教,解缙“无联以对”,回家后亦是百思不得其解,却不想有人无意中帮他对了出来。当时京城里有个姓乐的乐师,一日饥肠辘辘的回家,不见鸡鸭鱼肉,只闻弦歌之声,便责备说:“女人家不好好干家务,就知道唱小曲儿!”夫人笑答:“两支清曲,乐乐乐乐师之心。”
   这前两个“乐”为“娱乐”之“乐”,第三个“乐”是乐师之姓,第四个“乐”是“乐师”的“乐”。乐夫人的下联和解缙遇到的老人出的上联合在一起,可谓是浑然天成:
  
  一杯香茶,解解解解元之渴
  两支清曲,乐乐乐乐师之心
  
   解缙偶然听到这个“天造地设”的下联后,也不由拍案叫绝。其实他自己的对联也令人叫绝,比如: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中“蒲、桃”谐音“葡萄”,“梅、桂”谐音“玫瑰”,堪称奇巧之极。
  
22#
发表于 2009-11-14 23: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缙19岁,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很受朱元璋器重。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解缙中进士时还不到二十,已经是非常少见,而民间故事中更把他的年龄提前到了14岁,据说明成祖朱棣上台后,有一次闲聊时他问解缙,爱卿你这么小就中了进士,是不是和试官有亲戚关系啊?解缙就作了首《答御诗》回答他:
  
  微臣不与试官亲,一朝天子一朝臣。
  甘罗十二为丞相,臣比甘罗长二春。
  
   朱棣能当上皇帝,除了皇家血统外,更主要的是他主动争取来的,有个对联故事,就说他即有皇帝气势。1398年,朱元璋去世,因为太子朱标已经先他病死,皇位就由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建文帝)继承。朱元璋这个决定挺奇怪,一般情况下,太子出了问题,会从他的兄弟们中间再选一个顶上来,而不会像这样直落第三代。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据说是因为在朱标生病的日子里,朱允炆日夜侍奉床头,不怕脏不怕累,这让朱元璋很感动,所以干脆不考虑其他儿子,帝位直接传到了孙子辈。朱元璋雄才大略,但这件事做得实在欠考虑,没有充分考虑到紧密团结在他周围,眼巴巴看着皇位的儿子们的“狼子野心”。皇位给了孙子朱允炆,同时也给他布下了一个地雷阵,一个皇叔就是一颗地雷。
   而且这个大孝子朱允炆天生也不是个当皇帝的材料,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中有个故事说有一回朱元璋和四子朱棣、长孙朱允炆一起看赛马时,他出了个上联让这两个人对。朱元璋的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结果朱允炆对的是:
  
  雨打羊毛一片毡
  
   而朱棣对的是:
  
  日照龙鳞万点金
  
   如果单从对对子的技术要求来看,这两个人的下联都说得过去,而要论气势高下,却是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飞龙在天,另一个一头扎到羊圈里去了。朱元璋很为长孙的平庸而遗憾,私底下叹息说:“长孙无才,只怕皇位难保。”
   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方孝孺等谋臣的筹划下,立刻执行削藩政策。此次削蕃采取的是挑柿子的办法,先拣软的削,在一干大臣的怂恿下,朱允炆不仅将叔叔们的王位一个个的废掉,还加以迫害,镇守四方的皇叔们死的死伤的伤,有的甚至举家自焚。
   在朱允炆所有的皇叔中,燕王朱棣是最有野心,也最有能力的一位,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早就暗中训练兵马打造武器准备夺权。这年冬天天寒地冻,檐下的冰凌有尺来长,朱棣看到了,随口念了个上联: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这个“氷”是“冰”的一种写法,怪僧姚广孝接道:
  
  国乱民忧,王不出头谁作主
  
   看朱棣还是还有点犹豫,姚广孝力劝他出头作主,“水”能成“冰”,您这个“王”为什么不能变成“皇”?朱棣终于接受了姚广孝给自己戴的这顶“白帽子”,他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经过多年苦战,把侄子赶下了台,自己取而代之,他就是明成祖。
   朱棣虽然不像他老爹朱元璋那么喜欢对对子,有空闲时也常玩,他早就听说过解缙机智善辩,极善对对,很想试试他。有一天君臣闲聊,朱棣说有一个上联很难对,解缙就让他说来听听,朱棣说:“这个上联是‘色难’。”
   “色难”出自《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不知朱棣怎么会想到以此二字出联,解缙笑笑说:“容易。”
   朱棣听他说容易便等下文,谁知解缙再不出声,朱棣很奇怪的问他:“你不是说容易吗?怎么半天对不出来?”解缙笑着说:“刚才臣不是已经对出来了吗?”朱棣恍然大悟,原来解缙一语双关,以“容易”来对“色难”,不由大加赞赏。
  
23#
发表于 2009-11-14 23: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作对子,解缙也写诗,一般都是通俗易懂,比如《桑》: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打油诗更多,解缙四岁那年,有一天上街去玩,因为下雨路滑一不小心跌倒了,路人哄笑不止,解缙爬起来擦擦身上的泥水念了首诗:
  
  细雨落绸缪,街坊滑似油。
  凤凰跌在地,笑杀一群牛。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这几位最喜欢看人家摔跤的闲人一听小孩儿骂自己是蛮牛,都不干了,围上来要拧他的嘴。解缙随机应变见好就收,笑着解释说:“各位各位,你们听错了,我怎么能骂你们是牛呢?不信我再念一遍给你们听——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我学生,笑坏众朋友。”“蛮牛”变成了“朋友”,这下大家都满意了,齐夸解缙聪明。
   有京做官时,有一天解缙在街上看到一位艳装少妇,身着一件有九枚纽扣的绸衣,便开口笑道:
  
  一领轻衫剪素罗,美人体态胜嫦娥。
  春心若肯牢关锁,纽扣何须用许多。
  
   还有一次解缙有事去拜访驸马,恰逢驸马外出不在家,他的公主老婆早就听说过解缙的大名,想偷偷的看看这人长啥样,于是就安排家人奉上茶来,她自己躲在帘子后面偷看。没想到这把戏被解缙一眼就看穿了,他喝完茶后索笔题诗一首:
  
