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375|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千古事于一联中(连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4 22: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作者:今生从吾所好</p><p>----------------------------------------------</p><p> 自 序<br/><br/><br/>有两位朋友都对饮食服务业有兴趣,一个开了个装修颇精的四川火锅城,我给他题的一副广告联是:<br/><br/>小窗幽记,巴蜀风月<br/>围炉夜话,香辣江湖<br/><br/>此联虽然对仗不很工整,却也颇有意思。一是嵌入了《小窗幽记》和《围炉夜话》两部古书名,很有文化韵味。二来上下联一刚一柔,上联写的是酒楼明窗素几的装修风格,才子佳人,临窗小酌,眉眼中风月无限;下联则突出了四川火锅香辣红火的特色,三五知己,围炉夜坐,唇齿间翻滚江湖!<br/>感觉对了,此联一出,大受食客好评。<br/>另一位朋友下岗后辛辛苦苦开了个小吃店,考虑到食客的特点,给他题的广告联就朴素直白得多:<br/><br/>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r/> 拼死拼活替自己挣钱<br/><br/>这副联的特点是使用了中国人最熟悉的语言,风趣幽默而又实实在在的抓住了相应阶层食客的消费心理,一笑之下立刻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br/>举出这两副广告联,除了感受一下中国文字的趣味外,我主要想说的是“定位”。<br/>“定位”是个来自广告营销行业的词儿,说白了就是给公司或产品一个准确而合适的位置。“定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合适的消费者,把东西卖给他,说得通俗点儿就是为下一步的“看人下菜碟”服务;再说白一点,就是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打好扎实的基础。<br/>从中国最传统的对联推及到现代最流行的概念,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无今无古无拘无束,千古事于一联中,这就是本书的特点,或者说是“定位”。</p>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 第一章 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br/><br/><br/>晚清名伶德珺如是军机大臣穆璋阿之孙,虽出身豪门却不恋官场,反而迷上了京剧,常以票友身份客串青衣。<br/>“票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一些八旗子弟常常拿着朝廷发放的“龙票”,到各地巡回演唱“子弟书”(又称“清音子弟书”,是一种曲艺形式),为清王朝作宣传,这帮人就被称为“票友”。<br/>因为这些八旗子弟不是专业演员,只不过是业余客串,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那些非科班出身,但平时喜欢唱两嗓子的戏剧、曲艺爱好者统称为“票友”。票友们演戏就叫作“票戏”,或“玩票”,“票友”转为职业演员叫作“下海”。<br/>德珺如的父亲去世后,家人逼他袭爵位做高官,德珺如坚决不从,他觉得“票友”票得还不够过瘾,干脆下海当了专业艺人,专攻“小生”。<br/>家里出了个戏子,在朝为官的叔父觉得特丢人,痛斥德珺如自甘下贱,有辱门风,一怒之下把他逐出了宗族,并注销族名。当时有友人劝德珺如还是离开戏剧舞台,回家享受富贵荣华,他却说:“我在戏台上一身而兼帝王将相,威重一时,为何要回家?”<br/>友人又劝道:“戏台上的帝王将相都是假的,岂能当真?”<br/>德珺如淡然一笑,反问道:“你说的不错,可这天下事,又有哪一样是真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 1 天地间一场大戏,古今人俱是角色<br/><br/>德珺如的故事正应了那句老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古时许多戏台联都发出了类似的感慨,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最喜欢的一副:<br/><br/>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br/>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br/><br/>再如:<br/><br/>到甚么地方说甚么话<br/>穿何等衣服象何等人<br/><br/>莫笑我们涂面挂须,煞费了多少心机,才搏得人人叫好<br/>请看此辈装模作样,也算有几分气慨,须知道件件非真<br/><br/>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br/>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br/><br/>是一般傀儡登场,漫道说台上衣冠是假<br/>不过与痴人说梦,休认做眼前富贵为真<br/><br/>金榜题名虚富贵<br/>洞房花烛假姻缘<br/><br/>你看这班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变脸色<br/>他做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脚煞费心机<br/><br/>称员外,称老爷,想功就名成,究非真富贵<br/>呼夫人,呼娘子,看郎才女貌,到底假夫妻<br/><br/>戏曲是我国的传统国粹,现在虽然走了下坡路,但在没有电视电影的年代,这可是红极一时,最受国人欢迎追捧的娱乐活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宽敞的戏院不少,乡村中简陋的戏台更多。<br/>虽然演戏的看戏的都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嬉笑怒骂悲欢离合,可见得多了,感慨自然也就来了,所以别管规模大小,戏院或是戏台前总少不了一副对联。台上唱念做打,逢场作戏,台前这副联戏里戏外说古论今,常令人拍案称奇。<br/>某地戏台联:<br/><br/>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br/>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br/><br/>某地戏台联:<br/><br/>古今人何遽不相及<br/>天下事当作如是观<br/><br/>某地戏台联:<br/><br/>面目总非真,借己证人,由他做作<br/>事情多不假,居今鉴古,要你思量<br/><br/>某地戏台联:<br/><br/>借虚事指点实事<br/>托古人提醒今人<br/><br/>某地戏台联:<br/><br/>休疑这出戏没甚头由,似幻似真,不过劝人为善<br/>试看上得场谁非脚色,何今何古,还须自我翻新<br/><br/>某地戏台联:<br/><br/> 曲是曲也,曲近人情,越曲越折<br/> 戏岂戏也,戏推物理,越推越真<br/><br/>某地戏台联:<br/><br/> 武武文文,出出吹吹打打<br/> 男男女女,人人看看听听<br/><br/>某地戏台联:<br/><br/>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知做戏苦<br/>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br/><br/>某地戏台联:<br/><br/>盛衰何常,吾人于热闹场中看惯了<br/>贤愚同尽,大家从鱼龙队里混过来<br/><br/>某地戏台联:<br/><br/> 