  锦衣公子未还家,红粉佳人叫赐茶。
  内院深沉人不见,隔帘闲却一团花。
  
   解缙笑咪咪的走了,公主出来看了诗,脸上有点儿挂不住了,她认为是在“挑逗”自己,有“性骚扰”的嫌疑,气乎乎的跑到皇上老爹那里去告状。没想到她爹吡牙一乐说:“此风流学士,你见他做甚!”
   还有一首《题美女图》也常被人归到解缙名下,似乎在唐伯虎的集子中也有:
  
  千般体态百般娇,不画全身画半腰。
  可惜画工无见识,动人情处未曾描。
  
   还有一次朱棣和解缙一起在宫中闲游,在准备走上一座桥时,朱棣忽然问道:“朕要上桥了,有没有什么吉祥话说来听听?”想听好话还不容易?解缙回答说:“一步高似一步。”下桥时朱棣又问:“朕要下桥了,这又该怎么说?”解缙早就知道他要玩上上下下的把戏,马上回答说:“后面高过前边。”
   走着走着,忽然看到路边有片鸡冠花,朱棣即命解缙以鸡冠花为题作诗,解缙脱口而出:“鸡冠本是胭脂染……”刚念了一句,就被朱棣打断了:“停!你是色盲啊?这是白鸡冠花,不是红的。”其实大片花都是红的,也就偶尔能看到那么一两朵白的,不过皇帝一向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说啥是啥。解缙也不在乎,继续念道:“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看来今天朱棣是成心要看解缙的脑袋瓜儿到底能转多快,他又换个话题说昨日宫中有妃子给自己生了个孩子,命解缙以此题材赋诗。解缙道:“君王昨夜降金龙……”朱棣叫停,说生的是女非男,解缙接着念第二句:“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叹口气说可惜一生下来就死了,解缙念第三句:“料是世间留不住。”朱棣有心难为他,又说是掉进水里淹死的,解缙道:“翻身跳入水晶宫。”这回朱棣算是彻底的服了。
   挂名解缙的诗有数百首之多,然而真假难辨,多有后人窜入者。看多了关于解缙的民间故事,似乎他只会写些诙谐搞笑的打油诗,其实解缙有些诗写得也挺有气势,来看一张《豫章怀古》:
  
  地入洪都景物稠,界分吴楚重干摄。
  滕王有阁空芳草,孺子无亭但古邱。
  西去帆樯皆北向,南来江水自东流。
  消沉多少英雄客,李蔡封侯广不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解缙这首诗也脱不了王勃那篇《滕王阁序》的影子。
24#
发表于 2009-11-14 23: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3
  
   朱元璋当皇帝时,有一次解缙陪他钓鱼,他一会儿就钓了好几条,可朱元璋连条鱼仔也没钓到。看看老朱的脸越来越长,都快搭拉到地上了,解缙马上口诵一诗曰: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听罢是“龙颜大悦”。
   这些当然都是经过加工的民间故事,不过人若能时时这样察颜观色,事事如此见风使舵,自会仕宦风顺。但解缙绝非阿谀奉诚之辈,他一向是有一说一,刚正不阿,从来不顾及个人得失,有时觉得皇帝做得不对,也敢于直言不讳。
   解缙初入仕时,甚得朱元璋宠爱,有一次老朱手拉手热乎乎的对他说:“小解,你要是觉得我哪儿做得不好,有话一定要直说!”解缙肚里本就容不得话,在朱元璋的鼓励下更是奋勇当先。
   有一回朱元璋请群臣给自己提意见或者是建议,人家大多写的都是“坐的车太破,档次太低,严重影响国家形象”、“太不爱惜身体,有病也不回家休息,简直是无组织无纪律”。而解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刷刷刷上了份万言书,指责老朱政令多变、赏罚不清、脾气太大、滥杀无辜等等等等。
   令人奇怪的是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这回忍了,没把解缙怎么的。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把李善长给杀了,大臣们都不敢多说一句话,又是解缙出头,为自己的好友申辩鸣冤,这回他“顺利”的被罢官。第二年,朱元璋给解缙放了个长假,时间是——“十年”,十年之后你再回来销假吧。
   还没到十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解缙多方奔走,求亲告友,终于复出。不过建文帝只给了他个小官,没多久又被人污告,被贬到兰州附近的河州去了,好几年后才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待诏。
   建文帝没把解缙当回事,解缙也没打算为他尽忠,朱棣兵临城下时,解缙一溜小跑去接驾,史书上说得很形象,“缙驰谒”。朱棣上台后,解缙已经是三朝老臣了,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朱棣开始时对他极其器重,不止一次的在大庭广众下夸解缙是“上帝赠给我最好的礼物”,还曾经说过“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这话可能很多人听起来有些耳熟,跟“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很像。
   永乐元年(1403),是解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在朱棣的安排下,他负责编篡《永乐大典》,朱棣特别交待,“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解缙显然没明白皇帝的心思,《文献大成》样稿第二年年底就完工了,朱棣很高兴,下令嘉奖有关人员。可翻了没几册,觉得不对了,这算啥呀,这才收了几本书啊,重编!朱棣命姚广孝掺和进来,和解缙等人一起共同修订扩充。
   这回动静大了,全国总动员,广招知名文人以及各科专家,前前后后共有3000多人参与这套书的编辑工作。五年后,书终于完稿了,辑入图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三亿七千多万字,装成11095册,朱棣重新赐名为《永乐大典》。
   这部《永乐大典》比大英百科全书早了300多年,是世界上编辑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只有清朝的《四库全书》在字数上超过它。
   《永乐大典》共有正副两套,一个字一个字的由人抄写而成,为此一大批的字写得工整漂亮的“抄手”忙了好几年。可惜正本在明朝灭亡时即不知所终,副本也多毁于战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只集到了215册,目前全世界加起来也不过剩下了八百来卷。
  