既已上台,不怕大家在旁边看戏<br/>自能了局,何劳诸位替古人担忧<br/><br/>某地戏台联:<br/><br/> 居然谈古论今,有甚说甚<br/> 任是扮文装武,演谁像谁<br/><br/>某地戏台联:<br/><br/> 唱字两个曰,曰喜怒,曰哀惧,无妨借口传话<br/> 戯字半边虚,虚河山,虚社稷,谁知动干闹戈<br/><br/>某地戏台联:<br/><br/> 脚色莫说不高,挽牵在幕中,教动左脚,何敢使右脚<br/> 人才休嫌太小,抬举出台上,无谓今人,必难及古人<br/><br/>某地戏台联:<br/><br/>职业原无贵贱,只要安心务正,就是他剃头唱戏缝衣裳,不算低下<br/>品格应分高下,若是任意胡来,哪怕你做官为宦当皇帝,照样肮脏<br/><br/>某地戏台联:<br/><br/>舞台小天地<br/>天地大舞台<br/><br/>某地戏台联:<br/><br/>三五步走遍天下<br/>六七人百万雄兵<br/><br/>以上大都是些通用的戏台联,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些还查得到作者或故事,有些就只剩了这么两句,衬了那遥远而热闹的锣鼓点儿,诉说着世情冷暖、往事沧桑。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2 事如春梦了无痕<br/><br/>世事短如春梦。<br/>苏东坡说“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他晚年贬谪海南时,一天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妇到田间送饭,迎面见当年的苏大人头扣一只大瓢(也有人说头顶一只西瓜)悠然而来,滑稽可笑,毫无官态。老妇感而叹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苏东坡听了大笑,此后便称她为“春梦婆”。<br/>苏东坡的一生大起大落、大风大浪、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充满了传奇和戏剧性,让人不由心生感叹,这人生不但如戏,还如梦,就如浙江吴兴县晟舍镇戏台联所言:<br/>戏尤是梦耳。历览邯郸觉梦,蝴蝶幻梦,牡丹艳梦,南柯惊梦,百世即须臾,只是一场春梦<br/>事生于情也。试看忠孝至情,儿女痴情,豪暴恣情,富贵薄情,万端观结局,不外千古人情<br/>此上联中说了四个“梦”,每个梦背后都有个有名的故事,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看。<br/>“邯郸觉梦”更通俗的说法是“黄粱美梦”,这是唐人沈既济《枕中记》中的一个故事。有句俗话说“做梦娶媳妇——尽想美事儿”,这世上做梦当官的可比做梦娶媳妇的多多了,“邯郸觉梦”就是个做梦当官的故事。<br/>寒士卢生梦想着有一天能飞皇腾达出将入相,在邯郸一家旅店中他遇见了道士吕翁,吕翁说可以让他得偿所愿,他给了卢生一个两端有孔的青瓷枕头,卢生枕枕在上面睡着了。卢生做了个大美梦,在梦中他中了进士,娶下娇妻美妾,官至宰相,置下家财万贯,家中奴仆如云,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一直活到80多岁寿终正寝。<br/>一觉醒来,卢生惆怅的发现,哪儿有什么家财万贯娇妻美妾,自己依然身在旅馆,四处空空,睡前蒸的一锅黄米饭冒着腾腾热气,还没熟透。看到卢生失望之极,吕翁笑着安慰他说:“老弟,世间的荣华富贵,说穿了都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得失都是过眼云烟,何必太在意呢?”<br/>从这个故事中,后人总结出了个“黄粱美梦”的词儿,用来比喻空欢喜一场。河北邯郸黄梁梦村是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村中有座吕仙祠,是根据《枕中记》故事修建的,吕仙祠有联曰:<br/><br/>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br/>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br/><br/>“南柯惊梦”出自唐人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和“邯郸觉梦”有些相似。<br/>唐初有个叫淳于棼的游侠之士,一天他和朋友在家中喝酒,大醉而睡,迷迷糊糊梦到两个紫衣使者,带着他从宅南古槐树下的洞穴来到了大槐安国,淳于棼在这儿娶了位貌若天仙的公主,还做了南柯郡的太守。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公主病逝,国王担心这位驸马爷位高权重不好控制,便让他暂归故里,三年后再回朝。淳于棼没办法,只得恋恋不舍、哭哭啼啼的启程回家。<br/>就在这时淳于棼猛然醒来了,发现自己还躺在家中的地上,方知是一场大梦,他把梦里的故事讲给朋友听,两人都觉得奇怪,于是就跑到宅南那棵大槐树下去找。在这儿他们挖出了一个巨大无比、建筑精巧的蚁穴,无数的小蚂蚁围护着长达三寸的蚁王蚁后,原来淳于棼梦中的大槐安国就是这个蚁国。<br/>两个人把土又小心翼翼的堆了回去,没想到当天晚上一场大雨,蚁穴溃塌,群蚁无踪,淳于棼追想往事,感慨这南柯一梦的缥缈虚无,人生的倏忽苦短,从此绝弃酒色,一心修道,三年后安然死于家中。<br/>“蝴蝶幻梦”的主角是庄周,也就是庄子,李商隐有诗曰“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子写文章说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是只蝴蝶,张着个翅膀在天上无拘无束的飞来飞去,开心无比,忽然梦醒了,发现自己是庄周而不是蝴蝶,于是感而叹曰:“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br/>也有人说“蝴蝶幻梦”说的是梁祝化蝶,还有人说“蝴蝶幻梦”说的是包公审冤案,这问题应该没什么对错,找到相应的故事,怎么说都行。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 “牡丹艳梦”,说的是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这一出。<br/>汤显祖这个人最爱说“梦话”,他的《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都写到了梦境,因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所以这四部戏剧就被人们合称为“临川四梦”。<br/>“临川四梦”中有“三梦”上面这副联中都有,《南柯记》、《邯郸记》我们已经说过了,《还魂记》实际上是《牡丹亭》的另一个名字,这是“临川四梦”中最优秀的作品,汤显祖自己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几年台湾作家白先勇力推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让这部剧的知名度更高。<br/>《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梦境中。在这部剧的《题辞》中汤显祖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者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人耶!”