25#
发表于 2009-11-14 23: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大典》的庆功宴上,却没有解缙,他已经被贬到广西去了。
   解缙起起落落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对于G场Q规则却不太在意,他生性耿直,遇事不吐不快,纵然吃亏吃苦也不接受教训。
   有一天朱棣给解缙安排了个活儿,让他对朝中大臣一一评头论足,疏其短长。这本是个大难题,试想,大家伙儿同殿称臣,低头不见抬头见,说深说浅了都不好,但解缙却毫不客气毫不犯难,很快就交了卷,而且针针见血,绝没有一句废话:老夏品德好气量大,就是喜欢交狐朋狗友;老刘有才干,没义气;老郑道德上是个君子,工作能力上是个草包;老尹心地善良,可惜是个小气包;老王有学问有文化,就是功利心太重,一个字——俗!
   大家要清楚,这可不是超女海选,在娱乐圈混出了头或混过了气的小星星们,对那些年方十来岁、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们说点儿刻薄难听的话问题不大,还能提高点知名度,可这些被解缙扒拉来扒拉去挑毛病的人,个个都是当朝独挡一面的重量级人物,哪个是吃素吃哑巴亏的?解评委在皇帝面前淋漓尽致这一番点评,背地里得罪的人可不在少数。
   永乐三年,解缙“再接再厉”又得罪了一位更大的人物,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
   这一年朱棣决定要立太子,他特意把解缙召入宫中秘秘商议。按朱棣的意思本来是想立朱高煦,而解缙认为按规矩应该立长不立幼,他拼命为老大朱高炽说好话,皇长子仁孝忠厚,天下归心,应该成为接班人。
   朱棣没说话,解缙又说了三个字:“好圣孙!”朱棣笑了,于是三字定乾坤。
   这位“好圣孙”说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朱棣特喜欢他,太子再饶上个长孙,“选一送一”,这份量自然比一个朱高煦高了不少,足以让朱棣改变主意,他最终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朱棣当即安排解缙写了立储诏书,传告天下,永乐二年四月初一设置东宫太子官属,升解缙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学士”声威大振。
   朱高煦一向深得朱棣欢心,对太子一位早就垂涎三尺,当他知道自己是被解缙从皇位上拉下来的,其愤怒可想而知。从此以后朱高煦只要逮到机会,就在老爸面前说解缙的坏话,朝中那帮对解缙不满的大臣也跟着扇风点火,慢慢的朱棣对解缙有了看法,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永乐五年,在以朱高煦为代表的一帮人的共同努力下,解缙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等罪名被贬谪广西。还有人觉得这个结果不够狠,在解缙临行前又加了把火告了个状,想让他走得更远,目的地是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
   永乐九年,解缙入京奏事,朱棣带着数十万大军北征蒙古未归,他就拜见了太子然后回去了。这一下可不得了,被政治敏感性极高的朱高煦抓了个大把柄,马上跑到朱棣那里告状,说解缙“伺上出,私见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高煦够毒够狠,他这话的意思实际上是说解缙这个人心思何其毒也,老皇帝您还活着,他就提前跟“侯补皇帝”拉关系套近乎。朱棣这位“现任皇帝”听了这话如何不恼?解缙还在返程的路上,就被锦衣卫抓回来下了大狱。
   解缙在狱中一关就是五年,其间受尽了折磨。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纪纲把在押的囚犯名单拿给朱棣看,当看到解缙的名字时,朱棣有点惊讶的说了一句话:“解缙?他还活着啊!”
   朱棣这话有两种听法,关键是他当时的语气,然而这是谁也听不到的了,所以接下来的故事就有了两个版本。有人说朱棣语音中有点高兴又有点怜惜,似乎颇有重新起用解缙的意思,纪纲是朱高煦一伙儿的,在汉王的授意下,赶紧弄死了解缙。
   也有人说朱棣的意思是解缙这家伙怎么还没死啊,这就等于给他下了死刑判决书,于是纪纲遵圣意下了毒手。
   前前后后综合一下来看,还是后一种说法更合理一些,恐怕朱棣没有特赦的意思,他根本没打算让解缙活着出来。
   解缙的死法绝对独特,钢刀草绳鹤顶红全都没用,纪纲请他喝了场酒,趁其大醉之时,让人把他从监狱里弄出来,在午门外以他为“核心”做了个结结实实的雪人。解缙被这样被活活冻闷而死,年仅47岁,他死后,家产被抄没,家人流徒辽东。
   解缙的这个悲惨结局不由让人想起他的一首诗,某年天降大雪,有军卒在城门口堆了个雪人,解缙出门见到了,随口吟了首打油诗:
  
  此僧从未入娘胎,昨日天宫降下来。
  暂借午门投一宿,明朝日出回天台。
  
   纪纲发明的这个雪葬的死法,令人“胆战”“心寒”,而解缙的这首诗看起来还真像一首“谶诗”。
   洪熙元年(1425),做了20年太子的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即明仁宗,这一年他47岁,跟解缙死的时侯一样大。朱高炽为人仁厚,为朱棣当政时的许多冤案平了反,让他们流放在外的家人返乡,解缙也在其中。历史上对朱高炽的评价很高,可惜他的工作年限太短,只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
   明宣宗当了十年皇帝死掉了,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朝廷还回了解缙当年被查抄的家产。再三十年后,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解缙官复原职,还加赠了个朝议大夫的官儿,谥号“文毅”。就这样,历经五代皇帝,整整五十年之后,解缙这位三朝老臣终于彻底平反。
  
26#
发表于 2009-11-14 23: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铁齿铜牙”纪晓岚
  
  
   张铁林、张国立、王刚主演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这样有一小段故事,一天乾隆皇上被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句子感动得一塌糊涂,政府朝会立马改文艺座谈会,他招呼群臣们先把手中的国家大事放一放,大家伙儿都来凑个热闹,说说你所读过的哪句诗或者词最能代表相思的至高境界。
   和珅和大人与一个配角老头大臣搬出了秦少游的“老情若是久长在,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家常”句子,都被皇上撇着个大嘴好一通损。老纪狡猾,知道皇上喜欢新鲜事物,于是再一次出奇制胜,扯着嗓子唱了句信天游给领导听,结果一下就把乾隆给镇了。
   老纪唱的这句歌词是:“高山上那个盖庙还嫌低,面对面那个坐着还想你。”自古不见方相思,这么面对面坐着还想得眼红,看似无理实则有情,乾隆叽哩咕嗗转悠着俩大眼珠子巴答着嘴回味了好半天,依然是意犹未尽,拍着桌子连夸这话才叫一个相思到了骨子里!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有人称其为一代文宗、大清第一才子,民间传说中,他是个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又诙谐滑稽、倜傥不羁,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纪晓岚的故事一定要从与和珅斗嘴说起,这些东西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而且精彩之极。民间流传的二人斗智的故事简直有无数个版本,说“斗智”或者“斗嘴”那都是好听,其实就是对骂!
  
   据说真实的纪晓岚长得比张国立差多了,不但样子丑,而且口吃,还是个大近视眼。我们先来看看纪晓岚的画像。
  
27#
发表于 2009-11-14 23: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1 看纪晓岚大战和珅
  
   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和珅和纪晓岚都跟着,一行人乘船沿运河南行,走到沧州地界时,距离纪晓岚的老家献县只有几十里路了,这里河汊众多,许多河流在此汇入运河,河两岸土质极其松软,天长日久,被水冲出来一片片的小窝儿,文化人称之为“浪窝”,而当地百姓则说这是“王八窝”。
   乾隆不知道这些个小窝是怎么回事,觉得挺好看也挺好玩,就随口问纪晓岚这是什么东西呀。老纪还没说话,和珅的坏水儿冒上来了,抢先接口道:“万岁,这是纪学士的老家呀!”乾隆没明白怎么回事,以为和珅没听清楚问题就抢答,一瞪眼说我知道前面是老纪的老家,我问的是这河里的窝!
   乾隆不清楚咋回事儿,可纪晓岚心里明白,和胖子看来是知道这窝的俗称,他这是趁机骂我是乌龟王八啊。纪晓岚可不是“打不还手,骂不回口”的主儿,座右铭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且还的还是铁齿铜牙,他看看和珅说话了:“万岁爷,您问的是这穴窝密集之处吗?臣知道,那是‘河深’的地方。”
   乾隆又没明白,当然了,也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路上就指着这俩活宝开心。,他又一瞪眼说老纪你别胡扯,你又没下去,怎么知道那窝就是“河深”的地方?
   纪晓岚乐了,从水利技术角度把和珅拉下了水,他指着河水一本正经的说:“万岁请看,这段河水颜色暗绿,波大浪多,所以才会形成这么多浪窝,自然是‘河深’的地方。”
   一席话说得乾隆皇帝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这确实是河深的地方。”皇帝金口玉言定了性,和大人这回又是搬石头砸了自家脚,一头扎进了王八窝。
28#
发表于 2009-11-14 23: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纪晓岚的字写得好,可就是不给和珅写,有一次和大人家建了个亭子,想请老纪给题写个匾额。和珅本来没抱太大希望,也就顺口提了提,没想到纪晓岚居然很爽快的答应了,而且说干就干,立马提笔给他写了“竹苞”两个大字,语出《诗经•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竹如苞矣,如松茂矣。
  
   “竹苞”这名字又雅又嫩,和珅特喜欢,马上让人高高的挂到亭子上去了,为了感谢纪晓岚这次的合作精神,晚上还好好请他撮了一顿。
   这天乾隆皇帝没事时到和珅府中闲逛,和珅得意洋洋的指着“竹苞”给他看,乾隆哈哈大笑说:“真是千古绝骂!”他马上问和珅这字儿是谁写的,和珅说是纪晓岚啊,乾隆一摆手说:“和爱卿啊,你又了这小子的当了。你把匾上这俩字儿拆成四个念念看,竹苞者,个个草包也!”
   乾隆一走,和珅咬牙切齿的吩咐下人,把院里面管你龟背竹凤尾竹还是发财竹,只要带个竹字儿的全都连根刨!家人中凡是姓“朱”姓“猪”姓“诸葛”的全都降级使用,丫环们敢戴珍“珠”首饰抹珍“珠”霜的,扣发仨月奖金!别管男女,只要属“猪”,一律留府查看!有唱“竹子开花喽喂”的,开除!有唱“门前有株大柳树”的,开除!有唱“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的,开除两次,还不发本月工资!
   内部整风完毕,和大人气还没消,琢磨着不能便宜了这个该死的老纪,哪天也得给他上上眼药。
   机会很快来了。
   这天纪晓岚应邀赴宴,正好与和珅坐挨边儿。一看到老纪那个笑咪咪的小样儿,和珅恨得牙根发庠,斗志立马上来了,他酒也不喝了菜也不吃了,聚精会神绞尽脑汁的想着要报仇。
   美味佳肴如流水般一道道端上来,有个下人上菜时一不小心脚下打滑,盘中的火腿掉在了地上,这时花丛中窜出一条大黄狗,叼起火腿就跑。和珅就等这机会了,马上指着狗问纪晓岚:“纪大人,你看看,是狼(侍郎)是狗?”
   纪晓岚此时官居兵部侍郎之职,大才子哪会听不出这弦外之音,心说我不找你就是好的了,你个老和还敢来挑衅,看我怎么治你!纪晓岚老老实实、笑眯眯的回答和珅:“和大人是狗!”
   和珅一抖搂手:“老纪,这是什么话?你能不能把话拆开了说?”
   纪晓岚说:“对不起对不起,和大人,是狗!”
   一看纪晓岚掉坑里了,和珅忍着笑,赶紧往坑里扔石头:“是吗?纪大人何以知之?”
   纪晓岚一本正经的说:“和大人,这个你就不知道了,我跟你说吧,这个狼和狗长得虽然像,要想区分开来却很容易,你得看它的尾巴——尾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谁都知道和珅官拜尚书,席上众人听了明着暗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饭都顾不上吃了,津津有味的听两位朝廷大员说相声。偏偏座中有个御史是个不知死的鬼,看和珅张口结舌,一脸讪笑,就想巴结巴结和大人,他腆着个脸发言了:“狗吃屎,狼吃肉,既然这畜牲刚才吃肉,是狼(侍郎)是狗,不问就知。”
   那边纪晓岚正雄风大起意犹未尽,一听这溜须拍马的话正合心意,慢条斯理的说:“这个你又不知道了,狼非肉不食,而狗呢,是遇肉食肉,遇屎(御史)吃屎。”他眉开眼笑的看了那个御史一眼,又加了一句:“有时侯,吃屎不过瘾还舔屁股呢!”
   一句话笑得在座人直不起腰来,连当事人之一的和珅都憋不住。
  
29#
发表于 2009-11-14 23: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书中有很多像纪晓岚这样拿官职谐音开玩笑的故事,我们先来看冯梦龙集录的两则,其一曰:
  
   石中立员外,尝与同列观上南园所蓄狮子,主者曰:“县官日破肉十斤饲之。“同列曰:”吾侪反不及此。”石曰:“吾辈皆员外郎(狼),敢比园内狮子?”
  