<br/>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提到过这出戏:<br/><br/>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处,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br/>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话,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br/>黛玉听了这两句,不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似痴,站立住,便一蹲身,坐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会真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br/><br/>黛玉断断续续听到的唱词,正是《牡丹亭》最精彩的一出《惊梦》:<br/><br/>[皂罗袍]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渐波画船。<br/>[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汝自怜。<br/><br/>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领略到《牡丹亭》的风彩,剧本写得煽情,而且文笔绝佳,难怪当年一经问世,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钱塘女子顾姒说《牡丹亭》一书“闺阁中多有解人”,确实,心思细腻、容易动情的女同志们对《牡丹亭》尤其喜爱,汤显祖一下成了不少妙龄少女的“梦中情郎”。<br/>江西有位大家闺秀,读了书后激动得一连几晚上没睡着,四处放风,发誓非汤郎不嫁。这行为跟现在那些疯狂的粉丝们比也不逊色,在那年头更是绝对属于前卫。后来有一天,这位大小姐终于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心中的风流“小女婿”,才发现敢情这位“显祖”长得真的比祖爷爷还显“祖”,自己想像中英俊潇洒、风流惕傥的大才子竟是个弯腰驼背、面黄少须的干巴小老头儿!<br/>其实汤显祖这时也不是太“祖”,才四十多岁,关键是小姑娘的期望值太高,想象中应该是刘德华,没想到一开门是赵本山,反差太大,一时接受不了。一看“汤郎”跟“螳螂”差不多,女孩子一点儿心理准备没有,如当头一棒,登时羞愤满面,一时想不开,竟一头扎进井里死掉了。<br/>这还只是一位,被汤显祖这《牡丹亭》推波助澜“害”死的少女有名有姓的还有好几个。娄江地区有个姓俞的女孩子,十分喜爱这部戏,一边读剧本还一边做笔记,“蝇头细字,批注其侧”。俞姑娘感情生活不太顺利,才十七岁就因抑郁怨愤而一命呜呼,后来有人把她批注过的《牡丹亭》拿给汤显祖看,汤先生感慨万分,眼泪汪汪为这个没见过面的铁杆“汤粉”题了两首诗,其一曰:<br/><br/>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br/>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br/><br/>还有位冯小青姑娘名气更大,她十六岁时嫁给一位商人为妾,十八岁就愁闷死了。冯小青特爱读《牡丹亭》,还写过一首《题牡丹亭》的诗:<br/><br/>冷雨敲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br/>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br/><br/>看看剧本都能愁死人,更别说演戏了,遇到有心人更能哭断肠。杭州有位名叫商小玲的名伶色艺双绝,她最拿手的剧目就是《牡丹亭》,因为爱情不顺,商小玲心中悲苦,演这戏时特容易动真情,每次都在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的眼泪。有一次演《寻梦》,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一句,因为伤心过度,商小玲一头扑倒在台上,众人急忙过来把她扶起来,已气绝身亡。<br/>死掉的都是身体弱心眼多爱情不顺的女孩子,可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要真碰到怜香惜玉的法官,最起码判汤显祖个“过失杀人”。<br/>虽然生前没有进牢狱,汤显祖死后还是被一些卫道士们给下了地狱,他去世后不久,社会上就流传开一种说法。有人在地狱里见到了他,“身荷重枷,肢体零落”,找俩小鬼儿一打听,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牡丹亭》,这出戏不遵礼法,使得诸多妇人失节,老天爷发火了,罚他在地狱受苦。这还是个“无期徒刑”,哪一天世上再没有一个人看《牡丹亭》了,汤显祖才能解脱。<br/>看了这个故事,我想套用句《北京人在纽约》中的话:“如果你爱汤显祖,就读《牡丹亭》吧,因为那里有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读《牡丹亭》吧,因为那里有地狱。”这自然是玩笑话,只有那些道德家们,或是写不出能盖过《牡丹亭》的剧本,嫉妒得两眼通红的文人,才会编排出这么个恶毒的故事。不知道说这故事的同志啥品味,没事儿喜欢跑地狱去旅行,还四处传播“鬼话”。<br/>除了“临川四梦”,汤显祖一生还创作了2000多首诗,100多篇文,30多篇赋,不过这一切都被他戏剧大师的名头所掩盖。李渔评价说当年若无《牡丹亭》,今日谁识汤显祖:<br/>汤若士,明之才人也,诗文尺牍尽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尺牍诗文,而在《还魂》一剧。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日之若士,已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是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br/>最后说一句,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死亡日期和年龄特好记,他死于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1616年的6月16日,活了66岁。<br/>汤显祖一生历尽坷坎,死得倒是“六六大顺”。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nbsp;&nbsp;&nbsp; 3 日日如梦令,声声念奴娇<br/><br/>有些皇帝迷唱戏,迷得比上面这些个小女孩更厉害,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或者说其人生简直就是一出戏,下面我们就来看两个最出名的皇帝戏迷。<br/>首先要说的自然是梨园的祖师爷唐玄宗李隆基,据《新唐书》等记载,唐玄宗精通音律,特喜欢听曲儿,他曾经精挑细选了300多名乐工组成歌舞团,在皇宫里的梨园排戏。唐玄宗亲自当歌舞团团长,负责指导大家排练,而贵妃娘娘杨玉环则担当舞蹈教练。《旧唐书•音乐志》中有记载:<br/>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br/>这个文艺团体的成员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后来这个词儿被戏曲界借用了,戏曲演员皆称“梨园弟子”。<br/>唐玄宗绝对玩出了专业水准,“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有一次梨团歌舞团排戏时,一个乐师演奏时音调偏低,影响了乐队的整体水平,玄宗团长就很不高兴的看了他一眼,这位乐师的胆儿也小点,当晚就忧急而死。你看琴弹不好多可怕,连命都没了。