   其二曰:
  
   浙江花提举与鄞县学官交往,后升佥事提举至鄞,以旧谊戏出对曰:“鸡卵与鸭卵同窠,鸡卵先生,鸭卵先生?”学官乃福建人,姓颜,应声曰:“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提举),驴儿蹄举?”
  
   还有副对联拿“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开玩笑:
  
  翰林(汗淋)学士浑身湿
  兵部(冰布)尚书彻骨寒
  
   清嘉庆间,某澡堂联和这个差不多:
  
  入门兵部(冰布)体
  出户翰林(汗淋)身
  
   聂蓉峰曾任兵部主事,四年后又授翰林院编修,他的友人便将此澡堂联转赠于他。
   明成祖时期,有位户部尚书夏某奉命到江南,与给事中张某共事,一天哥几个闲来无事打麻将,其间张某登厕,夏尚书戏之曰:
  
  解衣脱冕而行,给事给事
  
   张某应声道:
  
  弃甲曳兵而走,尚书尚书(输)
  
   明嘉靖年间,一日宰相严嵩与吏部尚书同时被皇上召见,两个人都来迟了,于是皇上出了个上联给他们对:
  
  阁老心高高似阁
  
   两人跪伏在地不敢接话,皇帝说还是我替你们对吧,即说下联:
  
  天官胆大大如天
  
   “阁老”说的是宰相严嵩,“天官”指的是吏部尚书。
   明成化初年,杨守陈官居洗马,这个官一般是担任皇太子的老师或随从,因此有“东宫洗马”或“太子洗马”的说法。有时“洗马”也赐给那些德高望重或是功勋卓绝者,当然他们既不教太子读书,也不做太子的跟班,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一天杨守陈回乡省亲,下榻于一驿站,驿丞没啥见识,想当然的以为“洗马”就是给马洗澡的,估计跟“弼马温”是同行。杨守陈一看驿丞的表现,就知道基本上是拿他当了兽医了,他也不说破。
   吃完饭驿丞闲得无聊,跑来找杨守陈聊天解闷,好奇的问他“公职洗马,日洗几何”?杨守陈早就猜到这家伙肯定要问他一天能洗几匹马,他笑眯眯的说:“勤就多洗,懒就少洗,没有定数,你这儿有没有马?要不要我帮你洗洗?我可是专业水平。”
   驿丞说谢谢你,不用了,嗯,虽然你这官名不大好听,还挺清闲自在的。
   两个人正聊着,这时有人来报告说有位御史来了,驿丞听了马上要杨守陈把房子让出来,杨守陈说好,等他来了我再让不迟。驿丞来不急和他多说,急急忙忙跑出去迎接,一会儿他陪着御史进了屋,一看杨守陈还在那儿稳稳当当坐着,刚想发火,没想到身边的御史大人却立刻跪下磕头请安,原来他是杨守陈的学生。
   这下可把驿丞吓坏了,赶忙跪下请罪,杨守陈一笑了之。
30#
发表于 2009-11-14 23: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纪晓岚与和珅的斗智故事,大多属于戏说,事实上两个人碰面的机会并不多,他们的官位相差实在太大,纪晓岚不可能有机会有能力有胆子,那么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戏弄和大人。
   民间传奇中,纪晓岚足智多谋威风八面,参与了许多国家大事,其实他一生主要做的是文化方面的工作。在乾隆的眼里,纪晓岚跟和珅不是一个档次的,他算不上是国之栋梁,不过是个文学侍从,甚至是“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史载:“(乾隆)席累朝富庶之业,既北讨南征,耀兵塞外,又挟其威权,叱辱群臣如奴隶。故六十年间,能不受侮辱者惟刘统勋一人耳。尝叱协办大学士纪昀曰:‘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
   纪晓岚与和珅打交道主要是在修《四库全书》时,当时和珅是《四库全书》的“正总裁”,领导纪晓岚这个“总纂官”。在修书过程中两人有过矛盾,纪晓岚还受到过降级罚款的处理,不过总的来说,合作得还是很愉快的,和珅也很照顾纪晓岚。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最喜欢开馆修书,当皇帝三十多年后,他决定要完成一部规模超过《永乐大典》的超级丛书,乃诏开四库全书馆。关于这套书的总编辑,乾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纪晓岚,然而此时老纪并不在身边,被他发配到边疆去了。
   故事要从一桩贪污案说起,因为两淮盐政官员长期以来贪污成风,乾隆暴怒,下旨对历任盐政官员进行彻查。纪晓岚的亲家卢见曾两任两淮盐运使,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有十年多,自然也捞了不少,乾隆看了报告后欲查抄其家。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听说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又不敢明着去通知卢家,急中生智想出个哑谜,他将少许茶叶放入一个空袋内,外面以面糊加盐封固,内外无一字,派手下人急送到卢家。
   卢见曾是个聪明人,立知含“盐库亏空查抄”之意,他连夜转移家中的财物,所以抄家时并未查到多少,“仅有钱数十千,并无金银首饰,即衣物亦甚无几”。
   还有个故事说,纪晓岚不是送了封无字信,而是派了个小孩子到卢家,纪晓岚在这个小孩的手心里写了个“少”字,让他给卢见曾看,这个“少”与小孩的“手”合在一起是个“抄”字,卢见曾立刻明白东窗事发了。
   后来和珅私下得知此事的内幕,又添点油加点醋报告了乾隆,乾隆要治纪晓岚这个特务的罪。纪晓岚倒是老实,磕头认罪说:“皇上严于执法,合乎天理之大公;微臣倦倦私情,犹蹈人伦之陋习。”这个老纪对对子对出了副作用,说话也一对一对的往外蹦。乾隆看他也算是应对得体,于是从轻发落,谪戍乌鲁木齐。
   在得知被人检举揭发时,纪晓岚曾经找算命先生给自己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让他写一个字,他就随手写了个“董”。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说他要被发配到几千里外草木茂盛的地方去,因为“董”可以拆为“草字头”和“千”、“里”两个字。
   我们新疆好地方,地肥草美牛羊壮,果然没多久老纪就奔那儿去了。纪晓岚自己也认为此次远谪是命中注定的,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他写道:
  
   事皆前定,岂不信然。戊子春,余为人题《蕃骑射猎图》曰:“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是年八月,竟从军于西域。
   又董文恪公尝为余作《秋林觅句图》,余至乌鲁木齐,城西有深林,老木参云,弥亘数十里,前将军伍公弥泰建一亭于中,题曰“秀野”,散步其间,宛然前画之景。辛卯还京,因自题一绝句曰:“霖叶微黄石骨青,孤吟自怪太零丁。谁知早作西行谶,老木寒云秀野亭。”
  
   关于和珅是告密者,这当然是民间故事的说法,事实上和珅比纪晓岚小26岁,他这时才十八九岁,刚新婚晏尔,没那么“老奸巨滑”。因为主要在民间口头流传,人多嘴杂,添油加醋,所以不同的对联故事中牵扯到的人物常常会有矛盾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办法是“模糊处理”,别太较真。
   已经退休在家五年的卢见曾最后还是被查明贪污受贿折合白银万两,终审判了死刑,秋后执行。卢见曾连病带吓,没等砍头,当年九月就死在了狱中。
   这个卢见曾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当年他可是文化圈的名人,包括“扬州八怪”,厉鹗等四方名流紧密团给在他的周围,“极一时文坛之盛”。特别要说的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他贫困一生,多亏卢见曾的资助和支持,才完成了这套书。而且吴敬梓死后,又是卢见曾出钱葬了他,还妥善安排了其妻儿老小日后的生活。
   纪晓岚在边疆呆了两年多,为了让他编《四库全书》,1770年,特赦回京,从这时起,他才第一次与和珅共事。
   此次流放,纪晓岚年仅二十余岁的大儿子纪汝佶死在了新疆,他的爱妾郭彩符也水土不服经常生病,遇赦回京后不久就死掉了。这一切让纪晓岚对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对社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曾借自己的一块砚台赋诗曰:
  
  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纪晓岚养了一条名叫“四儿”的狗,也被带去了新疆,这条狗日夜不离左右,忠心护卫主人。“四儿”实在是太护主,在看家的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只要看到仆人躲着喝酒或是偷拿主人的东西,它就狂叫不已,最终把仆人们惹火了,偷偷把它杀掉了。
   纪晓岚既痛心又恼火,他厚葬了这条狗,还写了“师犬堂”的牌子挂在仆人们住的屋子里。帕斯卡说:“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老纪恐怕也有这意思。
  
31#
发表于 2009-11-14 23: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腐 于 2009-11-14 23:33 编辑

   纪晓岚嗜烟如命,人送外号“纪大烟锅”,他特制的大烟锅一次足足能装二两烟叶,抽一口跟个小烟炉似的,一般人根本享受不了。 有一天纪晓岚不小心把烟锅弄丢了,他也不着急,命令下人们只管到小摊上去找,果然很快就找到了。这么巨大的烟锅,普通烟鬼根本没法用,捡到者只能当废铜贱卖给小贩得几个小钱。
   这天,纪晓岚正端着大烟袋抽得舒服,乾隆皇帝紧急召见,他顺手将烟锅往靴子中一插,一溜小跑去见圣驾。不料烟锅中余火未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一只靴子?纪晓岚痛不可当,可又不敢当着皇上面脱靴除袜,直烫得满头大汗。
   乾隆觉得不对劲,一看老纪呲牙裂嘴那个难看,不知道他抽的啥疯,就问他怎么回事,纪晓岚说:“臣靴底走水。”走水者,着火之讳称也。乾隆一看纪晓岚靴子里冒出缕缕清烟,忍不住乐了,让他赶快把烟锅先弄熄,此事一时传为笑谈。
   纪晓岚特别怕热,每年盛夏在直庐奉职时,往往赤膊纳凉。有一年夏天天气格外的热,这天纪晓岚又扒光了膀子叼着招牌大烟锅编书,乾隆忽然来了,匆忙之下纪晓岚来不及穿衣服,可这样赤身露体的见皇帝那是大不敬,他以为乾隆找不着人肯定就会离开,于是慌慌忙忙跟大家交待一声:“皇上要是找我,就说不在。”然后一头钻到书案下面去了。
   想得是挺好,可惜他动作慢了一步,乾隆进门时正好看到纪某人玩把戏,他觉得这事挺有意思,就示意大家不要出声,自己静静坐在椅子上看纪晓岚什么时候出来。
   书案下密不透风像个大火炉,酷热难耐,没一会儿纪晓岚就热得受不了了,他侧耳听听四下静悄悄的,想来皇上一定是走了,于是偷偷探头出来小声问道:“哎,老头子走了吗?”一听这话,在场的同事个个大惊失色,乾隆一拍桌子怒气冲冲的说:“老头子在此!”
   纪晓岚一听坏了,撞枪口上了,赶忙钻出来告罪,只见他光着个膀子,灰头土脸,满头大汗,狼狈不堪。乾隆看他这个惨不忍睹的小样儿忍不住想乐,想想又忍住了,板着脸问他:“好你个老纪,长能耐了啊,敢给我起外号了。你说说我听听,这‘老头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说得好便饶你!”
   听了乾隆这话,纪晓岚心里有了底,不慌不忙的说:“皇上,‘老头子’不是外号是尊称,万寿无疆之为‘老’,万民之首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是为老头子也!”
   纪晓岚对答机智,连吹带拍,乾隆乐了,遂笑而不究。
  
  
   纪晓岚的成就主要是在文字上,但他自己写的书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本,因为他认为世间的道理与事情,古人已经在书中说尽了,现在再写什么,也很难比古人更有新意,又何必再多著述。”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纪晓岚对编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此项工程前前后后参与的人有数千,10余年后,《四库全书》完成,共收录各种书籍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封面以绿红白黑装帧区别。
   看着新书,想到这十来年的辛苦和酸甜,纪晓岚感慨万千,《自题校勘四库全书》诗曰:
  
  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鉴于纪晓岚修书的功劳,有人曾为他的阅微草堂题联曰:
  