<br/>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两位辅导老师不仅对学员严格要求,而且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不少杰出的女“艺术家”,比如有一位叫“永新”的女孩子,唱首歌能让“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还有一位叫“念奴”的,声音高亢,响遏行云,非常有穿透力,那嗓子估计跟韩红差不多。<br/>有一年过节设宴,玄宗与贵妃登楼,楼下的人实在太多,喧闹拥挤,乱成一片,连金吾和禁军都无法维持秩序。这时高力士出了个主意,请玄宗安排念奴出来唱首歌,其声一出,必能令众人屏息。<br/>果不其然,念奴出来,才一嗓子,人们立刻安静下来。一曲终了,余音袅袅,四周寂寂,静得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瑟瑟的微风拂柳声。好半天,才响起震耳的掌声和欢呼声。<br/>念奴芳华绝代,很得玄宗欢心,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篇曰:<br/>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媚,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宫妓中帝之钟爱也。<br/>宋词中“念奴娇”这个词牌就是为念奴所创,听起来像其人一般的娇媚可人,令人柔情顿起。有意思的是,世上最有名的一首《念奴娇》却非儿女情长、卿卿我我,而是豪气冲天、慷慨沉郁,恰如红盖头下踱出个一脸沧桑的老英雄。<br/>这首词,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都很熟悉,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这首词,“念奴娇”又有了“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等别名。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它的魅力:<br/><br/>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br/>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br/>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br/>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br/>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br/>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br/> <br/>《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如虹,是苏东坡“豪放派”代表作,俞文豹《吹剑录》载:<br/><br/>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问曰:“我词孰与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 ‘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br/><br/>长沙水陆洲戏台有联曰:<br/><br/> 满天风景,水陆平分,登楼览云梦蔚湘,壮气直通巫峡北<br/> 千古英雄,浪沙淘尽,倚剑听铜琵铁板,高声齐唱大江东<br/><br/>此联气势极雄壮,传为长沙人王运常所撰,上联写此地的地理风光,下联化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意与故事。
7#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找比唐玄宗还喜欢演戏的帝王,恐怕就得数五代后唐皇帝庄宗李存勖了,这位皇帝还有个艺名叫作“李天下”。<br/>一天,李存勖在和宫里的皇家艺员们一起排戏,他突然开玩笑大喊道:“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一个叫镜新磨的演员听见后,二话没说,冲过来 “啪”的一声就甩了他一个大耳光。这突如其来的一巴掌把李存勖打懵了,愣愣的看着镜新磨,在场的演员们一看镜新磨竟然敢打皇上,个个吓得要死,纷纷指责他胆大妄为,简直是不想活了。<br/>镜新磨不慌不忙的说道:“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干吗要连喊两声李天下?难道可以有两个人来治理天下吗?”李存勖听镜新磨说得确实有理,打得自然也理直气壮,于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结局出现了,这位被人揍得脸通红的皇帝不仅没怪罪镜新磨,还赏了他。<br/>李存勖不但喜欢粉墨登场,戏里戏外也分不清楚,国家大事和业余爱好乱七八糟全搅和在一起,有空就唱曲,逢场就作戏。有一个和李存勖一起演过戏的演员叫周匝,他曾经被梁军俘获过,后唐灭梁后,周匝跪在李存勖的马头前哭诉说自己当年之所以能保住性命,全靠梁国两个朋友出力,希望能封他们为刺史,以报达救命之恩。<br/>刺史是管理一州的高官,岂能随口乱封?但李存勖居然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周匝。宰相郭崇韬听说此事后大吃一惊,他找到李存勖劝谏,没想到这位皇帝竟然满不在乎的说道:“你的建议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朕已经答应了周匝,要是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以后还有啥脸见我的戏友呢?要不这样吧老郭,下不为例,下不为例!”<br/>领导把话都说到了这份儿上,郭崇韬还能说啥?他也是个打工的,只好按皇帝的意思办,把那两个人都封为刺史。<br/>《五代史》说李存勖“习《春秋》,通大义,洞晓音律”,他每次领兵作战,在行军时、作战前,都要命令士兵们放声高歌他写的歌曲。据说打完仗,不管胜败,将士们一转马头,也得放声唱着最高领导写的军歌得胜回朝或者是撒腿逃跑。<br/>李存勖原创的军歌还真对士兵们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人忘其死”,可惜这些颇能鼓舞士气,能让士卒舍生忘死的壮词一首都没有留传下来,他现在存世的四首词都是缠绵悱恻,显然不适用于战场。作为以武力纵横天下,骁勇善战的马上皇帝,能写出这样的词来也确实不容易,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首李存勖的《忆仙姿》,这还是历史上第一首《如梦令》:<br/><br/>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br/>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br/>月落花烟重。 <br/><br/>我们又要说到苏东坡了,就是他把李存勖的《忆仙姿》更名为《如梦令》的,在《如梦令》词序中苏东坡说:“此曲本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br/>苏东坡的这两首《如梦令》写于离开贬谪地黄州后,回京为官的他还是忘不了自己苦心经营的“东坡”,忘不了他的“雪堂”,乃填词寄黄州友人。其一曰:<br/><br/>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br/>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br/>雨。<br/><br/>苏东坡对研究词牌挺有兴趣,下面这副对联据说就是他与苏小妹合写的,联曰:<br/><br/> 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br/>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br/><br/>此联将《水仙子》,《碧玉箫》,《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六个词牌名串在一起,自然巧妙,毫无斧凿之痕,实属难得。<br/><br/>像李存勖这样的“戏痴”自然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只在戏台下看戏,有些戏台联就是专门写给观众们看的,往往也是借题发挥,借古说今。<br/>某地戏台联:<br/><br/>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br/>须观完了去,好结果总在后头<br/><br/>某地戏台联:<br/><br/> 乾坤一场戏,请君更看戏中戏<br/> 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br/><br/>某地戏台联:<br/><br/> 欲观世上观台上<br/> 不识今人看古人<br/><br/>某地戏台联:<br/><br/> 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br/> 音里有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br/><br/>某地戏台联:<br/><br/>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br/>说好就好,说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br/><br/>某地戏台联:<br/><br/>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br/>世事原来仍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br/><br/>某地戏台联:<br/><br/> 知趣(音)者才许来,莫到这地方睡觉<br/> 看戏的都好笑,何须替古人担忧<br/><br/>某地戏台联:<br/><br/> 看不见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者<br/>站得高弗能久,莫用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人<br/><br/>某地戏台联:<br/><br/> 看不真莫嘈,请问前头高见者<br/>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br/><br/>某地戏台联:<br/><br/> 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脚地<br/>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br/><br/>某地戏台联:<br/><br/>喜笑怒骂,俾愚夫妇皆知,较胜史上劝惩法<br/>离合悲欢,从真性情看世,都是场中歌哭人<br/><br/>某地戏台联:<br/><br/>谁为袖手旁观客<br/>我亦逢场作戏人<br/><br/>休言大家皆是看客,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又有哪个不曾涂脂抹粉,粉墨登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清末民初,西湖边一社戏台联曰:<br/><br/> 古往今来只如此<br/> 淡妆浓抹总相宜<br/><br/>这副联借用了苏东坡咏西湖的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4 沧桑往事,都归了檀板金樽<br/><br/>吴兴南浔镇绍兴同乡会馆内有座戏台,戏台联出自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之手,关于这副联还有一段故事。<br/>戏台建成后,会馆的馆长请当地一位姓章的文化名人给写一副对联,没想到章先生的对联还没送来,张先生找上门了。这位张先生也是地方名人,不但与章先生姓氏同音,名气也差不多,他听说这事后,心里不服气,主动写了一副拿过来。<br/>就在当天,章先生的对子也送来了,馆长挺为难,戏台只需一副联,到底用谁的呢?为了不得罪人,最后他决定让大家来决定,馆长设宴广请当地的士绅名流,把张章二位先生也请来当众PK,,把两副联都挂出来,请大家选一副出来。<br/>这个办法想的是挺好,可惜客人都圆滑世故,夸了半天,就是没人最后下结论,馆长挺头疼,他家有个十三岁的孩子很喜欢对对子,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看到大家都和稀泥,于是站出来指出了两副对联的不足之处,结果把张先生章先生都给惹恼了,气乎乎的让他撰一联来看看。没想到小孩儿一口就答应了,并且说为了证明这是自己现场写的,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请二位先生各说一字做韵脚。<br/>听了这话,张章二人都摇头,这小孩儿也太狂了!最后姓张的说了个“里”,姓章的说了个“樽”,小孩子略一思考,提笔即书:<br/><br/>   吴越比邻,莫问他乡故里<br/>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br/><br/>在场众人赞不绝口,张章二位也同声感叹后生可畏,最后大家一致敲定,就用这副联。<br/>“沧桑往事,都归檀板金樽”,这戏台联中,真不知有多少沧桑往事。北京广和楼戏园有一旧联曰:<br/><br/>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师学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br/>或富贵,或贫贱,或哀怒,或喜或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br/><br/>黄宗江《卖艺人家》一书中还录有广和楼戏园另一联,据说是康熙皇帝来此看戏时所题,联曰:<br/><br/> 日月灯,江海油,风雪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br/> 尧舜生,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多少角色<br/><br/>此联还有个版本,传说中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作了。朱元璋未称帝时长年在江湖上闯荡,有一天晚上他路经某地,在乡间露天戏台下看戏,老朱有“对联天子”之称,这时虽然还没“上台”称天子,却已放眼古今胸怀天下,看戏看得兴致上来吟一联曰:<br/><br/>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br/>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br/><br/>把康熙皇帝与朱元璋的对联综合一下,我们会发现跟传为纪晓岚题京师戏馆联又有形似与神似处:<br/><br/>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其余创业兴基,大都摇旗呐喊称奴婢<br/>四书引,六经白,诸子百家杂说也。此外咬文嚼字,不过沿街乞食闹莲花<br/><br/>看得多了就会发现,在某些方面,对联和诗词不同,作者、内容都常常会有多个版本和说法。像上面这种情况在对联故事中很常见,老纪这副联就还有一“完整加长版”,传为圆明园戏台联,如下:<br/><br/>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只耍手,其余拜将封侯,大都摇旗呐喊称奴婢<br/>四书引,六经白,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谈,此外咬文嚼字,不过沿街乞食闹莲花<br/><br/>李伯元《南亭笔记》评价此联曰:“此联世传为晓岚先生之作,上下古今,包罗一切,其手笔之大,眼界之宽,询有非先生不办者。”<br/>上面这几副对联中“尧舜生”的“生”,“净武净”的“净”,“五霸七雄丑末耳”的“丑”与“末”,再加上个“旦”,就是中国戏曲的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下面咱们就以京剧为主来简单介绍一下。