  万卷编成群玉府
  一生修到大罗天
  
   历史上对《四库全书》的评价有赞有贬,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四库全书》不仅收书远非完备,而且人为的删改及本身的错谬都极为严重,比如鲁迅就说“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四库全书》完稿后,纪晓岚又用了数年功夫,编纂了《总目提要》,介绍书中收录与存目的书籍,包括作者、年代、简介和评价等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目录学著作,“门类允当,考证精华”,对了解中国古籍研究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中评价说:“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
   《宋史•李放传》中说宋太宗赵光义读《太平总类》,每天读三卷,差不多一年才读完,结果这本书因为皇帝读过而改名《太平御览》,还留下个“开卷有益”的成语。一天读三卷,大约是3万多字,这个速度已经很惊人了,有人算了一下,照这样读,要用26446天,也就是72年又5个半月,才能读完《四库全书》。
   可以说自打《四库全书》问世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从头到尾通读过这套总计八亿多字的宏篇巨著,咱们中国人特喜欢创吉尼斯纪录,有兴趣的不妨读读这部世界上字数最多的丛书,再创个读书的新纪录。
32#
发表于 2009-11-14 23: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3
  
   据纪晓岚自己说,他是“纯阳之体”,打小儿就有特异功能,四五岁时能在漆黑的夜里看见东西,而且和白天一样清楚。七八岁以后,这“红外夜视”功能渐渐失去,到十六七岁后,“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饭时增,则神明日减耳。”纪晓岚对失去特异功能的解释是,饭吃多了,人就傻了,这理论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得来的。
   身体上“神明日减”,纪晓岚的脑袋瓜儿可是越来越灵活,他的嘴有点儿损,只要有机会就拿人开玩笑,讽刺挖苦,清人牛应之《雨窗消意录》中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侮弄”。钱泳《履园丛话》亦言“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我们来看这本中记载的一个纪晓岚的对联故事。
   有一次京城工部衙门失火,建筑物烧得差不多了,乾隆令大司空金简负责重建工作,当时朝中有一位官员以此为内容即兴拟了个上联,让某中书同事对下联,联曰:“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此联看似简单,但不但即景,还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位中书大人左思右想始终不得下联,简直是茶饭不思,有人指点他说要对此联非纪晓岚不可,于是中书就专程跑到纪府去请教。老纪听完上联笑眯眯的看看他说:“哥们儿,要对出此联并不难,不过可能会得罪你。”
   中书早就憋得受不了了,连声催促道:“没事没事,你尽管说!”于是纪晓岚说道:“我的下联是:南人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
   上联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下联含“东西南北中”五方,这副对联合起来就是: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南人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
  
   这里我们要简单说一下,“水部”原是工部四司之一,此处代指工部。这位中书官是个南方人,偏偏长得像粗豪的北方大汉,这就是老纪所说的“南人北相”。
  
  
  
  有一次纪晓岚的表亲中有个姓牛的娶儿媳妇,他无比热情的题赠一联:
  
  绣阁团圆同望月
  香闺静好对弹琴
  
   这副对联字雅且工整,又盖上了大名人的章,牛某人非常之高兴,当即安排人高高挂在大堂上,觉得脸上特有面子。
   第二天早上,纪晓岚前来贺喜,指着这副对联问主人:“牛老表,我用尊府典故如何?”来贺喜的客人不少,闻言都围上来细看对联,而后哄堂大笑,原来上联隐语“吴牛喘月”,下联则是“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吴牛喘月”典出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指的是产于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酷热,吴牛偏偏特怕热,一到夏天就呼呼喘个没完,而且这牛的眼神儿不好,心理素质也差,晚上月亮出来了,一看圆圆的亮亮的,跟太阳差不多,明明不晒它也喘。后来人们就用“吴牛喘月”来比喻因为有过不好的感受,所以看到类似的东西就害怕,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中就有一个活学活用的例子:
   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这个满奋是个有皮肤病的胖子,特怕风吹,本来晋武帝的琉璃屏遮得挺严密的,可满奋看它亮堂堂的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一想到北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就浑身发抖。
   纪晓岚是对联高手,诗写得也不错,经常有表现的机会,老纪玩得那叫一个潇洒尽兴,我们来看一个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的故事。有一次翰林院一位同僚的母亲作寿,请纪晓岚赋祝寿诗,纪晓岚提笔惊人——“这个婆娘不是人”,立时满座哗然。那位同僚脸一下沉下来,不知道哪儿得罪了这家伙,撸胳膊挽袖子要跟老纪玩命。
   纪晓岚笑笑赶紧又写一句——“九天神女下凡尘”,这下众人都松了口气,老纪这个人说话就是喜欢大喘气。那位同事一听敢情自己的妈还是位“前神仙”,架子还没拉开就赶忙收势,激动得抱着纪晓岚大叫一声:“你太有才了!”
   没想来纪晓岚接着又专门为他创作了一句——“生下儿子都是贼”,众人的脸色又大变,纪晓岚再书——“偷得蟠桃寿母亲”。
   如此一波三折,众皆叹服。
   又传说有个姓陶的翰林父亲大寿,请纪晓岚去吃酒,席间当然少不了要作诗。当日下着倾盆大雨,纪晓岚又是大弄玄虚,提笔先来一句:“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孝子被这几个“奈何”弄得无可奈何,脸色当然也是“晴转多云”,纪晓岚若无其事接着书:“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人说是纪晓岚,有人说是解缙,有人说是唐伯虎,现在也很难弄清楚了,权挂在老纪名下吧。
   这面这些都是打油诗,我们再来看两首纪晓岚的题画诗。老纪很喜欢下围棋,他给自己起了个“观弈道人”的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友人沈云浦为他画了一幅《桐荫观弈图》,纪晓岚自题诗曰:
  
  不断丁丁落子声,纹楸终日几输赢。
  道人闲坐桐荫看,一笑凉风木末生。
  
   还有一幅《题八仙图》: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那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33#
发表于 2009-11-14 23: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人王之涣有首名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关。 有一天乾隆让纪晓岚给自己书扇面,老纪就写了这首,不料一不小心把其中的一个“间”字给漏掉了。乾隆看了不高兴,大喝一声:“老纪,你好大的胆,居然敢糊弄朕,看看你写的什么!”
   纪晓岚本来等着皇帝夸呢,被这突如其来的“欺君之罪”吓坏了,赶忙接过扇子来看,一瞅少了个字,他急中生智说自己写的是根据王之涣诗意改编的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说得有理,遂一笑作罢,还赐酒压惊。
   纪晓岚曾言“天下无不可对之对”,而乾隆又是个最喜欢到处题诗写字题联的皇帝,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也真难为他,居然一首流行的都没有),这两个人凑到一起少不了经常弄几副对子对对。
  一次乾隆出联“两碟豆”,纪晓岚对“一瓯油”;
   乾隆改口说,我出的是“两蝶斗”;纪晓岚说,我念的是“一鸥游”;
   乾隆又说我这儿“林间两蝶斗”,纪晓岚道那我是“水上一鸥游”。
   还有一次乾隆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上联,纪晓岚以“有寡妇遇鳏夫而欲嫁之”来对。乾隆的上联出自《论语》,老纪的下联出自《孟子》。
   有一年夏天,纪晓岚随乾隆至避暑山庄,见池中荷花含苞欲放,乾隆吟得上联:
  
  池中莲藕,出红拳打谁?
  