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5 生旦净末丑<br/><br/>“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主要分为老生、小生、红生、武生、娃娃生等几大类。其区别从名字上就看得出,“老生”演的是中老年男子,分为重唱的唱工老生、重演的做工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因为扮相上要求戴胡子(专来术语叫作“髯口”),所以又称为“须生”;<br/>“娃娃生”演小男孩,如《锁麟囊》中的卢天麟、《汾河湾》中的薛丁山、《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桑园寄子》中的邓元、邓方。<br/>“武生”是动手打架的,主要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长靠武生身穿靠,头戴盔,穿蹬厚底靴,一般使用枪等长柄武器,要求武功好、工架好、稳重端庄有气魄。短打武生主要演一些江湖人物,穿短衣裤,用刀等短兵器,要求身手敏捷,看上去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灵活,不拖泥带水。<br/>那些一句台词没有,专门跑龙套翻跟头的也是武生的一种,叫翻扑武生(撇子武生)。<br/>“小生”演青年男子,分为翎子生(头上戴雉翎的武将)、纱帽生(当官的小青年)、扇子生(书生)、穷生(没官当的穷酸文人)等类。《西厢记》中的张生、《白蛇传》中的许仙,是“扇子生”的代表人物,《罗成叫关》中的罗成、《白门楼》中的吕布、《群英会》中的周瑜,是“翎子生”的典型角色。<br/>说起“小生”,除了奶油之外,还很容易让人想起戏台上那帮老也考不上状元的小书生们,一碰到漂亮姑娘就俩眼发直,流着口水说“小生这厢有礼了”,这句话可以称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戏剧名言之一。有姑娘刺激,“小生”们一般才能金榜题名,然后已经占过小姑娘便宜的“小生这厢翻脸了”,没占过便宜的根据具体情况发展剧情。<br/>“红生”指的是勾红脸的须生,名头最大的是关羽和赵匡胤。<br/>除了“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略施脂粉,行业术语叫作“俊扮”,也叫“素面”或是“洁面”。也就是说“生”在扮相上看起来比较干净整洁,这一点和“旦”角的化妆基本上是一样的。<br/><br/><br/> “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主要分为花旦、花衫、青衣、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等。<br/>“花旦”,顾名思义,衣服穿得花哨,主要演的是年青小姑娘,多为喜剧角色,如泼辣憨直的丫环、活泼伶俐的村姑、端庄纯情的小家碧玉等等。《西厢记》里的红娘、《拾玉镯》里的孙玉娇、《花田错》里的春兰、《凤还巢》里的程雪娥、《棒打薄情郎》里的金玉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花旦代表人物。<br/>旦角中以“花旦”的知名度最高,广义的“花旦”分为“闺门旦”、“泼辣旦”、“玩笑旦”、“旗旦”、“刺杀旦”等几大类,不熟悉戏剧的观众们习惯把舞台上出现的所有年轻女性统统称为“花旦”。<br/>“青衣”不跟人比衣服,而以唱为主,年纪从青年到中年,演的多是端庄正派的良家妇女,以贤妻良母、贞节烈女为主,偶尔也扮扮不得势的贵妃娘娘,亦称“正旦”。如《法门寺》里的宋巧娇、《六月雪》里的窦娥、《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汾河湾》里的柳迎春。<br/>因为“青衣”多穿青褶子衣服,故又称“青衫”。“青衣”所演的一大批人物要么穷困无比,要么命里多灾,总之命苦,故又称“苦条子旦”。而“青衣”招牌动作是手捂胸腹以示稳重端庄,因此又被戏称为“抱肚子旦”。<br/>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中有段介绍,极其生动形象的说出了“花旦”与“青衣”的区别:<br/><br/>就说道白,花旦的道白用的是脆亮的京腔,而青衣的韵白则拖声拖气的,在没有翻译、不打字幕的情况下,比看盗版碟片还要吃力。一句话,青衣的韵腔道白说的整个就不是人话。<br/>唱腔就更不一样了,花旦唱起来利索、爽朗,接近于捏着嗓子的流行歌曲,还歪着脑袋一蹦三跳,又活泼,又可爱,像一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br/>青衣则不同,就那么一个字,她也要咿咿呀呀的,一步三晃的,一手捂着小肚子,一手比划着,在那儿晃悠着,跷着个小指头,慢慢地哼。等你上完了厕所,把该尿的尿了,该拉的拉了,前前后后擦完了,一回头,那个字还没唱完呢。<br/><br/>对于不太爱看戏的人来说,咿咿呀呀个没完的“青衣”还不算太可怕,毕竟都是年青漂亮的女同志,实在不爱听看着也养眼。最可怕的是老旦,不但咿呀得更厉害,而且稳如泰山的往那儿一坐,半天不带动一动的,鲁迅先生的《社戏》中就讲到了被老旦“逐回家去”的痛苦经历:<br/><br/>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br/>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她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她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br/><br/>“老旦”演的是中老年妇女,代表人物有《杨门女将》中的佘老太君、《对花枪》中的姜桂枝、《赤桑镇》中的吴妙贞、《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打龙袍》中的李后等。<br/>“彩旦”演的多是像《红楼梦》中刘姥姥姥那样滑稽诙谐的中老年女性,有时也演刁毒阴狠的老太婆,“彩旦”又称“丑旦”、“丑婆子”、“彩婆子”。<br/>“武旦”和“刀马旦”演的是那些个武功高强双膀有力,动不动就把男同志打得鼻青脸肿的女性同胞。还是顾名思义,“刀马旦”一般都是骑大马耍大刀的,演的主要是那些顶盔贯甲、头戴雉尾的青年女将,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破洪州》中的穆桂英、《樊江关》中的樊梨花。<br/> “武旦”演的主要是那些精通武功的普通女性,侠女十三妹那类,如《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打店》里的孙二娘等。武旦没有威武的军装穿,常常是一身利索的短打衣服。<br/>“花衫”是旦行中新发展的一类,此行当为京剧旦行演员王瑶卿所创。“花衫”的名字取“花旦”与“青衫”各一字组合而成,表演上也融合了二者的特点和技巧,唱念做打并重,扮演的角色既有花旦活泼俏丽的特性,又有青衣的端庄沉稳。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一提到唱戏,别管喜欢不喜欢的一般都知道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四大名旦”。把这四位组合到一起,最早是在1927年,当时北京的《顺天时报》搞了一次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评选活动,反响极其热烈,读者们的票集中投给了梅、程、荀、尚四人,自此后,“四大名旦”闻名全国。<br/>当年的评语以花喻人,说梅兰芳如春兰,有王者之香;程砚秋如菊花,霜天挺秀;荀慧生如牡丹,占尽春光;尚小云如芙蓉,映日鲜红。绘画大师刘海粟以画做比也颇有意思,他说:<br/><br/>梅先生的表演风格,以画相喻,应是工笔重彩的牡丹花,花叶则以水墨写意出之,雍容华贵中见洒脱,浓淡相宜,艳而不俗;<br/>程砚秋演技如雪崖老梅,唱腔浑厚苍凉,他天生脑后音,本不适合歌唱,但他善于扬长避短,终臻曼美之风;<br/>荀慧生花旦戏风行一时,善于刻画贫苦而富于正义感的女性,技法如铁线白描,风格人情均在个中,比如乐曲,亦时有华采乐章,绝不浅薄单调;<br/>尚小云嗓音刚正,响遏行云,为人亦有侠气,乐于帮助贫苦同行,他刀马娴熟,大处落墨,如没骨花鸟,风情有高华之处。<br/><br/>“四大名旦”中梅兰芳和程砚秋擅长青衣,荀慧生与尚小云擅长花旦,四人在表演上各有所长,王瑶卿每人一字,就把其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更通俗的名称叫作“花脸”,其扮相特征是以各种色彩勾勒的浓妆脸谱,演的主要是那些性格粗犷豪爽、奇伟不凡的人物,如张飞、鲁智深、包公、曹操等等。<br/>“净”主要分为正净、副净、武净等,“正净”以唱工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脸”,俗称“大花脸”, 扮演的主要是朝廷重臣等够份量的人物,如包公、《草桥关》里的铫期、《白良关》里的尉迟恭、《牧虎关》里的高旺,《大回朝》里的闻太师等等。<br/>正净在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铜锤花脸”可不是像李元霸、裴元庆、岳云那样耍大锤,因为京剧名戏《二进宫》里的徐彦昭手里总是拿着一柄铜锤,所以人们就把铜锤作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br/>“黑头花脸”的得名跟包公有关,因为《打龙袍》、《赤桑镇》、《铡美案》等脍炙人口的包公戏里,他都勾着黑脸,因此黑头也就成为唱工花脸的另一代名词。<br/> “副净”是“架子花脸”和“二花脸”的统称,“架子花脸”重身段动作,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里的马谡、《取洛阳》里的马武、《十三妹》里的邓九公、《审潘洪》里的潘洪、《李慧娘》里的贾似道、《群英会》里的黄盖、《法门寺》里的刘瑾、《连环套•盗御马》里的窦尔敦等等,都是属于架子花脸的范畴。<br/>一些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张飞、李逵、牛皋、鲁智深等等,还有勾水白脸的反面人物,如白脸曹操、赵高、董卓、贾似道、严嵩等各朝各代的“著名”奸臣,也大都由架子花脸来演。<br/>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区分“大花脸”和“架子花脸”的方法,那就是看他们生气的时候怎么发作,张着大嘴“哇呀呀呀……”乱叫的是架子花脸,大花脸一般都稳重,再气也不哇哇大叫,只是从鼻子里发出“哼恩……”这样颤微微的声音,按照行内的戏称,那声音听起来就跟狗护食差不多。<br/>二花脸的戏比较少,表演风格有时近似丑角,也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例如《法门寺》里的刘彪、《武松打店》里的大解差之类。<br/>“武净”又称“武二花”、“摔打花脸”,只重武打,不重唱念。在戏剧的不断发展中,许多武净戏被武生或是架子花脸兼演了,如《金沙滩》中的杨七郎、《四平山》中的李元霸、《铁笼山》中的姜维、《艳阳楼》中的高登等讲究工架、表演和念白的武净戏,由武生演了;《青石山》的周仓、《定军山》的夏侯渊,还有《长板坡》的张飞、《恶虎村》的濮天雕,由架子花脸演了。现在只有《挑滑车》中的黑风利、《白水滩》的青面虎、《竹林计》的余洪等,还属于“武净”范畴。<br/>凭着那一张张独一无二、鲜艳抢眼的花花脸儿,京剧脸谱第一时间给人以震惊,已经成了京剧乃至中国戏曲的第一象征。一提到戏剧,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脸,有首名为《说唱脸谱》的通俗歌曲唱道:<br/>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 <br/>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 <br/>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 <br/>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呀 <br/>好象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 <br/>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br/>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br/>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br/>黑脸的张飞叫喳喳……<br/>《说唱脸谱》中唱到的关公、曹操和张飞不用多说了,中国人都知道。<br/>窦尔敦是《盗御马》中的人物,一位占山为王呼啸绿林的山大王。窦尔敦与镖客黄三太有旧仇,一直怀恨在心,后来他找机会盗走了皇帝赐给太尉梁九公的御马,以此陷害黄三太。窦尔敦不知道,此时黄三太已死,官府令其子“金镖”黄天霸访拿盗马人,黄天霸以武服人以情动人,最终与窦尔敦化敌为友,使他主动交出御马并投案自首。<br/>典韦是《战宛城》中的人物,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曹操征伐中原时,典韦率兵攻打宛城,宛城守将张绣早知典韦勇不可挡,不敢与其正面交锋,用计将其兵器双戟盗走,然后夜袭曹营,典韦战死沙场,曹军大败而归。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下面这几张京剧脸谱,从左到右依次就是《说唱脸谱》中提到的窦尔敦、关公、典韦、曹操和张飞:<br/>这几张脸可不是乱画的,蓝红黄白黑各有喻意,京剧脸谱讲究根据人物的性格、特长、忠奸等等因素,分别使用不同的色彩来画脸,“以人定色,以色喻人”。<br/>和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不一样,京剧最强调“脸谱化”表演,人物的善恶忠奸、贤愚尊卑、狠怯美丑,大都能通过脸谱表现出来。人物一出场,是个啥样人儿,不用开口,单看脸观众们就能一目了然。<br/>在脸谱的用色上,蓝脸代表刚强暴躁、桀傲不训,如窦尔敦、单雄信等;红脸代表赤胆忠心、热情重义,如关公、姜维、荆轲等;黄脸代表勇猛凶狠,如典韦、杨么、宇文成都、英布等;白脸代表奸诈多疑、狠毒阴险,一般表示奸臣坏蛋,如曹操、赵高等;黑脸代表刚烈正直、勇猛豪爽,如张飞、包公、李逵等。<br/>其他还有粉红色代表年老体衰、血气不足;紫色代表刚正威严、忠义厚道;绿色跟蓝色差不多,常用作脾气暴躁的绿林人物;金银色代表庄严,多用于神佛鬼怪及圣人。