   纪晓岚对的是:
  
  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
  
   有一天乾隆皇帝宴请群臣,席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于是乾隆出了个上联:
  
  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
  
   纪晓岚对的是: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清代京城有个饭庄叫“天然居”,一日,乾隆用它出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是个回文对,也就是说后面五个字正好是前五个字的倒读,群臣抓耳挠腮对不出来,大家的目光都转向纪晓岚。纪晓岚也果然没负众望,他对的是: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后来有个书生又续了一联也不错: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南方福建有个地方名叫通州,民间呼之为“南通州”(一说是江苏南通市),好与京城附近的通州相区别。一日,乾隆出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纪晓岚对: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副对子立时赢得满堂喝彩。
   乾隆皇帝五十大寿时, 文武百官纷纷撰联赋诗,纪晓岚又是技高一筹,他题的寿联是:
  
  四万里皇图, 伊古以来, 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 自前兹往, 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说的是大清开疆扩土的功绩,纵横四万里,领土之广为历史上所未有;下联“五十”圣寿再加九千九百五十岁,正好是“万岁”,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乾隆见此联大喜,当即传旨将纪晓岚擢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又过了三十年,乾隆八十大寿,正好也是登极五十五年,纪晓岚题的寿联是: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登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这副对联还是一副对中对,把每句的最后一字联起来是:
  
  春秋和寿月
  天地备期年
  
   纪晓岚比乾隆小13岁,乾隆八十大寿后三年,纪晓岚七十了,这一年他给自己拟了个挽联: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纪晓岚死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终年82岁,他死后,好友刘墉刘罗锅就手书了这副挽联送来。纪晓岚的葬礼搞得极其隆重,连嘉庆皇帝都亲自前来祭奠,并追谥“文达”。
34#
发表于 2009-11-14 23: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拆字联”与“无情对”
  
  
   一天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样子,估计他可能是久别故乡,思念家中的父母妻儿,于是念一上联要纪晓岚对:
  
  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
  
   老纪一听皇上有给自己放探亲假的意思,连忙跪下说:“万岁您真是体贴下臣,请恩准我回乡探亲,以了心愿。”乃对下联曰: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这副对联实际上是副“拆字联”,“十口心”合而为“思”,“寸身言”合而为“谢”。
   说起对对子,纪晓岚是个神童,他少年时即爱与自己的私塾老师玩这种文字游戏。有一次纪晓岚捉到一只家雀的幼鸟,放到墙上一个洞里养着,外面用块砖挡住,学校里的石先生不小心弄翻了砖,把鸟儿给砸死了,为了掩饰尴尬,出了个上联给他对: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趁机出气,应声对道:
  
  粗毛野兽石先生
  
   “砖后死”与“石先生”对得很工整,而又另有其意,这实际上是一种“无情对”游戏,出句和对句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越不相干越好,但上下联必须对得工整。
   有一年科举考试后,新科状元刘玉树来拜见主考官纪晓岚。一番寒喧过后,纪晓岚随口问他现在住在哪里,刘玉树回答说:“学生现在小住芙蓉庵。”纪晓岚听了大笑退入后堂,并令送客,刘玉树莫名其妙,第二天才听说敢情纪大人当场想起一副无情对,才乐成那个样儿,对子是这样的:
  
  刘玉树小住芙蓉庵
  潘金莲大闹葡萄架
  
   “拆字联”与“无情对”多奇巧有趣,这一章我们就来分别谈一谈
35#
发表于 2009-11-14 23: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 拆字联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个拆字联故事,拆的是人名。
   话说冀宁道赵公有两个幕友,一个姓乔,一个姓车,有一次二人合雇了一顶轿子返乡,赵公兴之所至,戏以其姓出了个联曰“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以行”。
   这个上联没人能对得上来,正好当时有几个人召仙乩,于是有人就想请教请教神仙。这个扶乩是种挺神的游戏,就是请神仙来回答问题,和咱们现在有些人玩的“笔仙”、“碟仙”有点类似。众人很来请来位大仙,他听了上联后迟迟没有答案,最后乩判曰:“此是实人实事,非可强凑而成。”神仙既然说不能乱对,大家也不敢强逼,此事遂不了了之。
   半年之后,这几位又召仙乩,来的这位大仙回答大的提问时,忽然插了句话说:“前对吾已得之矣: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原来这次请来的神仙正好是半年前的那位,做事还真是尽职尽责,敢情这半年来一直都在想着怎么对对子。这副对联合起来就是:
  
  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以行
  卢马两书生,共引一驴而走
  
   有人说了,这个“马”和“卢”组不成个“驴”啊。别着急,当时的人们用的是繁字体。“卢”的繁体是“盧”,“马”的繁体是“馬”,“驴”的繁体是“驢”。
  
   这对联确实挺工整,可大家心里都有点疑惑,您老人家上次不是说“此是实人实事,非可强凑而成”吗?这“实人实事”在哪儿呢?
   大仙当然不会胡说一通,发话说四天后,辰巳之间,大家到南门外等着看这联的“情景剧”再现吧。到了第四天,赵公派了几个衙役到南门等着,不一会儿有两个书生,“以一驴负新科墨卷,赴会城出售”。衙役上前一问,果然一个一个姓卢一个姓马。赵公听了衙役的禀告,不由大笑说:“巧则诚巧,然两生之受侮深矣。”
   为了对对子,两个小书生成了神仙的活道具。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8 23:52 , Processed in 0.05682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