<br/>脸谱虽然看起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和色彩的运用一样,也有着基本的章法和规律可循,大致可以分为整脸、碎脸、歪脸、粉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元宝脸、太监脸等类别,下面咱们就拿《说唱脸谱》中的这五张脸谱来看看说说。<br/>窦尔敦和典韦的脸谱属于一类,窦尔敦是“蓝色花三块瓦脸”,典韦是“黄色花三块瓦脸”。所谓“三块瓦脸”,即由眉子、眼窝、嘴窝这三块组成,大家可以对照着这两张脸谱来看一看,这三大块基本的画法是差不多的。<br/>至于细节部分,一般是根据人物的特点来“加花”创作,也就是说加入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或花纹,请大家特别注意窦尔敦和典韦的眉毛部分,这里实际上藏着这二位使用的兵器,窦尔敦的是虎头双钩,典韦的是两杆短戟。<br/>张飞是“黑十字门蝴蝶脸”,所谓“十字脸”,即从脑门至鼻梁有一条黑道,俗称“通天纹”,其与双眼连线相交,看起来像一个“十”字。张飞的脸谱整体看上去像只张开翅膀的大蝴蝶,据说喻意的就是“张”与“飞”。<br/>曹操是“白整脸”,中国戏曲中曹操的脸谱有数十种之多,但都脱不了一张大白脸。曹操绝对是“白脸奸臣”的形象代言人,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谁也抢不过他,其脸谱眉心多皱纹,表示他生性多疑,性格多变。<br/>关公是“红整脸”,他老人家在中国的地位太特殊太崇高,关于这张脸的说道实在是太多太多,单单关公为什么是红脸,就有许多种传说。我们在这里不多说,只请大家注意一下关公脸谱上的那颗大黑痣,不是说关公长的就这样,而是人为安上去的。<br/>关公在中国是和“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人们把他敬为神,早年的戏曲舞台上,演关羽戏的演员,演前必先剃头、刮脸,扮好妆后一进后台就老老实实,绝不再闲谈说笑。演出前后都要烧香磕头,用黄表纸写下关圣帝君名讳,叠成上边是三角形的牌位,在后台祖师爷牌位前烧香叩拜后,把它放在头顶上,戴在“盔头”里。演出完毕用它擦掉脸上红彩,再烧掉,然后才和人说话聊天儿。<br/>就这么供着,过去还是有传说有演员因为扮演关公而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一时搞得人心惶惶。但关公戏是百姓们最喜欢的,肯定得演,于是就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关公脸谱做“破相”处理,表示演的并不是关公,只不过是“模仿秀”。<br/>具体的办法是在关公脸谱右脸上点一个黑点,或是在鼻梁处向右脸颊画一条黑道。京剧脸谱一般是左右对称的,只有关老爷、包大人等少数人例外。</p><p>关于京剧脸谱的学问,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相关书籍细看,咱们最后再聊聊关于脸谱来源的传说。<br/>一般认为戏曲脸谱最早源于面具,和南北朝时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有关。高长恭力大无穷骁勇善战,可就是长得太漂亮,面目清秀赛妇人,这长相风花雪月的谈恋爱有优势,可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就不够威风凛凛,缺少震慑力。<br/>更丢人的是一看到高长恭那粉扑扑的小脸儿水汪汪的大眼睛,敌将都颇有“怜香惜玉”之心,不愿意跟他打,就算动了手也不使出十分力气,所以高长恭就算打赢了也总觉不光彩,为此他特苦恼。后来,高长恭终于想到个好办法,他找人给自己打了个面目狰狞的青铜面具,每次上战场就戴上它。<br/>兰陵王的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后,扮演他的演员也戴假面具出场,冷冰冰的面具在战场上吓人效果好,在舞台上就太死板了,后来慢慢的演变成了粉墨勾画脸谱。这花花脸儿既好看又神秘,很能调动舞台气氛,慢慢的其他角色也用上了,戏剧中的花脸越来越多,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br/> <br/>“末”在五大行当中最不为人所知,演的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和“老生”有点重合,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末”与“生”合而为一。<br/>“丑”又称为“小花脸”或“三花脸”,主要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连环套》中的时迁就是武丑,《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就是文丑。<br/>“丑”是喜剧角色,既可以表现机智幽默的正面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现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的反派,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而以流利的念白为主。“武丑”也称“开口跳”,饰演的多是武艺高强的江湖豪杰,以翻跳跌扑、轻巧敏捷的武功为主,大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走矮子步”就是武丑要掌握的特技之一。<br/>丑角脸谱与“净”有很大区别,主要是在鼻梁眼窝间色涂画白块,有人总结为“眉间两颊三片红,一块粉白七笔黑”。根据所涂白块的样子,丑角脸谱可以分为“豆腐块脸”,如三国戏中的蒋干;“腰子脸”,如崇公道;“枣核脸”,如朱光祖;“风筝脸”,如时迁。<br/>以上是对“生旦净末丑”的基本分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对于某些个在行当边缘徘徊的同志,有时侯也要特别区分对待,模糊处理。比如说唐僧,按年龄长相职业性格分,他应该是小生,还是称得上英俊的那种,但这位同志年青老成,有着三十岁的心脏六十岁的心灵,走起路来四平八稳跟老生差不多,说起话来婆婆妈妈比老旦也不逊色。<br/>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生旦净末丑”名称的由来,一个古老而又流行的说法认为是“反喻”而来,比如花脸们赤橙黄绿青兰紫一脸的油彩,反而称之为“净”;“末”常常最先出场,专司引戏职能,反其义称为“末”;“丑”在属相上与“牛”相连为“丑牛”,牛性笨,但丑角们或上窜下跳或口悬玄河,哪一个看上去也不像牛。<br/>有观点自然就有反对意见,明代苏州四大风流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就不同意上面的说法,他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br/>还有很多人一个字一个字的分析考证,在此不多说了,至于这“生旦净末丑”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想恐怕是个谜了,专家们喜欢研究就让他们“粉墨登场”研究去罢,这话题有点枯燥,我们还是接着来说有趣的对联。</p>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22: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p>作者名孙涛,连载没写完,偶会继续关注的,一更新就转</p><p>估计一票友</p>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6-2 06:45 , Processed in 0.0548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